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提纲并注

孟晓路 十念生 2019-04-14

大学提纲并注

孟晓路

 

第一章总纲

此章以四句开出深广二维,为全书之总框架;故名总纲。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学之道即内圣外王仁礼不遗之大道,即止于至善也。明德即本性,明明德即发明此本性,即见性之过程。親,親爱也。民,生民,天所生之人也。止,犹居也,即安住。至善,明明德親民之极则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者,言此大学之道首在于发明己之光明之性德也。在親民者,言此大学之道次在于親爱生民也。在止于至善者,言此大学之道终在于安住此明明德親民之极则境界也。明明德为向内在自业中开展,依此开出深之一维;親民系向外在共业中开展,依此开出广之一维。止于至善者无他,只是将明明德与親民各自开展到极至已也。故此是进一步依此条各将深广二者圆成之也。明明德之极,即是聖;親民之极,即是王。聖也者,自内证之极果;妄执私欲尽去,纯乎其为本性;脱离躯壳之束缚,已立乎其大者,浑然与物同体;从心所欲,任性径行,一切所作动机效果皆是自利利他,皆是至善也。王也者,人道共业之极位;荀子曰王者尽制者也;故王者,于共业中据天子之大位,内蕴穷尽制度奥妙之深智广慧,本乎其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心,制礼作乐,立人道之正轨,从而究竟利益普天之下当世后世之群生。恶人小人夫妇士贤聖为德号,庶人士大夫诸候王乃位号。前者乃明明德之次第,为深之一维之节点。后者则親民之阶级也,系广维上之节点矣。

 

 

第二章七证

此章专门开示深之一维。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乃自业中七种层次之修证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知,犹觉也。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天之生此民也,必使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此处之知即孔子所谓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孟子所谓先知后知之知,亦下文格物致知物格知至之知,即生命之觉醒与觉悟也。从此可知深维广维之一切工夫实践皆始于同一起点,即此一知字也,即是立志发心也。


止,犹居也,即止于至善也;又停止停息也,止息不合礼仪之视听言动也。知止,即生命从混沌迷蒙中忽然明现一方向,忽然觉悟人生所应追求之目标当在安住至善境界也,即是从此立志要做一个聖賢。大哉此知也,成聖成賢之大业全在其中矣。无此立志发心,此后之一切,止定静安虑得也,诚正修齐治平也,皆可免谈。芸芸众生,终其一生,亦不有此一知,故从生至死浑浑噩噩与草木同腐,何其可悲也。此志既立,从此沛然莫挽,合于此至善目标者即精进以从事,不合者则止息之。故止字二义之积极向目标精进义与消极止息不合目标或礼仪之行为义,乃全然是一事之两面,全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也。

 

定说文安也。静本字为竫,竫说文亭安也,与安为转注。安说文竫也。定静安三字说文辗转相互训释,意义极为接近,必加以分疏方能有所区别。知止而后有定者,言知晓人生所追求之目标当在安住至善境界也,止息不合礼仪之行为,而后身能安定。定而后能静者,言身能安定,而后心能宁静也。静而后能安者,言心能宁静,而后性情能安和也。定者身之事,静者心之事,安者情性之事。身定不动,心之念虑犹在动也。孔颖达先生曰总包万虑为心,故心正指目乎念虑也。念虑宁静不动,意必固我犹在也;故情性尚不得安和。破除此四者,情性乃得安和也。

 

虑说文谋思也,段注左传曰虑无他,书曰无虑,皆谓计划之纤悉必周,有不周者非虑。虑又有留取所要去所不要之义,与慧之简非择是同。总此二义,故虑乃深湛圆满之智慧。得者,得其宜也。故安而后能虑者,言意必固我既去,性情既已安和,而后能起全然契理纤悉必周之思虑也。虑而后能得者,言既能起此全然契理纤悉必周之思虑,而后能对一切事处置得宜,所作皆善也。故得者,亦曰得止于至善也,亦曰得此大学之道也。

 

以上七证之修证次第可设一比喻以明之。若一盆搅动之浊水(甲);吾人发心停止搅动(乙),于是慢慢停止搅动(丙),彻底停止搅动后,则水慢慢归于平静(丁);水平静下来以后,其中泥沙慢慢下沉至底(戊);泥沙全部沉底以后,吾人设法将其取出(己);此全然平静之净水,即显出其本有之光明性(庚);水之光明性起用,则照天照地照万物皆清晰如实(辛)。甲喻凡夫不知,乙喻知,丙喻止,丁喻定,戊喻静,己喻安,庚喻虑,辛喻得。细思此喻,极贴切,大有助于对经文之理解也。

 

若与中庸相会通,则知当赞叹劝修,盖反复赞叹中庸,无非为劝人立志修行,令其发起此知也。止定当小学工夫,静安当保任工夫,虑当达用工夫,得则圣王境界也。可见七证之展开,即成一部中庸。吾人于序中说,大学于深维只于七证中略示之,于中庸则尽量展开之,此意也。与孟子相会通,则知止定当可欲之谓善,静当有诸己之谓信,安当充实之谓美,虑当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得当大而化之之谓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皆若合符契也。

 

按:此七证之七字与佛法之关系皆极大。在佛法,见闻嗅尝觉知分别为眼耳鼻舌身意之能觉。知属意识之能觉,禅宗即专在意识之灵知性上用功,神会禅师有言曰: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得乃百法之一,属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心经短短二百余字之文中得字凡三见,金刚经中得字亦频见,可知得字在佛法之重要。安与轻连用合为轻安一词,亦为百法之一,属善心所之圆成境界。止定静虑则被广泛借用来翻译佛法梵文之修证名词,如将奢摩他译为止,将禅那译为静虑,将三摩地译为定,以及种种无数带定字之词如禅定、欲界定、未到地定、四无色定、首楞严定、那伽定、自性大定等等,此诸名词于佛法极为常见,其出处,皆来自大学之此一段文也。

 

然此处却发生一重大问题,七证本纯属于一乘见性之修证路线,与世间禅定路线迥不相侔也,然止定静虑之被佛法借用也,几乎全用于翻译世间禅定方面之词语,于佛法之强大笼罩下,大学遂不可避免被反向格义,即七证受佛法翻译之影响遂被理解为亦许是世间禅定之路线,似非一乘见性路线。大学中此一条明白之见性路线长期以来隐没不彰,佛法诸译经大师不甚善巧之翻译不得辞其咎也。吾即一直未能脱离此种反向格义之误导,于七证之路线认识模糊犹疑不定,今始走出其笼罩,得见大学此段关键文字之本来面目,不禁庆快平生!

 

首二章乃以摄上根人为主之顿法,直捷说道。第二章略示深维已毕,故自下章始,从容开示广之一维,以属普摄群生之渐法显教故,自起信发心立志说起。

——摘自孟晓路《大学提纲并注》

 

《佛学与西学》

七大缘起论之立宗

七大缘起论破异

《七大缘起论》、《形上学方法》简介


论  周  官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

走出西方伪普世价值——夷夏说略述

原始社会后继形态是奴隶制社会吗

中国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性质

现代文明的源头是中国1

现代文明的源头是中国2

现代文明的源头是中国3

现代文明的源头是中国4

西方哲学来源于宋明理学

中华传统文字和语言的重要性

西学之中学渊源:古希腊文明不存在1

西学之中学渊源:古希腊文明不存在2

《西学之中学渊源》:中国哲学的问题

《西学之中学渊源》西方伪史考辨简析

如何治经解经复兴经学——河北大学哲学系孟晓路教授访谈录



《佛学与西学》

佛教真面目1

佛教真面目2

佛教真面目讲记(全集)


高僧传1

神仙传集锦1 

历史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2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