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瑞东 刘星辰:从海外视角,看国内消费修复的路径和高度

高瑞东 刘星辰 高瑞东宏观笔记 2022-12-18

 Hi~新朋友进来 请关注我们哟



核心观点事件:2020年以来,疫情已经成为影响各国消费变动的关键变量。疫情蔓延,则消费走弱,疫情趋缓,则消费反弹。抗疫的两年时间内,国内消费修复可以说是一波多折、高度有限,2021年末,全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仍不及疫情前的7成。在国内坚持“动态清零”及未来探索逐步开放国门的过程中,消费将如何演变?本文试图从海外视角出发,探讨国内消费修复的路径和高度。

核心观点:

从居民收入和储蓄率的二分法视角来看,居民储蓄率已有明显回落,但疫情反复增添变数,加之收入结构性分化问题仍在,居民消费恢复的不确定性较大,高度取决于国内防疫政策、稳增长发力效果。结构上,未来消费恢复重心在于服务业,从海外经验看,疫情管控放松后,餐饮、住宿行业恢复程度较高,娱乐、交通服务恢复相对较慢,向上修复仍有缺口。

促进国内消费恢复的关键在于居民收入

简单来说,消费支出的强度,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率。推动居民收入恢复的动力,取决于疫情管控程度以及各类扶持政策,因而受政策影响较大;而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变量较多,政策调控效果相对偏弱。

从国内情况来看,居民收入先行恢复,是促进消费复苏的基础,而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带动储蓄率回落,是进一步促进消费回升的推动力。在疫情可控的背景下,较高的居民储蓄率逐步回落,制约消费恢复的关键将转向居民收入。

居民储蓄率虽有回落,但疫情反复增添变数

从海外经验来看,疫情管控程度,决定居民储蓄率的变动方向。英美放松疫情管控后,其家庭储蓄率已经基本回归疫情前水平。但由于中国、日本疫情管控相对严格,居民收入结构性分化明显,导致居民储蓄率高于疫情前。

未来消费修复的高度如何?

居民消费恢复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高度取决于国内防疫政策、以及稳增长发力效果。短期来看,疫情反复,居民出行强度大幅降低,二季度消费承压。参照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当年二季度、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分别下降8.2%、3.3%。中期来看,若未来疫情形势好转,消费仍然保持逐步恢复的态势,乐观情况下,今明两年消费增速或将回归至疫情前的8-9成。

而倘若明年两会后开放国门,入境管控措施会陆续边际放松,但国内疫情或将再度反弹,防控政策可能收紧,进而导致消费恢复进程再度放缓。参照新加坡经验,餐饮、交通等服务业收入较疫情前损失10%-20%,2020年我国生活类服务业支出占比约为35%,对应消费支出或将较疫情前减少3.5个百分点以上。

未来消费恢复的重心在于服务业,但向上修复存在缺口

推动服务业修复的直接驱动力来自于疫情管控的放松,但是从欧美经验来看,即便是管控较为宽松的国家,服务业支出增速仍未全部回正,较趋势项普遍减少5%左右。结构上看,疫情缓和后,利好程度最大的是餐饮、住宿行业,英美两国相关的支出增速已经接近疫情前水平,而娱乐、交通服务类支出修复相对较慢、较疫情前仍有10%-20%的缺口。

风险提示:国内本土疫情大规模扩散;国内稳增长力度不及预期。


一、促进国内消费恢复的关键在于居民收入

1.1  疫情影响消费的两大路径

简单来说,消费支出的强度,一是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转移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二是取决于居民储蓄率,或者是消费倾向。而疫情对消费的影响,二者兼而有之。

从居民收入视角来看,疫情带来的防控趋严和居民出行强度降低,直接导致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生活类服务业景气度下降,进而导致相关就业群体收入下降。2020年,城镇就业人数中生活类服务业行业占比达到12.3%。

尤其是众多个体工商户,受疫情影响冲击较为明显。2021年,全国居民经营净收入两年平均增长6.0%,低于同期工资性收入6.9%的增速。2022年一季度,全国居民经营净收入增速进一步回落,以2019年为基期的三年复合增速仅为5.3%,远低于2019年8%左右的增速。2021年,经营净收入在居民收入中占比为17%,疫情发生以来,是各项收入中修复最慢的变量,已经成为制约居民收入恢复的关键因素。

从居民储蓄率视角来看,疫情的出现,不仅会导致消费场景受限,约束居民线下消费活动,进而带来储蓄率被动上升,同时也会从收入预期等渠道影响居民消费信心,进而形成预防性储蓄。除疫情影响之外,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政策预期的不稳定性等,也都会强化居民的储蓄行为。因此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变量较多,政策调控效果相对偏弱。

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为了促进消费恢复,首先做到的就是确保居民收入的稳    定。而推动居民收入恢复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各国政府在疫情后推出的各类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疫情管控松紧程度。例如,亚洲和欧洲国家普遍通过恢复生产,增加对企业补助、稳定就业岗位等方式,促进居民收入恢复,而美国采取直接向民众支付现金的方式,大幅补贴居民收入,效果更加立竿见影,但后续也带来更高的通胀风险。此外,疫情管控较为宽松的国家,例如英国,其居民收入恢复动能更强,2021年末居民收入增速已经回归疫情前水平,而疫情管控较为严格的国家,如日本、中国,居民收入恢复速度偏慢。

1.2  当前消费恢复偏慢的主要矛盾逐步转向居民收入

从国内情况来看,居民收入先行恢复,是促进消费复苏的基础,而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带动储蓄率回落,是进一步促进消费回升的推动力。

进入2021年下半年后,随着国内疫苗逐步接种,居民储蓄率偏高的问题逐步缓解,制约消费恢复的关键开始转向居民收入增长。

根据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储蓄率)的公式,可以将消费支出增速,拆解为收入增速、储蓄率变动两部分。2021年四季度,全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为5.8%(两年复合增速),增速恢复至疫情前的75%,较2019年四季度减少3.6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减少部分,贡献2.9个百分点(两年复合增速为6.2%,较2019年四季度减少2.9个百分点);而储蓄率增加,导致支出增速减少0.7个百分点。因此,可以看出,收入增速偏慢、储蓄率偏高,分别贡献8成、2成的支出增速降幅。即收入恢复偏慢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因。

而导致居民收入恢复偏慢,甚至2021年下半年增速回落的原因,除了疫情影响服务业修复之外,还与地产、教培等行业政策收紧,原材料成本上涨挤压中下游行业利润等因素有关。

今年以来,各类政策出台以稳为主,通过减税退税等措施扶持中小企业,以减轻企业现金流压力。但上半年俄乌冲突升级,叠加国内疫情形势严峻,供应链压力增大,中下游企业同时面临成本增加、需求减弱的风险,二季度居民收入或将进一步承压,预计稳增长政策向居民收入端的传导较为滞后。

考虑到居民收入是消费支出的基本盘,因此收入恢复程度也决定了消费恢复的天花板。截至2021年末,居民收入增速大致回升至疫情前的7成。若后续稳增长政策发力见效,加之国内疫情得以控制,我们估测在乐观情况下,收入增速可能恢复至疫情前的8成左右。

但进入3月后,由于奥密克戎毒株在国内的快速扩散,突破前期疫苗大范围接种构建的免疫屏障,各地被迫采取更加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一方面,这将直接导致居民储蓄率再度上行,且在上半年或仍处在高位,后续随着疫情形势明朗,居民储蓄率将逐步回落;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再度受到冲击,结构性分化问题进一步加重,例如,一季度农民工收入增速回落至3.5%,低于全国平均的6.8%(以2019年为基期的三年复合增速);全国居民收入中位数增速也再度低于平均数增速。



二、居民储蓄率虽有回落,但疫情反复增添变数

2.1  疫情管控程度,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变动情况

从海外经验来看,疫情管控程度,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关键变量。从欧美国家的牛津封锁指数与家庭储蓄率的关系来看,二者呈现明显的同步性和正相关性,即当国内疫情管控趋严时,家庭储蓄率明显上升,当疫情管控放松时,家庭储蓄率同步回落。可见,居民储蓄率的增加,更多是由于疫情管制,限制消费场景,进而带来消费被动减少,预防性储蓄占比相对较低。目前来看,在英美放松疫情管控的策略下,家庭储蓄率已经基本回归疫情前水平,而德国由于管控政策相对严格,2021年四季度,家庭储蓄率较疫情前仍高出1.8个百分点。

从国内情况来看,2021年,随着疫情形势缓和,叠加疫苗接种的持续推进,居民储蓄率持续回落,但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反复影响,居民储蓄率再度上行。截至2021年四季度,储蓄率已有明显回落,较2020年一季度末低5.2个百分点。但进入今年一季度后,由于奥密克戎在全球加快扩散,除英美等部分国家仍然维持放松管控政策外,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家陆续加强国内管控,国内居民储蓄率呈现出阶段性回升,进而导致消费承压。

2.2  收入恢复的结构性分化,导致居民储蓄率偏高

此外,疫情之后,中国、日本等国普遍存在收入结构性分化的问题,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恢复的不稳定性,会导致消费倾向降低,储蓄率偏高。

从日本东京都家庭根据收入划分的七个阶层的消费倾向数据来看,收入偏低的第二和第三阶层家庭,疫情之后平均消费倾向持续回落,至2021年四季度后才出现小幅回升。而收入最高的第七阶层家庭,其消费倾向变动较小,在2020年二季度小幅回落后,便回归至疫情前水平。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疫情之后低收入群体收入恢复偏慢。若以彩票销售额作为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的指征,今年2月彩票销售额距离2019年12月,仍有12%的差距。

从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低收入户的两年复合增速仅为6.3%,不仅低于2019年的14.6%,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与此相对的是,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恢复较快,增速基本接近疫情前水平。其中,20%中等偏下、20%中等收入、20%中等偏上收入户,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8.1%、7.7%、7.0%,较2019年增速分别减少1.8、0.3、0.6个百分点。

尽管疫情发生后,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速呈现一定的抗压性,但2021年收入增速处于垫底水平,与疫情前表现相反。2021年,20%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复合增速为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较2019年增速减少2.2个百分点。这一方面,可能与共同富裕相关政策推动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也与疫情导致相关服务业受损有关。


三、未来消费修复的重心和高度如何?

3.1消费恢复不确定性较高,上限取决于防疫政策、稳增长效果

从前述分析来看,居民消费恢复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消费恢复高度取决于国内防疫政策、以及稳增长发力效果。一方面,疫情后居民收入逐步恢复,但较疫情前仍有一定差距,不仅低收入群体恢复较慢,高收入群体收入同样呈现减速的情况。另一方面,2021年,居民储蓄率从高位回落,但受制于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导致储蓄率回归至正常水平的时间较长。

短期来看,居民出行强度大幅降低,预计二季度消费将承压。由于奥密克戎已经扩散至全国30个省份,在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下,防疫政策的收紧,将导致储蓄率的被动上升、冲击部分群体收入。参照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2020年二季度、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分别下降8.2%、3.3%,今年二季度消费或将受到压制。

中期来看,若未来疫情形势好转,消费仍将保持逐步恢复的态势,乐观情况下,今明两年消费增速或将回归至疫情前的8-9成。

对于2022年,考虑年内疫情不确定性因素较高,我们假定2022年末储蓄率与2021年末保持一致,那么年内消费的恢复高度依赖于收入端的改善,乐观情况下,若稳增长效果兑现,消费可能会恢复至疫情前的8成。

对于2023年,国门开放节奏取决于疫情走向和国内医疗资源的应对能力,目前官方表态遵循谨慎放开的态度。

在不开放国门的情况下,随着加强针覆盖、特效药普及,国内相应的管控措施或逐步放松,乐观情况下,居民储蓄率有望回归至疫情前水平,居民收入增速或将回归至疫情前的9成(根据2019年6%的实际GDP增速和当前5.5%增长目标大致推算),对应消费增速或将恢复至疫情前的9成。

倘若开放国门,入境管控措施会陆续边际放松,但国内疫情或将再度反弹,相应的防控政策可能收紧,“保持社交距离+强制佩戴口罩”或会再次趋严,将导致消费恢复进程明显放缓。参照新加坡经验,餐饮、交通等服务业收入较疫情前普遍损失10%-20%,2020年我国生活类服务支出占比约为35%,对应消费支出或将较疫情前减少3.5个百分点以上。(详见 2022年 3 月 30 日发布的报告《如果开放国门:新增测算和经济影响》

3.2  未来消费恢复的重心在于服务业,但向上修复存在缺口

从国内消费结构来看,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食品烟酒、居住、衣着基本恢复到趋势值及以上,而文化娱乐、交通通信距离趋势值仍有一定差距,是未来带动消费恢复的重心。我们根据季调后的全国居民消费支出,使用HP滤波法,利用2013-2019年数值,拟合出2020-2021年趋势项,发现到2022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基本回到趋势水平,其中,食品烟酒高于趋势值,居住、衣着基本恢复至趋势值水平。而服务类支出距离趋势项仍有差距,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支出较趋势值的缺口最大。

诚然,推动服务业修复的直接驱动力来自于疫情管控的放松,但是从欧美经验来看,即便是管控较为宽松的国家,服务业支出增速也尚未全部回正,较趋势项普遍减少5%左右。

具体而言,疫情管控放松后,直接利好的是餐饮、住宿行业,从英美两国数据看,二者支出增速基本回正,接近疫情前水平。而娱乐、交通服务类支出修复相对较慢、较疫情前仍有明显缺口。这是由于疫情管控放松后,确诊人数明显增多,居家办公模式仍然延续,相应减少交通出行、以及室内娱乐性活动。

因此,若未来疫情影响仍在,鉴于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变,交通、娱乐服务相关支出较难完全恢复常态化,这两部分支出占服务类支出比重为10%左右,假设未来修复上限为疫情前的90%,将带来1个百分点的增速缺口。


五、风险提示

国内本土疫情大规模扩散;国内稳增长力度不及预期。



End

相关阅读

20220330-高瑞东 杨康:如果开放国门:新增测算和经济影响


20220330-高瑞东 赵格格:经济尚未触底,政策仍需加码


20220224-高瑞东 赵格格疫情冲击经济动能,稳增长仍需发力



光大宏观 高瑞东团队




高瑞东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部金融人才库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曾任职于中国财政部中美经济对话领导小组办公室、OECD经济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专注全球和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研究。
赵格格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士,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5年宏观研究经验,聚焦实体经济、人口问题及中美关系。在《Economics Letters》、《中国金融》等发表文章多篇。对古代经济史、地缘政治博弈尤感兴趣,通过缜密推理,不断提升对社会运转本质的认知。
刘文豪

复旦大学理学硕士,聚焦海内外流动性以及大类资产配置。在校期间曾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获得数学类竞赛国际、国家级奖项,毕业后前后任职于公募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的投资、研究部门,曾覆盖宏观经济、利率策略以及大类资产配置等研究领域。

刘星辰
上海财经大学数学学士、数量金融硕士,3年宏观研究经验,聚焦实体通胀、财政政策、共同富裕等主题。本硕期间均荣获国家奖学金,擅长通过底层数据挖掘、推演、论证宏观问题,在《中国金融》、《中国改革》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陈嘉荔
加拿大韦仕敦大学lvey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士,美国巴鲁克大学Zicklin商学院,定量方法与建模硕士。曾任职于Morgan Stanley 宏观市场风险研究部,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聚焦美国宏观经济、货币和财政政策、政府债务等。
杨  康
CPA,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上海财经大学硕博,聚焦中观行业以及生产法GDP分析。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数据分析能力强,财务功底扎实,CPA六门考试一次通过,中国高校SAS数据分析大赛全国一等奖。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