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信仰的人无敬畏,假信仰的族群无廉耻

先知书店 少数派文选 2022-08-23

有信仰的人跟没有信仰的人说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前者的语言是爱和坚定,而后者是恐惧与疑虑。
 ——巴尔扎克

网上流传着一个笑话:
 
有人返乡祭祖,看到家里的神龛中什么都有: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关公关老爷、妈祖娘娘、土地公公、自家祖宗,最后甚至还贴了一张红纸条——“老一辈XXXX革命家”。几套班子全齐活了。问家中长辈:“为什么要搞那么多牌位?”答曰:“每个神灵分工不同嘛。”
 
许多人看完之后,或许只会一笑了之,不过,这同时也笑掉了这背后深刻的道理:中国人祭拜各路神明,表面上什么神都信,但实际上,他们所信仰的不过是各路神明给予的不同好处。在中国,人与神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交换逻辑。
 
对此,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人什么都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继而下结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的土地上天然没有宗教。
 
然而,宗教学权威休斯顿·史密斯在《人的宗教》一书中提出,宗教的核心是信仰。而信仰,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的相信,这种相信,要么是无条件的,要么是有条件的。中国式宗教,就是典型的后者。
 
基于此,史密斯将人类的宗教大致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交换的信仰,“人—人模式”;一种是无条件的信仰,“人—神模式”。故而,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中国式宗教的核心,就是交换逻辑。


▲贿赂神佛:头炷香和大号香

▋信仰不是迷信:“信耶稣得水牛”?
 
史密斯认为,尽管这两种信仰模式都是宗教,但带来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在《人的宗教》一书中,史密斯指出,宗教的最大作用,是生产意义。举例而言,现代人大部分时间都在考虑如何做成事,却极少考虑为什么做这件事,宗教的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人们提供为何做事的价值锚点。
 
中国式宗教的“人-人模式”,信徒更多地以一种人与人之间利益交换的方式对待“神明”,普通人用忠诚来交换好处。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稳定的意义难以产生。
 
“信耶稣得水牛”的故事就是这一论断的最佳注脚。
 
晚清时,内地某偏远山村的简陋教会,长期以来无人问津,突然有一天,这个教会熙熙攘攘挤满了人。发生了什么呢?原来,不知哪个顽皮的孩子,把教会门口贴着的“信耶稣得永生”的横匾,改动了一下,变成了“信耶稣得水牛”。
 
人们不稀罕遥远的摸不着的“永生”,相信的是眼前能够兑现的实惠。但是,我们可以想到,当村民信了一段时间的神之后,却发现教会并不会给他们水牛,必然会心生怀疑,甚至怨恨。


▲河北娘娘庙:“想要什么神,咱就造一个”

对此,史密斯在《人的宗教》一书中指出,基于交换逻辑的“人—人模式”,所产生的意义也很容易被割裂,变成互相冲突的意义碎片,这种没有稳定价值锚点的信仰,会导致信仰的崩塌、道德的败坏,甚至成为大灾难的根源。

▋真正的信仰:“仰望”
 
而西方宗教“人—神模式”的信仰,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虔诚,是不计得失的信仰。简而言之,信仰是高于人的东西。
 
这种模式下,无论上帝给不给好处,我也要信仰上帝,由此才能获得稳定的意义来源。
 
这种完全不被许多国人所理解的信仰,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二战后,纳粹德国的罪行被揭露,很多人纷纷质疑:当自称上帝选民的犹太人惨遭屠戮时,上帝竟不施以援手,这样的上帝,还值得信仰吗?
 
按照交换逻辑,犹太人自称是上帝的选民,他们虔诚的信仰应该会带来善报。然而,犹太人却在集中营里遭受着惨绝人寰的虐杀,上帝根本不施以援手。有着交换逻辑的人,必然会质疑,上帝是否已经彻底破产了?
 
但是,在犹太人看来,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虔诚地信神。因为,只有明天就要进焚尸炉了,但今天仍然虔诚信神,这才能证明,对神的信仰是无条件的。也就意味着他们在真正意义上证明了,人的心灵不再被任何外部世界的物质条件所挟持。
 
犹太人以这样一种极致的方式,证明他们之所以信神,不是为了得到好处,而是因为信神是他们生命的意义之源。这正是他们独特的精神结构。
▲约伯:无论我是否亨通,神依然是神

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犹太人、犹太教,但是这个坚持信仰的无条件性,坚定内心决不妥协的精神结构,在最原初的基督教也是一样的,也是后来的清教徒所追求和信仰的。
 
这种信仰模式,提供了稳定的意义来源。例如最早到美国的清教徒,在船上签下了《五月花号公约》,他们建国的理念是,“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又如,美国清教徒认为工作的意义,并非自己享乐,而是荣耀上帝。可以说,清教精神,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信仰:对抗浅薄的良方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我真正缺少的东西,就是要在我内心里弄清楚:我到底要做什么事情?问题在于,要找到一个对于我来说‘确实的’真理,找到一个我能够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的信念。”
 
没有信仰的人,就没有廉耻和敬畏;没有信仰的族群,精神必定成为空壳。换句话说,现代文明以来,人类最大的危机,早已不是物质的危机,而是精神的危机。人类对于怎么去做事非常清楚,但是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却往往含糊不清。意义问题就像一个幽灵,总会在某个时刻与你不期而遇。
 
宗教学家休斯顿·史密斯认为,人是意义的动物,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一部分,宗教都是生产意义最强大的机制。各大宗教,方式有所不同,但核心都是一样的,就是一种意义生产机制。可见,宗教对人类文明而言,具有永恒的价值。

其实,许多现代国家的形成,宗教都曾起到关键作用。不管是西方,还是中东,宗教几乎无处不在,可以说不理解宗教,不仅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意义世界,也无法真正理解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精神结构和行为的逻辑。

 ▲《圣特蕾莎的狂喜》,图源:《神圣艺术》584页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缺乏介绍世界各大主流宗教的书籍,即使有介绍某一宗教的,也少有跨越派别的佳作,能适时比对不同宗教异同、还不带偏见的书,更是凤毛麟角。

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和凯伦·阿姆斯特朗《神的历史》这两部著作。这是两本宗教学不可或缺的导航书。

◎《人的宗教》:本书以说故事、讲历史、哲学思辨的方式,围绕宗教产生的意义,探寻人生奥秘。书中除了对比中国与西方宗教的根本差异,还深入分析了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世界级宗教的关键智慧。作者倾听了宗教所引发的价值,知道人生在世应该朝着“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这三个目标前进。

◎《神的历史》:这是一本厘清世界三大一神教源与流的佳作,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达两年之久。作者用轻松明快的笔调叙述了4000多年的人神交流关系史,其中线索繁富、人物鲜明、动荡起伏又暗合规律,为求知者塑造出一幅完整且耐人寻味的历史图景。

在整个世界被技术重塑,“意义”被现代性解构殆尽的今天,阅读这两部著作,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教义与历史,更帮助我们补充及修正残缺不全的观念,真正理解何为信仰,以及从何处寻找信仰。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一个人只有不自欺,才能不被人欺

王小波:控制人的方法,是人自愿受控制

认识恶,抵抗恶,是每个现代人的刚需

马斯克:我相信斯宾诺莎的上帝

轻信、盲从、易洗脑:不思考的三大恶果

王鼎钧:母亲的信仰

群众运动不需要人们信仰上帝,关键是得相信魔鬼的存在

自由需要信仰,真相源自道德

创世:信仰不仅需要“相信”,更需要“仰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