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改编变形计
“魔改”,指对既有作品进行大幅度的、违背原作本意的改编。
IP改编“野蛮生长”的那几年,“小说魔改”频频引发众怒。
但今年的几部热播剧,让大众不再对IP改编仅剩“魔幻”印象。
《风吹半夏》大改人设和结局,《卿卿日常》重构世界观,《苍兰诀》舍弃了不少共用身体的篇幅。大刀阔斧的改编后,角色魅力没有消失殆尽,人物弧光反而更甚从前。
IP改编,有新故事可讲了。
如此“改编”
今年的剧集市场,有几部颇具代表性的IP改编。
《风吹半夏》改编自阿耐的小说《不得往生》。原著讲述了草莽起家的许半夏在创业中如何周旋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经历良心与资本、道德与利益的对抗。
影视化后,《风吹半夏》仍然是以女性创业为主题的商战励志故事,但许半夏、陈宇宙、高跃进等角色的人设有所改动,结局也和原著完全不同。原作“晦暗”,改编后故事“明亮”了不少,被赞“升华”。
导演毛溦也曾在直播中提到过对原作立意的改编:“改革过程中一代商人的原罪,这不是我们想要探讨的问题。”《风吹半夏》讨论的是“从一个无序的商业社会逐步走向成熟的商业秩序的过程中,一代商人的奋斗史”,包括他们给当下的社会和时代打下的基础,以及现代人如何与他们和解。
总体来看,这样的改编保留了小说里的故事情节点,重新设计了部分人物关系,也彻底改变了原著立意。
这和《苍兰诀》有一定的相似性。
原作强调男女主共用身体,一人一半,剧版改成了五感共通,更容易演出来。反派太岁、长珩仙君都是原创人物,小说主线也经过了大改,但同心咒、七情树等都不落俗套,主旨则变成了“爱与和平”。
虽然还是存在原著粉质疑,但不得不承认,如此改编简化了原著的体量和剧情,原本播不了、演不出的设定也能“变通”。
魔改“往事”
区别在于是否尊重了市场审美和观众的品鉴能力。
IP潮轰轰烈烈那几年,不乏拿着热门大IP作为“护身符”,改编饱受诟病、消耗原作热度的影视项目。有时候,连原著作者也忍不住站出来发声。
为什么会出现IP魔改的情况?
资深编剧小叶告诉狐厂娱乐观察,这大概率是制片方的要求。
由于IP创作时间、创作环境限制的原因,原著小说里一些风险性,或技术上、预算上无法还原的部分,只能割舍。“编剧都会提前和制片人沟通项目的体量。知道具体的配置和体量之后,我们就能大概判断出具体的场景、分支故事线怎么取舍。”小叶解释道。
也存在制片人有自己想法的情况。小叶就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改编某部IP小说时,制片人比较注重“个人喜好”,编剧只能根据具体要求融入了很多原著没有的元素。
虽然作品播出后成功出圈,热度颇高,但剧情改编的确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当然,这都是个别案例,不代表所有制作团队。
在深知原剧情或设定有风险的情况下,该如何改编?
《卿卿日常》编剧纪桑柔告诉狐厂娱乐观察:“我们的想法太简单了,就是想更日常一点。所有的改编工作落点其实就是“日常”这两个字,做剧本的整个过程就是觉得不能丢的是喜剧和日常,然后要在日常里面去做喜剧。”
《卿卿日常》编剧丁璐补充道,IP改编与其找对标剧,不如找自己心里的定位。“我们其实就是抓住‘日常’这两个字,去判断什么样的情节适合出现在剧里。”
很多古装剧中常见的跌宕起伏、大开大合的强情节,放在《卿卿日常》里会觉得“风格不合适”。这种情况下,哪怕这个情节本身是好的,她们也会舍弃。
“以前做剧本肯定是要大纲、不同阶段,考虑起承转合。但这一次我们想的就是日常里发生的事情,没有按以前重情节的路子。如果有一些观众朋友可能会感觉像‘种田文’,其实就是重日常带来的观感。”纪桑柔解释道。
所谓“讨巧”
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在小叶看来,近年来IP改编的进阶,和大环境的变化不无关系。“影视寒冬劝退了一部分不专业的创作者,现在留下的都不是‘捞快钱’的人。”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当下的观众可以接受编剧们的“大胆创新”了。“观众们在做原著IP和影视化改编的切割。以前他们会拿调色盘对比着看剧,看还原度多少,但现在大部分观众会一分为二,把剧集当做独立的项目去审判。”
观众的审美不会再跟着玛丽苏套路原地打转,IP改编自然也要翻开新的篇章。
2021年播出的《赘婿》,原著带有明显的男频文特质,而剧集改编打破受众壁垒,用反套路、轻喜剧的“讨巧”属性吸引了大批观众。
今年,也有不少观众评价《赘婿》原班底打造的《卿卿日常》“改编讨巧”,甚至怀疑编剧是“提前把观众们讨厌的点都列出来,然后一一规避”。
对于这种说法,编剧纪桑柔和丁璐觉得“可操作性不强”。《卿卿日常》剧本总监郑卓群告诉狐厂娱乐观察:“如果真的要完全规避观众讨厌的点,应该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
众口难调,要一一满足观众的所有需求显然不现实。但《卿卿日常》确实在编剧“没有太多预设”的观念下,做到了自然讨喜。
以台词改动这个细节为例,编剧纪桑柔觉得,小说给了读者一定的幻想空间,但剧本的台词是要实实在在念出来、拍出来的。
“我和丁璐写剧本的合作模式比较特殊,40集剧本都没有明确分工,有时候一起写同一集,有时候一人一集,再互相改。我们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习惯是,会互相读给对方听,看对方的反应,是‘哈哈’还是‘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个区别很大。如果念不出来的话,那台词本身写得再好也没有用。”
剧集播出后,作为主创,她们也收到了大量的反馈意见,其中有不少评价让她们印象深刻。
“很多人一开始就猜女配会黑化,或者觉得每个女孩子一定要有官配CP,这些让我们比较震惊。”剧本总监郑卓群提到,她们会去思考这种思维定式的形成:“为什么观众觉得女性角色一定要有CP?”
在角色塑造方面,纪桑柔和丁璐两位编剧是达成了高度共识的。“我们不会为了所谓主角光环、或者考虑怎样让演员好演,就把角色标签化。也不希望任何一个角色成为工具人。”
不黑化的郝葭、没有官配的元英,都在冲击这种思维定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在引领着观众和市场。
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