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王凯凡:一脚踏进什拉门更
"他们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中,在物体中,在色彩中,在色调中,在某种缓慢中,在光线中,认识到了自己,当然,也认识到了人物,但认识到的是他们所有人,而不是其中一个,是他们所有人,同时认识到--你知道,我们是很多东西,我们,同时也是所有东西。" (引自并译自意大利作家Alessandro Baricco的小说《Mr Gwyn》) [1] 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受到个体的干预,而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心理和行为模式往往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被动响应。成长于内蒙古的汉族艺术家,王凯凡在其成长历程中同时夹杂着对蒙古族“现代性”的“游牧文化”的认同和疏离感;在迁居至柏林后,这种疏离感继续被带入至一个崭新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生活环境和个人身份的不断持续性流动,其作品展现出一种处于游移状态的柔软特质:时常以激烈的碰撞作为开始,但慢慢地会被细密的线条和敏感的情绪所覆盖,冲突和暴力以极为内敛的姿态徐徐蔓开。“以往,人们生来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不得不找到自己作为个体的适当位置。现在人们生来就已经是个体了,他们需要去寻找自己的共同体。”[2] 在王凯凡抽象的作品语言中,个体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持续探索以及某种具有超越性的共通感悄然涌动着。
猫尾草 II
200 x 140(70 x 2)cm
布面油画、固体油画颜料、丙烯
2023
“什拉门更的街道狭窄而悠长,红色的灯笼点缀着黄胚墙与泥土地,鞋底与大地的摩擦扬起尘埃。我撞上一股疾风,迎面而来,穿过胸膛,越过后背,没留下什么。”王凯凡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长大。而过往的生活经历如同肌肉记忆般总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就像走在柏林街上那吹进眼睛里的沙子仍能勾连起有关家乡频繁经历沙尘暴的童年记忆。一脚踏进什拉门更,意为走入“黄沙地带”,什拉门更是目前呼和浩特规模最大的城中村,这条“黄沙带”阻隔了比邻呼市最繁华的街道,什拉门更是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迁徙的产物,踏入这里则是一种跨越不同城市形态所带来的坠入感。作为王凯凡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延续其先前的讨论与创作思路和艺评人Tamara Beheydt的观点:王凯凡并没有把风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但他的画作却充满了类似的开放性和灵感。风通过皮肤和呼吸触及我们的精神和身体状态。或许这些起伏的抽象形式也会让我们起鸡皮疙瘩。它们就像风本身一样,让人身临其境、变幻莫测:它们带着记忆的模糊画面、呼吸的脆弱能量和风暴的坚定力量。伴随于此的,是王凯凡的“风滚草”系列作品,作为迁徙物的象征,风滚草总会伴随着风的方向移动,而风去往的终点意味着水的聚集,意味着生命的孕育和存在的可能,而这一切都成为环境对人和物的塑造,成为艺术家的个体经历持续流动并累积的见证。
阿嚏声在空中震荡
160 x 120cm
布面油画、固体油画颜料、丙烯
2023
风滚草 IV
160 x 120cm
布面油画、固体油画颜料、丙烯
2023
这种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在地属性的切身体验皆在创作中被反复提现,譬如王凯凡喜欢印度教中那些由鲜艳色彩构建起的视觉系统与神明,同时在蒙古文化中,红色(力量),蓝色(纯洁)和白色(神圣)则分别从感性的不同角度振奋着个体的光辉,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复观曾提到:“民族的感情,是人在屯蒙之际所赖以站起来的精神力量。”[3] 以汉族的身份定义生长于蒙古文化背景之下,王凯凡身上多民族融合的印迹一如那些因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新皮肤纹理一般不可逆地被保留下来,一如在其作品中重复且缠绕的笔触,在体现宗教与地缘特色带来的视觉灵感的同时,也以东方文化和流动的视角重新解构并诠释着洛可可艺术为构建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所做出的贡献。因此,他似乎也具备了蒙古族生活习性中天然带有的流动性以及对于频繁流动的天然适应能力。
阿嚏声在草甸上回荡
160 x 120cm
布面油画、固体油画颜料、丙烯
2023
如今的柏林同样是一座具有多民族性的聚集地,在这里没有哪一种文化被视为主流,“文化多样性”的意义被重新解构,自由的概念也被极大地量化。初到柏林,王凯凡是小心谨慎的,他与这个新鲜的城市处在一种互相试探的阶段,即使习惯于将自己视为一个外来人,如何参与或融入其中也几乎是下意识的念头。柏林市中心有着被树木和鲜花所环绕的漂亮墓地,王凯凡被此吸引并开始搜集墓地公园里的石碑痕迹。一位诗人的墓碑后写有这样一句话:“Auch Worte haben ihre Zeit… zu wissen, dass sie ein Mal da Dein werden, ist viel(即使是文字也有时间,知道有一天它们会是你的也就足够了)”。在后续的创作中,这句话被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完成了艺术家与遥远异乡的陌生人之间的一次静默的联结,与陌生人建立联系的尝试在疫情期间也得到了延续——彼时,柏林的许多华人群体选择返乡,王凯凡则开始收集他们遗弃的床垫并切割、裁剪以及重组其中的海绵和弹簧,用作绘画工具或装置作品的材料。在这个过程里,个人身份以私密物品的具象形式开启“游牧”,“流动”既成为其创作所带有的独特属性,也是作品所要叙述的主要故事。
日灼碎片
160 x 120cm
布面油画、固体油画颜料、丙烯
2023
法国政治家西蒙娜·韦伊(Simone Weil)认为,现代的城市生活使人们脱离了对土地的依赖,也脱离了对过去的团体、过去的精神营养的依赖,于是所有的人都像无根浮萍,处于“拔根状态”[4],这是一种现代生存的疾病。个人身份的主动或被动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拔根状态的程度,当个体的精神需要无从求索,灵魂陷入某种莫名的眩晕,从存在的深渊中伸出告解的双手便产生了重要且实在的意义。王凯凡的作品交织着对于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个体身份的思考,寻求“扎根”并不是其表达的目的,他徘徊在一个中间地带者的位置上,通过观察环境和人的细微痕迹,书写出有关挣扎与和解的感受。那些无法直接体验或难以直接讨论的一切,都以抽象的方式缓缓道出。
风滚草 V
160 x 120cm
布面油画、固体油画颜料、丙烯
2023
风滚草 III
160 x 120cm
布面油画、固体油画颜料、丙烯
2023
[1]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著, 陈英译. 一个人消失在世上[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
关于艺术家
王凯凡,2023年入选首届“福布斯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影响力榜单”。作为2022年英国伊万·朱尼兹(Ivan Juritz)奖得主,曾受邀前往意大利斯波莱托马勒&勒维特工作室(Mahler & LeWitt Studios)驻留,同年,艺术家入选了德国裕宝银行 (裕信银行) 新锐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
主要个展: “一脚踏进什拉门更”,弥金画廊,上海(2023);“脖子上的红斑是蚊子咬的吗?” GNYP画廊,安特卫普(2023);“月球喷泉 Lunar Fountains”,Long Story Short画廊,洛杉矶(2023);“响沙 Whistling Dune”,GNYP画廊,柏林(2022);
2023年群展包括: “Never the Right Time” ,COMMUNE画廊,维也纳;“TEN – 十周年展”,Unit London画廊,伦敦;“跨界:可能与回响”,余德耀美术馆 x 福布斯,上海;“一刻华丽”,松原艺术中心 x 富艺斯,首尔;“向墙壁发问”,颂艺术中心 x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
往期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