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学术范式”与量子管理的哲学基础

管理50人 2023-05-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贾语箴言 Author 贾旭东

2020年10月31日,贾旭东教授在东北大学参加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管理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管理哲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管理实践”学术研讨会,在“管理哲学名家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华学术范式’与量子管理的哲学基础”的学术报告,引发学界热烈反响。本文根据此次报告现场录音整理而成,以飨读者。

学者简介

贾旭东,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管理哲学专委会副会长,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企业组织与战略、虚拟组织管理、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谢谢各位老师!我讲的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对今天早上左哈尔教授讲的那个观点的一个诠释(上午的会议邀请了量子管理创始人丹娜▪左哈尔教授在线发表了题为“为什么量子管理是中国管理”的演讲)。她说量子管理必将是中国管理,为什么呢?为什么量子管理是中国管理?我是把我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华学术范式”,和量子管理做了一个结合。
 


▲贾旭东教授报告现场

“中华学术范式”


我先解释这个“中华学术范式”,这是我已经发了的一篇文章,叫做:“中西文化的本体论比较与国学知识体系模型建构”,2019年发的,最早是18年在首届“中华传统文化与华夏文明探源国际论坛”这个会议上投的稿,去年就正式发表在《自然国学评论》上。这个期刊大概咱们管理学界同仁不太了解,因为它也是创刊不久的一个学术集刊,当然在它那个自然国学的圈儿里还是很有影响的。我讲的这个“中华学术范式”,就是这篇文章里的一部分(中西文化的本体论比较与国学知识体系模型建构(合辑))。

首先,我们讲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哲学框架。这两天我们都在说哲学问题,这就是一个基本框架,就是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到方法论,再到研究方法。这个框架,我们准确讲应该是西方哲学的框架,因为中国的哲学,我们有人说中国没哲学,我们姑且说中国有哲学,如果有的话,我们的框架其实不是这样的框架,它跟这个不一样。

但是,我们要比较,我那篇文章就是要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要比较呢,按我们研究的思路,你要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一致的,在一致的标准下面才好去比较,那我们就用西方哲学这个框架来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哪里。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研究方法,中西文化最根本的差异,在我看来是在于本体论的不同。因为本体论的不同,导致认识论、方法论、研究方法都不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这是我最后的结论,就是那篇文章里面提出的所谓“中华学术范式”:我们的本体论叫做“心物一元”,我们的认识论叫做“天人合一”,方法论叫做“反求诸己”,方法叫做“禅定直观”。科学范式是西方哲学的范式,本体论叫做“心物二元”,认识论叫做“解构还原”,方法论叫做“逻辑外求”,方法叫做“物化实证”。
 



“心物一元”的本体论


当然,我要讲这篇文章完整的观点就没有时间了,我只能展开一点讲,关于本体论的差异。我认为本体论差异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差异,从这两个图上就可以看到,太极图象征着中国文化的本体论,十字架象征着西方科学的本体论。差异在哪里呢?一个叫心物一元,一个叫心物二元。
 
什么意思?“心”是精神的世界,“物”是物质的世界,所谓的“心物一元”就是这个太极图里面,一个阴,一个阳,阳中有阴,阴中又有阳,代表什么呢?就是中国人认为精神和物质这两个东西是不能分的,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能分,而且它还可以对立转化。而在西方文化里面,他先把世界分成精神的世界和物质的世界,分开,然后我们分别去研究。研究物质世界规律的科学,就叫“物理学”,研究心理、精神世界规律的科学,就叫“心理学”,它是分开的。在中国文化里面,实际上是没有物理学和心理学两分的学科的,他是合一的。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几句名人名言。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个话怎么解释?我们以前对阳明心学的批判,都说他是唯心主义,我说错了,为什么?因为阳明先生从来没有说心产生物,他说心外无物,为什么“无物”?是一个东西,当然就心外无物。就比如说,我的手心和我的手背,你说谁产生谁?我手背之外是没有手心的,手心之外是没有手背的,它是一个整体。

阳明先生的思想来自于陆九渊,陆九渊说的更直白,“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不是说的很清楚吗?我的心、我的精神和外部的宇宙是一个东西。他没有说吾心生出宇宙,也没有说宇宙生出吾心。所以,我认为对传统文化里的这些观点去解读的话,实际上都在表达一个意思,就是心和物、精神和物质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分,拆开就不对了,这是儒家的思想。

那么道家解释世界怎么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什么?“道”是无极,“道”是本体,这个本体产生的“一”是什么,“一”是太极,还是个“一”,但是这个“一”里边有阴阳,已经蕴含着两分的可能性,到了“一生二”的时候,太极生出阴阳,才心物两分。所以,西方的科学是从“一生二”之后开始研究的,而中国文化的本体讲的是这个“道”,讲的是这个“一”,它是不可分的,或者说是研究在它没有分开之前的问题。所以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两个哲学体系。

然后,佛家怎么说?佛家反复说“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心和物不二,它是一个东西,这句话最初出自哪里呢?出自一本佛经叫《维摩诘经》,里边有这么一段话:“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我们现在解释“不二法门”,经常都说这是最好的、唯一的叫不二,其实是误解了。它的本意就是精神物质不能分,但是它为什么用了“不二”?这是佛家在诠释学上的一个高明的表达。

佛家的诠释学里,一个叫“遮诠”,一个叫“表诠”。“表诠”的意思是我正面说,比方我说“心物一元”就是表诠,正面说它是一个什么东西。但是,它是一元是不是?它是整体,那么当你说这个“一”的时候,你的“一”的概念怎么成立?如果没有“二”哪里有“一”?所以当你说出“一”的时候等于已经“二”了。怎么办?它就要用“遮诠”,也就是龙树的中观学说,就是这一套东西,我用“遮诠”全部否定。你说“二”对不对?我说“不二”,把它敲掉,但是我也不给你建构一个“一”,那才是真正的“一”,所以这是他在诠释上很高明的一点。

但是,为什么我还是用了这个“一元”的表达呢?就是“一元”大家好理解,方便、好说,但从表达上,佛家这个表达当然是最好的,应该叫“心物不二”,科学的范式是“二”的,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不二”的。

道家、佛家、心学是唯心论吗?


我觉得我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很想说清楚的问题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分,我认为是对中国文化的历史性的误读!这个误读就来自于,我们用西方“心物二元”的哲学体系来评价我们中国“心物一元”的思想所产生的误解。

什么叫唯心论和唯物论?唯心论,精神产生物质;唯物论,物质产生精神。但这两个概念成立的前提是,你先要把世界分成物质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分开之后,你才能探讨下一个问题,哪个产生哪个?但是在中国文化里面,它就是一个,不能分,中国文化的前提假设是,这个东西是拆不开的,所以它既不存在“唯心”,也不存在“唯物”。

所以,我们说中国文化是唯心论,不对,说他是唯物论,也不对,为什么?就像我的手心和手背,你说是谁生出谁的?它不能分。但如果是左手和右手,我俩打了一巴掌,你可以说左手打了右手,还是右手打了左手,但是我手心和手背在一起,你问它,是哪个打了哪个?还是哪个分出哪个?根本就不能分。

我认为我们前面对道家、佛家、阳明心学,凡是说“心”的这些学说,我们都把它解读为唯心主义,是用了西方哲学的这样一个体系来看中国文化,那就产生了一个历史性的误读,以至于我们现在一说到这几个学说,就会有很多人想到“唯心论”,这是要把它纠正过来的。

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认识论。我们不展开说了,中国的认识论叫“整体论”,西方的认识论叫“化约论”。我们的认识论叫“天人合一”,科学的认识论叫“解构还原”,就是把它分解开。

为什么要“天人合一”?“合”的意思大家要知道,分开了再拼到一块儿才叫“合”,那为什么我们要“天人合一”?实际上,如果我们要用天人的概念表达前面的本体论的话,那就是本体论是“天人本一”,它本来就是一个。

但是要承认,我们已经分开了,当我们在讲这些话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二元的体系里对话。当天人分开了以后,你又要去认识它,怎么认识呢?只有再“合”回去,这就是“天人合一”。我们现在讲它是一个整体的认识,因为“心”和“物”不能分,要整体认识它,这个我不展开了。

方法论。我们叫“反求诸己”,科学的方法论是“逻辑外求”,就是建立一个逻辑体系,向外不断的推演、去演绎,这是科学。中国的文化,因为它认为“心物一元”,这个本体是一元的,所以怎么认识外部的世界呢?它是直接往里走,是一个内求的方法,通过向内部的探索来认识外部的世界,所以我们叫“反求诸己”。

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叫“物化实证”,我就不解释了。中国的研究方法叫“禅定直观”。也就是说,它要向里走,怎么走呢?它是以我们的身心作为研究的工具、研究的仪器和设备来进行探索。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道士在打坐,我觉得我们应该肯定他的工作。他在干嘛?他在做科学研究!只不过是用中国人的研究范式在做研究,而我们现在以为他只不过是打坐休息一下而已,它就是这样的研究方法。这些我们都不展开了,每一个观点如果展开说都要花很多时间。

量子管理的科学基础


下面我们来说“量子管理”。“量子管理”是把量子物理学引入到管理学里产生的一个学科,左哈尔教授早上已经讲过了,她的代表作是《量子领导者》。我去年有幸跟左哈尔教授近距离接触,有过一次交流。我们去年在上海开了一个很小很小范围的研讨会,也就一间小办公室,几个人,跟她有一些很近距离的交流,她送了我一本她的《量子领导者》这个书,我回去仔细研究过。
 

▲贾旭东教授与左哈尔教授的合影

我们理解量子管理的前提是要理解量子物理学,理解不了量子物理学、量子力学,那就谈不到量子管理。我给大家看一张照片,被称为是“史上最牛集体照”,这是物理学界非常历史性的一次会议,就是在1927年,比利时的索尔维会议,你看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波尔都在。
 

▲“史上最牛集体照”

这次会议为什么有名?因为爱因斯坦和波尔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爱因斯坦是不接受量子力学的,那个时候量子力学理论刚刚提出来,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得到检验。

在这次索尔维会议期间,发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据说,波尔和爱因斯坦晚上在外面散步。白天争论,就像今天我们争论完,晚上出去散步。看到了月亮,爱因斯坦就问了波尔一句话说:“亲爱的波尔,按照你的理论,我们如果没有在观察这个月亮,难道月亮就不是挂在这里的吗?就不是这个样子吗?”波尔说:“亲爱的阿尔伯特,按照我的理论,就是这样的。在我们没有观察月亮的时候,这个月亮是什么形状、什么形态我们不知道,只有当你观察它的时候,才看到月亮是这个样子,挂在天上。”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想到阳明先生当年说过的这段很经典的话。你没有在看这个花的时候,花是什么样子你是不知道的,你看到这个花的时候,才“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以前的这一段表述,我们都把它作为“唯心主义”的代表。但现在,很遗憾,这是量子力学的观点,这是量子力学的世界观。我给大家看一段视频,这是关于量子力学很重要的一个实验。

▲世界是真实的吗?

这个视频讲了什么呢?这是我们中学物理都学过的杨氏双缝衍射实验。我们在纸上划一道缝,从那边打一个粒子过去,会在对面墙上出现一条缝;如果把它弄成两条缝打过去,发现在那边就产生了很多条平行的条纹,那它必须是发生了衍射才会产生这个现象。所以,中学学物理的时候告诉我们,光有什么特点?光有波粒二象性,对不对?这个大家还记得吧。

但是,我们学中学物理的时候,没有讲后面发生的事情,后面发生的事情才是量子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科学家们想知道,光通过这两条缝打过去之后,再打到背后的墙上,中间怎么样发生了衍射。怎么办呢?在中间的位置放两个观测设备,去观察它怎么衍射的。诡异的问题就在这儿,当你去观察它的时候,衍射现象就消失了,它就会变成两条缝,平行的,表现出粒子的特征。你把这个观测设备去掉呢,衍射现象又出现了,真正诡异的就在这儿。

最后这个片子里的科学家说无法理解,当我们去观察它的时候,波的现象就没了,光就表现为粒子,你不观察它的时候,波的现象马上就出现,好像是它不想让你看到一样。

根据这个现象,经过物理学界长期的争论,波尔才提出了他的“互补原理”。这个互补原理呢,大家去百度你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哲学的问题。

量子管理的哲学基础


什么哲学问题呢?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发现,当我们的主观去观察这个以前我们认为所谓“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时候,这个“客观世界”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观察本身就影响了它的表现。你不观察它,它就是波,你观察它,它就是粒子。这个问题才是哲学的问题。

所以,波尔在丹麦王室颁给他的勋章上,他可以自己设计这个勋章的图案,他用了我们太极图的图案。这就是表示主客观一体,也就是“心物一元”,它是一个整体,你一旦把它分开,用主观去观察客观的时候,这个客观就发生了变化,就不是原来那个样子了。
 


▲丹麦王室颁发给波尔并由波尔本人亲自设计的勋章

后来,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才有了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才有了“薛定谔的猫”,都是为了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量子力学发展到最后,它的观点就是说,这个世界实际上都是以波的形式存在,而当我们的主观意识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波就发生了什么呢?发生了“波函数的坍缩”,坍缩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东西。

那么,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争论就可以用他的理论来诠释:当我们没有去观察月亮的时候,月亮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当你去观察它的时候,你的观察就影响了它的表现,它就呈现为我们所观察到的那样,一轮圆月挂在天空。也就是说,主客观没办法分开,它是一个整体。

所以,人类的世界观其实已经经历了三个时代。牛顿的时代,认为物质是恒定的,空间、时间是固有的,时间是恒定的、匀速流逝的。到了爱因斯坦这里,打破了我们对时空的这种固有认识。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时间是变化的,空间是变化的,时空是会扭曲的。所以爱因斯坦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人类认识的幻觉”。到了“不二”的时代、量子力学的时代,其实已经告诉我们,主客观不可分离,主客观是一个整体,当你把它强行拆分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原来世界的那个样子了。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量子管理的科学基础是量子力学,而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正是我们中国人的本体论——“心物一元”,精神、物质不可分。这样就诠释了,为什么左哈尔教授认为量子管理在中国。因为中国哲学的土壤是和量子管理完全吻合的,也只有中国这样的一种哲学,才能够完美地解释量子力学、量子科学里所发生的这些我们原来无法理解的所谓诡异的现象。这就证明,量子管理会在中国发扬光大。但是,我们一定是要用中国的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土壤来研究量子管理,它才有可能发扬光大。这就是我的观点,谢谢大家!


 

点评与互动



广东金融学院周建波教授点评:

我跟旭东教授认识差不多有十年了,因为在《管理学报》、中国管理实践论坛,我们一直在一起开会。在这群博士、教授里,真的觉得很优秀,目前国内关于扎根理论,他梳理得很清晰。然后他是家传的国学,他现在的那个禅修课程(《自在禅修》)已经获得了中国的版权认证,他这个很厉害。

那我说两句啊,我要不说点好像这个就没法讨论。就是我个人赞同旭东教授的这个推理,但是我原来也读过,确实也收藏、读过好多西方哲学的著作,国内的大家,冯友兰先生(的书)我也看了。好像在哲学史上,西方有哲学的一元论、二元论,在中国的哲学史上也有一元论、二元论。但是我现在倒觉得说,如果说中国哲学史上一元论是一个显学,二元论是个隐学,就是我们道家、我们《易经》和道家文化、道学的文化,它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主体部分,那么这个讲“心物合一”,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中国大多数都接受这个东西。但是中国的《春秋》、《诸子百家》里也有二元论,中国神话史上也有二元论,这个是肯定存在的。

那西方的哲学史上,大家知道,因为它是以分解的意义,以分到合的这样一个模式,那他这个二元论都是主体,但是在西方哲学史上也有一元论。我还看过一首诗,是西方的诗,说这个“一切物质都是你精神的损失”,我看过这个诗句。

但是我们很欣慰的就是说,旭东教授的这个推理,就是中国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这个主导文化,或者叫显性文化,这个一元论和西方的现代科学在20世纪末、21世纪的时候,比较奇妙的走到了一起。我就看这天气预报,前两天刮大风,我在广东工作快20年,但是东北一刮台风我还很着急,我老家是东北的。我看那个台风气象,它走一下、走一下,那个气象图,正好是那个阴阳鱼,是吧?后来量子力学里面,基本的这个运动方式,它也是阴阳鱼那个结构。

所以我说这个东西很了不起,我这里要讲一个观点,就是说我觉得这个中国的文化,我认同像刚才旭东教授讲的,我认同他的这种想法,就是中西文化能找到一个互相嵌入、互相结合的这个点。

今天你看西方自然科学史、科学史,它是个科学哲学、科学文化,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伦理或意念或观念文化的一种,它在一个新的世界里,它们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它殊途同归了。因为中西文化的源头和思维方式,东西文化是有差别的,它不一样,在这个21世纪走向了殊途同归,这个我觉得是很奇怪,这是人类的共性。

但在这个过程中呢,我想讲一点,就是我从他那个文章学习到的,就是这样一条,就是国内吧,有一批人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国学,现在我们不敢说话,只知道我说什么都被否定,就是我们中国国学和中国文化已经神奇到了不容任何人质疑,不用任何人讨论,完全处在能够自圆其说,你说什么它都对,它都能自圆其说。哎,这个我觉得不对,这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这是我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现在中国确实也有一批,有的时候这批人我甚至把他就是叫“假中国人”。就是什么都是西方的,中国也没什么好玩的。这是两种极端,但我觉得人家旭东教授特别好,中西在他这块儿奇妙的契合在一起。

所以我有一个结论,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文化无疑是伟大的,这是排NO.1的,在工业文明时期,中国文化确实落后了,但是到了第三个时代,信息文明到来之后,中国文化一定会崛起。因为,信息文化是虚和实之间相结合的这样一个第二空间,而中国老祖宗的文化就是虚实结合的。这个东西大家仔细想,中国从《易经》开始、从老子开始,其主体的文化就是虚实结合。你看看我们那个绘画、书法,是不是讲写意?是吧。这个东西,我觉得如果中国文化在吸收了西方科学的前提下,发挥中国文化内在、内涵的优势,那么在信息化时代,中国文化一定会崛起。我大概是这样一个感受。

贾旭东教授回应:

我回应一下周老师刚说的几个观点。

第一个,就是周老师说的这个东西方文化将来会殊途同归,我完全同意。我经常打个比方说,东西方的人都想认识宇宙的真相、这个真理、这个本体,东方人在东边山坡用东方的方法在爬这个山,西方人在西边山坡用西方的方法在爬这个山,路上的风景可能不一样,但是到了山顶的时候,一定看到的是同样的东西。所以一定是殊途同归,所以它彼此并不矛盾。而且,尤其是我们学传统文化的人,如果你把它对立起来,你就没学好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根本就不对立。

第二个,就是刚才你说的,为什么我们国学圈子里很多人动不动就说不可说?你不能说,你一说就不对。实际上这从哪里来的?从禅宗来的。禅宗呢,可以说是中国文化顶峰的东西。禅宗动不动就是这样,你来了之后不能说,“梆”,打你一棒子就完了。为什么不能说?其实他是想表达,因为心物一元,你一说就是二元,甚至你动了念头都是二元,所以他想让你去体会那个本体的那个感受。

周建波:所以昆德拉有一句话,只要你一说话,上帝就发笑。

贾旭东:对,一说就错了,他最终是想告诉你这个东西,所以他让你要“悟”。好,禅宗不让说对不对?但禅宗的文字是最多的,禅宗有1700则公案,那不都是说出来的吗?就是说,当我们讨论的时候,虽然已经在二元之中,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标月之指”,我们怎么知道月亮在哪里,对不对?所以还是要说。要说,它就要建立共同的话语体系,自己人能说,而且要跟西方去对话,这样才能够把咱们的东西说清楚。

所以在国学界我经常讲,我们学国学的人应该学科学,那么当然,对我们科学界的人来说,要了解真正的传统文化到底在讲什么。通过对话才能够把这些问题搞清楚。

谢谢!谢谢周老师!

周建波:还有其他听众想讲的吗?给一位机会啊。

听众甲:我刚才听贾教授的这个报告,就是一个爽字吧,没听够。我感觉就是更清晰了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哲学和科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量子物理殊途同归,它俩就走到一起去了。

第二个,还有一个问题,贾老师弄得非常清楚,就是东方哲学是道生一、一生二,然后《易经》里是无极生太极,在这一阶段,东方哲学能说。而西方哲学是“二”之下,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二”开始往下说的,从太极生两仪,从那儿往下说的。就是西方的哲学跟东方的哲学一比,要镶嵌进去,刚才周教授说要镶嵌进去,它少了一块儿,少上面那一块儿。

我就觉得,就是东方那个智慧比西方哲学要范围大,就是用西方哲学来框东方哲学,里边有一块儿框不住,所以就觉得它神,然后感觉不理解,就感觉不科学,其实是真正最科学的科学。

我就觉得非常爽,听得非常爽,很激动,就这种感觉。


编辑:上海大学  薛奕曦


点击下面链接 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上财常务副校长徐飞:而立之年的浦东正迈向大成

徐飞:“新财经”视域下的高等财经教育

关于“全球价值链脱钩”的师生对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