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战期间的“桃花源”: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文史学者袁庭栋说,了解抗日战争就要了解两个“庄”,即军事上的台儿庄,文化上的李庄。


台儿庄,有台儿庄大捷,戳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使日军首次在进攻战役中败退,一举改变中国抗战国内外形势。


李庄,曾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许多人不知道,连县都算不上的偏僻小镇。


然而,在民族危亡之际,却是与重庆、昆明齐名的“抗战文化中心”, 战时最具国际影响的人文中心。抗战时期,无论国内、海外,信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即可使命必达。


那时的李庄,本地人不过三千,鼎盛时却增至一万二千人,云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各领域精英:


文史领袖傅斯年、中国社会学奠基人陶孟和、“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中国建筑科学之父”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董作宾……造访的费正清、李约瑟等国际友人。


▲李约瑟在李庄


烽火连天岁月,中国一代学人,终于在李庄,寻得一张“宁静的书桌”。他们把家仇国恨,化为潜心问学……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知识火种得以保存。


然而,1946年,随着最后一批抗战文化人远去的背影,李庄突然空寂了。1949年,他们中的大部分,有的去了台湾,有的去了国外,只有少数人留在了大陆。


而作为抗战人文遗存的李庄,也在之后几十年,淹没在历史尘埃中。

直到2004年,一部《发现李庄》,重现李庄那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因为《发现李庄》,越来越多相关人士,带着珍贵信息、资料向作者岱峻走来。比如梁思成之子梁从诫、李济之子李光谟、陈寅恪长女陈流求……


同时,学者余英时、许倬云、王汎森……亦参与其中。而作者岱峻自二十年前发现李庄后,每年调研李庄,走访海峡两岸,采访先生们后人及当地人,“再也没有走出李庄”。


今年,岱峻终于重新完成三卷本《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张中国大书桌》《一本战时风雅笺》。


第一次走进李庄时,岱峻49岁,今年他72岁,三卷本《发现李庄》集合了20年时间的无数人辛劳:诸多珍稀图片;相关学者亲友、后人访谈;大量未曾面世的日记、书信……不少照片和文字史料披露具有唯一性。


▲1940年代,长江边上的李庄 | 《发现李庄》插图


抗战时期的李庄,不只是一个江边小镇,而是诸多不同寻常的秘辛往事;这个民族有过怎样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气节;一代学人们如何成为长夜中的火种,支撑着当时的中国。


傅斯年之子傅仁轨:我好像被带回到了以前的时光。


梁思成之子梁从诫:涉及梁林那一章,感觉写得很好。


李济之子李光谟:深感下了大功夫,如此大的包涵量,写得得心应手,令我感佩。


李庄,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镇,却是中国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应被遗忘的一代学人的历史。先知书店有幸得到岱峻《发现李庄》亲笔签名本,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延伸阅读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

刘震云这段,此刻再读别有一番滋味

刀尔登:人如草芥之时,必有视人如草芥者出

金融炼金术:索罗斯的两大成名之战

真正沉重的,不是这本书的重量,而是书中的内容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

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

1844-1879:镜头下的中国历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文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