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圣诞节能过?不能过?洋节背后的中西文化碰撞······

王德培 德培论道 2022-06-10


▼ 克服狭隘的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

导读


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抬头的当下,中西碰撞加剧。但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量,中西融合仍将是主流和趋势,中西碰撞也将在中西融合中得到消解。




过节,特别是过洋节竟然成了让中国人纠结、吵架的大事。


这两年,每逢圣诞之前,网上都会疯传《洋节,再见!国家终于出手!》、《国家已出手,再不能过洋节了》、《严禁党员干部参加平安夜、圣诞节狂欢》。


随后,相关的辟谣文章也会立马跳出来,《【辟谣】“洋节,再见!国家终于出手!”你为什么相信“不许过洋节”的谣言?》(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4日)、《【辟谣】你为什么会相信“不准过洋节”的谣言?》(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4日)。


对于洋节是否该抵制、如何抵制,成了圣诞节狂欢的一部分。



抵制洋节的时代理由


抵制洋节闹得如此火爆,其背后有着特定的时代理由。


冷战结束后,自由市场取得压倒性胜利,全球化成为无法阻挡的浪潮。但自由市场和全球化推崇市场自由配置资源,内含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极端不均的基因,这种不均在多方面都有体现:


其一,它体现在“政治侏儒对金融巨兽”,巨额资金进入到虚拟的投机活动中,资产泡沫破裂此起彼落,政府却无力去改变;


其二,这又体现在“跨国资本对广大劳工”,跨国资本一骑绝尘,广大劳工和中产本有的基本保障却逐渐被拆解掉了,滑向贫困化;


其三,它还体现在“获利国对失败国”,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成为世界经济的骨干,美国超强角色相对弱化,众多小国则被边缘化。


全球化的极化效应充分暴露,逆全球化开始反扑,国家主义回归,英脱欧,特朗普政府转向更偏鹰派的“美国优先”立场。


不少民众觉得全球资本主义冷酷无情,也开始投入民族主义的怀抱来寻求安慰,德国右翼团体集结街头,土耳其国民缅怀奥斯曼帝国的辉煌。


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集聚爆发导致自上而下的国家主义和由下而上的民族主义抬头。另一方面,与自由市场相匹配的普世主义观念走向崩溃,民族主义认同不可避免地占据上风。


自由、平等、民主价值观念一度被美欧国家奉为圭臬,然而,底层发出“他们是1%,我们是99%”的呐喊之时,就已证伪了这一价值观。


更何况,在美欧国内,这一“政治正确”还凌驾于民意之上,成为朝野上下的紧箍咒和“弱者”无视法律、规范的遮羞布。


在美国,人们是很怕女权、同性恋、肤色、种族等问题的,怕被说成歧视。brown bag(棕色袋子)绝不能叫,因为Brown(棕色)犯了颜色忌;黑人学生最好当,如果成绩不好,一句“学校的课程设计及教授的行为给有色人种带来了精神压力”的话就可以搞定全部人。“言论不自由”撕裂了美国社会。


在欧洲,被自由、民主绑架的国家深受危害,“人间天堂”瑞典接受难民之后,抢劫、杀人等犯罪连年飙升。


此外,美国还强硬地把自己的民主体系推向世界,文明的冲突在中东、亚太以政治动乱、血腥战争、恐怖活动的极端形式表达出来。


西方民主政治观念在美国、欧洲、全球都矛盾百出,不断制造混乱,这意味着所谓的普世价值已江河日下。


当一个普世的价值观崩溃之后,在迷茫之中所有民族都会本能地“各回各家”,回归于自己的民族。


就中国而言,整体实力正在崛起,西方文化价值观却呈现颓势,在这个对冲的当口,中国的民族文化必被突出,154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548所孔子学院、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西洋文化在华则遭到排斥。互联网又放大了民族主义热情,中西碰撞加剧。



中西碰撞的历史渊源


可见,抵制西方、弘扬中华在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抬头的当下,是绕不过去的。然而,放在历史的长河去考量,而非目光短浅看局部,才不至于把浪花错看成是浪潮。


纵观跌宕起伏的历史,中西杂交、中西融合而非一味地尊己卑人仍将是主流。


鸦片战争之前,据传教士利玛窦描述当时的中国,“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希求通商,并精心准备了一份包括蒸汽机、棉纺机、天体运行仪、地球仪等在内的礼单,乾隆帝斥其为“非分干求”、“奇技淫巧”,使团最终被勒令回国。


当时的中国没听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得去听炮舰的语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扩张的工业文明与封闭的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剧烈爆发。


也正是在冲突过程中,出于对“大清帝国为何一胜难求”的反思,部分中国人开始认识儒家文明的缺陷,并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成分。


洋务派从文明结构的最外层——器物上学习西方,兴办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安庆军械所,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水军,只不过,师夷长技却未能制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海军败给了日本,国人开始从器物层面上升到文明结构的中间层——观念与物的结合即制度层面来探索救亡图存之道,维新派主张削君权、兴民权、设议院,仿照西欧建立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


然而,由于维新派极力推崇不推翻清王朝统治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而维新变法又是因为体制内强大守旧势力的阻挠而失败,这就形成了一个无解的闭环。即便辛亥革命终结了帝制,因为没有从根本思想上解决问题,帝制终以复辟。


而1919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场思想文化革命,它深入到文明结构的内层——精神内核、价值观念,竖起“民主和科学”(源自西方)、“打倒孔家店”的大旗,这是要革孔教的命。破旧倡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扫清了道路,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可以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再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从器物到政治体制再到文化观念由表及里逐步向西方学习。



环球融合,世界一体


在“德先生”和“赛先生”洗礼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中西结合”的结果。


此后的改革开放又是一个新起点,东西方文明再次相遇,不过,形式绝不再是鸦片战争时“血与火”式的对抗,而是求同存异,共存共荣。


中国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与市场的“二人转”展现别样的精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项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球自由流动,牛仔裤、燕尾服、期货交易所等舶来品一茬接一茬;


可口可乐、肯德基、欧莱雅、沃尔玛、宜家、星巴克、苹果等跨国公司逐渐将国界抹平;


英语、摇滚、嘻哈等西文东渐,引领中国文化新时尚;


高达136万人的在外留学生、超过50万人的来华留学生、年度1.3亿人次的出境游客、4294万人次的来华游客唱响中西交汇的最强音;


春节之际,世界各国发来的祝贺中,美国总统和加拿大总理从不缺席,中国政府也频频在拉美、非洲赈灾。


环球融合,世界一体。



中西碰撞将在无形中逐渐消解


综上,从鸦片战争到眼下全球化暂时遇挫,中间长达近二百年的时间里,都是中西互通有无、互相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从被入侵到渐渐崛起的过程。


而眼下的逆全球化仅仅是上一轮全球化制造的结构性失衡短期内“赋权”给国家机器,但国家主义却无法持久横亘在全球化的大潮面前。


从未来趋势看,货物、服务、金融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将缔结全球价值链,即便某个国家从价值链中缺失,其他国家也将会迅速补台,只要有市场经济,这个全球价值链(连接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环节的全球网络)就将一直运转下去;


并且,互联网技术促进数据流在各国间流淌,推动相互间交换与联络;


全球暴恐应对、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维护等又将各国政府拉到同一张桌子上,谁想逃也逃不掉。


甚至可以说,当下逆全球化风潮将被转化成全球化转型发展的动力,由偏颇失衡转向普惠共赢。


全球化将在当前夯实底部的基础上再度爆发,并将与本世纪中叶的去国家化浪潮叠加,从而消解中西矛盾。


同时,中国的理论总结、文化总结将水到渠成——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放言“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权力,进而削弱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价值观念”,但是中国近二十年崛起本身已被新兴国家当作楷模,中国提出的发展理念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被逐渐接受。中国崛起的成就正是靠打开国门、中西交融来实现。


反观轰轰烈烈的洋节抵制潮,盲目排外,未免有点形式主义、简单粗暴,尚未参透高层的本意。


随着开放包容、共存共荣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中国“中西勾兑”、“中西融合”的文化总结将进一步明晰,届时将收敛非此即彼、针锋相对,中西碰撞将在无形中逐渐得到消解。



越复杂的表象

越有深刻的真相

我们旨在

破解复杂,预测未来

关注我们

让你多一双慧眼



精彩推荐

中国崛起需要啥样的商业模式?抢风口、抓红利······企业模式迭代五层次

游行、骚乱、街道变战场!政治基础变了,政治家烦了美国式微是特朗普的错?中美大命谁“安排”?孤独死、养老难,如何才能老有所依?鹤岗、玉门、鸡西、双鸭山······这些收缩型城市注定被时代抛弃?水质恶化、垃圾堆积、“癌症村”······农村将成环保主战场!大冲击、大洗牌、大调整、大变革,汽车洗牌路上充满血腥

抢人、抢钱、抢产业,城市竞争进入最后疯狂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原创视频内容请关注“德培论道”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