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灯者系列”——海峡两岸同一代人的精神史

先知书店 少数派文选 2022-10-04

那些曾经点亮我们的,我们也希望用它来点亮世界。

正如野夫老师在“传灯者”书系的序言中所说:“从长远看,穿过那些苦难,穿过那些幸存的生命,穿过时代的暗夜,那暴力所不能消灭的,恰恰是人性的希望,文明的血脉。中华民族的花果虽飘零,却也能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在新天地成就一树繁花。”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向书友推荐这套绝版复活的“传灯者”书系:《燃灯者》《半生为人》《暗夜传灯人》《回首我们的时代》,这一套书可谓“南渡北归”的真正续集。

◎ 《燃灯者》:一本两代学人精神相续的思想启蒙史

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蒙昧愚钝的年龄,在黑暗中前行的日子,以及在彷徨中踌躇的岁月中,总会被一盏明灯照亮前路,结缘一生难忘的“师友情”。


这个启蒙、照亮、唤醒、点燃我们的师友,可能是学校的老师,也可能是身边的伴侣、朋友、同僚......


史怀哲曾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那些燃起火焰的人,我们受其所赐,就应向赐予者表述我们的深谢之情。


赵越胜先生所著的《燃灯者》,感动了一代人。这本书讲得是七八十年代,解冻之始,一对至情至性的师生肝胆相照。辅成先生为赵越胜点燃了灯,照亮了黑暗。赵越胜为燃灯者立传。

 

辅成先生的智慧、寂寞、笃定,昭示出的乃是黑暗中的光亮,寒夜里的暖意。这代知识人高迈的风骨、超拔的心性,已为现世所遗忘、权贵所鄙薄,却会永远在问道、求善者心中长存。

 

可以说,这本书为这个价值与情操全面失守的世界留下了一生沉重的叹息。无法不让人心有戚戚。

 

赵越胜先生文字古典涵永,当代能把中文写得这么好的也不多见。本书刚出版就荣获第十届华语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梁治平先生说,“这本书终能问世,诚为读者之福”,周国平先生做序,“文中引述的先生许多话,何等睿智,何等痛快!”



◎ 《半生为人》:一代人充盈着灵魂的青春岁月

徐晓老师在《半生为人》是通向中国真实80年代的路标,是对失忆的抗拒,描绘出一代人充盈着灵魂的青春岁月。


那个年代的人活的有灵魂,大家都一样,不谈钱、权,只看谁活得更潇洒,谁更有姿态。


学者陈平原,就曾用十二个字,概括整个80年代:泥沙俱下,众声喧哗,生气淋漓。


徐晓生于上海,长于北京,不到20岁就因卷入时代风波入狱两年,出狱后加入北岛、芒克的《今天》杂志,和史铁生、赵一凡等人均有深交。徐晓不仅见证、参与了那个灵魂充盈的80年代,更将其记录下来。

 

书中写到了大量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北岛、芒克、史铁生等等,当然也有不为很多人知的作家,刘羽等等。

 

书中写到了80年代最有的重大“文学事件”,比如,《今天》创刊,用顾城的话说,《今天》是不可思议的事件。它两三年就迅速瓦解,80年代末纷纷出国。


这份记录,在今天的环境下,既显得格格不入,又极为珍贵。

 

正如刘瑜老师所说:徐晓的《半生为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的青春,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国家的青春——幼稚、笨拙,但也天真、充满热望。宴席已经三进、残羹冷炙旁,作为最后一个离席的人,徐晓独自守护着那个时代最后的、熄灭着的光。


本书首版于2005年,一问世就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亚洲周刊》十大好书之首,并一举拿下了当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颁奖词写道:“她的写作,来自命运的私语、人心的呢喃、灵魂的召唤……作为一种个人史的表达,关乎的确实整整一代人的往事。她所描写的那些庄严的人生,不求活得最好,只求活得更多……”



◎ 《暗夜传灯人》:一部听到名字就想读的作品


阅此书名,脑海中不自觉浮现这样一幅景象:在暗夜无边的时代,一双双枯瘦的双手托举着微弱的烛火,固执地在寒湿的暗夜里存续着光明。


1949年,台湾一下子挤进两百万人:知识分子、文人、艺术家,他们在大陆时,都是显赫一时的文化名流。但到了台湾,连生存也难,只得辗转各地甚至乡间,谋求生路——那是“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的时代。


这些飘零的生命,却未曾凋零,而是把文化的血脉,带到最偏远的角落,“在蒙昧的时代,他们用骨血与勇气,亮起一抹一抹不灭的光”。


杨渡是台湾著名诗人、作家、媒体人,是国民党时期在台湾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也是这些“渡海传灯人”手指躬耕的结果。


年轻时的杨渡不畏强权,曾披露出国民党老政治犯的名单,写下多篇报道,挑战着漫长的黑夜,无怪野夫老师说,“阿渡是这个乌烟瘴气时代中真正残余无几的士人”。



书中写到的人物,有小说家、画家、报业人士,更有社会运动者与“异见者”,他写出了大历史的慈悲,“最黑暗的地方,也是最好传灯的所在”,杨渡的文字简单质朴却又极具感染力。


◎ 《回首我们的时代》:再现台湾白色恐怖下知识分子的群像


国民党败退之后,尽管有“人才抢救计划”,但对知识分子,也是一百个不放心。他们怕有人“右”得太狠,也怕有人“左”得极端,当时的气氛与大陆基本无异。

“一个悲不敢泣的时代是什么样子,你们能想得到吗?”


“战后台湾的人文精神史”——用这句话形容本书,毫不为过。在那个物质、精神匮乏,政治气氛肃杀的时代,尉天骢创办的文学杂志成为50-7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们的聚集地。


当年台湾文坛那一代人(台静农、高阳、子于、俞大纲、杨逵、程兆熊、何欣、王梦鸥、姚一苇)的追求、寂寞、呐喊与浪漫,在尉天骢深情而真挚的笔下层层铺展,“这张桌子前,坐过几乎所有的台湾当代作家”。那也是最值得读书人记忆的年代。


尉天骢是台湾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媒体人,因发掘了白先勇、陈映真、王祯和、黄春明、王拓等多位作家,被誉为“台湾文坛的拓荒者”。本书在大陆出版后,曾被《南方都市报》评为“年度十大好书”。



由于作者、题材等原因,几年前这几本书艰难出版后很快就绝版,先知书店多方争取才复活少量。本次原版能复活加印,非常幸运。尉天骢老师生前最后的心愿,就是希望看到本书在大陆出版,但《回首我们的时代》,单审稿就超过两年;《燃灯者》《暗夜传灯人》出版也是一波三折。

此外,《燃灯者》《半生为人》《暗夜传灯人》还有作者的亲笔签名,尤其是赵越胜、杨度老师的签名在疫情期间跨海而来,殊为不易。

在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传灯者系列”:《燃灯者》《半生为人》《暗夜传灯人》和《回首我们的时代》。为燃灯者立传,为思想找寻薪火相传者,也为这个价值与情操全面失守的世界留下了一声沉重的叹息。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书生杨渡:暗夜中的传灯者|野夫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阔别近10年,刘瑜新作,从政治之外看清政治

被遗忘的常识: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多数人选择站在赢的一边,而他选择站在常识和良知一边

这本书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也不算溢美之词

人关心政治,如同鱼关心水质

柴静:他写得剥皮见骨,看得我心里悚然

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思想水平却很低?

影响中国百年格局的历史拐点

“隐世”奇人:他的书是在抵御愚蠢的荼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