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类综艺盘点:话题不停,炒作不休

糖葫芦 网视互联 2019-12-16


作者 | 糖葫芦


如果说2018年时偶像养成类选秀风靡,那么今年则是观察类综艺泛滥。

 

前不久收官的《我家那闺女》以及刚上线的《女儿们的恋爱》、《女儿们的男朋友》等几档节目来看,尽管涉及“综二代”、父女关系、恋爱技巧等多种元素,但始终没有跳脱出“社交恋爱”和“代际沟通”两大叙事框架,爆款话题也紧紧围绕这两大主题。

 

 

而伴随着话题一并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同质化内容的出现,不免令人猜想,一档主打情感类的真人秀节目,到底有几分真情实感,又或者只是嘉宾们配合节目搞营销,从而刻意扮演出来的一系列画面,充当情绪导向。

 

可以明确的是,观察类综艺竞争还在继续且会更加激烈。与之对应的是,此类节目明显的同质化现象。

 

观察类综艺的冰与火


简单介绍一下何为观察类综艺?顾名思义,即“观察+综艺”。具体来说,就是在原有的真人秀基础之上,加入了演播室的观察。与其他综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拥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现场”,第一现场是体验式真人秀现场,第二、第三现场即演播厅嘉宾MC(原意是emcee,即主持人)的观察和点评。通过嘉宾的解读,为观众提供更多背景信息,并由此发散话题进行讨论。

 

而观察类综艺,最早可以追溯至日本。2008年日本电视台(NTV)推出《改变人生的一分钟深刻佳话》该节目正是采用了这种综艺设置,第一现场记录日本普通人的生活故事,第二现场由棚内的明星嘉宾进行讨论。

 

至于国内观众对观察类综艺的认识,可能更多的来自于2013年韩综。韩综观察类鼻祖《我独自生活》,分别展示了在屋塔房、别墅、一居室、半地下室等居住的艺人的生活,从而引起观众对独居青年群体的强烈共鸣。

 

此后,韩国观察类综艺的标杆——SBS电视台《同床异梦》、《我们家的熊孩子》,Channel A电视台的《心脏信号》系列等节目相继上线,一度掀起了观察类综艺的收视热潮。

 

 

尽管披着综艺外衣,娱乐消遣看似仍是节目特质,但在网络大电影(ID:wxs360)看来,节目更多是想充当观众的情感导师,做日常生活的“教科书”。

 

比如,近期热播的恋爱社交观察秀《恋梦空间》,以4期节目为一个小单元进行“纯爱实验”,通过明星观察素人嘉宾一见钟情的恋爱状态,让观众不断产生代入,并辅之以嘉宾适时的点评,进而完成对“恋商”的某种修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嘉宾陆文韬,其在首期就凭借外刚内柔的性格获封“椰子男”的称号,并用实际行动演示异性交往过程中的种种错误,着实让观众操碎了心。例如,在送女嘉宾礼物环节送出“体脂秤”,令收到礼物的郭蓉颇为尴尬,于是观察员梁田对广大男士发出提醒,“这不是在送礼物,这是在送命!”

 

对于综艺节目的制作团队而言,打造“教科书”的关键就在于对社会痛点进行把握与拆解。从内容的呈现,到视角的选择,再到价值的表达,一个个“观察点”或热搜话题,都是社会痛点的具象缩影。

 

在Q1的几档观察类综艺,就把青年人来自父母、工作、生活等外界的焦虑做了深度呈现。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思路是对的,群体性焦虑确实是当今的热门话题。

 

刚完结的《我家那闺女》里,吴昕跟朋友边喝酒边叙述曾因工作不顺、没有恋爱而崩溃大哭。后期画面不断切给演播室吴昕的爸爸,并着重强调了维嘉心疼的表情。一事无成的自我怀疑本就直击人心,#心疼吴昕#也顺势登上热门话题。

 

 

同样在《女儿们的恋爱》里,Selina和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张轩睿约会时感叹“你年纪太小,我们的相处会让我觉得不太真实,会让我觉得你是脑子坏了才会喜欢我”,这种对于年龄的焦虑,引起了不少女性观众的共情。

 

但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情绪点或者社会痛点的度,是否真的做到了话题之后,给观众给社会输出了正向价值观。

 

深度不够,“炒作”来凑


不可否认,由观察类综艺延伸出来的话题,通常自带营销价值。播放量、热搜、阅读量、话题榜便是节目效果的评估标准。根据骨朵数据统计,观察类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2》《女儿们的恋爱》《女儿们的男朋友》,4月1日全网播放量分别为1184万、833万和277万,热度分别位列第3位、第5位和第8位。

 

 

在网络大电影看来,原本挖掘社会痛点,是观察类综艺的制胜法宝,如今变成其一大软肋。大量节目观察视角发生撞车,导致话题高度同质。


《我家那闺女》、《美好的遇见》、《妻子的浪漫旅行2》、《女儿们的恋爱》,其话题被网友用三个词概括完毕,“催恋、催婚、催育”。很明显,将大龄青年的职业困境、人生选择等问题淹没在关于“婚恋焦虑”的探讨里,只会令节目看上去既高度相似,又十分浅薄。


事实上,节目缺乏深度,不只是因为切入口狭窄,节目对议题的观察视角单一,也是限制其话题深度的重要原因。例如,《我家那小子》引入的“空巢青年”这一概念,的确是当代部分独居青年精神图景的生动写照,但已经有网友指出,独居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未必就等同于悲惨,节目的探讨视角过于绝对和单一。


于是当题材、话题走向趋同,一些节目便似乎开始陷入“炒作”怪圈,除了相对老套的CP、恋情、吵架、不和、离席等话题之外,贩卖焦虑成了节目发力点之一。


唤起共鸣和贩卖焦虑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我家那闺女》曾一度被网友质疑为“是催婚节目吗”?青年人对于婚恋的渴望是共鸣,但集体“被催婚”就是在贩卖焦虑。此前,也有网络大V发文质疑过观察类节目所传递的价值观。所以,“焦虑经济学”尽管能带来收益,节目依然要谨慎使用。毕竟生活很苦,我们更希望能被治愈。”

 

 

项目跟风上马,视频平台狭路相逢


扎堆化、同质化一向是国产综艺节目的一大特征,一般是某个综艺节目火了,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在短时间内就会遍地开花。

 

根据各大卫视以及视频网站招商会公布的内容资源来看,自观察类综艺兴起,各大卫视及平台果然开始你追我赶,并终于在“社交恋爱观察”与“代际沟通观察”两大阵营上狭路相逢。

 

例如,恋爱观察类综艺阵营,腾讯视频《心动的信号》第二部即将上线,而“优爱芒”以及湖南等卫视也都迫不及待地投身这场恋爱迷局,从网络上已公布的信息来看,《恋梦空间》、《美好的遇见》、《喜欢你,我也是》均采用了与《心动的信号》类似的节目形式,即“素人体验+明星点评”。

 


而代际沟通阵营,各大制作方则共同瞄准了“亲子沟通”。据网络公布的信息来看,腾讯视频的《女儿们的男朋友》、芒果TV的《女儿们的恋爱》以及东方卫视的《我家有女初长成》光从名字上就让人傻傻分不清,其形式上都通过父亲观察明星女儿恋爱生活,跟湖南卫视《我家那闺女》大同小异。不出意外的话,今年观众将继续挣扎在“情感焦虑”的海洋里。


倘若,各平台纷纷布局观察类综艺是抢占市场的需要,那么根据击壤数据统计显示,观察类综艺也的确有利可图。当前,包括观察类综艺在内的5大爆款综艺,主要的广告植入行业和植入类型趋同。一二季项目合作较多,除常规植入外,产品使用、情景对话、产品摆放都是可以带来广告收入。

 


同质化一度让选秀类综艺跌入谷底,观察类综艺作为下一个风口,必须对此引以为戒。说到底,长时间的“拿来主义”令整个综艺市场都显得“中庸有余,创新不足”。


对于观察类综艺,转换视野,吸纳更多职业身份的嘉宾,或许可以作为突围手段。生活不只有“婚恋”一种主题,作为“教科书”的观察类综艺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只能教人恋爱技巧,或者贩卖婚恋焦虑。真正需要输出的是更多值得引人深思的价值观。拓展大众视野,助力节目从内容的延展,到节目与社会热点,同观众内心建立更多连结。

 

此外,挖掘痛点,不只是追求“刺痛”观众,刺痛之后的疗愈也必不可少。对于只会“催婚、催恋、催生娃”的节目来说,这不失为一个明智之选。


·END·


近期热文


专访新片场牟雪

现场直击《青你》决赛 

 声临其境4.5热巴全责?

郑爽扇耳光也救不活的《青春斗》

男频IP改编生存指南 | 专访爱奇艺葛旭峰 

王小帅领衔的“自杀式营销”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投稿

请联系微信

netwdj | tingting152138049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