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人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

先知书店 万象文摘 2022-03-19

有信仰的人跟没有信仰的人说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前者的语言是爱和坚定,而后者是恐惧与疑虑。
 ——巴尔扎克


一个人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
文、编:无涯、愈嘉、jing


网上流传着一个笑话:
 
有人返乡祭祖,看到家里的神龛中什么都有: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关公关老爷、妈祖娘娘、土地公公、自家祖宗,最后甚至还贴了一张红纸条——“老一辈XXXX革命家”。几套班子全齐活了。问家中长辈:“为什么要搞那么多牌位?”答曰:“每个神灵分工不同嘛。”

 
许多人看完之后,或许只会一笑了之,不过,这同时也笑掉了这背后深刻的道理:中国人祭拜各路神明,表面上什么神都信,但实际上,信仰的不过是各路神明给予的不同好处。在中国,人与神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交换逻辑。
 
对此,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人什么都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继而下结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的土地上天然没有宗教。
 
然而,宗教学权威休斯顿·史密斯在《人的宗教》一书中提出,宗教的核心是信仰。而信仰,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的相信,这种相信,要么是无条件的,要么是有条件的。中国式宗教,就是典型的后者。
 
基于此,史密斯将人类的宗教大致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交换的信仰,“人—人模式”;一种是无条件的信仰,“人—神模式”。故而,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中国式宗教的核心,就是交换逻辑。

 

▋“信耶稣得水牛”:谁给好处就信谁
 
史密斯认为,尽管这两种信仰模式都是宗教,但带来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在《人的宗教》一书中,史密斯指出,宗教的最大作用,是生产意义。举例而言,现代人大部分时间都在考虑如何做成事,却极少考虑为什么做这件事,宗教的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人们提供为何做事的价值锚点。
 
中国式宗教的“人-人模式”,信徒更多地以一种人与人之间利益交换的方式对待“神明”,普通人用忠诚来交换好处。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稳定的意义难以产生。
 
“信耶稣得水牛”的故事就是这一论断的最佳注脚。
 
晚清时,内地某偏远山村的简陋教会,长期以来无人问津,突然有一天,这个教会熙熙攘攘挤满了人。发生了什么呢?原来,不知哪个顽皮的孩子,把教会门口贴着的“信耶稣得永生”的横匾,改动了一下,变成了“信耶稣得水牛”。
 
人们不稀罕遥远的摸不着的“永生”,相信的是眼前能够兑现的实惠。但是,我们可以想到,当村民信了一段时间的神之后,却发现教会并不会给他们水牛,必然会心生怀疑,甚至怨恨。

 
对此,史密斯在《人的宗教》一书中指出,基于交换逻辑的“人—人模式”,所产生的意义也很容易被割裂,变成互相冲突的意义碎片,这种没有稳定价值锚点的信仰,会导致信仰的崩塌、道德的败坏,甚至成为大灾难的根源。
 
▋ 即使上帝不施以援手,依旧对祂坚信不疑
 
而西方宗教“人—神模式”的信仰,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虔诚,是不计得失的信仰。简而言之,信仰是高于人的东西。
 
这种模式下,无论上帝给不给好处,我也要信仰上帝,由此才能获得稳定的意义来源。
 
这种完全不被国人所理解的信仰,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二战后,维特根斯坦的一句惊人之语,道出了这种信仰的本质。

 

二战后,纳粹德国的罪行被揭露,很多人纷纷质疑:当自称上帝选民的犹太人惨遭屠戮时,上帝竟不施以援手,这样的上帝,还值得信仰吗?
 
按照交换逻辑,犹太人自称是上帝的选民,他们虔诚的信仰应该会带来善报。然而,犹太人却在集中营里遭受着惨绝人寰的虐杀,上帝根本不施以援手。有着交换逻辑的人,必然会质疑,上帝是否已经彻底破产了?
 
但是,在犹太人看来,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虔诚的信神。因为,只有明天就要进焚尸炉了,但今天仍然虔诚信神,这才能证明,对神的信仰是无条件的。也就意味着他们在真正意义上证明了,人的心灵不再被任何外部世界的物质条件所挟持。
 
犹太人以这样一种极致的方式,证明他们之所以信神,不是为了得到好处,而是因为信神是他们生命的意义之源。这正是他们独特的精神结构。


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犹太人、犹太教,但是这个坚持信仰的无条件性,坚定内心决不妥协的精神结构,在最原初的基督教也是一样的,也是后来的清教徒所追求和信仰的。
 
这种信仰模式,提供了稳定的意义来源。例如最早到美国的清教徒,在船上签下了《五 月 花 号 公 约》,他们建国的理念是,“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又如,美国清教徒认为工作的意义,并非自己享乐,而是荣耀上帝。可以说,清教精神,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宗教是对抗浅薄的良方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我真正缺少的东西,就是要在我内心里弄清楚:我到底要做什么事情?问题在于,要找到一个对于我来说‘确实的’真理,找到一个我能够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的信念。”
 
换句话说,现代文明以来,人类最大的危机,早已不是物质的危机,而是精神的危机。人类对于怎么去做事非常清楚,但是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却往往含糊不清。意义问题就像一个幽灵,总会在某个时刻与你不期而遇。
 
宗教学家休斯顿·史密斯认为,人是意义的动物,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一部分,宗教都是生产意义最强大的机制。各大宗教,方式有所不同,但核心都是一样的,就是一种意义生产机制。可见,宗教对人类文明而言,具有永恒的价值。
 
为此,宗教学家休斯顿·史密斯撰写了《人的宗教》,作者倾听了宗教所引发的价值,知道人生在世应该朝着“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这三个目标前进。
 
除了对比中国与西方宗教的根本差异,史密斯还深入分析了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世界级宗教的关键智慧。

其实,许多现代国家的形成,宗教都曾起到关键作用。不管是西方,还是中东,宗教几乎无处不在,可以说不理解宗教,不仅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意义世界,也无法真正理解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精神结构和行为的逻辑。




在整个世界被技术重塑,“意义”被现代性解构殆尽的今天,阅读这本《人的宗教》,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教义与历史,更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何为信仰,以及从何处寻找信仰。

为此,万象文摘&先知书店诚荐休斯顿·史密斯的《人的宗教》,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公认的宗教史权威,本书汇集作者三十年教学与研究的成果,被称为“世界宗教的教科书”。

书中以说故事、讲历史、哲学思辨的方式,围绕宗教产生的意义,探寻人生奥秘。感兴趣的读者可点击下图,一键收藏,还可在推荐阅读中选购为您精选的佛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好书,购书即赞赏小编。


▍延伸阅读

张明楷: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葛剑雄:信仰,人类道德底线的维系者

伊斯兰国“娃娃兵” :我将屠杀那些无信仰的人|视频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认知,而是良知

越预判越错判:辨别有毒历史的三个敌人

莫言: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读鲁迅了

丘吉尔:我若不犯错误,就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陈徒手:讲真话,是知识分子的天职

陈行甲:我没有私愤,只有公愤和爱

他说:活着,并且不撒谎

陈丹青:一个活出了一口真气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