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鸣龙少年》|张若昀遇见他的“超前版本”
2022年整整一年,张若昀只进组拍了《鸣龙少年》这一部戏。制片人尚娜觉得,这种“张若昀严选”足见对《鸣龙少年》的认可。
同样的认可来自该剧的诸多主创,“我们追求的是打造这样一个故事,深入、浅出,故事要好看,但更要有后劲。一部剧能被更多的人看到,触动到更多的人,甚至让更多的人改变,这对于创作者是太幸福的一件事了。”
正如张若昀向狐厂娱乐观察表示:“相比于剧火不火,我更在意哪些观众会在故事里看到自己。有些剧会让你带着局外人的观点去看故事,但是《鸣龙少年》不管是代入学生、家长还是老师,总会有个故事让你觉得,TA跟‘我’的经历很像。”
《鸣龙少年》的故事并不复杂,两位老师带领一群差生逆袭,看起来这些年同类内容并不少,但开播至今,观众不难发现该剧的颠覆与能量。
而这,源于团队集体受到的“刺激”。
尚娜介绍,在该剧的构思里有一个关键词是“人间图景”,“多数国人都经历过高考,在高考这个造成家庭紧张氛围的一年中,我们用六组家庭形成对照组,在一个特殊事件——一位玩世不恭的老师保证带几个高三差生一年内考上‘青北’的悬念推动下,形成了一副凝练的人间图景。”
为了实现“深入浅出”的叙事效果,尚娜找到了编剧陈舒,这位以擅长燃向内容著称的电影编剧,此前有包括《绣春刀》系列和《刺杀小说家》等作品。
“我们想讲的母题比较大,所以会觉得和高手去对抗可能更有火花。但风险肯定在于,对电视剧的很多规则规律可能会被打破。但非常幸运的是,后来老天给了一个梦幻组合,就是丁黑导演出现了,他把两种类型的影像语言和艺术表达整合得非常好。”
据尚娜介绍,最早想到丁黑导演执导《鸣龙少年》,是因为男主演张若昀提到是否有这种可能。
彼时张若昀和丁黑导演刚刚结束了一次很不错的合作,张若昀告诉狐厂娱乐观察,他当时提议的出发点是,有了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感觉剧本的基调很合适导演。
但无论对于尚娜还是丁黑,这都是个意外的选择。
尚娜的第一反应是“太好了”,“我们一开始立题的时候,确实挖了一个很深的地基,但我们从没想过找丁黑导演,以他的地位,肯定只会拍他自己喜欢的题材。”此前,曾执导《大秦帝国》、《那年花开月正圆》、《警察荣誉》的丁黑,从未涉足过青春题材剧。
“导演后来也说,他一看剧本是青春校园题材就放下了,是在他团队建议下又看了五集,才真正品出了《鸣龙少年》特别的味道,最终拍板接了这部剧。”尚娜说。
在丁黑导演看来,《鸣龙少年》选题的方向表现出天然的悬疑性。
“悬疑性的内容支柱,是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无常。几个主角的选择可能出现的多种组合方向,影响着各自命运,而这种不可知性的情绪可以放大、延续、触动人内心的不安全感,从而催生出惊悚的心理真实感,贯穿强化为叙事情绪。”丁黑导演认为,“好的剧本、好的编剧,就是能给你一种特别丰富、复杂的情绪联系和刺激。”
陈舒依然记得和导演沟通的时候,后者带给她的感动,丁黑导演说:“陈舒,这个故事其实是跟我的领域非常遥远的,但是它让我感觉遇到了一个从未见过、但充满魅力的故事。我要拍这么一个题材是有冒险性的,但是我觉得值得为它赌一把,我愿意冒这个险。”
于是,这个“梦幻团队”,带着被一个好故事“刺激”起来的热情,共同开启了“冒险”。
为了写《鸣龙少年》这个带给主创们“刺激”,目前讨论度也不低的故事,陈舒和团队走访了整整一年,对话了三百多位学生、家长和老师。
“我们团队自己内部说,其实我们自己真正跟《鸣龙少年》这个故事产生血脉上的连接、灵魂上的共振,发生在我们调研之后。”
陈舒至今依然可以信手拈来那些让她印象深刻的采访对象:不知道“编剧”是什么的四线城市女孩,眼界不像未成年人的北京高校学霸,嚼着槟榔、精心照顾女儿的单身母亲……陈舒把这些故事视为创作的“底气”,一点点填充故事所蕴含的情绪与表达,“我们尽量的想站在一个中立的,或者说是一个接近于人物、跟他平视的立场,去表现所谓‘世界的参差’。”
这份“底气”经过创作,成了对主创们的“刺激”。
比如该剧叙事上的“电影感”,让丁黑导演感到兴奋,“它不像我们电视剧常用的叙事语言,更像是电影叙事思维,多线索穿插、多视角跳跃、套层结构,大量蒙太奇的对比、联想、隐喻,象征、暗示等被用来完成叙事,展现情节和人物关系、人物性格成长变化进而影响人物命运等等。”
张若昀从演员的角度会觉得,雷鸣是一个让他希望挑战的角色。
“雷鸣很像一个超前版本的我,剧情里他面对的现实和理想的碰撞,还有高压的疲惫感,在我的人生里没有那么极致;然后他对自我的和解,跟学生共同的重新成长,又是我很想在人生中完成的。”
包括剧中主要角色的演员选拔,主创们也都倾注了大量精力。据尚娜介绍,整个演员选拔过程长达半年,而且有两个月的集中培训,主要的少年每个人都有3-5名备选,每天互相学习、看参考片、围读并与导演交流,“我们唯一选择的条件,他是最合适的,他的表演能力是够的。”
正因如此,在每位角色身上设计的细节与表达,最终都成功地传达给了观众。除了雷鸣和桑夏这对主角的对照组,几乎每对人物之间都有故事和对照。
比如沈耀,这个11班以外、戏份看起来没有那么多的角色,能够收获颇高的话题度,因为创作团队对他的倾注的情感和关注度“不亚于任何一个少年”。陈舒也进一步谈到在他和李燃这个对照组的设计,通过两个家庭的关联和对比,寻求“一种有宿命感的对照跟连接”,在具有电影感的视听语言中爆发冲突感。
“可能这么说有点凡尔赛,但我们确实是,拍了30部电影。”丁黑导演半玩笑半认真地,如此回顾着《鸣龙少年》的制作。
在该剧上线后,整体的制作质感带动了不少好评。每集都有序章、有主题,是能独立成章的作品;许多观众还提到了该剧的镜头语言和节奏,比如第三集李燃和程雨杉人物命运急转时的蒙太奇调度,也被许多观众视为“入坑”的一集。
丁黑导演概括称:“电影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情绪参与叙事,参与人物性格和内心刻画,参与主题表达。用情绪调动观众的情绪,从而激发观众想象、经验、态度以及思想等等。”
陈舒回忆,她在探班的时候正好遇到在拍李燃父亲葬礼的戏份,她并没有想到这场戏会以如此视角、质感呈现。对于一部预算有限、拍摄时间有限的电视剧,丁黑导演的创作态度和团队能力,为《鸣龙少年》带来了既然不同的质感。
这其实就是通过剧本,丁黑对“电影感”的完善。
“每一集是一个自成一体的故事,每一集有它自身的视角、内部结构、情绪关联,都有它的语义象征和表达。”
丁黑因此称该剧是“30部电影”。尚娜同时提到,这也是该剧的平台版和央视版分集不同的原因,因为平台版为了照顾故事的完整性,每集的时长会有不小的差别,但央视的播出时段有标准时长。当然也得益于台网的联动,让更多人参与到该剧的观看和讨论中。
“我从开始到现在,都觉得我们这个剧的运气很好。行业里有句话叫‘一戏一命’,而对我们来说,几乎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重要的人的肩膀,又扛起了《鸣龙少年》继续前行。”尚娜说。
陈舒有同样的感受,“我觉得《鸣龙少年》是幸运的。一部剧集比电影的周期更漫长,它的集数也更多,在一场长途的创作马拉松中,它很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干扰,而创作者在这样的长途跋涉中可能会离初心越来越远。但《鸣龙少年》保住了我们认为当初打动我们的那个点,那股野蛮生长的劲头还在,那个拳头没有松开。”
主创们也很高兴地看到,这种用心的设计和各种表达,都得到了观众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