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夏真面目保定会讲笔记

夕阳 十念生 2019-04-14

华夏真面目保定会讲笔记

夕阳

正文1.9万字


2018年保定会讲笔记

 

1缘起

此是四学书院成立以来,第一次会讲。包括二个主题:一是探讨四学书院办解经馆事宜;二是华夏真面目一书,纲要讲记。


华夏真面目是佛教真面目姊妹篇。后者从出世间法层面上,探讨一切形上形下问题;前者从世间法层面上,探讨形下形上一切问题。或者说,前者从个体生命之圆满自觉,探讨一切学问;后者从人类整体之自觉,探讨一切学问。学问之大端,世间出世间,在此。


华夏真面目是先生自七大缘起论后,第二本最重要之著作。对于整体把握儒学,意义重大。


这次会讲,对我最大的意义是,理解了夷夏进退循环观,并且获得了探讨世间学问之整体框架。在此整体框架下,可以进一步深入把握王道之学:易、乐、春秋、周官、诗、书。此六经,正是对此整体学问的经典著作。

 

关于解经馆,有姚鉴持先生的支助,探讨儒学复兴的另一条路子:从学校教育而不是宗教化的,成为可能。此事对四学书院发展意义重大,亦记之。

 

此事会讲,地点保定百乡镇南常保村双木巷8号,为保定四学书院注册之所。参会人员:自惠州来的夕阳;从江西九江来的姚鉴持及女儿姚俊聿;北京来的崔延斌;保定本地的张区长、保定孟氏宗亲会会长及会员等。

 

会讲大体事件,2018713日上午,张区长带领孟老师、夕阳参观李莉所办阳明经典幼儿园;

2018714日,会讲第一讲,华夏真面概论。

2018715日下午,去孟氏宗亲会,第二次讲华夏真面概论。

2018716-21日,继续讲华夏真面目提纲,包括概论、语言、教、政、学诸章。主要讲教章。

其中2018719-20日,因夕阳家中有事,需提前回惠州。开始讨论解经馆办学之事宜。所讨论有《四学书院解经馆简章》一文,记其要。

2018-7-21日,夕阳下午火车离开。之后,继续探讨华夏真面目的学习。主要是研习周官内容。




2018-7-13 市场异化下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周官礼法制度设计


关于杜车别交易论

 

杜车别关于对治市场的方式,认为可以采用积极性生产方式,也就是创造性劳动解决市场对人的异化问题。具体要点:计划经济+创造性劳动。计划经济控制资本泛滥;创造性劳动转化社会分工导致人的机械化。

 

孟老师认为创造性劳动的作用有限,只可能属于少数人所有,不可能成为一种全民性的生活方式。甚至就少数人而言,创造性的劳动,也有限。在此一生所从人事的工作中,多数劳动是非创造性的重复故也。


相对而言,将生产方式赋予情礼的价值,成为类似业瑜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借事炼心。这倒是可行的。


当人事劳作,更多为的是构建和谐美满的情礼网。此人际网,基于礼,因不断沉淀人情。此人情本身,便有在伦之乐,便是人的安身立命之处。其中有信,其中有乐,其中有真。从而具有的永恒性和终极性价值。

 

市场导致的人异化,根本对治之道。家国和基于家国之上的礼法制度。也就是说,马克思理想的共产主义,只能用“周官”创制的礼法来实现。

 



2018-7-13 语言文字和文明

 

一、关于西方文明的语言问题

 

诸玄识先生观点:西方文明是经由阿拉伯文明导致的再生和东学西渐和疆次再生而产生的次生文明。文明的标志便是拼音文字的不断成熟。

 

西洋文字最初非常不稳定,也很容易分裂。主要作用是维系原始基督宗教。注意:早期基督宗教很原始,类原始部落之原始宗教。因为没有语言将宗教体验、宗教思想沉淀下来,故没有宗教教义;无完整的宗教教义,宗教便只能停留在很肤浅的情感认同之迷信层面上。

 

西洋形成文明,是近现代之事。主要分几步:

第一,蒙古人统治欧亚期,将四大发明(主要是造纸术)传入欧洲。造纸印刷凝固沉淀了西洋语言,使其成为一种文字,而具备了一定的传承力。

第二,所谓的文艺复兴时期,实际上是西洋人吸收阿拉伯文明和中华文明,而开始最初的人文启蒙。标志事件:郑和下西洋给意大利人很多书籍。

第三,东学西渐时期,也即西洋学人主动积极全面学习中华文明时期。其中宋明理学、中华天文、历法、算数及诸器学,催生了西洋哲学、西洋数学和西洋科技;有了哲学,也促进了基督神学的成熟。

第四,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洋资本和科技称霸全球,西洋视野大开,也接触到了全球更多的文明。在此大量吸收和消化过程中,西洋基于数学和科技基础上的学术体系逐渐形成,相应的西洋拼音文字,也随着学术的成熟而走向成熟。

西洋文明只是现代文明而已。所谓的苏美尔、埃及、希罗、基督传承,皆是伪史。所谓现代文明者,中华文明之子文明故也。其内核是本土基督神学选民思想(军事暴力和殖民思想源于此),犹太人商人传统(资本主义渊源在此),加上外来文明的成果(阿拉伯伊斯兰教及科技,中华理学儒学科技等等)。

 

 

二、关于语言文字和文明

 

语言有基本的二类:

基于象形的表义文字   象形文字

基于音声的表义文字   拼音文字

前者以汉字为典型,后者是梵文为典范。一些结论。

 

1)或许法界真言是梵音之音+汉字之形的完美结合。法界真言,是指于一切法之本形而为形,以一切法的本音为音。是形和音的本然结合,性相双开。法界性相不二故;语言亦形音不二。只是在人类传承中,印度将基于音表义的梵文传承下来了;而以形表义则有所失传了。而中华将基于形表义的汉字传承下来了,相应地以音表义的梵音逐渐失传了。


  2)命题:只有汉字可以穿透时空而有史官制度。拼音文字因为穿透力不够而无法建立史官制度。


  3)拼音文字很容易随着人体发音的不断变化而失传。拼音文字的传承问题,在没有印刷之前,印度梵文的传承主要依靠“背诵术”和声明学。

   因为背诵术,梵文和汉字不同,梵文文体铺陈,不受记录载体限制,而中华汉字以形为本,书写载体和文体相关密切;拼音文字的传承多与背诵有关系,和汉字用书写载体传承不同。


4)梵文的音是否可以穿透时空,如何可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个实例,中华非常重传承,作为文明之根本,先王之道的经典,六经。乐经还是失传了。乐经者,正是与本音相关之学问者也。本音、语音会随着人体变化而不断变化,会因不同地理风土的变化而变化,音在穿透时间,跨越区域,此事甚难。可见一般。


相对而言,超越发音之不定,而以确定的字形表义,穿透时空的传承力,跨越地区的凝聚力,要大得多。而相应的问题,关于书写载体的获取。

 

语言传承的方式:

背诵术+书写载体  二者结合    也就是口口相传加少量书写载体。

 

5)并于拼音文字,象形文字(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印加文明是否有信史的问题。这是一个疑问。

其中,波斯有延续至今的袄教。

     波斯文有所中断和失传。

    埃及象形文字已经失传。

    玛雅文明已经消失。


6)语言和文明

文明者,基于文字上之经验、学术、智慧之沉淀也。故文明就文字而言,可分为三部分:传承载体(语言文字,背诵和书籍及其他载体)、传承成果(学术,包括史学和政教)、传承人(学术团体,民族国家宗教等)。

 


2018-7-14 华夏真面目概论


1华夏真面目章节

第一章教源

第二章政教一体(将文字部分放在这里)

第三章政,礼制法制。

第四章教,诸教(重点批判选民教)

第五章学,四学统摄天下学术。

第六章夷夏进退循环观,循环观、夷夏观,华夏主干说;破民族主义、破伪史

第七章解题,回答华夏真面目

 

其中教源,主要谈道统。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至孔子。

 

夕阳注:后来讨论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关于孔子之后的道统问题,可不可以立孟子,还是依然要以王为道统。也就是道统和政统的分合问题。中华政教一体,此一体的标准,有二:一是政治和教化的主要阶层皆是士人,他们往往出入此二者之间;故不分。二者政统之王和教统之圣,集于皇极一人。此皇极者,圣王也。此圣王,本是人类整体自觉人格化之制度性安排。必依此,全球才成为天下,一个政治性的概念。有家有国,还要有天下。

 

2政教一体

文明基本二分,政和教。人类整体之制度性安排,谓之政,政以财为本,民以食为天故;人类整体之自觉,谓之教,教以义为本,义者宜者,人心本然之所宜者是也。

 

外在的制度性安排,必本于内里的良知义理,方能有为而归于无为。人民生活在其中,才不会感觉被外在制度深深束缚了。才能解决个人自由和社会整体之间的二难。

 

而教化本自人类文明整体之自觉中,自然生发出来。此整体自人心一一透出来,便是仁心。此自然生发之自觉,局部展现便是家国情怀,整体展现便是天下胸怀。天下胸怀之极,是谓王心。以此王心立极,人类整体便有了中心。王者,天下之所归往也。教化,从此而出。

 

所谓政教一体者,人类整体之自觉,内化于人类每个人,开发此内化之自觉,便是教。所谓天命之谓教者,是也。基于此教而安排的伦常关系,基于此伦常关系之上的家国天下组织安排,便是礼法制度,也就是政。故教者,人类社会天然组织整体之自觉也;政也人类整体自觉之制度性安排也。

 

3政教二分和政教合一

政教本来是一体的,为何会二分呢?人类整体,基于血缘的伦常。本然便有秩序和礼法上的制度性安排;此天然之政制。此天然政制,内里本具教化。此二者阴阳互根,一体不分。是谓政教一体。


若政内里本然之教化,不断衰退。为了保障政制的教化根基,不得不补充相应的教化。也就是需要增加针对个别人及个别团体,在天然组织之外,建立新的宣教团队在,此所谓子教也。此子教作为政之补充。可以保障政制的稳定。但此时,政和教作为二种不同的组织,天然便存在相互竞争,争夺信众的竞争关系。那么如何处理旧政和新教的关系,但成了一个新问题。基于此上的政教开合,此时政便不再是天然之政,教也不再是天然之教了。此时的政教一体关系,无二分之状态,便因失去一体性而成了二分状态。此所谓政教二分之由来。

 

注意,要区别政教一体和政教合一。政教一体不分,这是一种状态。政教二分下,有政教相互配合互补互益的状态,有相互冲突分裂的状态。前者可称之为政教合一,后者可称之为政教分裂。在政教二分状态下暂时性的合一和政教天然互根下的一体,大不同。前者类不稳定平衡态,不平衡之常态,平衡偶亦有之;后者类稳定平衡态,稳定是常态,不平衡偶尔有之。

 


4诸教分类:经教和子教、儒佛互摄义

 

以家国天下为根本对象,以人类整体之自觉为教源,此教谓之经教。

不以家国天下为根本对象,不以人类整体之自觉为教源者,此谓之非经教。以个人为根本对象,皆摄家国天下,以个体生命之本然圆满为教源,此教为子教。

 

人类生命,有二种基本的观察视角,一是整体观;比如以家观身,以国观家,以天下观国。而求天下整体生命之自觉者。一是个体观,以家国天下之人格化个体化而考虑生命,以求个体生命之圆满自觉者。基于此二种基本视角之不同,人类便有了二种基本学问,世间学问和出世间学问;便有了二种教化:经教和子教。

 

经子二教关系:

经教为基,子教为辅,而建立人道教化;

经教世间法,只于人道设教;子教出世间法,超人道于十法界立教。

子教以个体为本而上超,达于至极而反,个体中开出整体。此子教摄经教也。

经教以整体为本而不断往复,达于至极,整体人格化而立王心。此整体立极而显为个体。此经教摄子教。

 

经教以儒教为典范代表;子教以佛教为典范代表。依经子二教关系,首先当区别佛教之二类:

大佛教,法界法佛受用佛遍摄十法界之大教也。

小佛教,释迦一系只在人道随缘应化之教化也。

 

就大佛教而言,佛教亦是经教。并且是大经教。儒教是小经教。

儒教只为人道立极之教化。

大佛教为十法界一切众生立极之教化。

故佛教摄儒教,如同须弥纳芥子。

 

就小佛教而言,儒佛关系便不同了。

 

儒教之于佛教。儒教可摄佛教,芥子纳须弥故;摄他教,儒教为人道立极者,为人类整体自觉之大教故也;他教皆是此人类整体之个别立教。

 

佛教之于儒教,有三类作用:

一助儒建王心(如佛一乘菩萨普贤行以大悲济世,方便为究竟);

二被儒教化之不济者。此事有二此;

一是超人道之更上乘教化(立天乘菩萨乘佛乘等等);

二是补人道之弊端。(对治之教,如道家;如佛家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故佛有八万四千法门类此)

 


5政教一体的一个证据:五伦无师生一伦

 

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有朋友一伦,但无师生一伦。照理上,中华圣教最重教化,师生一伦自然非常非常重要。而在五伦关系中,却无此一伦。此何解呢?

孟老师认为,正如政教一体故;此五伦都有师生一伦之义。也就是一遍在一切中故,此一不显了。

 


2018-7-15 关于语言文字


1语言文字分类

 

汉字、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三类。或汉字、象形文字、拼音文字、梵文四类。

 

拼音文字是一类,完全用音为义,无形;

象形文字是一类,主要用形表义,也有音。但如何用具体的象形图画,描述人类社会中纷繁芜杂的一切事物,这是一个瓶颈。此必须将形抽象到数的高度。在一切皆数的层面上,数形结合。再依此数形结合,而契入一切法之本形。如此方能构建完备的象形文字。不然的话,只能再配合音表义。

 

此二类皆是不够成熟的文字类似。以音表义,无形故,无法凝固成文。无法凝固成文故,此语言文字永远会受到时间的束缚,同样也会极大的受到区域口音的束缚。以形表义,而用音辅助者,虽然可以弥补音无形的问题,但形或抽象到数象层面,表达力会受到极大束缚,表现力会成为大问题。

 

所以拼音文字的问题,传承力、凝聚力不够;象形文字的问题,表达力受束缚。注意,语言的范围,便是一个文明能够延展的范围。语言对文明有基础性的影响力,是其他任何他物无可比拟者。

 

相对而言,成熟的语言有二类:梵文和汉字。梵文以音为本。而汉字则音形皆备而表义。汉字特性,值得深入研究。

 

2汉字特性,真言体系

 

汉字特性主要有三者:

 

一是有完备的数形表义。此功能是基于易学,建立了一切皆数,数形转换的象数学问。

 

三个形音皆备以表义。有形故,以音表义时,可用形辅之。有音收摄形的整体性故,形有一定变化灵活度。有形故,文字有非常高的可辩度有稳定性。有形故,音可以有相对变化和灵活度。甚至可以,方言和汉字分离。既能保证语言的地方差异性,也能保证文字的超区域凝聚力。

三是单音表义。而非拼音文字的多音表义。此单音表义故,此名中有性。多音表义故,此名中只有相了。

单音表义,使汉字成为了性相双开之真言 。所谓真言者,其中有性故。此意义极为重大。

 

音者心声也。心声,就相而言,只是五尘之一也。相法本于叠加原理,整体局部有别;一多有二分。心声,就性而言,是五尘五根之所本也。此音性,音音交融成一音;一音内本具多音。一多无碍。就如同众人合唱,而一合音。又如同众味调和,而一味。此一味,一音是整体之一味,整体之一音。此一音本具多音,一味本具多味。此法性之特性也。

 

故单音表义,便使汉字作为语言系统,不是相上之假言;而隐具性上之真言义了。

 

何谓真言?抽境为理,敛相为名,依名发性相,而生万法。此名便是真言。万法之生发,此以真名为枢纽故。

一切法,本以此真言而显。故就此真言而言,一切法之形便是此真言之本形也,一切法之本音,便是此真言之本音也。基于本形和本音而立名,而建立的语言系统,便是真言系统了。

 

真言系统结构

        形:本形。如何获得此本形。象数学。一切皆数,一切皆形故。易学

 

        音:本音。一分为五而立五声。一音五声以表性。律学,乐经

 

为何拼音文字不用单音表义,而以多音表义呢?这和形音皆备有关。拼音文字无形故,若采用单音表义,那么便会出现二难:要么为了准确表义,而有非常巨大的单词量。这么巨大的单词量对应的发音量,可能会超出人类可发音之范围,或者说会使单词与单词音可区分度大在降低。要么不那么准确表义,便有一音多义的问题。一音多义,因为无形以区分故,便容易产生歧义。有歧义故,准确表义,依然成为难题。


所以在无形以辅音表义的条件下,多音表义,成了合理的选择。也就是建立单音字母一个层次;多音词第二个层面。再由词表义。并由词组句而表达更为复杂的语义。


汉字因为有形,所以一音多义允许存在。可以将形音表义,理解为用音表的纵向维度,再开出了一横向维度。所谓形音具足,性相双开,此之谓也。

 

也正是因为性相双开,形音具足。所以汉字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和特性,比如:


非常稳定的传承力,可以穿越时空;这使汉字可能史官之用语,成为圣典之用语首选。


形的稳定性故。可以跨越区域,方言和汉字可以相对分开故。这使汉字成为王道之用语。


具有非常强的可区别度,字形表义,形如画故;这使汉字成为书面语言上佳之用语。


言简便于记忆,单音表义。这使汉字成为上佳的日常交流之语言。

汉字者,人类几尽完美之语言也。正是有了这种几尽完美的语言为基石,才能构建王道之政教。

 

3汉字和史官

 

只有汉字体系下的文明,才能建立史官制度。史官和史学,本是对人类整体之自觉下,自省自察的制度安排和学术探索。就史学而言,史家对当下人类整体的自省自察,记录成文。以备后人取法,以史明鉴。足够长时段的史料,能够供后人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变化规律,以此为基,以应当时之经权。史学之义,大矣哉。


而此史学和史官制度,必须一个前提条件,要有记录事件之文书。仓颉本是左史官,而造书契。文字和史官史学关系密切可见一般。有了文书,要成为史学,还得能够保证文字能够穿越历史,让后来人认识。汉字以形为本,最初便是欲保证此语言系统有足够强大的穿透时空力。


汉字确实做到了,人类如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语言,能够传承五千年而不衰;能够千年之后,普通人都可以识千年前之经典文书。

 

相反,若如同西洋拼音文字那样,几十年便变了。几十年便要重写一篇圣经文本。那么史官和史学原始材料,对人类整体的全面记录,要几十年重写一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故在文字穿透力弱的语言系统下,史学史官无法成立。

 


4汉字是能超越民族国家的天下语言

 

汉语可以形音皆备故,可以形音相对分离,也就是可以建立方言+汉字的结构。作为书面语统一用汉语,可以交流用语,可以随机用方言。这一特定,能够使中华地区,各民族和谐相处。既不会因为统一文字而破坏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可以允许方言故;也不会因为区域性的方言,而导致整体四分五裂。这一语言特质,是中华文明能够不断融和他民族,成为一个整体民族:华夏民族。

 

同样的在未来,人类诸国皆有相对之语言,比如英语、德语、印度语、伊斯兰语。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学术圈。此文化圈和学术圈,类似中华文明下的区域性差别。此区域性差别,完全可以和天下层面上的共同语言:汉字兼容。依然是采用汉字+方言的方式。

 

相对而言,其他语言,特别是拼音文字,便打上了很深的民族国家烙印。若欲成为世界语,便会和其他民族语言相冲突。

 

另外,天下语言,本于王制。王道根本,史学史官。皆需要超越拼音文字。

 

要言之,汉字的穿透力、跨越区域凝聚力,是汉字作为王道教化之本;也深深的打上了天下一统的特性,从而超越了民族国家层面上的语言文字。汉字本来就是天下语言,也自然而然会回归本然之位置。

 


 

2018-7-15 诸教皆自百官出


1命题:夷教皆自从百官流出,而有所变形而成者。

 

举三例。一诸子百家从百官出;二是婆罗门教本于六礼之祭礼;四种姓本于四民而固化;三是现代西洋文明本于宋明理学及经史子器四学。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皆自百官出。也就是天下惟一大教裂而流出百家,其方式有二:

 

一种是机械分割式的看法。如同一个完整的西瓜,分成了几大块。汉书六艺志,持此观点。所谓: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二是全一之一的分法,而有道术方术之别。庄子天下篇持此观点。所谓: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注意:一者一切也;一之不见,主要是因为将此一切裂为局部,只见其局部,不见其整体;只见其多,不见其一。持此观点者,便不视儒学在太平世作为惟一大教之一,在据乱世时收为一多相杂之一。当一切收归于一时,只有道术。当道术裂时,道术便隐于方术中了。

 

 

2关于婆罗门教自百官出


婆罗门本自祭礼之官,而加以变化所而成者。婆罗门教下的印度文明,自惟一大教流出及变形,大要如下。

一婆罗门所流出的大教,是上古黄帝之前,王化之地遍大九州,也就是全天下时的大教。并非直接从孔子时代的周官所流出。这是要注意者。

二是我们用周官来领悟上古王化之制度,此圣人继往开来之制度设计,为人类文明最系统全面之设计。职此之故,当大体不差。


三者,婆罗门教自百官流出大体。印度之地,本属于惟一大教中一国。此国随着王化力之所不殆,逐渐孤立出来,从而发展成为了婆罗门教下的出世间文明。其最初的源头,便是惟大一教的政教一体之制度安排,也就是百官之制。


四者,婆罗门似本于礼官,而以祭祀为根本。礼官主教。后来印度政治不断分裂故,政和教也从一体转为二分。政随着战争纷争而变迁不断,而教化相对能够超然于其上,而保持国与国之间的相对稳定性。此婆罗门政教二分并且教至于政之上者也。

 

至于婆罗门之四种姓本于周官中的四民。王公、大夫、工商、农夫。据冬官考工记所云: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王公一类,大夫一类,工商一类;农夫织女一类。也就是四种姓了。其中婆罗门和刹帝利为一大类,毗舍和首陀罗。大类对应王公大夫和工商民。其中王公和大夫,依据教和政的二分,又有了婆罗门和刹帝利之分;而毗舍和首陀罗对应工商和农夫二民。

 

四种姓和四民关系大体如此。还有一个重大不同在于,中华四民间层次不是固化的,并未形成种姓,可以自由流动的。而印度四种姓阶层固化了,不可以流动。

 

中华四民的流动,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往复二个维度。所谓自下而上,是指农工商可以通过选举、科举而升到大夫和王公层面上。所谓自上而下者,是指世袭之王公和大夫,其爵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位,最后贬为庶人。具体说来,王公之爵位,由嫡长子继承;非嫡长子所继承爵位便自动降一级,成了侯。侯爷之嫡长子继续侯位,其他非嫡长子爵位再降一级。如此一世降一级。最后自然而然成为庶人了。


中华因为有自下而上的选举制度,自上而下的爵位贬值制度,故能保证四民之间阶层不固化,从而保证社会人才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

 


3现代文明自中华四学出

 

西洋文字:是基于印刷术,大量吸收中华汉字而成熟起来的。

 

基督教:基督教神学教义,三位一体,或采自佛学三身。而神学其他教义,或采自哲。东正教修持祈祷或源于佛学念佛法门,等等。

 

学术方面:哲学源于诸子百家。科学源于宋明理学。科技源自中华丰富的算数和器学。

 

社会制度方面:郡县制度;学校教育制度;选举制度;经济制度皆源自中华。

 


2017-7-16 华夏真面目诸教

 

1儒教特点

 

没有入教仪式;

没有组织结构。

没有圈子。

 

没有入教仪式者,为人道立极,为一切人天然之教化故也。

没有组织结构者,以天然之家国天下,为宣教之场故。并非外于家国天下而别立。

没有圈子者,无外故;无自身特有之教团及特定的教化对象。

 

儒教是天然之教,以人道立极之教。是人类整体文明之自觉,本然流现之教化。就此而言,儒教类粮食,佛道类药品。粮食人人要吃,药只有病了才吃。故儒教为天然之教,佛道为对治之教。


注:道和佛亦有天然之教,并且是在更高层面上的天然之教。如禅,是本于一切有情内里本然之智慧和慈悲流现。故禅儒可互济,道理在此。

 

正是基于儒教这些特点,使儒教能够成为人类文明整体自觉之惟一大教。也正是基于此儒教特性,当人类陷入道术崩裂之时,在据乱世,诸教可以各自为政,而儒教却无所依凭,处境艰难。

 

 

2儒教是经教还是子教,是宗教还是非宗教的问题

 

此问题,追问的其实是儒教在据乱世,如何弘化的问题。

 

儒教是经教。但在夷夏进退过程中,会在经教和类子教之间往复。在太平世,儒教是人类文明整体之惟一大教,此经教之本色也。在据乱世,经教的王官学地位丢失,作为非王官学,不能再以学校教育和天然的家国作为宣教组织,也不再是一切人共同的教化,依此便具类子教了。


所以关于儒教是宗教非宗教,当答:非宗教。无入教仪式故,无专门化的宣教组织故。以学校作为教育之场所,以家国作为宣教组织故;以一切人为天然教员故。如此种种特性,故非宗教。非宗教又类宗教者,在据乱世,失去了王官学和惟一大教地位故。

 


3儒教在据乱世弘扬的形式和线路

 

1)以私学守王道。官学坏了;用私学的形式,守先王之道。此孔子在春秋战国传承王道之作法也。

2)此私学守王道,在宋明儒之后,发展出了一相配套之教育体系,也就是书院教育体系。经由书院讲学,把私学立起来。同时保持儒教的本色,以学校教育为根本,不走子教宗教化的形式。

3)在经子二教之间切换,发展少许类子教特性,比如注重师承,重师道;重修持。与佛道相交,在三教一致的背景下,互济共度难关。

这里需要把握的难点,一是既要充分意识到儒教作为惟一经教的特殊性,又要考虑到据乱世退为类子教的现实性。

4)可以利用科学教在形式上采用儒教的方式,在儒教弘扬中走捷径。

当今王官学为科学教。此科学教非子教,是器教。此器教,以基督教选民为内核,而多采用中华儒教之形式。比如在教化上亦以学校教育为本,无入教仪式,无宣教组织,等等。

 

 

4诸教流变总说,即儒教和子教的关系总论

 

夏教为母,变而为夷教;夏政为母,变而为夷政。为何?夷夏进退故。

 

日本神道教

天皇朝庭主教,幕府武士主政。政教一分为二。注:中华周官的王,并非虚君制。王虽无为而主教,但有设官分职的大权。和虚君制完全不能左右政治大异。周官之王,是立极之皇极,不可能虚。但此极,为立极故;得无为;不可太多的造作,妄为而失故。

 

道教,基于诸子百家之道家,为应对佛教西来,由张道陵创建五斗米教,建立组织,有了入教仪式,有专门的教职人员。


多采佛教教理,并以方术、黄老思想为本,而创建相应的经典、教义体系和修持线路。内丹学是成熟的标志之一。


宋明理学,亦多吸收道家创建以应对佛教之经验,而有所不同。不同在儒作为经教的特性。

 


5选民教来源及信史考


回教,以原始阿拉伯风俗,加穆罕默德内圣。

这里有一个问题,回教、耶教、犹太教,到底谁影响了谁的问题。董并生认为:

 

东正教受佛教影响而成立;

东正教西传而有天主教;天主教再西传而有基督教。

天主教和基督教再传而有犹太教。

 

传统犹太教最先,再有基督教,再有回教。是真是假,此大问题。可以在阿拉伯文明中,在回教,特别是穆罕默德的圣传中找寻答案。此一大疑问!

 

关于犹太教、波斯教、回教信史研究,需要以中华信史为基准。方法:以中华信史为据,诸国间的事件为辅。

 

注:关于犹太教,宋朝最早有犹太人记载。

 

关于耶稣中世纪,旧约圣经记载成文很晚,经本形成可能更晚。在中世纪可能只有一些赞歌和祈祷文,再加上一些犹太人之间口口相传的故事。

 


6科学教来源

 

宋明经学生成了西方诸子。

工学农学现代工业现代农业技术。

四大发明形成了语言。

 

就文明制度而言,先自部落纷争,发展成为封建割据。再自封建割据发展成为郡县制。有了郡县制,再发展出选举科举和学校教育。学习中华的藩属制发展出殖民制。如此等等。

 

先有了耶教,之后阿拉伯中国文化传入,演化出科学教。科学教成立后,伪造希罗,伪造出西方中心论史。之后,科学教继续发展,而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其中阿拉伯文明和中国文明的传入,反过来提升和振兴的耶教。之后,以此提升后的耶教为内核,成立科学教。


西洋文明的本质,是建立在市场异化基础上的军事暴力组织。市场本身必会产生摧毁自身的力量。暴力有二种消解方式:一是经由情礼和教化在内部一点点化解;一是将此暴力转移到国家政府,将经由战争转移到外部。所谓军事暴力组织,便是采用第二种方式的制度性安排。


人类一乱一治,其动乱的根本便是基于市场本身发展产生的暴力消解问题。文明的国家可以通过教化而自行消解;而教化力不够者,只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经由军事暴力,抢劫他国,而消解之。


西洋文明的起家,便是基于海盗抢劫起家,和游牧民族之抢劫华夏类。但与游牧民族一个根本不同在于,西洋的军事暴力和选民教思想结合起来了。强盗有了文化,更加肆无忌惮。尽五百年人类千万无辜者的惨死,灭国灭族,从类文明整体之大倒退。便基于此。


军事暴力,要点便是向外立敌;以转化内部市场功利化导致的内部敌意和冲突。立敌越深,杀敌越凶,树敌越多,内部越能团聚。而选民思想,正好顺应了这一要点。选民思想的根本,立兄弟和异教徒;分信教者和不信者。不信者,是异教徒。而异教徒者,异类也。按照上帝的指令,对于异教徒,是可以杀的。对于异教徒所聚集的城国,是可以屠城,灭国;至于异教所宣化,特别是无神教,多神教所宣化之信徒,更是需要灭其教,灭其族的。这么做,完全没有人类本然良知的道义谴责,没有理屈气短之感,反而可以理直气壮的宣告,我用这种方式,荣誉的上帝,我是上帝的子民。生而荣誉,高人一等;死后升天堂,永享福报。


还有比这更邪恶的思想呢?没有了。市场,军事暴力(以科技为本)和选民思想,这三者完美的结合,便有了科学教。科学教出现之时,人类便陷于了万年未曾有之大乱。诸国被灭,众族消亡。礼崩乐坏,学绝道丧,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天地大坏,人心大坏;人类文明百年一大退,一世一小退;如今十年一小退。而杀器不断兴起;市场不断扩展,暴力不断凝聚。人道陷为修罗道场。


先生云,佛学与西学,对基督教的评价,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未意识到选民思想的危害,对基督教过高了。本书在着重提示选民教选世思想之大害。




2018-7-17夷夏进退循环观


夷政和夏政

 

军事暴力转嫁市场产生的内部暴力,导致族与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谓夷政。


非军事暴力,礼乐制度消解市场戾气,能够融和民族国家,保持大一统。是谓夏政。

 

夏政能够实现最终的天下一统,是谓王(天子)。天下的人格化便是王。尊王其实便是尊天下之一体也。使天下一体之王,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周官政教一体的根本在此。有了王,才能化解一切私心(个人的私心、族类的私心、君国的私心等等。)天下为公者,王无外故。无外之公心,便是王心。天下需此王心,天子的教化,亦欲将此心推己及人。

 

故人类历史便可以看成是,人类公心私心之间消长往复循环史。具体说来,便是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往复,而有和平和战争的更替。相应的,夏政和夷政也不断在大一统太平世和春秋战国的升平世据乱世之间往复。


所谓夷夏进退说,有太平世、升平世、据乱世。也就是天下从王无外,向内缩到有圈有外之中心,到最后有圈而失其中心。这是治而乱的过程。自失中心的一个有圈者,到重获中心;自有圈之中心,有无圈之中心。此乱而治的过程。

 

人类历史便是不断人类文明整体,以王为极,以王所知之地为中心,不断进退的过程。

 

夷指无王之政,夏指有王之政。夷教指无王政之政教二分状态,故有夷教和夷政之说。夏指有王政下的政教一体。故此政教一体便是大夏,也就是王道。

 

政教一体汾之教,谓之夏。有王为夏,有王有王道,天下人公心未失故。

政教二分之教,谓之夷。无王为夷,王失而天下公心失故。

 

当今人类在历史循环中的定位,处在据乱世之冬节。并且是大冬和小冬的双重叠加。

 

人类历史是循环观,并且是循环中套循环。大周期中有小周期。当今人类所处的位置,便是千年级别的小周期之冬,和万年级别的之大周期冬的叠加状态。

 

所谓小冬,是指人类从秦以来进行了郡县制时代。此时代,自秦始,汉是春;大唐是夏。自宋以降,盛极而衰。一被元打断百年,入秋;明兴,二退被清打断三百年,入冬。自民国起,有毛主席出,衰极而转兴。开始了冬尽而转春的历程。

 

所谓大冬,自伏羲始,为春;至神农,王化遍天下九州(大九州);至黄帝,王化不遍,只及神州,在神州分九州(小九州)。故至黄帝之上,为春夏。至黄帝转入秋,成为有圈子之中心故也。至科学教兴起,夷自1840年乱夏,失中心地位,入冬。此大冬也。

 

当今人类历史,小冬大冬重叠,进入大战国大转折期。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冬天。文明的新生,需要乱极方能大治。需要漫长的冬天内收,才能开出大春天来。

 

进退观下的天下分区:华夏、诸夏和四夷。太平世时,一切皆是夏,此大夏。无夷夏之分。

 

在升平世,王化有圈子,依此圈子,分圈内分夏,圈外为夷。明夏为中,夷列四方,故有四夷之说。


在据乱世,王化失中心地位,王所化范围再缩,便有了华夏和诸夏之分。

此就历史进退而大体言天下之分区。就细说,则在大夏裂后,便开始了一个夷化和守夏的消长过程,全天下诸国(包括皇极之地)皆面临以夷变夏的危险。此时,不排除,华夏首先被夷化了,而诸夏还有守夏尊王者,未被夷化。比如晚明,满清变华夏之地为夷,而诸夏之朝鲜,而以小华夏自处,尊王守夏,是其例也。

 



2018-7-17 儒如何在据乱世自处


儒在据乱世如何自处?

如孔子,私学,守经讲经,讲学,建立师生团队。整理经典。

如宋明理学,建立书院。

如晚明,逃禅。

儒者目前立身处世之方式:

创立私塾,建解经馆,建四学书院

建立词堂,引导家族复兴。

与佛道交,在三教一致下互济,类子教安身。

 



2018-7-17 郡县制和封建制区别


郡县制,王之一级世袭,国和家之诸级不世袭。家国和天下二级,无全息性。

封建制,王一级世袭,国一级亦世袭。天下和国有全息性。

 

封建制有全息性故,历史一治一乱更替过程中,便能够更少动乱,更能保持文化的传承性。

 

因为有国世袭之一级故,所以大乱之时,只有少数一个大单位争夺天下。所以动乱相对比较少。若无此世袭之国君,则人人可争天下,动乱便大了。

 

也就是说,郡县制和封建制的设计,不仅仅是考虑太平之治世,更要考虑乱世的更替和传承问题。制度的设计,传承是大问题。

 

为了保持封建制,需要建配套的制度,比如嫡长子制度,比如妻妾制,比如世袭制。如何没有这些,一切平民化了。那么一旦天下大乱,天下宝位人人争夺,必大乱。大乱往往会导致文明文化学术断裂,文明之传承便会在更替中打断了。

 

一个好的制度设计,不仅仅是考虑如何有效的运作,还要考虑此制度在历史的一乱一治,一兴一衰过程中,如何少动乱,如何延绵不断。

 

很多政治设想,都未充分意识到历史的基本规律,一乱一治的循环。往往幻想,此政治理想实现后,从此人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似乎一切问题都不会再有了。自然,便不需要什么乱了,怎么办的问题了。这是政治空想。

 

如今的资本主义,对治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莫不如此。似乎在以前人类的历史都是一乱一治。如今,已经超越了。不会一乱一治了,会永远会大治下去。所谓历史已经终结云云。真是痴人说梦。

 



2018-7-18 文明要素分析:一个高级文明成为可能的必备条件


1缘起

会讲中关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发展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离不开一个相对成熟的语言文字。而此成熟的语言文字,很难自生自长。


在关于希腊罗马伪史的研究中,孟老师提到,罗马人不识数,不识数故,千年和二千年没什么区别。从而意识到了数对于高度发达文明的基础性价值。不识数,没有发达的数学,是很构建一个大规模、高度分工的人类文明社群的。无数,便无法量化。无法量化,便没有度量衡。无度量衡,分工和交易,便只能停留在非常低级和粗略的水平。


而基于数学基础的历法,也就是计时,作为文明的基本要素,也逐渐展现出来了。

 


2一个充分发展的文明体,必然的基本条件:语言文字、数学、历法、史学、政教

 

有语言文字;可以传承,能够凝聚族群;

识数,指知进位制。有数学。能够进行量化层面上的分工交易和社会制度安排。

有历法,知时。


有史学,能够将族群的经验、学识、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从而使文明不断增益。


有政教,能够将族群中最优秀的圣贤,将个体层面的圆满以及人类整体之自觉,推己及人。能够基于教化而自觉的安排生活,是谓政治。政教是人类自觉的体现,是文明的最终展现。

 

反过来看,政教的构建,离不开史。也就是对于过去经验,无论是圣贤的经验(作为经典),还是普通人的经验(作为史事),无论是圣贤所见之真理,还是普通人深究的学问,记录下来,而传承下去。无史,便无学。无学,便无教。无教便无政。

 

而史学要建立起来,必备有二条件:一是可以穿透时空的文字;二是有准确的时空坐标,能够完整的记录,具体的事件。事件记录的基本,在何时,在哪里。这得建立完备的时空坐标系。这个完备时空坐标系的创建工作,便是历法要做的。

 

准确的计时,准确的定方位。这便是历法。而历法,以天文为本。这个需要发达的数学,需要发达数学基础上的技术(测量技术、制造观察手段的技术),需要长时间的观察积累;甚至需要大范围大尺度的观察。是非常困难的工作。

 

显然历法的根基是数学。而识数,数学是极为抽象的一门学问。极难把握。最简单的数学基础,识数,便是一道鸿沟,很多族部无法超越。比如人类家中记载,很多原始部落,他们对于数,只知12345,超过5便是很多了,这个很多的数目,无法分辩。

 

而即使到了现代,西洋高度发达的数学背景下,西洋人对于数的本质,也未曾充分把握。数的本质,是归一。比如一堆稻,有多少根呢?


按照数的本质,应该这么数:

数十根,归一,成一束。数十束,成一扎。数十扎,成一捆。数十捆,成一堆。然后看看,最后有多少堆,多少捆,多少扎,多少束,多少根。最后便得到了稻草的根数。

 

从一至十,可以用手指表示。至于一束、一扎,一捆,一堆。一目了然。这便是进位制。

 

十进位制是中华文明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进位制的根本是级数数列以表计数。级数数列计数的根本是归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这涉及到高深的形上学义理。中华文明的源头,自伏羲画八卦始。此八卦正是通达的数的本质。

 

这些高度抽象的义理,必需建基于高度发达社会分工。可是,得先有高度发达的数学,才有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如此可知,数学不可能如同进化论那样,自一个原始部落,经由劳动,而自然而然的产生。只能从他文明中传承过程。传承的方式,或者经由圣贤在法界中传承过程,或者经由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流转过来。

 

最后,史学、历法、数学、政教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如何用一些符号,表音,用此音来描述一切事物?这是一个有识数一样,极为抽象的形上学问题。实际上,如果说识数需要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那么成熟的语言,便需要高度发达的学术,使之沉淀为超越日常生活之口语。西洋近现代的语言,便是以西洋当时的口语为基,而在充分吸收中华学术及其他学术的基础上,随着西洋学术本身的大发展而逐步成熟的。

 

同样的问题,对于自生的文明而言,语言和学术的关系,不可解。要成立成熟的语言,得有发达的学术。而要有发达的学术,首先得有成熟的语言作为载体传承沉淀。所以,倘若在没有外来传承有帮助下,自生文明无法跨越此语言和学术之间的互根。

 


3文明的层次和演化

 

基于文明的五要素,文字、数学、历法、数学、政教。其中越基础者,越不可能自生。所以民族主义的文明观,是不可能成立的。所谓民族主义的文明观,便是基于进化观观点,认为人类文明,是在原始部落,自然而然的生长而成的。不断区域有不断的部落,便自然有了不同的民族国家。此所谓民族主义。

 

文明不可能自生,文明一定有传承。基于文明的传承,便有了另一个文明观:夷夏观。

 

                                  伊斯兰次文明

                印度子文明        埃及次文明    基督再次生文明科学教更次生文明

惟一母文明      波斯子文明  

                

也就是说人类文明如同一根树。此树有根有本,有主干有分枝。惟一母文是根是本,一切文明从而此出故。子文明又有主有枝。而华夏是诸文明之主干也。华夏一直是惟一母文明之嫡传故。

 

惟一母文明者,有成熟的汉字,有成熟的易数,有成熟的历法,有成熟的史官,有成熟政教。此五者皆大备也。


另,惟一母文明,一直居于人类之地中。地中者,天时地利之宜居地也:就纬度而言,不热不冷,四时分明;白天默夜不长不短。此天时之和也。就地理而言,风雨调和,易守难攻。中华所居之地,便是满足此条件的最佳之地。依此可间接证明,华夏之地,本是王所居地。而王化之文明诸要素:文字、易数、历法、史官、政教,一一大备于此。此直接证明。

 

子教文明者,有历法,有数学,有文字,有教,无史官。历法或有断亦可断。

 

次子教文明者,无史官,无史学,无历法,有教,有数学。

 

再次生文明,无历法,无文字,无数学;只有语言和宗教。

 

文明三分:母文明、相对独立的子文明、无相对独立性的次文明。次文明无相对独立性故,昙花一现。子文明可相对独立故,往往能够在历史一乱一治中的大治中,与母文明交通而重新振兴起来。


此母文明 、子文明和次生文明。便可对应华夏、诸夏和四夷。人类历史便是不断在华夏诸夏四夷间进退。太平之世,四夷变为夏,而有大夏之大一统。据乱之世,华夏失其中心,诸夷变夏,或华夏被夷化,或诸夏被夷化;或二者皆不同程度的夷化。据乱和太平之间,乱极而治时,华夏复兴中心地位,进而诸方来朝,成为诸夏。最后一切他国皆朝,天下皆成夏,成大一统。

 

在乱极而治的过程中,如同树自春而夏,不断从根经由主干,而滋养树上各枝各叶。最后皆得根之地气而遍春。在治极而乱的过程中,如同秋冬以降,养分从枝收归主干,由主干收归根部。

 

 


2018-7-18关于历法


1历法的根本是如何计时的问题。


计时,就如同计数一样,周期是根本。为了保证人类整体的同一性,自然需要建立一个人类任何处所都可以采用之计时系统。这个计时系统,天然就有。便是日月星辰。

 

所以历法的问题,便转成了天文学问题。而日月星辰的周转,如同人类历史一般,亦是周期往复的,并且是小周期中套着大周期。大周期之上还有更大的周期。

 

以太阳为例。看起来,似乎是太阳每天绕地球一周;每年在南北回归线间往复一周。由于岁差故,实际上太阳还在更大的周期中,往复。

 

实际说来,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以此螺旋之小周而绕太阳,每年转一大周。太阳和地球系统本身,又绕更大的中心,做更大的周期运转。

 

所以看起来,小周期中套着大周期,大周期中有更大的周期。就小周期和大周期关系而言,

 

一年365.24天,并非完整的365天,之间的小岁差;这是小周期而套大周期的缘故。此小岁差,需要制闰而消除。才能保证计时中,每年季节一致。

要发现此小岁差,准确测量;并且进行准确的制闰。这很不容易。

 

更进一步,大周期中还有更大的周期,此大周期下,便导致了大岁差。也就是26000年一周,每七十一年八个月后退一度。此需要依据日月和星辰关系,在数百年甚至更长的尺度,有高的观测准确下,才能发现。

 

基于此,准确的计时,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如此基本,又如何艰难,所以一直成为王制的一项主要工作。所谓天之历数在尔躬。尚书尧帝记载尧的主要工作,制定历法;二是禅让给舜。政治的传承一直是根本大事。而与此根本大事并列,甚至超过此事而列为首者,历数也。

 


3历数第二个作用,合天地之气,使人类生活与天地相合 

 

而历法,准确的时间,对于人类文明的基础,农作是非常关键的。有时差了一天,甚至几小时,农作物便会大大减产。就非农业文明而言,天气和季节,对于身体健康,对于人类社会的生活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合天气的生活方式,一定不能长久。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现代社会,因为有其他的计时方案,而忽视了历法中的另一个作用,保持人类生活与天地之气的协调,从而导致人类社会和自然问题层层,人类个体百病众生。

 

正是基于此,中华历法在阳历的基础上,还加入了阴历。以月亮周期作为标准,是为了更准确的保证计时与天地之气相协调,从而准确把握天地节气的变化。这对于农作和天人相合的生活,都是非常关键的。

 


3历法中的循环观

 

关于历法的纪年,有二种方式:一是耶元纪年法,也就是以某个圣人出生或入灭作为起点,按次序进行纪年。二是依然采用循环观,或用相对坐标记之,或以绝对坐标记之。所谓相对坐标者,比如以王之朝代更替。一王立极,用活着的人王作为记时之标准,以显皇极之所在,以警王心。二是用干支纪年。干支以10的周期和12的周期,相配而立60周期记年。

 

这里的根本,直线式的纪年法,和周期循环纪年法。隐含着两年截然不同的历史观。直线式的纪年,自然而然会接受直线性的进步观,接受历史终结论。而周期纪年,会自然而然接受循环往复观。时间的本质是往复而周期循环。就如同数,十尽而归一;物极必反。时间也如此,乱极而治,治极而乱。往者必复;复而必往。一往一复,循环不断。时间不会断,所以不会有所谓的终结论。

 

此义大哉。传统以干支纪年,学人自然而然以一乱一治而观人类。西洋以夷变夏,立耶元直线观,进步观便深入人心了。

 

进步观将人类看成是不断进化的过程,就人而言,是猴所变;就社会整体而言,是猴群,原始部落自生而成者。就宇宙而言,自大爆炸始,不断进化。最后地球毁灭,宇宙亦将毁掉。一始一终,完了。

 

以此而观当今社会,观过去和未来,便完全陷溺在,前无古可资借鉴,后不知何往的历史终结谬误当中。

 

历史以计时的基础,计时的标准,循环观还是直线观,会直接影响历史观。历法之义,大矣哉。

 

 

孟晓路:中国世界观看世界1

孟晓路:中国世界观看世界2


孟晓路:设立经学院与经学公共课

孟晓路:世界历史中华主干说

孟晓路:世界历史春夏秋冬周期说


本书出版发行后,目前尚有少量余存,29元包邮,如欲购买请加夕阳(微信号Huizhouxiyang)。

 


 

华夏复兴 

传统文化待君来!

针砭时弊,全球视野

弘扬中医道医

真正中国之学术


论  周  官

《佛学与西学》

西学之中学渊源

形上学方法(全集)

佛教真面目讲记(全集)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全集)

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