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维迎:对企业家的偏见和敌视是一个普遍现象

致读友

因微信改版,导致您很可能错过推送,请将少数派文选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优质内容。星标方法:①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蓝字”少数派文选“;②点击页面右上角的三个点”···“;③点”设为星标“。公众号名称右侧会出现一颗黄色的小星星,大功告成!



今天,“仇富”为什么是一个普遍现象?文:张维迎  编:先知书店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对企业家的偏见和敌视”。首先要说明一点,我这里讲的“企业家”是指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群体,他们从事以营利为目的工商业活动,在人口中占少数,大概1%左右,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企业家。

企业家里有坏人,就像教师队伍、警察队伍、政府官员里有坏人一样。但有意思的是,其他群体中出现某个坏人时,曝光的是有名有姓的个体,一般不会影响该群体的整体名声,而企业家群体中如果某个人做了坏事,在好多人看来,就是这个群体的问题!这个现象本身,就反映了人们对企业家群体的偏见和敌视。


▌对企业家的偏见和敌视是一个普遍现象
人们对商业活动的仇视和对企业家(商人)的偏见和敌视,在今天被称为“仇富”,实际上是一个普遍现象。从古代到现代、东方到西方、宗教到世俗,概莫例外。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都鄙视商业活动,孔子对商人的评价也不高。圣经里说,爱钱是万恶之源;让富人进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罗马时代和中世纪的西方,商人不能从政,也不能被封为贵族。传统中国社会,“士农工商”,商人在底层,更有“无商不奸”的说法。

现代西方媒体上,“贪得无厌”似乎是针对企业家的专有形容词;电影里的企业家形象,大部分是负面的;当有金融危机发生时,甚或讨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时,企业家经常被指控为罪魁祸首。

因此,“仇富”不是一个文化现象,中国人“仇富”,西方人也“仇富”。“仇富”也不是一个历史现象,落后地方的人“仇富”,发达国家的人也“仇富”。

为什么人类历史上存在普遍的仇富、仇视商业行动、仇视企业家的现象?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仇富”的背后一定有更深的根源。

一个原因是心理学的。心理学的原因是嫉妒心。

▲影视剧中的仇富者形象


▌敌视企业家的心理学原因:嫉妒心
嫉妒扎根于人性中,每个人都有嫉妒心,尽管许多人羞于承认自己有嫉妒心。嫉妒心超越历史,古代人会嫉妒,现代人也会嫉妒。嫉妒心也超越人种和国界,超越文化。白人会嫉妒,黑人会嫉妒,黄种人也会嫉妒;纽约人会嫉妒,北京人也会嫉妒。

嫉妒心可以定义为:一个人看到别人有但自己没有并且渴望有的某种东西时,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受,甚至心生怨恨。

嫉妒不同于羡慕。羡慕是自己想得到;而嫉妒是希望别人失去,无论自己是否能得到。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嫉妒心很强,当他看到富人破产,或名人出丑闻,或美女被毁容时,他会幸灾乐祸。

嫉妒心让当事人感到不舒服。按照米塞斯的理论,人之所以行动,是基于对现状的不满。因此,为了释放这种不舒服,人们就会采取行动。总结起来,嫉妒大致有五种解法:


第一,谴责社会不公平;第二,寻找替罪羊;第三,占据道德制高点;第四,改变比较的领域;第五,归结为运气。


以上五种解法,前三种解法导向主动的、进攻性的行为,改变社会的价值观念,甚至引发“打土豪分土地”式的暴力革命;后两种解法导向被动的、和平的行为,个人修身养性,不会对社会产生大的影响。

嫉妒心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的影响远远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平均主义的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嫉妒心的产物。计划经济就是改变传统的游戏规则,满足很多人均贫富的心理,因而也是嫉妒心的产物。

嫉妒心也是各种政治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看到那些高高在上的人被拉下马,被批斗、游街,被关进监狱,许多人会获得一种心理满足。


接下来的问题是,传统社会也有富人,但他们并不遭受普遍嫉妒;相比之下,商人和企业家最遭人敌视。为什么?很大程度上与市场的运行特征有关。

嫉妒是基于相互比较产生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而比较就会有范围,即你跟谁比。一般来讲,人总是倾向于跟同类比较,比如跟同班同学比,跟左邻右舍比。可比性越强,嫉妒心就越大。


所以嫉妒通常发生在同类之间,比如中国人会嫉妒中国的富人,但不太会嫉妒美国的比尔·盖茨和艾伦·巴菲特。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人也不嫉妒城市人,因为出生在农村只能怪自己的命不好。能成为比较对象的人们之间一定不能有不可逾越的障碍。


但企业家是市场现象。在市场经济下,别人赚钱了但你没有,这时候你在太太面前就会自卑。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都有发财致富的机会,钱成了通用的财富度量单位,所以可比较的范围就大大扩展了,不会像传统社会或者小乡村那样限制在同等阶层内。


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人员流动以后,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和任何人比较,哪怕是陌生人之间,过去没法比,但现在可以比较了。

市场经济下任何人都有权利选择做企业家,当企业家没有制度障碍,但成功的企业家毕竟是少数,也就1%左右,而杰出的企业家只会占人口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

因此,企业家是社会问题“替罪羊”的最合适人选。骂企业家,说他们“贪得无厌”也好,“为富不仁”也好,即使不能得到多数人的喝彩,至少不会得罪多数人。



“企业家”是张维迎自1984年以来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真实企业家的精神是特殊构造的,不仅与普通人不同,更与教科书描述的那种像计算机一样运算的僵死的理性人不同。

错误的认知,会让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从主流框架的束缚中跳出来,可以看清流行观点的谬误。反观现实,多少人想做企业家却不知道企业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被流行观点误导着。

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张维迎的最新力作:《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扭转错误认知,以经济学思维看懂企业家精神。

◎张维迎新作,集40年相关思考之大成


张维迎老师是国内最早研究“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学家,这本书则是他40年聚焦“企业家精神”的大成之作。书中,不仅包括“企业家如何决策、什么样的制度生态最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发挥”等核心命题,更包含“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企业家不以利润为唯一目标、企业家不是好员工、企业家不能听命于投资人”等洞见。


◎“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一般读者”的必读书


本书虽然命名为《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却不仅仅只适用企业家群体。张维迎老师曾说,他希望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一般读者都读一读这本书:学者同行们进一步反思主流经济学的缺陷;政府官员们少一些“致命的自负”;企业家们少些急功近利、多些高瞻远瞩;一般读者对企业家精神有一个新的认识,更加理性地评判很多经济政策。


◎签名私享版,全网独家首发


总之,本书既是张老师40年思考的结晶,更被他本人评价为“较为满意、尤其适合当下中国”。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先知书店请到张维迎老师为本书亲笔签名,全网现货首发。签名版仅剩少许库存,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来源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辛庄课堂,本文为张维迎老师于2021年9月10日在北大国发院开学典礼的演讲,内容有删减。


▍延伸阅读

张维迎:如果都削尖了脑袋往体制内钻,就是国家的不幸

企业家VS大数据:信息时代计划经济可行吗?

为什么有人宁愿被骗,也不愿独立思考?

关于信仰的三大误解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这么难?

阎连科:后悔没有早点阅读陈乐民

“美国奇迹”的本质

苏菲的世界·漫画版:影响5000万读者的智慧之书,比原著更惊艳

陈丹青:越是先进国家,越重视保存常识与记忆的“文明殿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