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席酉民:学生成长与批判性思维

管理50人 2023-05-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和谐管理研究中心 Author 席酉民

学者简介

席酉民,教授、博导,1987年获中国大陆第一个管理工程博士学位,1993年成为中国管理工程领域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陕西MBA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轮值)、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以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综合性奖励。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及政策分析、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管理行为与领导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1987年创立了和谐理论,并将其扩展成和谐管理理论。


在谈学生的成长与批判(审辩)式思维前,有三个故事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故事① 

有一个家长给我写信,说他的孩子花了一天的时间,最后发现老师出的作业错了。他说,“你们学校的老师怎么这么不负责?” 我回答他,谁告诉你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老师就不可以犯错误吗?在西浦,学生要对老师们讲的东西保持怀疑,甚至挑战,通过怀疑然后去证实老师讲的东西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他通过听课、考试、得分的被动式学习获得的东西。当然啦,老师如何认真设计,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益最大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自然,老师也最好不要犯低级错误,除非是为了训练学生而有意识设计的。


故事② 

我们跟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联合成立了一个领导力与教育前沿研究院(ILEAD),目的是想通过我们的教育探索,去影响更多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数年前为了比较中国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我们曾做过一个研究,挑选了50名走出国门的研究生,这其中一半是 “985” “211” 院校毕业的学生,另一半是西浦出去的学生。我们用八个纬度来研究比对这些学生在国际化视角下进行研究、学习、工作的情况。最后,在独立精神、信息获取、解决问题、主动精神、表达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西浦的学生几乎完胜 “985” “211” 的学生,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很多 “985” 和 “211” 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甚至从未听过这个词。


故事③ 

教育在教什么?我曾经去过英国最好的私立学校,有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当我和那位校长走过大厅的时候,一个房间里突然出来一个很小的孩子,看起来三四岁。看到我们俩过来,那个小孩没有急于离开,而是把一扇很沉重的大门费力拉开,让我们俩先走过去。当时我很震撼,想想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小孩会怎么行动?据我的观察,现在我们小孩子的教育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似乎所有人都为小孩,孩子们若有不顺,则永远感觉到爸爸妈妈在负 “我”,别人在负 “我”,社会在负 “我”。于是,我们不难想象大部分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的行为了。


我当时好奇的问:你们怎样安排学生的培养方案?那位校长回答说,他们的教育主要着力于三个方面:第一,什么是人;第二,什么是社会;第三,什么是世界。然后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为人,人怎样与群体、社会和世界相处,从幼儿园开始,课程就是这样设计的。他说这几年又加了IT技术这门课,因为小孩子从小接触智能手机等,他们会告诉孩子,IT如何影响人及其与社会相处,如何影响人和世界的关系。


中国的教育是内容导向的被动式教学,不管哪个年级,主要关注的是这个时间段应该学习的知识,而且是用比较被动的方式教给学生。所以,教育到底应该从哪开始?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是一个如何让人真正成为人的过程。



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

中国社会人们善于跟风,什么东西火,人们就一窝蜂涌上去。这不是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批判性思维不是跟风,而是独立的思考和观察。


现在大家谈未来很多。因为很难说清楚,恰恰说明未来很丰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教育永远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行业,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十年后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开展教育?所以教育可能永远是一个遗憾的、延迟的行业!为了少点遗憾,我们要尽可能地朝未来看。


我们生存于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日益互联的世界,即使特朗普在搞单边主义,纵然一些反全球化势力抬头,都永远也无法阻挡这个世界整合的潮流。链接革命、共生、共享、颠覆、全球竞合等,是这个世界的一系列热词。我们每个人每天被迎面扑来的信息所包围,我们如何应对这个充满了似是而非的信息和知识的世界?我们怎么样在这个世界更富有意义和价值地生存?


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这个世界还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推动力,像极端的长寿,智能机器和系统的兴起,超级结构组织,等等,这些推动力让世界处在快速的变化过程中。那么应对未来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澳大利亚有个研究,在统计了几百万个职业后发现素养和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数字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教育对学生这些能力和素养恰恰训练得较少。例如,在传统的大学里,一门课等于一本教材,老师把其打碎成多少个知识点,一堂课讲几个知识点,期末再划重点,然后考重点,考完重点得高分,得完高分忘重点,这就是我们的学习。很可惜,学生们在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得到的只有一堆高分和证书,而素养、能力与知识体系的提升有限,学术造诣和整体人的提升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Whiplash:How to Survive Our Faster Future这本书最近很火,也很有意思。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未来的教育应该帮学生训练什么东西。书中提到未来社会九大生存原则:

  1. 涌现优于权威;

  2. 拉力优于推理;

  3. 指南针优于地图;

  4. 风险优于安全;

  5. 违抗优于服从;

  6. 实践优于理论;

  7. 多样性优于能力;

  8. 韧性优于力量;

  9. 系统优于个体。


关于未来社会,虽很难准确预见,但一系列趋势不可避免,如现在谈的是互联网,下一步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一定会进入我们的生活,会迫使我们转变已经习惯了的生活和工作范式,因而也有了上述新的生存法则。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21世纪更需要重视独立思考和审辩式思维,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审辩式的自我判断,人类的生活的空间会越来越小,而不是越来越大,因为很多人信奉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然后被网上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捆住了手脚、压缩了生存空间,甚至是天天都在犯错,这不应是人类想要过的生活。


西浦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那么什么是学生的成长?成长当然要获取已有的知识,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站在世界的角度看我们自己,学会理解自己之于社会的价值。为此,我们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敢于负责、善于思考、长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提倡研究导向型教学,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训练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孕育他们整合东西智慧的复杂心智,培养他们创造性行为,最后帮他们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应该说,教育贵在帮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正确的行为方式、批判性思维,这也是大学或university的根本使命。



要学会积极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育领域,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们太听话,习惯于被动地听老师讲、学知识和记知识,缺乏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但社会上特别是在网络化的虚拟社会里,则充斥着各种批评,甚至缺乏深入分析的批判或直接的谩骂。例如,只要是政府、富人或大家不太待见的人,无论说什么,都会招致一片骂声,这种比较典型的愤青现象已经在年龄上纵向拓展,传染至老年和少年儿童,出现了中愤青、老愤青、小愤青等。


那么,愤青是否等于批判?批判是否等于否定一切?什么才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


愤青(angry young men),是 “愤怒青年” 的简称。从广义上讲,“愤青” 泛指对某些社会现象和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制度怀有不满情绪的愤怒青年。可以说,“愤青” 不限于时代和国别,古今中外均有。从狭义上讲,“愤青” 是指对社会、政府、国家的未来失去希望,以激进的言辞表达想法的人士。一般来讲,狭义上的 “愤青”,因其不是消极逃避,就是盲目乐观,并不被一般社会大众所认同。


愤青常呈现为消极的态度、未加理性分析的否定,不等于批判,批判的眼光不应是简单否定和以负面的眼光看待一切。批判的目的是扬弃,是同时具有否定和肯定双重意义的辩证概念。字面上批判有多层含义,比如批示审断(断案)、评论(对是非的判断)、批驳否定(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不满)等。也许是因为 “文化大革命” 中的大批判使很多过来人记忆犹新,“批判” 一词在中国社会里过分狭窄地落在了批驳否定上。


安静在其博客中撰文指出,“Critical thinking的中文流行翻译是 ‘批判性思维’,但我觉得并不很贴切。Critical一词的希腊词源是动词krinó,意思是 ‘挑选、决定和判断’,krites是观察家、法官、仲裁人之意,kritikos是指有观察、思考和决定能力的人。所以,英文中critical也有几个意思,评论、批判、挑剔、选择标准苛刻、审慎的、严谨的、经得住校勘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等。而中文的 ‘批判’ 听上去实在颇多贬义,就像不是好态度似的。所以有人竟写文章说我们要从 ‘批判性思维’ 进入到 ‘建设性思维’,实际上这个词的英文原意跟破坏和捣乱——所谓建设的反面简直毫无联系。”


要正确对待愤青、批判性思维等社会现象,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对 “批判” 一词有全面理解。从词源上说,该词隐含有 “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甚至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也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 是以逻辑方法最为基础,结合人们日常思维的实际和心理倾向发展出的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技巧,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


无论源自何处,现在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有很多,比如说识别重要的议题、问题;分析解释相关问题的质量、评估假设、可能的分析视角和方案;还有形成思维习惯,对议题、想法、产品或者事件进行综合性的探究……总之,批判性思维应该是一种思维技能,既能体现人的思维水平甚至人格或气质,在知识和信息爆炸时代,也凸显为一种现代生存的思维必需和人文精神。



通俗讲,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要简单地接受,一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分析,然后确认你所得到的东西真假或优劣。从这个意义上讲,倡导批判性思维,不应该与积极或消极、正面或负面的态度挂起钩来,这里强调的 “积极” 二字似乎是多余的。之所以在批判性思维前冠以 “积极”,目的是强调它,因为批判被广泛地误读为批驳否定的消极观有必要澄清和纠正,社会转型时期比较广泛的愤青式的消极或负面思维需要调整和转变。特别是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时代,在我们反思应试教育弊端、提升全民族创新精神的关键阶段,批判性思维的重塑和强化将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也应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之一,因此既需要积极提倡和培养批判性思维,更需正确理解和运用批判性思维。


教育要教会人批判性思维,要鼓励人们敢于挑战已有知识甚至权威,从而获得真知或站的更高。如上所述,批判性思维并不必负面(negative)看待一切,简单否定一切,而是积极或正面(positive)地看待世界,在批判的基础上扬弃。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凡积极阳光的人,大部分活得比较轻松和开心,而常消极负面的人大都活得很累和不幸福。如果我们将积极心理、阳光心态与批判思维结合起来,后者强大的思维技能则会帮我们活得更明白和充实、有能力肩负更大的责任和面对更严峻的挑战!


积极的批判性思维有许多优点,如心态上充满希望,视野上容易发现机会,即使面对问题和危机,也不是简单逃避,而是设法获得更积极的结果。但无理性的积极也存在诸多思想陷阱,如忽视困难和深度风险,过分乐观和期待有时会使自己力不从心。消极或负面的批判性思维,遇到挫折时可能会被负面情绪打败,会责怪自己、环境,甚至最后选择退缩、放弃或报复,在批判过程中会强化批驳否定等。负面的批判性思维有时候也可能会有积极意义,如在商业、人际关系、艺术等方面,不会轻视眼前问题,可能会比只会正面思考的人更有深度,在特定情况下也许能看清现实。


在批判性思维前加上 “积极”,一是呼吁不能简单将批判思维简化为否定和负面,而是回归其扬弃的本质;二是主张在扬弃的过程中持有积极和阳光的心态,不做陷入消极和负面的愤青,但要注意坚守客观和理性的原则,不盲目乐观;三是明晰批判性思维需要系统化,只有在系统透视本质的基础上,才可能恰当地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 更多强调心理和态度,批判强调的是扬弃两种思维模式。现实中,我们要阳光地、灵活地切换扬弃两种 “思考模式”,使其张弛有度,当信息和知识迎面扑来时,拥有一个犀利的思维工具,会为我们客观和理性的生活保驾护航。



怎样提升批判性思维

怎样提升批判性思维?未来社会日益需要整合性的知识体系,更强调能力、素养、智慧,但这些无法靠课堂简单来讲授。能力需要训练、素养需要熏陶、智慧需要感悟。有人曾对我说,既然智慧靠顿悟,那学校是难以帮学生的。


我说非也。研究顿悟的产生机理,首先是有问题意识,当一个人有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并保持探究精神,便会长期关注这个问题,就会不断有意识和下意识地收集与之相关的信息,有一天,突然因某种信息或刺激,如获得新信息、通过一件事,甚或做梦或摔一跤,使得关于这个问题的知识网络中有关节点打通,眼睛一亮,形成顿悟,这就是智慧。因此,如果我们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强化他们问题意识,鼓励他们善于观察和提问,并不断刨根究底,又能长期坚守,他们一定会比别人更有智慧。


西浦有意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很多活动和做很多事,正是为了给他们机会,整合知识、训练能力、增加智慧。我们的课堂时数也比其他的学校少1/3,很多家长说,我们交了那么多钱,为什么课堂时数反而比其他学校少?我告诉他们,如果认为上大学就是上课,那就完全错了,上大学是帮学生学习和做人的过程,课堂不再是教几个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学习和成长。


怎么帮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全世界很多地方做了很多的探索。如翻转课堂、项目化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还有研究导向型学习等。


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导向的教育常把学生比作海绵,尽量让其吸收更多的知识。但现在的状况是 “知识”(经常是似是而非)、信息太多且容易获得,怎么办?这个时代很容易让学生变成一个气球,什么都懂,其实一戳就破。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在学生入学的时候,我给学生、家长、老师和各界的人说,大学不是学知识的地方,大学是通过学知识帮学生成长的一个地方,学知识是个手段,成长才是目标。


我们课堂时数虽少,但相关活动很多,如辅导课、项目、团队活动、实习、社会调研、研究、社团等。例如,全校体育运动会,由学生体育社团和老师俱乐部自己组织;各种国际赛事也由学生自我组织,学校支持。我们的观念是参赛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得到的成长。西浦也不会去为了某个学生获奖而让他/她停课,我们的学生要参赛都要请假甚至按旷课处理,规则就是规则,不能因为你可能会给学校带来某个奖项而破坏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


这样的育人理念和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就有可能把学生变成有造诣的人,即具有知识的宽度、深度、高度的人。其实,在西浦,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老师在周围,是指导者和帮助者;学校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资源平台,各方帮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必须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校构筑资源的思维模式。


教育经常讲要塑造人,也有很多理论。我比较欣赏构建主义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学习是学生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永久改变,学生本身具有自我导向能力,老师要视自己为资源和帮助者,指导学生释放潜能;学习虽发生在课堂上,但真正的收获是学生应用所学东西解决问题,并在其中得到成长,所以老师和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因学习发生在一个过程中,所以学习的考核也应是过程评价,而不是一两次考试。


下图中六角形区域是非正式学习,传统教育一般重视正式学习,即正式上课及教学监控,但很少认真研究、观察和支持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然而,在学校里,正式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了非正式学习上,特别是大学。因此,如何通过正式学习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放大非正式学习的价值?对此,教育应做何种改变?都是很值得当代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西浦的做法就是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兴趣为导向,以学习为中心,帮学生理解自己和世界,帮学生释放兴趣、树立理想、形成目标,再给学生创造机会、提供资源和条件,然后造就他们追梦的翅膀,并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学习成长。 


为此,西浦全面提倡研究导向型的教育,就是为这种教育理念的实现,特别是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提供一种途径。这里研究导向有三个重点:

第一,学习要从记忆和理解知识转变为帮学生学会研究型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第二,老师从教书转为领导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和成长;

第三,师生的关注点要从知识点转变为问题和现象,以鲜活的问题和有趣的现象驱动研究与学习。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研究问题,还学会了收集信息、整合和分析信息,学会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合作、表达、领导等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希望帮学生保护和滋养好奇心,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养成创造性行为模式,孕育他们面对未来世界的复杂心智,造就他们强大的终身学习能力。


(本文根据笔者在南京教育论坛上的发言整理,2018年)


● 原文节选于《明道任事——教育之道》,席酉民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 图片选自https://www.pexels.com/ 


编辑:上海大学  薛奕曦

点击下面链接 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徐飞:新文科与创新创业

汪寿阳:谈商学院人工智能教育

何佳讯 | 开局2021: 国家冠军品牌强度指数显示新年方向性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