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是之:警惕那些劝你要有历史大格局的人

万象文摘 2022-03-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张是之 Author 张是之

警惕那些劝你要有历史大格局的人
文:张是之
来源:公众号 张是之


好几个读者发来同一篇文章,很可能你也看过,标题是《毛泽东到底为中国做了什么?》
文章很长阅读量也很大,传递的信息量不大,但论述思路非常有问题。
读者分享给我,主要是说被这篇文章说服了,问我怎么看。
我粗看了一下,问题很大。今天为了写这篇文章,又细看了一下,问题真的很大,所以有必要澄清一下一些基本的逻辑问题和观点。
作者一开始讲述了自己的家族故事,说自己家族既有历史的幸运儿,也有历史的不幸者,所以呢:
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际遇,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立场。单从我们这一家人的经历,你就可以想象得出,全社会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有多大。
这是引子,作者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因为经历不同会有不同的立场和答案。
时代是由无数的灰尘组成的,当他们聚集到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了山川河流,大江大海,表现出和某一粒灰完全不同的性质。所以你不可能通过观察一个细胞的兴衰,来了解一个人整体的风貌,你同样也不能因为一粒灰尘的卑微,就否定一座大山的雄伟。谈历史必须要有大格局,境界不够的人,只会胡言乱语。
这看似颇有几分道理,但正如标题所言,你要警惕那些劝你有历史大格局的人,我就是那个没有什么历史大格局的人。
作者认为人们在谈论《大秦赋》的时候,完全是逻辑混乱,满口的胡言乱语,「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在谈历史,他们是在谈道德,谈价值取向。」
作者反问:「可是你拿着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衡量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我们说,今天的人谈历史,必然有着现代人的价值观,必然是在衡量两千多年前的古人。
即便是作者本人说,不要这样做。但他实际上正在做的,也不过是拿着他自己的判断,说当时的古人就是这么想的。
这本身也是在用他自己(今天的现代人)的判断去做判断,所以他说的本身就不成立。
事实证明,作者在后面的全部论述,也没有逃出他在用自己的价值判断,谈论着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在评判和歌颂他们做出的丰功伟绩。
作者原文:
没有一个文明的兴起,是可以不付出代价的。西方人为了新教的诞生,打了三十年的战争,经历了无数次的屠杀和被屠杀,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才最终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法国的大革命,英国的内战,同样也是杀的血流成河,但是他们造就了伟大的法兰西,还有日不落的英帝国。成功没有不付出代价的,现实中能够成功的人,都是因为对自己够狠,历史中能够成功的领袖,都是因为对别人够狠,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我来剖析下作者的谬误所在。
作者说的历史上确如此,这块没有必要辩驳,但问题是我们怎么解读这种历史?
这种牺牲一部分人成就另外一部分人的代价,是否是必须的?是否一定是不可避免的?这个问题,历史无法给出答案,只有逻辑可以。
历史的经验是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历史已经发生的,并不代表未来必然再次发生。
西方人新教的诞生,打了三十年战争,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说这才最终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
但是我们知道,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说杀戮给资本主义兴起打基础,就跟说原子弹给日本经济打基础一样荒谬。
时间轴上,日本经济腾飞的确是二战、是原子弹轰炸之后,但你不能把这种时间上先后归结为因果关系。
同样的道理,我们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学习苏联搞计划经济,民不聊生。错了就是错了,走了弯路就是走了弯路,计划经济在逻辑上就可以证明其不可行。
但我们不能昧着良心说,这错误的计划经济年代是在给后面改革开放打基础,做铺垫,这样的思路和诡辩,一定是在用时间先后的相关性,来精巧的描绘成为因果关系。
一般读者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硬的逻辑内核支撑,很容易就被带偏,跟着作者的思路走。
成功没有不付出代价的,这我同意。
说,现实中能够成功的人,都是因为对自己够狠,这我也同意。
但是,作者紧接着说「历史中能够成功的领袖,都是因为对别人够狠」,你能同意吗?我是不同意的。
这里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三段论推理,但请注意,前面的狠是对自己狠,后面的狠是对别人狠,这 TM 的能一样吗?
花自己的钱是成本,花别人的钱也是成本,但我们能说都是成本都一样吗?显然不能。
对自己狠没问题,对别人狠也不是不可以,马云说 996 是福报,那是程序员签字同意的,真的就认为是福报,不信你看看阿里的薪水,和每年有多少高材生想进阿里。
但你既想对别人狠,又不经过别人同意,强行下狠手,最狠莫过于一将功成万骨枯,踩着别人的尸体登上历史的榜单。
很遗憾,这事在逻辑上和前一种有着泾渭分明的区别,而且我相信大多数人能看出这个逻辑问题的人,也不会轻易说,你要称王称霸,你要登上历史舞台成就伟业,请对我狠一点吧,搭上性命在所不惜。
我们不说,用什么今天的人的价值观来评判古人,就是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那些给秦始皇卖命的人,有多少是自愿牺牲的?有多少是真的像《英雄》里的李连杰一样,说看到只有嬴政才能为了天下、一统天下,然后甘愿牺牲的?
历史的真相,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被逼无奈吧?要不然为何喊出「天下苦秦久矣」?秦为何二世而亡?

作者认为,
秦始皇的真正贡献,是他采纳了李斯主张的郡县制,放弃了分封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决断,因为有了这种制度的创新,从此以后,中国的封建王朝,就有能力调动全社会的资源。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次跨越性的进步,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只有中国拥有这门独家秘诀,无论是古代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甚至是后来的奥斯曼帝国,都没有这个本事。所以不论你对《大秦赋》怎么看,但是让中国社会领先于其他古代文明近千年的政治体制,却是秦始皇打下的根基,就这一点来说,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当属第一人。
如果没有扎实的产权观念,这里很容易就上套了。
不讲武德的年轻人们,在平时学校受到的教育,社会受到的熏陶(宣传),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才是最好的,坚信正是我们能调动全社会的资源,所以我们做成了这做成了那。
所以,当作者说,秦始皇的伟大贡献,就成放弃分封制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管家,于是成为让中国从此以后有能力调动全社会资源的第一人,可想而知那些年轻人们会是何等的激动。弹幕都该打出「跪了」。
问题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办的什么事呢?修长城阻挡贸易吗?还是建被称为「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还是修建秦始皇陵?
秦二世而亡,足以说明其不得人心。为什么不得人心?因为修建的都是一些只对自己有利,却对别人够狠的玩意。
用今天的经济学术语,就是消费者不买账,消费者不认可。
有能力调动全社会资源,这就被作者说成是真正的贡献,可作者却回避了调动全社会资源干什么的问题。
当然,认可他的读者,根本不会在乎这个问题,伟大、牛 B、历史第一,这就够了。我活下来了,管那些死者干什么?
作者也忘记了他自己前面所说的,成功没有不付出代价的,这样的代价是什么?代价就是不得人心,二世而亡。
作者重复了很多人的观点:
秦始皇对于中华文明的另一个巨大贡献,是他统一了文字,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从此以后,无论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分裂,最终总能走向统一,就是因为他埋下了这个文化的基因。
如果你觉得这段有道理,那么我说今天的美国军力、核武之强大,先不说真的能不能,就说假设他真能统一全球,特朗普征服全球用英文,强行统一使用英语,你会不会感激特朗普?
强行统一使用英文,中文文明就会断层;强行使用中文,英文文明就一定会断层。
远的不说,就是中国在使用简体字之后,繁体字所记录的历史研究都有断层,中间还有过简体字拼音化的历史。
而你如果看看下图中的这些字,实际上是我们在 1977 年公布的「二简字」,年纪大一点的人,你还会看到他们在使用这样的文字。
结果就是造成了很大的混乱,最终正式废除停用。
当年如果日本打下中国,今天统一用跟中国非常接近的日文,你会同意吗?
你如果不同意这样,也不同意美国统一全球用英文,为什么一定相信当时强制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就是当时唯一的最优选择?

作者原文:
他对中华文明的真正贡献,在于他确定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治方针。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从此以后,中华文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有了内生的凝聚力,因而能生生不息,绵延至今。
作者认为,汉武帝对中华文明的真正贡献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中华文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有了内生的凝聚力,因而生生不息,绵延至今。
这句话,难道不是作者在打自己的脸吗?
作者一开始就谆谆教导我们,不要用今天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评判古人的历史。
我想请问,汉武帝当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的就是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吗?
这到底是汉武帝的真实想法,还是作者自以为是的入戏太深?
这独特的思想体系、内生的凝聚力,最终不还是没有抵挡住洋人的坚船利炮?
作者用描述汉武帝的画面没有太强的画面感,你想想清政府、慈禧太后,他们在位的时间也不短啊,你说他们在位是为了延续中华文明?这是不是有点扯?
另外作者前面说
如果我们把历史看作一个人,那么某一个人的人生,只不过是这个人体里的一个细胞,所以研究历史,要讨论的是这个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健康状况,而不是纠结于某一个细胞的好坏。人体每天都有大量的细胞出生,每天都有大量的细胞死去,但只要这个人能茁壮成长,身体健康,那么具体到某一个细胞的生死,其实是毫无意义的,生命既不会为他们欢喜,也不会为他们哭泣。
这个比喻当然是很无厘头的,历史是一个人,那他爸他妈他儿子是谁?
但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作者这个比喻反弹回去。
一个人每天都有大量的细胞出生,也都有大量的细胞死去,每隔一段时间,这个人所有的细胞都换了一遍,那这个人还是原来的那个人吗?
生理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他已经不是原来的他。
但他之所以还是原来的他,并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而是思想意识上、哲学意义和社会认同上,他还是原来的他。
那么如果真把历史比喻成一个人,同一片中华大地,今天的人已经不是昨天的人。
如果今天我们的思想共识是保护产权、尊重个人,而历史上的思想共识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那么作者口口声声说的「中华文明」到底指的是哪一个中华文明?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华文明?
我个人当然喜欢今天的中华文明,而不喜欢曾经的所谓的「中华文明」。
稍微懂点概率知识的人,也能够清楚的想明白,在今天的中华文明之下,存活的概率,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历史上那个所谓的「中华文明」。
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大幸事,这得是多大的皇亲国戚才能说得出口?
关于作者标题中提到的著名历史人物,我们不作评判,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
但作者作者说:
那就是在无数次的运动之后,所有的中国人都被训练成,可以在农民、工人和士兵这些不同的角色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任意转换。与此同时,接连不断的群众运动,还培养了大量的,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才能的基层干部,让所有还生活在农业时代的国民们,提前掌握了工业时代才需要的生存技巧。所以为什么当中国一打开国门,所有的国际资本立刻就蜂拥而至,从此趋之若鹜?
这样的论述你同意吗?
让你在农民、工人和士兵这些不同的角色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任意转换,你同不同意?乐不乐意?
后面还是在生拉硬扯,把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描绘成因果关系。
原文说:
秦始皇确实把天下折腾的够惨,但是如果不是因为他下的这剂猛药,替汉朝打好了基础,大汉怎么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古代世界里的翘楚?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汉朝后来之所以能够一跃而起,是因为它全盘接受了秦朝的政治成果,而不用付出这种改造的代价,轻装上阵,因此最终能走向辉煌。
这也能同意?
这不就等于说,如果不是美国把原子弹扔在了日本,下了猛药,替日本打好基础,日本经济怎么可能在二战之后迅速腾飞,脱颖而出,成为二战后的经济翘楚?
前面第一遍还没细看,今天为了写这篇文章,看到这儿我都笑出来了。
这不就是「破窗理论」的秦始皇版吗?把你国家打烂了,然后说为了你好,好让你轻装上阵,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那我们为了明天更伟大的辉煌,是不是就要砸烂今天的一切,从头开始轻装上阵?
任何一个有产权意识,知道「破窗理论」的人,都不应该为这篇文章叫好。
这篇文章用看似宏伟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观,实际上是在强调着不惜一切代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所谓的「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传承的到底是怎样的文明?
最后,还是那句话,你可以支持原文这种观点,你也许真的可以成就那种「中华文明」,但很不幸,你大概率就是那个代价。
为什么要警惕那些劝你要有历史大格局的人?因为他自己并不想成为那个代价。
2021年01月03日





- 推荐阅读 -

《经济学入门50讲》: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张是之 著,朱海就作序,张维迎、管清友等联袂推荐。

中信正版 预售 1月中旬发货,识码收藏。


▍延伸阅读

骂的是嬴政,为的是自己

大秦赋: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历史

王东岳:秦朝为何二世而亡?

智慧的愚昧比智力的迟钝更危险

不可思议的实验:洗脑只需五天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

景凯旋:走出叙拉古

近代很难找出像他一样的历史学家

哈维尔:新年致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