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丹青:阶级与钢琴

万象文摘 2022-03-19



阶级与钢琴

文/陈丹青


在国中夜访朋友,楼道伸手不见五指,我盲人般趋探蹈步摸索前行。忽然,楼上,或楼上的楼上,传来叮咚琴声。我就停住,偷听。瞳仁如猫眼,渐渐辨出昏暗中,家家户户锅灶、碗柜、煤气罐、自行车等等等等破旧庄严的轮廓。


琴声断续,如牙牙学语。在北京、上海、南京,我几度有幸与巴赫或肖邦的钢琴幽灵,在浓黑楼道中相遇。



据说,肖邦弹奏,他的腻友喜欢聚在他窗下的花丛中偷听。托尔斯泰写聂赫留朵夫访典狱长不遇,狱长女儿在家弹琴,琴声被门关进关出:即便是书中读“偷听”,也仿佛琴声在耳,极之传神。


奇怪,在纽约林肯中心或卡内基音乐厅,正襟危坐聆听名家演奏,也不如在这陌生楼道的家常阵地中驻足偷听,魂灵出窍,感动莫名,哪怕偷听的只是小童的初习。



在上海陋巷,听到过一回巴赫的帕蒂塔,却是弹得好极,时在盛夏,帕蒂塔一连串清亮的旋律,直如风动水流,巴赫在中国有知音。


茂名路康乐村,我的小学的后弄堂,还传出比我自藏的,所有莫扎特朔拿大 CD 更精彩的弹奏,我一听,暗暗吃惊:是快板乐段,莫扎特的快板,总像一个男孩的跳跃奔跑。



是掌灯时分,弄内有女人下班的高跟鞋走过,有娘姨开门倒水呼唤小儿,家家传出油锅煎炒与碗盏磕碰的合奏,莫扎特在其间狂奔。


我躲在窗下快要一支烟抽完,琴声止息,窗沿传出妇人的咒骂,夹着仿佛筷子敲在木器上的脆响。接着,一个七八岁男孩,嗓音嫩嫩的像是女孩,娇声抗辩:你听我说呀!你听我说!



今日的爹娘们,只要凑得起钱数,似乎不顾家道的贵贱——不,现在的都市家庭只分贫富,而无所谓贵贱了——都愿给孩子买架钢琴弹。


三十多年前,沪上的穷街陋巷,漆黑楼层,听不到巴赫肖邦莫扎特,除非在卢湾区、徐汇区、原法租界阔人聚居一带,隔着篱笆,花园洋房,春日雨后有哪位“资产阶级”本人或他们的子女在弹琴。



那是另一个上海,“阶级”虽已降伏,人还在,钢琴还在。那时,“钢琴”二字即代表出身与阶级。口琴、胡琴、手风琴算什么?“钢琴”可是“钢”做的呀!当年大炼钢铁要不是一败涂地,说不定就会同英美帝国主义争口闲气,拨一堆好钢材,打造我们无产阶级大钢琴。


英文的“钢琴”叫做“Piano”,哪有“钢”的意思。



“文革”起,上海的市井奇谈,是淮海路东西两头,好弄堂里挨户抄家。单是钢琴,抄没一千架!那是我在巨鹿路小菜场,听一位弄堂口的赤膊男子亲口宣布的。

他拍着肋骨,对横在面前排队买菜的人民群众朗声说道:“奈么好哉!我倒想看看伊拉资产阶级从此白相啥?!”翻译过来,即“这下子看看他们怎么玩”。



不久,在淮海路国泰电影院对过,一家古董店里,我看见了壮观的景象:大大小小通体锃亮的钢琴,堆满店堂。不是那么摆开平放,是上层的钢琴脚,戳在下层的琴面上,一架摞一架。


有三角大钢琴琴盖卸开,沿墙竖靠的;有琴囊里钢丝钢条,给掀得翻翘支棱的;更有琴壁琴盖上被红卫兵用油漆、用刀划下标语口号,店铺职员正洗刷收拾的。



只见黑压压层层叠叠挤挤挨挨的钢琴阵地,仅留得侧身走过的缝隙,像是堆满机床的大车间,店铺给堵得一片昏暗,白天开电灯。我在其间走过来,看过去,时年十三岁——我连口琴也不会吹。


国泰电影院那年关闭了,不是关闭,是所有电影院,都用来做大型批斗会场。临近“老大昌”、“哈尔滨”西式点心店倒是开着,革命人也得吃点心。可这家古董店铺为什么开着,谁来买钢琴?



不久传出消息:60 年代钢琴才子顾圣婴与她母亲、兄弟开煤气自杀了。


“文革”后一篇回忆文章的作者,说是在她寻死前一天,亲见她从国泰电影院门口人丛里走过——此刻,店堂里有个比我大几岁的女孩,深蓝上衣黑皮鞋,也在钢琴缝里走来走去,几次与我擦身而过。



我一看,就知道她出身“资产阶级”。凭什么呢?难描难写。我只能说,那时,谁家是山东南下干部,谁家是江浙的民国移民,谁家世代当工人,谁家的父母是资产阶级,上海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看打扮?资产阶级的子女,那时根本不招摇,不打扮。可穿得再朴素,也洗不掉资产阶级的阶级烙印。今日上海可瞧不见这样的资产阶级小姑娘了。



“资产”不等于“阶级”。现而今,上海小姑娘越穿得“资产阶级”,越不像资产阶级,连高级轿车里钻进钻出,有资有产的款儿、腕儿,也只见资产,不辨“阶级”。


那些年,倒是抄没资产的人家,走出个人来,瞧着更像“资产阶级”:他(她)们终于给整得只剩“阶级”,没有资产了。



忽然,蓝衣女孩的右手,掀开临近门口一架钢琴的琴盖,探进左手,大拇指与小手指尖平行张开,熟练地朝那黑色的键盘摁下去:那是她家的,还是别家的钢琴?

嗡——钢弦震动,后来我才知道那叫做“和弦”。我呆住,等她弹下去。但她随即转过青色的资产阶级眼白,瞥一眼店堂,飞快合上琴盖——对了,那年月资产阶级的眼神、眼色都这么张皇警惕——她闪身逃逸了。店里有大人迎出来,赶开闲人:又一辆大卡车满载钢琴轰然转弯,停在店门口。



有谁在公共场所,目击自家珍爱的贵重物件,给粗暴地扔在那儿么?人会不由自主寻过去的,只为看那么一眼。


我记得蓝衣女孩,在钢琴阵地中的眼神,是一种恨意(阶级仇恨?),又是孩童辨认出自己的玩具或宠物似的,单纯的惊异(你在这里!)。



那一大堆钢琴日后被陆续卖出,易了主了。谁呢?哪个阶级?最便宜的价,据说是人民币 50 元。



今日沪上的钢琴小天才,那一个个身家既不像无产阶级,更不像资产阶级,阶级真的消灭了,除了钢琴。


前几年,“东方时空”电视节目,曾追踪拍摄孩子们玩儿命练琴,聚考音乐学院的纪录片,多是女孩,考上了笑,考不上哭,我听着都觉得好极了。想起那位蓝布上衣,黑皮鞋的资产阶级女孩,她该早已是一位母亲。



节目主持人采访了好几位,替孩子进京赶考,租房驻扎的父母亲,有西北的农民,有中原城镇的职工,在京城的破烂旮旯里住着,架起炉子披头散发,给孩子又做饭又炒菜。


孩子呢,脚不及地,高坐琴椅当当地弹——如今判然划分不同“阶级”的,恐怕就是母子之间那架大钢琴。记得最后一个镜头是琴声停息,小天才扭头冲着妈急。又怎么啦,妈问,孩子娇声吆喝道:


“翻谱呀!”





一个了不起的画家,一定是一个敢于说真话、做真事,敢于活出真我的人。唯有如此,他才能创作出称得上伟大的作品。梵高一辈子如此,所以他是梵高;塞尚如此,所以他是塞尚。

同样,在《局部》里,我们也能看到了一个活出真我的陈丹青,他仍旧是一副老派文人范儿,面对人类文明留下的辉煌艺术遗产,抛弃艺术史正统、流行的定势和结论,用与众不同的个人观念和审美重新解读,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如何读懂艺术,正如陈丹青所说“除了偏见,还能是什么呢?而我读到的所有美术史,无非是被权力合法化的正版偏见。”这正是他通过《局部》这个节目传达的观念,但视频虽好,却不能随时捧在手中翻阅,好好体味其中深意。

为此,万象文摘&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陈丹青的《局部》纸质书,收藏本书至少有以下四大理由:

独特的阅读体验:读书与影像不同,尤其是艺术书,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象力被充分打开——这套书既是随笔,又是艺术画册。一会跟着文字游览全世界的艺术长廊,一时又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直面灵感与思想碰撞的艺术瞬间。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史框架,没有术语和理论,没有教条、远离陈词滥调,跟随陈丹青的艺术直觉,把程式化的教科书里学不到的审美补回来。

时隔五年,内容全面增订:陈丹青精心修订三季节目讲稿及视频内容,补充近万字,甄选艺术史上千余幅“局部”。视频之外,纸质书的魅力无可替代,把“局部”的全部微妙、神奇、雄辩,尽收眼底。


《局部》内页展示,随书附赠签章书签

●高级工艺,再现博物馆级质感:采用超感艺术纸印刷,高级涂布纸,区别于普通铜版纸,更贴近原作质感,更贴近画作原色,充满东方雅韵,将《局部》作为一本书,郑重交付读者。

●珍稀全签章版本:要了解任何一个艺术家,除了他的作品,他的生平,还需要了解他对艺术的见解,三者结合起来才最有意义。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先知书店特别为书友搜集了陈丹青老师《局部》的全签章版本,数量非常有限。

在这套书中,可以看到陈丹青的创作心得。陈丹青曾说:“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我至今尚未毕业”。而他的这部《局部》,也称得上是一座家中必不可少的“纸上美术馆”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陈丹青《局部》(3卷·赠签章书签)。


▍延伸阅读

陈丹青:没有足够的知识,“人文”从何谈起?

陈丹青讲述:三彩罗汉

陈丹青:被考试考傻掉的一代

陈丹青:我后悔年轻时妄谈鲁迅

陈丹青:这是死路一条,反艺术的教育有出路吗?

陈丹青:我不是作家,更不是读书人

陈丹青:我想说一说三个人

陈丹青:最伟大的学者提供的仍然是偏见

陈丹青:大选之后,美国社会不会有太大变化

陈丹青对话梁文道:日渐零落的尊严

陈丹青:我是靠视觉写作、靠文字写生的人

陈丹青:关于艺术的大部分评论我认为都是“隔靴搔痒”

陈丹青评余秋雨和于丹,入骨三分!

陈丹青对话刘小东:美院,不一样的动物

陈丹青:现在的年轻人表达过剩,没有自我,没有个性

陈丹青:我怕真理,更怕我的老师

陈丹青狮城演讲:母语与母国(未删减完整版)

陈丹青对话韩寒(完整版)

陈丹青访谈:我不相信任何答案

陈丹青:一问一答

陈丹青:我没想到成功,成功观害死人

陈丹青:东京日记

陈丹青: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

陈丹青:你为什么这么“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