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争什么
文丨城事研究局
在大城市开放落户之后,又一项政策利好即将砸下来了: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通报会上,相关负责人透露,长三角区域内将诞生新的自贸区。随后有媒体报道称,长三角区域内新设的自贸区极有可能落地江苏省,且主要将包括了苏州工业园区等地方。
江苏在上海自贸区获批的2013年就提出了申请,此后自贸区经过了几次扩容,整体数量达到了12个。不过作为经济第二大省的江苏,数量却处在挂零状态。
新一轮的自贸区扩容在即,江苏拿下一个名额的可能性相当高。具体会花落谁家,是南京还是苏州,还是平衡地市利益一家给点片区,目前依旧有很大的悬念。
南京虽然在省内缺少辐射和影响力,被民间调侃为“徽京”,但江苏已多次提到要提升省会首位度。另一方面,联系到苏州市民机场梦搁浅数年的细节,苏州在级别上的尴尬,限制了城市能级的提升。
对苏州来说,有足够多的理由着急,去将自贸区、将机场力争下来。
01
苏州到底有多强?
苏州和南京一样,有着许多二线城市不具备的历史厚度,不过现在的它,更像是一座沉稳的工业城市。其低调沉稳的风格,存在感的缺失,常常会让外界忘了它到底有多么强大。
苏州有多强呢?2018年,其经济总量是1.85万亿元,排在全国第七位。在巅峰时期,曾经闯到了全国第五名。在全省来看,它以13.3%的常住人口创造了五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苏州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国排第六位;A股上市公司数量列全国第五。更突出的是外向型经济,2018年进出口总额高达3541.1亿美元,排名第四位,在全省占比超过50%。
以非省会、非直辖市的普通地级市身份,拿下如此的经济成绩,其发展模式因此被当样板反复解读。但即便如此,苏州在对标其他二线城市时,仍然会面临底气不足的局面。
底气不足不是因为经济实力达不到,而是经济实力和城市级别不匹配,导致在争取政策资源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时,缺少省会城市那种级别优势。
加上苏州的跨越发展是在浦东新区开发后为上海做产业配套的结果,这种带一定离心力式的产业协作,使得苏州在省内的位置略微尴尬。所以和“徽京”对应的说法是,苏州是江苏的影子省会。而苏南和苏北的分歧,让苏州的辐射始终无法跨越长江。
前面提到的机场问题,便是两重因素交互作用的典型例子。
其实早在1980年代,苏州就曾计划在工业园区建机场;2004年机场项目被列入官方项目计划;2015年《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修编》出炉,更是直接提供了五大机场的选址。
来源:统计部门官网
算起来,苏州的机场梦已有接近四十年的历史。但直到今天,生活在这座航空客运量超过1600万人次的经济大城的苏州人,要坐飞机只能去无锡的硕放机场和上海的虹桥机场。尽管物理距离不远,但心里距离依然有地界的膈应。
一个月前,苏州主政官员更是公开呼吁,“恳请支持规划建设苏州机场,并尽早将其列入国家相关规划之中”。
未来的苏州拥有自己机场的概率很高,只是在拿下批复之前,和上海水乳交融的局面,将让苏州机场面临着是否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外界疑问。
这就是苏州模式的局限。它给了苏州以增长奇迹,但给不了对应的资源获取能力。
02
外企逃离,苏州的压力到来
要指出的是,苏州并不缺地方的政策支持,只是说它的城市能级有天花板。事实上在苏州模式成型的早期,在土地规划、开发区建设等方面,苏州有着南京所不具备的优势。
作者史昂曾在《为何南京总是比不过苏州》中提到,在撤县设市潮中,苏锡常三地的县都全改为县级市,南京却没有。
此外,早期开发区的设置上,省府的支持力度很大。目前为止苏州已经有14个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7个综合保税区,整体规模不输一线城市。
来源:统计部门官网
苏州因此成为县域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县域经济的发达,也让外界将它和南京进行对比时找到话头。
比如一些南京的支持者会认为,苏州下辖的四个县级市,常熟、张家港、昆山和太仓,2017年的经济总量全都过千亿,刨开来对比主城区,苏州可能不够和南京比。
这种比较结构,其实也说明了南京和苏州发展模式的差异。注意,是差异,而不是差距。十年之前,政府主导的县域经济面临瓶颈且被批评之后,苏州就很快转型升级,推出更市场化的新苏南模式。
不过对苏州来说,哪怕转型升级,城市级别不够导致在机场、自贸区的竞争中缺少足够的话语权之外,产业层面的新变化,同样带来了新的压力。
苏州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外向型经济,而观察苏州的进出口数据便能发现,2008年前一直维持着高速的增长,金融风波的第二年也即2009年,其进出口首次负增长。
近五年来,苏州的进出口一直维持在3000万美元左右,上下浮动。新增注册外资金额,在2011年达到最高点170.24亿美元之后,近几年也是呈现出下降的姿态。
苏州历年外资,来源:统计年鉴
比宏观数据更能感受到环境变化的是,一些外资企业开始陆续撤离。自2014年以来,几乎每到年终都会传出超千人规模外资企业关停的消息。全球最大的硬盘制造商希捷,在2017年关闭苏州工厂;2018年,日本欧姆龙苏州工厂永久停产……
外资企业撤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产能过剩加上自身经营不善;比如劳动力红利衰退,用工成本提升,导致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
但同样跟苏州的开发空间到顶有关,而且于过去招商引资时的税收优惠,也逐渐过了时效期。像希捷的出走,就跟补收税款有一定关系。
在外向型经济放缓的前提下,苏州的产业不够高端的短板将进一步凸显。正所谓“大船难掉头”,全国第七的庞大经济体量,反过来也意味着苏州将承担更大的转型压力。
这正是省府层面指出“苏州要在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比较中,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的原因。
03
为什么应该力争机场和自贸区
苏州的产业升级,一个重要瓶颈在于,这个过去集结了众多产业工人的城市,在科教实力上远远不如省会南京。
比如它的高等院校数量是26所,在校大学生数量只有23.56万。南京则是53所,在校大学生超过80万。人才不足,意味着高兴技术产业缺少智力支撑。
其实别说大学生数量,这几年苏州对普通就业人口的吸引力,也远远不及其经济地位。
以常住人口数据为例,2016年苏州总量是1062.57万人;2017年1068.4万人;2018年1072.17万人,每年的增长只有寥寥几万,扣除自然增长,人口净流出的概率很大。
作为对比,2018年深圳、广州、西安、杭州、成都、重庆、郑州、佛山、长沙九个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长,都超过了20万。但比较奇怪的是,人口增长瓶颈期的苏州并没有像其他二线城市那样,参与抢人大战。
从必要性来讲,苏州的科教实力有所不足,对人才的需求度相当高;同时,地级市的城市级别,可以让它不必束手束脚。
但目前为止,苏州都没有出台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对于这种遗憾,当地网友甚至在论坛上发问,“二线城市抢人大战,苏州真的视而不见”?
作为一个时常拿来和南京比较的城市,苏州其实比谁都清楚,眼下这一轮强省会趋势,到底意味着什么。提升省会首位度,换个说法,就是将资源重点集中在南京,强化它在省内的辐射范围。
所以苏州并没有无动于衷。它只是表面看上去波澜不惊,内心其实已“慌得一批”。
苏州常住人口;来源:统计年鉴
这点我们从当地主政者亲自呼吁建立机场、多次争取自贸区的细节就能看出来。只是说,在发展序列上围绕苏州的种种布局被放在了不同的时序。
先说自贸区,虽然它的含金量已经随着几次扩容逐渐降低,然而对那些还没拿到入场券的城市来说,政策红利仍然是锦上添花,尤其苏州还是进出口的重地。
至于机场,不只是服务于苏州市民。苏州要从代工厂的角色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以及更有附加值总部经济,那就得为那些穿梭在世界各地的大企业商务人士,提供便利的交通通道,机场必不可少。
可见苏州力争机场、自贸区,说到底争的是转型的未来。从上到下的急切心情,正好反映出这座城市寻找转型抓手的迫切。
当然,缺席抢人大战,说明它对于城市发展逻辑的新趋势新变化,仍然存在敏感度不足的问题。走出经济体量足够大的舒适区,像一些实力更弱的二线城市那样,轻快灵活地参与城市竞争,仍然是苏州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个普通的地级市,经济能够发展占领全国第七,本身已经算是一种奇迹了。如果苏州能够顺利晋阶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它又会刷新怎样的想象空间?
end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转载、合作微信:hbdx1990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