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人看着不顺眼的陈丹青,才是知识分子最好的状态

谢泽 万象文摘 2022-03-19

陈丹青应验了萨义德的表述:业余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最好的。“业余”意味着不被职业绑架的自由。


陈丹青招惹了谁?文:谢泽  来源:中国文化报
现在公众人物很不好当,有一万个人喜欢你,可能就有一万个人骂你、讨厌你。以写作见长的画家陈丹青,作为风头最健的公众人物之一也不会例外。
我记得曾在某艺术类网站看到一个艺术后生骂陈丹青的话:“我就是讨厌他充满欲望的眼神!”这是典型的“解气主义”。
还有一种,总是认为公众人物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极端的利己主义在逢场作戏,批评者总是怀着不信任的眼神藐视道:“动机不纯吧?”
中国人很奇怪,一指责起别人就往往大玩“动机论”“诛心论”。公众人物无论是批判社会,还是说几句心灵鸡汤和正能量的话都不能讨好他们。
一句“你以为他是好人吗?他说这个话其实都为了自己捞好处!”就会把任何有价值的意见和批判打到十八层地狱。
本来嘛,公众人物“好处”捞得够多,遭人“妒忌”总比遭人“毒手”好。我们得承认,妒忌心人人有,但要看谁收得住。


陈丹青其实算是少年得志,他的成名作不是《西藏组画》,而是他20岁上下画的《泪洒丰收田》,表现的是藏民站在青稞地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噩耗,哀吊刚刚去世的M。
之后,陈丹青研究生毕业,在中央美院的内刊《美术研究》上发表了《西藏组画》,并有其文章《我的七张画》和《杂感》两篇,题图配了一张陈丹青在长城前的留影照,眼神忧郁。
我承认,那时我才上初中,崇拜得要死。那个时候,他已经成为“60后”和“70后”艺术学子的偶像。当时,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画,而是他的文章。文中他提到了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很早就显露出他作为一个画家,关注的不仅仅是绘画本身。
陈丹青的文章很早就透出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味道,你能想象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一件多么前卫的事。这也是他后来以画家身份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我丝毫不觉奇怪的原因。
1982年陈丹青去了美国,媒体上很长时间没他消息。后来就有传闻“陈丹青自杀了”!画画圈子里的人又都信,因为那个时候总是认为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美国“自杀”了再正常不过,谁叫你去美国呢?后来又有传闻“陈丹青没死,但在美国天天哭得一塌糊涂”。
总之,大家都认为资本主义的美国不好,欺负了社会主义国家来的陈丹青,要么,就怪陈丹青让我们失望,没有为国争光。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出国后画的画后来也有杂志刊登,还在画西藏,但画得很没劲,让我失望至极。我和画友们在一起叹气:“这家伙江郎才尽了?难怪天天在美国哭。”有一次,我终于不用通过传闻,而是通过江西的一个“三流杂志”看到了一个陈丹青的访谈,是专访,配上了陈丹青的近照。
这篇专访粉碎了以前陈丹青自杀身亡的一切谣言。这本“边缘”的“三流杂志”其实是一份很“先锋”的艺术杂志,由于刚刚创刊,采访不到更牛的人物,恰好陈丹青刚回国,想回到母校中央美院执教“未遂”。
此时,陈丹青原来的声名早就被人遗忘,变成普普通通的一介边缘庶民。于是,一个“三流”的边缘杂志和一个“过气”的昔日“偶像”画家惺惺相惜。
专访里配的照片正是陈丹青瞪着“充满欲望的大眼睛”,文章最后大致这么描述:陈丹青握紧拳头说“我还是很强的”!
意思是你们都不了解真正的我,那些江湖传闻都是扯淡。我总有一天要证明,陈丹青不仅还是过去的那个陈丹青,甚至是一个更厉害的陈丹青。
可以说,从这篇专访开始,我预感到一个更牛的陈丹青回来了!他,注定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


在1992年的时候,我通过一个画家朋友看到了陈丹青的《纽约琐记》,不是出版物,虽然是打印的,但跟手抄本似的,一沓子白纸装订好,当时的感觉是陈丹青又“出土”了。
朋友说是陈丹青送给他的,他说他和陈丹青经常通信,现在是好友了,当时我还不太信。后来,他把陈丹青写给他的信的手稿和写生的素描给我看,我相信了,因为陈丹青的素描速写我一眼就能看出。
当时我的这位朋友生活得非常拮据,记得看到这些手迹之后我还跟这位朋友说:“留好了,这些东西以后会很值钱,等值钱的时候就可以卖了。”
我的这位穷画家朋友曾在杭州的乡下租房画画,陈丹青回国专程登门拜访,并为之画素描,请他一起下馆子、喝茶、聊艺术。陈丹青并不介意和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交往、写信、谈艺术,要说装,他装模作样给谁看?说“动机”的话,这有什么“动机”?他结交平平常常的小人物这件事一般人根本不知道。
再后来,陈丹青又大红大紫了,住在北京。我的这位朋友还跟原来一样穷,但还是一样去陈丹青的家。这不说明陈丹青有什么了不起,但能说明人家比你想象的要好。


陈丹青还有一点风度,他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看到有才华的人就迫不及待地想见他并推给大家看。
最早他在美国看到国内杂志上刘小东的画就惊呼“天才”,后来回国专门找到比他小很多岁的刘小东以示仰慕和赏识。在一个讲究论资排辈传统深厚的国家,陈丹青此举已显大家风度。
固然,作为公众人物必须接受全方位的审视和批评。
陈丹青作为一个画家而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是他自己不承认的,他说过一句不太客观的话:“……连公共空间都没有,哪来的公共知识分子?”其实,作为一个改革中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知识分子已经在慢慢形成,不可否认,陈丹青就是其中最早的示范者之一。
作为艺术家,他的说话方式和视角有着职业知识分子不同的腔调,其批判的犀利和坦率并夹杂着艺术性的表达腔调,往往比刻板的学者和专家更受人欢迎。因此,陈丹青迅速在公众面前引起广泛注意。
陈丹青应验了萨义德的表述:业余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最好的。“业余”意味着不被职业绑架的自由。

当然,作为个人的好恶,完全没必要去解释喜欢或讨厌一个人的太多理由。但要是在公共话题下去评价一个人,就必须面对他产生了的正反两面的社会影响,不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完全忽视其正面的意义,“解气主义”是不适合批评的方法论。
要承认,陈在公共视野里的“骂街”并非一无是处。可能有人要说:陈丹青圆滑,从不涉及最敏感的话题。意思是你“革命”不彻底。
要承认,陈丹青不是万能的,知识分子有时只负责提出问题,而非一定要解决问题。就像我们没有必要指责一个挖战壕的士兵,“你为什么没去炸碉堡?”
假如现实问题是一个广大泛知识分子群体的“假想敌”,战争的进程往往变成这样:在前面挖战壕的无畏战士不是死于敌人的炮弹,而是死于后面战友不长眼的子弹。打枪的“战友”只有一个理由:“这人不就是想得到军功章吗?”
陈丹青有什么我看着不顺眼的吗?当然有。比如,他在书中不断展示自己和“名流”们的交往和私域,他身上有那种精英主义的自我优越感,也有一种要回到“解放前”的迫不及待的阶级意识。
而这些,我深恶痛绝。还有,他的油画我现在一点也不喜欢。


但陈丹青的价值是:当国内的知识分子还普遍不会和不敢表达反对和批评的观点时,他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

他是一个表达看法的先行者。有人对陈的批判价值不以为然,请注意“反对和批判”的策略——要让人听得到。

你们不去示范自己的价值,陈就去示范。国内知识分子最大的问题是:除了做书斋骑士,还根本不会跟这个世界打交道。

陈丹青则是一个敏锐的敢于表达看法的先行者,他的智慧在于:当知识分子普遍失声和限于面对大众表达的晦涩不畅困境时,他的声音既能听得懂又显得动听,而且不违法。

这是知识分子保全自我的本能,不必用大道理来指责。

他妙就妙在能把很多批判的大道理说得通俗易懂,起到了作为知识分子和普罗大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他让公共话题成为令人瞩目的问题,比如教育问题、文化保护问题,这本身已足够。

他的话的的确确是能提醒、刺痛体制,并引起广泛讨论的。事实上,越到后来,他越敢于自嘲、自黑,他把话语的影响力已经拓展到艺术之外,并让“艺术家”这个词不再那么令人讨厌。他明明白白说:我就是画画的,画画混饭吃,顺便写写文字。

作为一个既成事实的公共知识分子,打个比方:假如我们渴望一道奔腾的大河,陈丹青已经在示范做好一滴水的重要性,至少,这滴水影响到很多每一滴水,并告诉他们:不要走,我们在一起就可能形成一条河。

然而,我们并不指望他就是那个开闸放水的人。





一个了不起的画家,一定是一个敢于说真话、做真事,敢于活出真我的人。唯有如此,他才能创作出称得上伟大的作品。梵高一辈子如此,所以他是梵高;塞尚如此,所以他是塞尚。

同样,在《局部》里,我们也能看到了一个活出真我的陈丹青,他仍旧是一副老派文人范儿,面对人类文明留下的辉煌艺术遗产,抛弃艺术史正统、流行的定势和结论,用与众不同的个人观念和审美重新解读,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如何读懂艺术,正如陈丹青所说“除了偏见,还能是什么呢?而我读到的所有美术史,无非是被权力合法化的正版偏见。”这正是他通过《局部》这个节目传达的观念,但视频虽好,却不能随时捧在手中翻阅,好好体味其中深意。

为此,万象文摘&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陈丹青的《局部》纸质书,收藏本书至少有以下四大理由:

独特的阅读体验:读书与影像不同,尤其是艺术书,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象力被充分打开——这套书既是随笔,又是艺术画册。一会跟着文字游览全世界的艺术长廊,一时又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直面灵感与思想碰撞的艺术瞬间。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史框架,没有术语和理论,没有教条、远离陈词滥调,跟随陈丹青的艺术直觉,把程式化的教科书里学不到的审美补回来。

时隔五年,内容全面增订:陈丹青精心修订三季节目讲稿及视频内容,补充近万字,甄选艺术史上千余幅“局部”。视频之外,纸质书的魅力无可替代,把“局部”的全部微妙、神奇、雄辩,尽收眼底。


《局部》内页展示,随书附赠签章书签

●高级工艺,再现博物馆级质感:采用超感艺术纸印刷,高级涂布纸,区别于普通铜版纸,更贴近原作质感,更贴近画作原色,充满东方雅韵,将《局部》作为一本书,郑重交付读者。

●珍稀全签章版本:要了解任何一个艺术家,除了他的作品,他的生平,还需要了解他对艺术的见解,三者结合起来才最有意义。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先知书店特别为书友搜集了陈丹青老师《局部》的全签章版本,数量非常有限。

在这套书中,可以看到陈丹青的创作心得。陈丹青曾说:“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我至今尚未毕业”。而他的这部《局部》,也称得上是一座家中必不可少的“纸上美术馆”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陈丹青《局部》(3卷·赠签章书签)。


▍延伸阅读

陈丹青:一个活出了一口真气的人

陈丹青:阶级与钢琴

陈丹青:没有足够的知识,“人文”从何谈起?

陈丹青讲述:三彩罗汉

陈丹青:被考试考傻掉的一代

陈丹青:我后悔年轻时妄谈鲁迅

陈丹青:这是死路一条,反艺术的教育有出路吗?

陈丹青:我不是作家,更不是读书人

陈丹青:我想说一说三个人

陈丹青:最伟大的学者提供的仍然是偏见

陈丹青:大选之后,美国社会不会有太大变化

陈丹青对话梁文道:日渐零落的尊严

陈丹青:我是靠视觉写作、靠文字写生的人

陈丹青:关于艺术的大部分评论我认为都是“隔靴搔痒”

陈丹青评余秋雨和于丹,入骨三分!

陈丹青对话刘小东:美院,不一样的动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