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怎样算有信仰?
最近在中国,信仰话题多起来。这话题曾经有点暧昧不清,现在旧案重提,再正经一调查,大家很惊讶,原来听说美国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有信仰,现在却发现“百分之八十五的中国人有某些宗教信仰或实践”。
先有人问,只有一点宗教实践的,算不算有信仰?我不由自主看看自己周围,美国宗教气氛是挺浓,尤其南方乡村,遍地小教堂。
而美国人的信仰定义,其实很宽泛。你问一个人,是否有神?回答是“有”,他就是被划进百分之九十中的一个了。在生活中他们可能非常理性,并不归属某个具体宗教,至多在遇到难处时暗暗祈求“神助我”,神是上帝还是佛,都可能语焉不详。
也许你会很奇怪,这怎么能算?美国人对信仰的理解是相对于无神论的,你相信冥冥之中自有一种超自然的约束在,你头上有星空和基于神的道德律,就是有信仰。
这也是他们对无神论,尤其对整一个宣称是无神论的国家,会感觉陌生惧怕的原因。因为无神论者宣称: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无所畏惧的”,在美国人听来,这等同于没有丝毫戒律约束,就可以无法无天、没有行为准则。
美国人理解的宗教信仰,首先是“有神,有所畏惧”。这是他们以自然法为基础的法制社会的来源:法律并不单纯是多数人立规矩。
历史地看,大家都一样,“人”都是自然地先有了信仰,然后,才开始“理性启蒙”。理性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是个历史难题。
可是,并非必定要走无神论的极端,英国启蒙哲学家洛克在十七世纪就提出,如果哲学摧毁人们的信仰,那么,在痛苦不幸中,没有“以神的力量为基础的公平信仰”,人还有什么勇气和希望?
他认为,即使在民主的理想国中,由人的天生弱点带来的痛苦和罪恶,仍然不可避免。他提倡“在信仰和理智之间,立下度量和范围”。
洛克成为政治学奠基人,一点不奇怪。他上述说法中,有着对“人永远无法摆脱人性弱点”的判断,有法之来源的自然法考量,有“政教分离”思想。
中国在宗教问题上遇到的问题,西方社会自然都曾遇到。人们对美国宗教的一个误解,就是这里基督教独大、宗教状况单纯,其实远非如此。
外人看,基督教就是基督教,而在教内,从天主教到新教种种派别,他们之间常常并不认同。新教对作为“人”的教皇,在天主教会享有崇高地位不以为然,而福音派这样的基本教义派,更认为其他派别没有严谨诠释严格遵从《圣经》,是一种背离行为。
他们当然各自认为,自己是更为健康或者更为正宗的教徒,而对方可能还不够格。因此,历史上曾经剧烈冲突。
同时,随着移民的族裔偏向、生育的多寡,美国的宗教也在迅速多元变局。例如,大量南美移民导致原本占极少数的美国天主教开始成长,有亚洲移民在推动佛教,中东移民使得伊斯兰教快速增长。
美国和中国一样,宪法中有宗教自由条款。它首先由政教分离原则保障。美国宗教因此被划在民间、留在私人领域。这个划分简化了许多问题。
政教分离不单是“宗教不得干政”,也强调“政治不得鼓励或干预某一特定宗教”。
所以,政府不能资助修教堂修庙,也不能对“巫”和“迷信”作出裁定。政府守的是刑法界限,触犯刑法,政府依法起诉。
美国历史上,有一些教派发生杀人、强奸、欺诈、伤害儿童、违法屯积武器等违法行为,政府执法也是就事论事,不能因某个案件就禁止整个教派。
例如有过个别清真寺宗教领袖煽动教徒实施暴力恐怖袭击,刑事处理并不可以外延扩大。就在九一一遗址旁,最近就可能要建一个清真寺。
就民间来说,美国民众、各教派,对巫术迷信的理解当然各不相同。虽然在多元文化的今天,美国人已经越来越习惯不再对自己不理解不赞同的宗教行为进行公开指责,但在内心里,当然各有判断。
道理非常简单,信仰本身就是由一系列的“信”形成,“不信”与自己信仰相反的事情,就很正常。
民间不仅对“他教派”可能有 “巫”和“迷信”的看法,即使在同一个教派内,也会对某些不同细节有类似“邪巫魔”和迷信的判断,美国的原则是:信仰是个人行为,各信各的,相互不得强行干预。
查看宗教历史直至今天,各宗教都出现过敛财腐败、迫害异己,甚至屠杀、举战。因而都有自己的宗教改革,归根结底,神是神,人是人。人的宗教组织、宗教行为出现偏差很正常。
今日宗教就趋势来说,大多都走向和平宽容,成为道德资源,只能说,人的弱点与生俱来,在神之引领下走上正途,是一个缓慢过程。
今日中国宗教界的诸多不正常,包括饱受诟病的敛财现象,除宗教界本身问题,不能说和几十年政治强行干预民间宗教信仰、扭曲伦理道德的历史无关。
如同中国传统文化曾经遭到政治干预的破坏,优良宗教传统的传承同样曾经遭到毁灭性破坏,现在突然减压,又有地方政府借用宗教“发展经济”的,如此种种,出现异常是必然的事情。
关键是不能饮鸩止渴,重蹈政治干预老路。民间社会和宗教的正常复苏需要时间,政府必须该退的退出,还是那句老话:让神的归于神,凯撒的归于凯撒。
一个人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人是意义的动物,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一部分,宗教都是生产意义最强大的机制。各大宗教,方式有所不同,但核心都是一样的,就是一种意义生产机制。可见,宗教对人类文明而言,具有永恒的价值。
许多现代国家的形成,宗教都曾起到关键作用。不管是西方,还是中东,宗教几乎无处不在,可以说不理解宗教,不仅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意义世界,也无法真正理解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精神结构和行为的逻辑。
为此,特别推荐先知书店独家好书:米尔恰·伊利亚德《探寻:宗教的历史和意义》。本书对宗教的分析,并不局限在其历史意义,而是让我们能够在信仰危机的时代,从那些被遗忘、被误解、被忽略的意义世界获益匪浅:
◎探寻宗教的起源、危机和革新:作者在本书中,除了回顾现代的宗教史研究,讨论和评述各种关于宗教的“起源”、危机和革新等问题,在论述中,作者重点讨论了那些不太为人熟悉的宗教中的材料,也对宇宙诞生的神话、天堂与乌托邦、入会礼、宗教二元论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释。借此以强调宗教在去世俗化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破译宗教的密码,丰富意识世界:在本书中,作者所描述的“宗教”并不一定是关于上帝、神鬼的信仰,而是关于神圣的经验,故而他的描述更加具有广泛性,是和人类的存在、意义、真理相联系的。作者认为对于神话、象征及其他宗教结构的意义所进行的破译,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意识世界,这对我们当下这个日渐沉溺于世俗化的社会,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权威作者,独家好书:在宗教史研究领域,鼎鼎大名的米尔恰·伊利亚德是个绕不开的存在,他的著述和影响,使他在20世纪60到70年代开创了“伊利亚德时代”。他的宗教史学研究跨越了纯粹的科学研究,融入了很多的视觉与哲学思考 ,体现出了对人类处境和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鲜明观照,在后现代语境中获得了多方面的意义。先知书店深知此书价值,取得独家授权。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探寻:宗教的历史和意义》:
来源 | 本文转载自“爱思想”网站,作者:林达夫妇。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延伸阅读
最后库存《觅画记》:审美,是一个民族对自身生活最为敏锐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