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之后,超级城市真的要变了?

西部菌 西部城事 2022-01-11


文丨西部菌


最近,疫情也催生了不少相关的城市话题。


比如,像武汉这样的强省会模式,是否还会继续?(详情见武汉,强省会的转折点?


再比如,现有的城市格局,会不会因为疫情而被重塑?医疗资源突出的城市,会不会受到更多青睐?


哪些城市受影响最大?会不会有更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医疗投入?

 

01

不必看衰武汉


西部菌的朋友张银银,对湖北各个城市的医疗资源作了一个专题分析。其中,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武汉的医疗资源在全国来说,都处在绝对的前列。


比如,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以及各大城市卫健委数据,截至2018年末,武汉市的三甲医院数量仅次于北京(55个)、广州(38个)、上海(32个)、天津(31个)、重庆(31个),和成都、西安(均为27个)持平。


但这个格局,在此次疫情后,很难说会有实质性改变。


很明显可以看出,医疗资源强的城市,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大区中心。


典型的如沈阳、哈尔滨,虽然目前的经济总量在全国20名开外,但医疗实力不俗,差不多可以进入全国前十。这就是老牌城市的底蕴和基础所在。


城市医疗资源的补课,是最需要时间积淀的。影响它的因素,包括经济、行政级别、junqu、国企、科教实力等诸多方面。



这次的疫情,让更多的城市明白医疗资源的重要性,并适当加大相应的投入,应该是可以期待的。但是,全国城市的整体医疗资源格局,至少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变化。


相应的,在经济水平上,除了重点区域内的城市,可能在年度内的表现会受影响,但长远看,大体格局难有大变。


对于武汉来说,也完全不必因此看衰。甚至后期会迎来经济恢复的红利,也未可知。


02

深圳有多例外


不过,在全国主要城市,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深圳。


目前深圳的三甲医院数量,西部菌未查到权威数据。综合各方版本的说法,到2019年底,大概是接近20家的样子。而最新的消息是,深圳在2020年将新增2家三甲医院。



按照这个水平,深圳三甲医院数量,在全国排名,大概在20名左右。这与它的一线城市地位,明显存在反差。


不光是三甲医院数量,这种顶级指标与经济实力不符,一个更具代表性的数据是,深圳的人均床位数,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2018年我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03张。而深圳2018年,这一数字仅为3.65,差距还是不小。



所以,如果武汉疫情给出的启示之一,是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力度,那么深圳应该是所有大城市中触动最大的,最需要补课的也是深圳。


当然,可以看出,近几年深圳在医疗资源方面的补课是非常明显的。


而补足医疗资源,除了直接扩建医院、引进人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引进医学类高等院校。


在中国,顶级医院基本上都对应顶级大学。特别是985建设开启后,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一波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合并的潮流。



比如,这次会师武汉的四大“天团”——“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都背靠顶尖大学。而目前多数城市最好的医院,也往往都是所在省内最好的大学的附属医院。


深圳这几年在加大高等教育资源的补课力度,未来还应该有针对性的引入和培养更多的医学类大学。

 

03

医学院对城市有多重要


相较于主要的大城市,在医疗资源方面,更需要补课的,是一般的地级市。


比如,这次疫情仅次于武汉的黄冈,在医疗资源的窘境就非常明显——超过700万人口,只有2家三甲医院。


而地级市之间医疗资源分配失衡的现象,非常突出。典型的是河南驻马店,户籍人口达800万,却只有1家三甲医院。



类似的情况,西部菌未去详细检索,但相信并非孤例。


地级市三甲医院的分布状况,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比如,温州作为一般地级市,三甲医院数量就达到了8家。


同时,也与有无医疗院校有很大关系。比如,黄冈的三甲医院这么少,一个很直接的因素,是没有一所医学类的二本学校。


这里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总人口与黄冈差不多的湖南衡阳,也是一般的地级市,目前三甲医院就达到了7家。而其中4家都属于南华大学附属医院。虽然多数为合并而来,但还是看出高等院校,对于地方医疗水平的重要性。



医学院的价值,一方面是为本地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地方医疗资源投入和争取相关政策的一个重要平台。说白了,少一座医学类学校,地方医疗资源的投入,就少了一个抓手和保障。


所以,这次有专家建议,超大城市都应该建一所“小汤山医院”。而西部菌的意见是,辖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地级市,都至少应该有一座二本及以上的医学类高等院校。


这不管是对于推进医疗资源下沉还是医疗资源分配公平,都有直接利好。

 

04

考验都市圈的时候到了


这次疫情,对于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也有一定启示。


武汉都市圈内部的1+8城市圈,是绝对的疫情重点地区。这一状况,首先说明,都市圈内部的人口流动和经济联系是很强的。


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的分配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疫情的防控难度。



有分析称,针对疫情的扩散路径,应该重新反思甚至是告别大城市的发展路径,这样的想法无疑是过头的。


事实上,如果没有大城市的资源聚集效应,一个地方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公共应急能力,都会遭遇明显的天花板。因为疫情就怀疑大城市的发展路径,这是因噎废食。


但是,推进都市圈内部资源和基础设施分布的相对均衡,却是必要的。比如,医疗资源的投入,可以置于整个都市圈的范围内,加以合理分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中心城市。


这既可以避免紧急事件发生时,应对压力过于集中在大城市,也可以保障在大城市遇到危机时,不至于过于牵连次中心城市,从而在都市圈内部形成缓冲空间。


这个道理,其实和顶级城市群内部,往往有合理的差序格局是一样的。

像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目前之所以能够成为顶级城市群,一个很直接的客观原因,就是它的内部,除了拥有拔尖的龙头城市,还有多个实力不俗的二级城市。

目前,城市发展正式进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但这不是搞简单的划分势力范围。都市圈内部的资源衔接效率和分配合理性,是影响城市群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


end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转载、合作微信:hbdx1990xz
MORE往期精选
这11个城市比北上广深压力更大
疫情大考,哪些城市将脱颖而出 百城战疫,哪个更有温度
武汉,强省会的转折点?成渝双城经济圈来势汹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