查看原文
其他

温铁军看到了农村问题,但他的解决方案行不通

zhoubotong 兰香湾 2024-04-23

文/周伯通

温铁军先生说,据他的了解,在农村30万盖三层楼,八九万的车子,没有物业费停车费啥的,这样的生活爽歪歪。然后他说,“你看,农民的需求很简单,但有些投资方不同意,用各种手段逼迫农民离开,想尽办法让他们搬离农村。”

我要说的是,他看到的不是全中国的农村,全中国的农村要划成几十块来看,不是他说的这样的简单。你拿我老家来说,我们还跪求政府拆迁呢,我自己还干过要把土地全还给村集体,村集体拒收的情况呢!

家乡.西岔湖实拍,我打工所在地,附近有兰香湾

中国农村情况分为两大类,两大类下面有无数个小类,两大类是,一个是情感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情感问题就是中国人发财了爱建祖宅,福建、浙江、安徽皖南、广东等地可以看出,有些村庄的整村人都在意大利或西班牙,但是挣了钱以后,回村里宅基地上建四五层楼,也许两三年回来一次,这房子基本不承担居住功能了,但他就是要建,因为中国人想的比较长远,世界大乱、天下大乱的时候,后代人有个落脚的地方。这个情感需求,越往北,尤其是西北,会变得越来越弱,他们的故土观念没那么强,或许北方依赖宗教,南方依赖宗族的缘故。

经济问题怎么说呢,很简单,越是工业发达的城市,农村土地才是香饽饽,这个时候,你说花30万盖三层楼,八九万的车子,生活爽歪歪,我绝对信。因为我就在苏南打工,不过温铁军说的还胆小了,这里的农村家庭车子宝马起步,八九万的车子是我们打工人才买的。为何这里的农民生活质量超过城市人,因为在农村和城市之间,隔开他们的是宽阔的工业园区。

工业发达,工业园区又建在城市和农村过度的地界,农村人上班说不定15分钟路程,城市人上班要30分钟路程,相比之下,性价比自然农村高于城市。这个工业园区以前也是农村,只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只能在城郊找土地,你问农民愿不愿意拆迁,当然愿意,一家赔3套房子,还有钱拿呢,另外像这种城市,农民根本不愁工作问题,城郊土地变现,至少够两代人不工作也够花了。

如果说逼农民离开土地,这也要分情况,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主动的,我看是非常少,似乎山东有,搞什么合村之类的,合完了,那土地干什么,其实也没找到下家,只不过是先收到手里,这肯定比以后收起来合算,越往后收农民的地越贵,山东嘛,很正常,孔孟之乡,也号称公职人员之乡,喜欢研究这些东西,古代名人中,我只喜欢山东的黄巢。

被动的属于农村常态,温铁军说,“不能把公共资源搬到城市”,其实农村的学校和医疗没了,也并不是主动搬走的,就拿我老家的城市来说,农村学校一直在坚持,坚持到一个年级只剩下两个学生之后,不得不关门了。

并不是学校要合并到镇里,而是这里的农村都是出去务工的,以前条件不具备,就把孩子留在农村,留守儿童仍然能够撑得起农村学校。现在不同了,夫妻双双出去务工,若是在一个城市,肯定都是把孩子带走的。即使不给孩子带走,农村条件稍一改善,就把小孩送到镇上读小学和初中,因此村里面的学校关门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要想农村好,先得城市好,若是一个城市里,月收入只有2000块,那么这里的农村土地就是负资产,你把地白送给人家,人家也未必要。我老家十年以前就是这种情况,即使在外面打工挣到钱了,大家也不愿意修房子,都是以前留下来的老房子。农村的价值提升,往往是城市经济溢出来的,不存在城市里一片破败,农村里繁花似锦。

这两年我回农村,很多人在修新房子了,但不是在盖楼房,修的仍然是新平房。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城市在发展了,怎么发展的?是上海、江苏、浙江的经济溢出,将加工业搬到了我的家乡。另外一个是这些工厂到了城郊,于是农民就开始观望,就把老家的房子修一下,修的目的不是为了住,是占住宅基地,因为他看到了未来农村土地有升值的可能。

温铁军说,“如果我们想让农村更好,首先需要支持农村,不要把农民需要的资源都搬到城市,导致农村一点资源都没有了。”这个讲的很对,如果一个村子,包含十几个小组,有5000人或上万人,你给它搬走,这肯定不对,至少说明了村集体领导,脑子有问题,这样的地方,非常适合就地繁荣的,只要有脑子正常的领导,都能找到农村发展的项目。

但是目前很多农村没人,尤其是中西部,我估计西北更严重,那是因为城市没发展起来,没有外溢的经济反哺农村,这样的农村,你放什么资源到农村都没用,中年人或年轻人是肯定不会回来的,必须先得把城市发展起来。

有人或许会提到“江西现象”,说那里城市经济也不咋样,为何农村人家家户户还要在山沟里修两层楼呢,这就是情感问题了,中国人特有的,老外是永远搞不懂的。但是房子建了,人还是要外出谋生的,那人什么时候回来?如果哪一天,城郊的土地有工业园区了,他们自然就回来了。只要人一回来,农村所谓的诊所、学校、超市等等,自然也跟着来了。

某个时间段,如果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毛主席确实说过,农村要就地城镇化,农村人不要去城市,农村要有小工厂,要有学校,甚至大学,要有机械化,让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城市。那时候是农村人口多,是可以实现的。现在被城市吸走了一拨人口之后,有些村庄只剩下20人,还都是老年人,再提毛主席的这种观点,已经完全不符合实际了。

农村现在的情况是千村千面,已经不可以一概而论了,离开城市的整体发展,单独地去谈农村振兴,那是非常难的。至于大家谈到的对于“资本下乡”的担忧,这个也是要看地方,资本喜欢“摘桃子”,像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农村就是“香饽饽”,至于其他地方,你喊他去,他还未必去。

目前来看,长三角的农村做的还是比较好,我仅以苏南举例,是政府引导下的资本投入,整个城市版图是城市+城郊工业园+农村,农村土地经营已经产业化,几乎是一村一特色,比如葡萄村、草莓村、水蜜桃村,由于平原的地貌,水稻种植已经是机械化了。农村土地的性质仍然是集体制,也就是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由村集体和资本去谈判的,后面是地租还是分红,看村民的意愿而定。

像这样的村庄,农村资源自然又回去了,如村卫生所、学校、甚至体育场都有。说一千道一万,要发展农村,和发展城市的道理一样,得有吸引人的东西,把人留下来,城里是靠工作岗位,农村是靠有多方面的收入。

千村千面的农村发展,主要还是要靠村集体和村民,不是靠中央一纸文件能解决的,即使当地城市还没发展起来,那农村能不能发展?也可以的,现在已经是信息化时代,如果等不到你们城市的工业反哺,那你就让别的省份的城市来反哺你,那就要做一些别人要的东西,无论是走地鸡,还是走地猪,还是走地羊也好,只要村里有互联网销售人才,发挥集体的力量,也能把一个村庄盘活。

西岔湖

你要问我如何解决农村发展,我认为任何事情都在于人,人是最重要的,现在专家、学者、文科生这么多,送去厂里打螺丝太可惜了,不如全部挂到农村村支部去,不占用农村经费,每月中央开支2000元,做到一村一专家,一村一学者,给个3-5年任期,这个村子搞好了,就提拔走当市级或省级干部,搞不好,那自己离开即可。

像温铁军或张捷常常争论农村问题,我觉得永远争论不出来胜负的,一个人给一个村庄,五年后,哪个村庄搞的好,哪个人胜出。一定要相信毛主席说的话:“战争的胜利,不在于武器,而在于人。”

同样的道理,农村的发展,不在于现在有没有钱,而在于现在有没有人。

农村土地两个30年不变了,农民有争议

农村搞不好没别的原因,就是村长不行

毛主席说,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脑子升级

明人不说暗话,

支持的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