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崛起”七年后,谁真的崛起了?
(转 载 搬 运 请 注 明 出 处,侵 权 必 究)
《杨戬》之于追光
从《新神榜·哪吒重生》到《白蛇2·青蛇劫起》,追光动画一直背着“特效精良、剧本平常”的标签。
《新神榜·杨戬》则再次强化了这一标签,电影也因此陷入口碑两极化的窘境。
《杨戬》的特效和世界观塑造确实出彩,有风格、有审美、有想象力。
杨戬的行为动机是什么?他追求什么?他的内心矛盾是什么?这些问题在电影中找不到答案。写在片名里、画在海报上的角色由此变得面目模糊。
玉鼎真人为何不惜欺瞒、杀戮,都要维护金潭洞?玄鸟到底是会祸害人间,还是“万物生生不息”?故事最终的指向也有些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厂牌风格一旦形成,会和观众建立默契,对作品有不小的加持。
但追光在剧作上的再次折戟,不仅影响单体电影的口碑、票房,甚至对厂牌的长线发展也有负面效应。
《杨戬》7.0的开分,是追光四部系列作品中的最低分。
此前,《哪吒重生》7.4开分,《青蛇劫起》7.6开分,《白蛇·缘起》至今仍然有7.8分。
这同时也导致了《杨戬》预测总票房仅有4亿出头,甚至不如3年前的《白蛇》。
这背后或许有宣传期过短、影院营业率、限电等因素的影响,但确实也是追光的警钟。
没有能让观众共情的角色和剧情,再高水准的特效大概也只能撑起如此票房。
对于追光这种有独特风格的动画公司,包括国漫爱好者在内的核心受众,也展现了一些宽容。
大家仍然抱着可惜又期待的复杂心情——认可它们的特效、对故事深度的追求、对美学风格的坚持,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它们在剧作上的短板。
只不过,观众的宽容也有限度。《长安三万里》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杨戬》片尾的第二个彩蛋为《长安三万里》贴片,关于李白的故事,明年暑假上映。这是追光继“新传说系列”和“新神话系列”之后,即将推出的“新文化系列”。
彩蛋里的声音为成熟中年男声,画面中出现了葫芦形酒壶,不少网友猜测李白可能会和申公豹有联系。
脱离了神话传说的世界观,也没有了怪力乱神的战斗体系支撑,一个好的原创剧本就显得尤为重要。
追光是否能补齐剧作方面的短板,平衡一流视效与三流剧本之间的矛盾,《长安三万里》会是一份答卷。
如果这份答卷再不理想,追光或许会面临更大的困境。
动画厂牌的格局与困境
《杨戬》定档后两天,彩条屋的《深海》也开始了宣传,并预告将于年内上映,不少观众猜测会是国庆档。
这大概国漫两大知名厂牌的一次小小碰撞。
《大圣归来》七年之后,国内的各大动画厂牌(以电影为主)格局逐渐成型——光线彩条屋、追光动画和方特动漫。
其中站得最高的必然是推出过50亿+爆款的光线彩条屋,《深海》是它们今年的力作。
彩条屋属于带钱下场的广撒网模式。
自2015年成立之后,它陆续投资了十月文化(《大圣归来》)、可可豆动画(《魔童降世》)、中传合道(《姜子牙》)、彼岸天文化(《大鱼海棠》)等动画公司。
彩条屋的优点在于宣发能力强、有IP、有爆款,同时网罗了大量人才,不缺内容创作力。
但缺点也肉眼可见。这种非全权掌控的模式,在工业流程上不稳定——产量不稳定、作品不稳定。
从第一个贴片预告到临近定档,《深海》用了两年。
两年前的《姜子牙》片尾埋下了彩蛋——姜子牙被关进渡劫城,随后雷震子、杨戬和黄天华出现,似乎是在暗示他们要去劫狱救姜子牙。
两年后,这个彩蛋仍没有后续。
这种模式也导致彩条屋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厂牌风格,旗下作品缺乏辨识度,在内容布局上更是难成系列。
号称彩条屋“国风科幻系列”首部作品的《冲出地球》,票房仅1000万出头。
被观众抬上去的所谓“封神宇宙”,最初也并没有清晰的规划。最明显的证据是,《魔童降世》和《姜子牙》里的申公豹形象截然不同。
真正形成宇宙联动的,反而是追光的新字头系列。
这也是追光自产自销模式的优点。可以自主控制每一道工序,让追光在工业化方面更为成熟——能够迅速建立极具特色的厂牌风格,保持一年一部的稳定产量,也有清晰的系列规划。
当然,缺点也很明显——创作人才不够,剧本总是差点意思,票房天花板太低,没有爆款支撑。
容易被忽视的,是《熊出没》背后的方特动漫。
在电影方面,方特动漫似乎没有太大的野心,它的产出和收入一直很稳定——专注《熊出没》,专注春节档,专注子供向,一年一部,票房基本维持在5-7亿。
今年春节档,《熊出没》甚至拿到了将近10亿的票房,成为了国产动画票房榜第三,仅次于《魔童降世》和《姜子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雄狮少年》和它背后的北京精彩。
《雄狮少年》是难得一见的现实题材原创动画,豆瓣拿到了8.3分,去年的国产电影最高分。
网传北京精彩计划推出“少年三部曲”,《雄狮少年》之后还有《铸剑少年》《逐日少年》,同样由《雄狮少年》导演孙海鹏执导,同样为原创故事。
北京精彩的总制片人张苗,曾任职北京文化,推出过《我不是药神》《你好,李焕英》等爆款,对内容的把控能力强是北京精彩的优点。
但在以西游记、封神榜等神话传说为主的国漫市场,原创并不是讨喜的元素,缺乏观众认知度。
如何打开更广的市场、处理建模方面的争议,是“少年三部曲”后续需要面对的问题。
尽管有国漫厂牌不断冒头、成熟,但国漫仍然还在起步阶段。
国产动画票房榜前十,上到50亿,下到5亿,断层严重;且子供向的《熊出没》就占了一半,还有两部甚至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作品。
某种程度上,这些动画厂牌的困境也映照了国漫的困境——剧本赶不上技术,产量跟不上市场,子供向与成人世界的割裂……
希望也祝愿“国漫崛起”不再是一句喊累了的口号,而是真正出现在银幕上、一部又一部的优秀作品。
如需转载后台回复【转载】
如需投稿后台回复【投稿】
或投稿邮箱:
【achencc@163.com】
更多行业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