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亨廷顿:无所适从的国家——俄罗斯



无所适从的国家:俄罗斯
文:亨廷顿  译:周琪 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年中,墨西哥是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而土耳其几十年来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相比之下,俄罗斯几个世纪以来就是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而且与墨西哥和土耳其共和国不同,它还是一种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如果土耳其或墨西哥成功地把自己重新定位为西方文明的成员,这对于伊斯兰文明或拉美文明的影响可能会很小或者比较有限。而如果俄罗斯成为一个西方国家,东正教文明将不复存在。苏联的崩溃又在俄罗斯人中点燃了关于俄罗斯与西方这一中心问题的争论。


俄罗斯与西方文明关系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直持续到彼得大帝统治时期(1689—1725年),当时基辅罗斯公国和莫斯科公国独自存在于西方之外,与西欧社会几乎没有联系。俄罗斯文明作为拜占庭文明的一个后代发展着,然后在两百年里,从13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叶,俄罗斯是处于蒙古的宗主权力之下。俄罗斯没有或很少经历过以下这些界定西方文明的历史现象:罗马天主教、封建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海外扩张和殖民化、启蒙运动以及民族国家的出现。以前被认为是西方文明八个特征之中的七个——宗教、语言、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化、代议机构、个人主义——几乎完全与俄罗斯的经历无缘。然而,唯一可能的例外是希腊、罗马古典遗产,它是经过拜占庭传到俄罗斯的,因而与从罗马直接传到西方的有相当大的不同。俄罗斯文明是基辅罗斯和莫斯科的本土根源、拜占庭的强大影响和蒙古长期统治的产物,这些影响造成了一种社会和一种文化,它们与在极为不同的力量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西欧社会和文化几乎没有相似之处。


17世纪末,彼得大帝在其1697—1698年的欧洲之行中发现,俄罗斯不仅不同于欧洲,而且与欧洲相比也很落后。他决心使他的国家现代化和西方化,为了使他的人民看起来像欧洲人,他回到莫斯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剃掉贵族们的胡须,并禁止他们穿长袍、戴尖顶帽。尽管彼得没有废除西里尔字母表,但确实对它进行了改革和简化,并引进了西方的单词和短语,然而,他将俄罗斯军队的发展和现代化置于首位:创建了一支海军,引进了征兵制,建立了国防工业,设立了技术学校,并派人到西方学习,从西方引进了最新的有关武器、轮船、造船、航海、管理体制及其他对于军事效率必不可少的知识。为了进行这些革新,他大力改革和扩大了税收体制,而且在其统治的晚年,改组了政府结构。彼得大帝决心使俄罗斯不仅成为一个欧洲国家,而且成为一个欧洲大国,他放弃了莫斯科,在圣彼得堡建立新的都城,并发动了对瑞典的“北方大战”,目的是使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处于执牛耳的地位,确立自己在欧洲的存在。


然而,在使他的国家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同时,彼得大帝还通过完善专制体制、消除任何一种社会或政治多元化的潜在根源,来强化俄罗斯的亚洲特性。俄罗斯贵族的势力从未强大过,彼得扩大了贵族的服役,建立了一个基于功劳而不是出生或社会地位的等级体制,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地位。贵族像农民一样地服兵役,形成了一种后来激怒屈斯蒂纳侯爵的“卑躬屈膝的贵族制”。


农奴的自主进一步受到限制,因为他们被更紧地束缚于土地和主人。东正教会过去一直处于国家的广泛控制之下,这时则直接由沙皇任命的宗教会议来改组和控制。沙皇还获得了指定其继承人的权力,而不论流行的继承惯例如何。由于这些变革,彼得一方面在俄罗斯开创了现代化与西方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开创了专制体制,并为两者都树立了典范。列宁、斯大林,在较小的程度上还有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二世,都遵循着彼得的模式,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俄罗斯西方化和现代化,同时加强独裁权力。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俄罗斯,主张民主化者通常是主张西方化者,但主张西方化者却不是主张民主化者。俄罗斯的历史教训在于中央集权成为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前提条件。20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的合作者为他们在反对公开性给经济自由化制造的障碍时未能认识到这个事实而感到痛惜。

彼得在使俄罗斯成为欧洲的一部分,而不是使欧洲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方面,更为成功。与奥斯曼帝国形成对照的是,俄罗斯帝国逐渐被看作是欧洲国际体系的一个主要的和合法的参与者。在国内,彼得的改革带来了一些变化,但他的社会仍然是混合的,除了一小部分精英外,亚洲和拜占庭的方式、体制和信仰在俄罗斯社会仍居主导地位,对此,欧洲人和俄罗斯人均这样认为。德·迈斯特注意到:“抓伤了一个俄罗斯人,就是伤害了一个鞑靼人。”彼得建立了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19世纪,斯拉夫主义者和主张西方化者都为这个不幸的国家而痛惜,并在究竟是通过彻底欧洲化,还是通过消除欧洲的影响,恢复俄罗斯的精粹来结束这种局面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像恰达耶夫这样的主张西方化者争辩道,“太阳是西方的太阳”,俄罗斯人要用它来照明和改变其继承下来的制度;而像丹尼列夫斯基一样的斯拉夫主义者的言论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能听得到,他谴责欧洲化的努力是“扭曲人们的生活,用陌生的外国形式来取代自己的形式”,“借用外国的体制并将它们移植到俄罗斯的土壤里”,“用一种外来的欧洲观点来看待俄罗斯国内和国外的关系以及俄罗斯生活的问题,像过去一样,用适合于欧洲的折射镜来观察它们”。在其后的俄罗斯历史中,彼得成了主张西方化者心目中的英雄和反对者的撒旦,后者的极端代表是20世纪20年代的欧亚主义者,他们谴责彼得为叛徒,并为布尔什维克放弃西方化、向欧洲挑战以及重新迁都莫斯科而欢呼。


布尔什维克革命开创了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第三阶段,它与存在了两个世纪的含糊不清的前一阶段大不相同。它以一种在西方创立的意识形态的名义建立起不能存在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斯拉夫主义者和西方化论者曾经争论,如果与西方相比俄罗斯不落后,那么俄罗斯是否可能不同于西方;共产党人出色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俄罗斯不同于西方而且根本反对西方,因为它比西方更先进,它要在最终将席卷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中起领导作用,俄罗斯体现的不是落后的亚洲的过去,而是进步的苏维埃的未来。事实上,革命使俄罗斯越过了西方,并使它自己与西方区分开来,正如一位斯拉夫主义者所论证的,不是因为“你们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会变得像你们一样”,而是像共产国际的宣传所言,因为“我们是不相同的,所以你们最终会变得像我们一样”。



然而,共产主义在使苏联领导人把自己与西方区分开来的同时,也使他们与西方建立了强有力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德国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们观点的大多数主要阐释者都是西欧人。到1910年,西欧社会的许多工会组织、社会民主党和工党都信奉他们的意识形态,并在西欧政治中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布尔什维克革命后,欧洲左翼政党分裂成为共产党和社会党,两者常常都是欧洲社会中的强大力量。在大部分西方国家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很流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被视为未来的趋势,并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得到了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的广泛拥护。


因此,俄罗斯的斯拉夫主义者和主张西方化者之间关于俄罗斯未来的争论,就被欧洲的左翼和右翼关于西方的未来,以及苏联是否集中体现了这种未来的争论所代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力量加强了共产主义在西方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在那些正在反对西方的非西方文明国家中的吸引力。在西方所支配的非西方社会中,那些想诱惑西方的精英们谈论着自决和民主;而那些想对抗西方的精英们则发动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


通过采用西方的意识形态和运用它来向西方挑战,俄罗斯人在某种意义上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西方,并更加密切地与西方缠绕在一起。尽管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差别很大,但在某种意义上,双方讲的是同一种语言。共产主义和苏联的崩溃结束了西方和俄罗斯之间的这种政治—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西方希望并认为,结果将会是自由民主在整个苏联帝国的胜利。然而,那并不是注定的。到1995年为止,自由民主在俄罗斯及其他东正教共和国的未来尚不明朗。此外,俄罗斯人不再表现得像马克思主义者,而开始表现得像俄罗斯人,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鸿沟扩大了。自由民主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之间的冲突是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尽管它们之间有重大的差别,但它们都是现代的、世俗的,并公开地赞同最终要实现自由、平等和物质富裕的目标。一个西方的民主主义者可以与一个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思想上的争论,但他不可能与一个俄罗斯的东正教民族主义者这么做。

在苏联时代,由于索尔仁尼琴之辈和萨哈罗夫之辈都向共产主义学说提出了挑战,斯拉夫主义者和主张西方化者的斗争戛然而止。随着共产主义学说的崩溃,关于俄罗斯的真正认同的争论又热烈起来。俄罗斯是否应当采用西方的价值观、体制、实践并试图成为西方的一部分?抑或俄罗斯要体现把欧洲和亚洲联系起来的一种独特的东正教和欧亚文明?它由于负有联结欧洲和亚洲的独一无二的使命,而与西方文明迥异。在这些问题上,知识界和政界精英及一般公众之中都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一方是主张西方化者、“世界主义者”或“大西洋主义者”。另一方是斯拉夫主义者的继承人,对他们人们有各种称呼,如“民族主义者”、“欧亚主义者”或“强大国家的支持者”。


这些群体之间的基本分歧是在对外政策上,在较小的程度上也有关于经济改革和国家结构的分歧。舆论继续从一个极端延展到另一个极端。争论的一方是那些宣扬戈尔巴乔夫所主张和集中体现在其“共同的欧洲家园”目标中的“新思维”的人,以及叶利钦的许多高级顾问,他们表达了这样的愿望:俄罗斯要变成一个“正常的国家”,并被主要工业化民主国家的七国集团接纳为第八个成员国。像谢尔盖·斯坦凯维奇这样的较温和的民族主义者则认为,俄罗斯应当摒弃“大西洋主义”的道路,应当把保护生活在其他国家的俄罗斯人作为优先考虑,强调它与土耳其人和穆斯林的联系,促进“本着有利于亚洲或东方的原则,适当地重新分配我们的资源、选择、联系和利益”。


具有这种主张的人批评叶利钦使俄罗斯的利益服从于西方的利益,削减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未能支持诸如塞尔维亚这样的传统朋友,推行对俄罗斯人有害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这种趋势的标志是彼得·萨维茨基的思想的重新流行,他曾于20世纪20年代论证说,俄罗斯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欧亚文明。


较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分为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和帝国主义民族主义者,前者如索尔仁尼琴,他们提倡建立一个俄罗斯:包括所有俄罗斯人,加上紧密相连的斯拉夫东正教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除此以外,别无其他民族;后者如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他们想重建苏联帝国和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后一群人有时既反对犹太人,也反对西方,他们想要把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方向调整到东方和南方,或者控制穆斯林的南方(如日里诺夫斯基所极力主张的),或者与穆斯林国家和中国合作反对西方。民族主义者还赞同更广泛地支持塞尔维亚人对穆斯林的战争。世界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的分歧在机构上反映在外交部与军方的观点分歧上,也反映在叶利钦的对外政策和安全政策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的变化上。


俄罗斯公众也像精英一样产生了分歧。1992年对2069名欧洲俄罗斯人所作的抽样调查发现,40%的被调查者“支持对西方开放”,36%的人“不接受西方”,24%的人“未决定”。在1993年的议会选举中,支持改革的政党赢得了34.2%的选票,反对改革的政党和民族主义政党赢得43.3%的选票,而中间派的政党赢得13.7%的选票。同样,在1996年6月的总统选举中,俄罗斯公众再一次发生分裂,约有43%的人拥护西方看中的候选人叶利钦和赞同改革的其他候选人,而52%的人投了民族主义者和共产党候选人的票。在俄罗斯的认同这一中心问题上,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显然仍然是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西方——斯拉夫主义的两重性“是俄罗斯民族特征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特点”。



以上内容来自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书,正如亨廷顿所说:“当下,最普遍、最重要和最危险的冲突,是属于不同价值观、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之间的文明的冲突。

东西方的诸多不同,很容易走向“文明的冲突”。然而,文明与文明并不“冲突”,只有文明与野蛮才会爆发“冲突”。因此,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文明的携手”,进而迈向“文明的共治”。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本书被认为是冷战之后西方影响力最大的著作。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文明的冲突》是一本理性的杰作,思想开阔、想象丰富、发人深省,使我们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已被翻译成22种不同的语言。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一并选购亨廷顿其他著作)
本文来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 (美) 亨廷顿著;周琪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9.12,ISBN 978-7-5011-9040-9。转自“通识经典导读”。


▍延伸阅读

俄罗斯帝国争霸世界500余年,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张宏杰:从俄乌战事看为什么人们喜欢听假消息?

俄罗斯为何盛产政治强人?

亨廷顿:俄乌关系的三种可能性

永远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赢得了全世界,但他只属于俄罗斯

俄乌之争的背后:国际政治冲突与动荡五大根源

对欧洲历史的四大误解

亨廷顿、哈耶克对文明冲突的忧思

亨廷顿的十大预言

美国人都看不懂的中苏关系史“禁区”

亨廷顿:“普世文明”的含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