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
12月13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发生一起凶杀案:警方迅速调查后,发现她在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上高三的儿子杨某,有重大作案嫌疑。遇害者徐某,是一位全职妈妈,为了儿子考学,在高中旁边租房陪读。12月12日上午,是个周六,因为学业问题,母子二人发生争吵,后引发肢体冲突。11月13日,南京市玄武区警方,接到高三男生李某某的报警电话:“我杀了我妈妈。”
遇害妈妈谢某是一位人民教师,平日教育里对儿子非常严厉,母子之间多有冲突。
凶手李某某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孩子,曾获得年级第一名。有一天,这名知情人和孩子正在家中吃饭,凶手李某某眼睛发红怒气冲冲地敲开她家的门,手里还拿着明晃晃的菜刀。她吓出一身冷汗,询问之后才知道,李某某和妈妈谢某发生争吵,谢某认为儿子学习不上心,拿出菜刀恐吓儿子。这位知情人也曾到李某某家,和妈妈谢某沟通,委婉地指出不能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教育孩子,但身为老师谢某坚持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谁也没有料到,11月12日,李某某和妈妈再次发生争吵,冲突之中,他拿起菜刀将妈妈杀害,并在同学家借宿一晚后,在班主任的鼓励下,选择投案自首。从11月12日到12月12日,仅隔30天,江苏就发生两起弑母案:都是原本充满希望的高考家庭,瞬间跌落家破人亡的惨景……关注弑母惨案,不是为了让更多人在悲愤中,感到恐慌。
所以,今天,我想从这两起惨案出发,和更多父母——包括爸爸,惨案中的受害人都是妈妈,不代表家教就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只能证明女性在家务和养育中付出更多——探究事件背后,被雪藏的一个认知:很多妈妈,在生养孩子中,都至少要挺过两场劫难,才能完成从柔弱女孩到合格母亲的蜕变。
这是我在日常咨询中,和很多妈妈交流后,最大的心得。初当妈妈时,我们有喜悦,有期待,有收获,但也有泪水,有劳累,有恐惧,更怕在周围人的否定和审判中,被武断指责为“你不够格,你不够好,你不配当妈妈”。所以,成为母亲,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转变,更是一场心理的考验。如果,我们有幸遇到了一个体贴的丈夫,一双善良的公婆,一个相对和谐的家庭,那么我们喜悦安稳的那部分会饱满,恐慌不安的那部分会萎缩。从我们子宫孕育而来的那个小人儿,也会在妈妈稳定和谐的磁场里,获得每个孩子都该得到的两个礼物:如果,我们在生育后,和丈夫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和公婆的矛盾日渐增多,家庭内部明战暗战不断,那么我们惧怕脆弱的那部分就会形成黑洞,甚至把我们吞噬。来自家庭内部亲近之人的攻击,会让妈妈在委屈和打击中,情绪崩溃,流泪焦虑,对哭闹的孩子失去耐心,甚至把对周围人的恨意,投射到无辜的孩子身上。那个和妈妈链接最深的小人儿,就会在妈妈动荡晦暗的能量里,弄丢每个孩子都该得到的两个礼物:由于不少家庭,都在孩子出生后,撕裂出夫妻问题、婆媳矛盾和隔代养育的诸多争端,这就意味着不少妈妈都活在疼痛里,不少孩子都没能得到那两个礼物。有些妈妈,甚至在周围人“你怎么当妈”的情感绑架里,跌落抑郁深渊,陷入情感孤岛,做出自伤或和孩子同归于尽的行为。不信的话,想一想这些年频繁发生的母亲带幼童跳河跳楼案。
这些极端案例,发生的概率很低,却以尖锐的疼痛,撕裂了妈妈们集体的创伤:
我们,都是从一个柔弱青涩的女孩,一夜之间成为束手无策的妈妈。我们爱孩子,想成为一个好妈妈,想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和善意,想让孩子生活在平和有序的家庭里。但柴米油盐的琐碎和鸡零狗碎的问题,总是在用反作用力,吞噬着我们的正向努力。这,是妈妈们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也是每个家庭都要格外重视的第一个问题:那个喜怒无常的小人儿,是被妈妈带到的人间的,但那个女人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她会做得不够好,她的精力会不济,她的信心会毁灭,她会焦虑会流泪会浑身疼痛。家庭的每个成员,特别是爸爸,有责任把初为人母的那个女人,从养育和劳累的战车上解救下来。这样救下来的,不仅是妈妈,还有恐惧着妈妈恐惧、安稳着妈妈安稳的孩子。如果,这第一个难关,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那么第二个难关,会在如期到来后,变得异常凶险——当一个孩子,从幼童成长为少年,势必就要迎来一场蜕变——大人们将这称为叛逆,其实是不愿直面孩子独立。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叛逆,但不同的亲子关系,不同的家庭氛围,会影响孩子叛逆的强弱。从震惊全国的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到惊慌人心的湖南娄底12岁少年弑母案,再到这两年频频发生的高三学生弑母案:受害人,都是把孩子带到人间,且为孩子付出最多的母亲。
①妈妈们在家庭养育中,承担了绝大部分责任,也承受着无法想象的压力。②如何守望青春期的少年,在学业压力和冲动特质中,平稳地度过叛逆期,是家庭教育最大难题。那些在幼年时,没有得到两个礼物的少年,大都会在青春期时,展现出明显的4种不良行为:故意制造事端,挑战父母底线,用不断犯错不断搞事儿,暗暗向父母诉说:
父母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父母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好好做什么,用和父母夺权的斗争和冲突的较量,暗暗向父母宣示:
毁坏家庭或学校财物,故意和同学和老师发生冲撞,用父母最恐惧的方式——自伤或犯罪,以牙还牙报复父母。其实,连这些孩子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他们的极端行为,不过是缺爱:
“爸爸妈妈,救救我,不要抛弃我,我快撑不下去了”。逃避考试,厌恶学习,总是生病,沉迷游戏和网瘾,甚至患上抑郁症。
非常不幸的是,面对孩子的这些求救信号,很多父母并未察觉:人到中年的爸爸忙于生计或习惯懒惰,养育和陪读的责任,就甩给了妈妈。关注吃饱穿暖的妈妈,只看到孩子表面的不良行为,看不到其背后孩子的求救信号,漠然以待,或者羞辱恐吓孩子:“我生了你,养了你,供你吃供你喝,你竟然这样对我?” “为陪你高考,我工作都不要了,专门租房陪你,你还有什么不满意?” “你成绩上不去,你让我的脸往哪儿搁?到时候全家都会怪我!” “你这么搞事情,对不对得起我?你看看人家谁谁谁……”
中年焦虑的妈妈和青春叛逆的孩子,是这世上最糟糕的搭配,也是养育中第二大难关:妈妈在焦躁愧疚中,仰面长叹:“我捧出所有真心,为什么变成你最恨的人?”孩子在叛逆冲撞中,渴望逃离:“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妈妈,看见你我就要窒息!有时真想杀了你!”“我们很多父母,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荒诞想法,想让孩子变好,必须让他们感觉更糟。这是心理学家简·尼尔森,通过大量教育案例,反复阐述的一个观点。羞辱和体罚,只会让孩子感觉糟糕,然后沿着父母恐惧的方向,一路狂奔。陪伴和协商,才会让孩子感觉变好,然后沿着父母期待的未来,缓慢前行。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不该感到愤怒,而是学会反思: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我们责任的缺失;孩子的犯错,其实是向我们求救的信号;孩子的叛逆,都在表达着不被理解的委屈。放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在倾听和陪伴中,感受孩子的感受,悲伤孩子的悲伤,理解孩子的理解:“你一定很苦恼,如果你需要帮助,记得我永远爱你。”当孩子从父母那里找到归属感,并觉得自己很重要时,才会停止用犯错吸引父母的注意。相比用嘴攻击孩子,父母们更该做的,是走到孩子面前,在尊重和谈判里,和孩子一起制定解决方案。我们和孩子,未必时时、事事能做到相互理解,但为人父母,我们要学会在不理解的地方,保持尊重。那些孩子自杀或被孩子弑杀的父母,都弄丢了教养中最关键的一环:一旦在某个问题上,和孩子发生激烈争吵,父母们要学会及时摁下暂停键,从一争高低的权力斗争中退出来:“我觉得我们都需要冷静一下,等我们都平静了再谈。”“我想让你给我一点时间,我也给你一点时间,去想想到底怎么办。”
对于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的孩子,我们需要时间和耐心,引领他一小步一小步前行,并给予他们及时而真诚的鼓励。“你出门时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一天心情都美美的。”“你这次的作业写得认真工整,老师批改的时候一定赏心悦目……”就这样,在一路曲折一路肯定中,陪孩子在前行三步后退一步中,感受细水长流的力量和破茧蝶变的成长。如是,即便我们的孩子,最终依然是个普通人,也是个自信阳光、热爱生活的普通人。行文至此,让我们再复盘一下,养育中每个妈妈都要历经的两个难关:让他在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中,长得健康明媚,安全富足。
爱护每个家庭的妈妈,就是呵护孩子的源头,也是善待孩子的未来。
妈妈们都要挺过的两场难关,不仅仅由妈妈一个人承担,需要全家人抱团取暖:总是在场的爸爸,陪伴辛苦养育的妈妈,才配拥有身心健康的孩子。良好的夫妻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拧成一股绳的一家人,是孩子头顶的明月,也是孩子足底的清风。
也愿你们点个【在看】,【分享】出去,和更多人一起成长。
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本文首发闲时花开(ID:xsha369),开白请联系原作者。
往期内容:
点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