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讲20世纪初中国司法改革的书,却被冠以《现代性的磨难》的书名,这不是“标题党”,而是作者深知:司法文明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然而,无论是理解现代性之于人类的普遍意义,还是反思为何“现代化”在中国落地如此艰难,人们往往都会忽略这本英文版出版于2008年,10年之后才推出中文版,并被誉为“研究中国法治现代化”最好著作之一的《现代性的磨难: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司法改革》。1. 人人都知道“法治”是现代性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提起现代文明,关注更多的,依然是政治、经济等领域。即便提及司法,一般都以为是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具体实践活动,但事实上,本书所研究的现代性意义上的司法改革,本身就是政治、社会变革的枢纽所在。2.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作品中,以“宪制”“法治”作为切入点的本来就很少,而从司法视角串联“现代化进程”的,不仅稀少,也很少有出彩之作。除了个中原因之外,还因为能驾驭这一话题的学者,本就稀缺。3. 即便决策者和专业人士,或法律从业者,也很少将目光置于本书选择的“20世纪初的司法改革”上,其原因不仅是“年代环境”的差异,更由于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提及改革,1979年才是百废待兴后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却忽略了20世纪前40年这场跨度更大、更为纵深的改革。然而,如果说从理解现代文明必须置于一种“比较学视野”,那么,理解中国转型也绝不能无视任何一种视角,尤其是到今天有了山重水复之感的司法视角。为此,我们诚荐这本《现代性的磨难》。● 但凡人类活动,必然伴随冲突。而司法解决的,正是包含人类永恒课题的人的冲突。托克维尔更认为:“几乎所有的政治问题,最后都会变为司法问题”。然而,市面上的这类著作却少之又少。本书问世之前,市场上几乎没有一本专门研究1901-1937年这段时间中国司法改革历程的书,因此,本书既是开创性的,也是弥补空缺之作。● 《现代性的磨难》,简单说,就是从1901-1937年,横跨晚清、北洋、中华民国三个时代,长达37年的司法改革,虽然波澜壮阔,但却命运多舛,最终被内忧外患中断。之所以是“磨难”,不仅因为司法改革本身需要彼时当政者的决心,以及匹配的民情条件,更受制于20世纪的国际环境,尤其受制于苏联、日本两大强邻的崛起这一现实。这和杨奎松等历史学者阐述的20世纪中国革命的逻辑是一致的。● 本书主题虽是20世纪初的司法改革,但却不只是“历史学”,更具有“未来学”的价值——因为重要的问题,不可能被一直搁置下去。事实上,现实中很多看似“立法、执法”的问题,本质上却是司法改革的问题,今年引发了海啸般舆情的徐州、唐山等恶劣法治事件,归根结底都是现代性的问题。● 本书作者徐小群,其经历、教育背景和研究方向,是少有的可以驾驭该话题的学者。徐老师1985年取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克利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本书2008年在美国刚出版即引起轰动。本书中文版引进于2018年,杨明、冯申两位专业译者的贡献,提供一个严谨学术作品好译本的标准: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关键词翻译选择精准、行文流畅。最后,现代性、司法等视角的书籍,都有一个“通病”:理论、思辨、概念太多,但重史实、重实践的书太少。本书做到了“以史统论”,因此,不仅适合所有关心中国社会转型的读者,也是所有法律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案头书。目前,该版本全网仅剩最后不足500本,分享给懂本书价值的朋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延伸阅读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为什么现代生活变好了,精神却越来越空虚?
高全喜:文明社会的自由与法治
秦晖又扒光了某些人的外衣,太猛了!
这位“机关工作干不来”的人,却写出“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官场小说”
柴静:野夫!野夫!
王小波:坏事就是坏事,好事就是好事
秦晖又扒光了某些人的外衣,太猛了!
要是能早点看到就好了!(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开学第一课:独立、责任、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