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她诞生时不同于世界上的任何文明,后来更是被视为自由的“灯塔”和世界的“山巅之城”。然而某种程度上,对于国人来说,关于美国文明的细节却长期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钱满素说:“美国文明的基因可以说是欧洲文明中的英国传统挪到北美荒野后,在适应当地环境后结出的果实。它是一批已经高度成熟的人类,带着一套高度成熟的思想,有意识地去创建的一种他们意愿中的文明。”刘军宁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就会结出什么样的制度果实。如果自由的价值,在人的心中扎根,自由的制度就会在社会扎根。”
每个中国人,都应花点儿时间精力了解点美国这个国家。我们有一千个理由去了解美国文明,没有一个理由弃之而不顾。美国文化早已经渗透到了全世界每一个角落,不了解美国,不足以谈世界。而下面介绍的这套译丛,正是不容错过的了解美国精神的好书,也是读懂美国的六个重要视角——
本书是普利策历史学奖获奖作品。美国为什么会爆发内战?这本书从思想史上找到了最深层的原因。
作者米勒认为,从18世纪到19世纪,美国的精神生活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美国的国家身份、民族认同。本书一路追踪美国精神生活的隐秘路径,它们为数众多,而且在社会各个层面,在情感和理智之间存在无尽的冲突。成文法VS普通法,宗教复兴VS正统教义,这些表象是心灵和头脑之争,联合与分裂之对的外部体现。而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时代,米勒多次强调,所有这些冲突最终都会导向内战的爆发。米勒对于美国思想史的溯源及其解读是美国文明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为其制定了标准和基调。美国在思想路径上的多重分裂导致了战争,也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因此,读《无尽的纷争》一书,不仅能了解美国从独立革命到内战的思想史,更可一探如今美国社会撕裂的深层原因。
山巅之城——一个被美国“清教徒”造就出来的象征,它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作用于整个美国历史进程。“清教徒”即便是一种贬义也仅适用于美利坚合众国,而不适用于其他国家。因此,若不了解“清教徒”的遗产,不可能理解美国的本质。在一个以民主和未来定义自己的国家,清教徒既代表了神权政治又代表了过去。那么,为什么美国历史上清教徒被当作国家先驱来赞颂,他们的感恩节成为国家节日,五月花成为国家象征?为什么这些不宽容的辩护者被誉为自由的捍卫者?在所有移民群体中,为什么在美国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要是清教徒?总言之,为什么清教徒是美国意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作者伯克维奇指出,清教想象对美国文化具有持久又永恒的塑造力与影响力,“美国的神话就是创造了新英格兰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了“America”作为神话的持久威力以及“America”作为象征的强大政治作用。耶鲁大学教授埃德蒙德·摩根评价此书:“历史学家常感觉到大觉醒与革命、爱德华兹与爱默生、清教徒的山巅之城与美国扩张的显性天命间存在某种关联,但都无法进行具体描述,伯克维奇提供了概念上的连接……写的是最高层次的思想史。”了解“美国”意义的由来,《新英格兰遗产》当为首选。
认识美国西部,才能认识美国的灵魂。西部作为一种象征,不仅建构了美国人的民族精神,也影响了美国现实社会的进程。
西进之路实际上承载了美国人追求经济平等和自由、构建美利坚帝国的梦想;而西部大开发本身要面临的“野蛮”与“文明”、“传统”与“创造”、“旧思想”与“新观念”的冲突与碰撞,则塑造了西部开拓者的特性——既粗鲁又乐观,既异想天开又求实敢干,既怀有极端个人主义,又强调秩序、结社和自治——这既是西部故事中美国人的特性,也是近当代美国人典型的民族特征。《处女地:作为象征和神话的美国西部》这本书创新性地使用“神话与象征”的研究方法,将文本分析引入现实,试图在文学记录、历史故事和大众文化中找到“美国精神”的编码。“环境会塑造观念,而观念同样也能改造环境”。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就取决于两者之间有效的互动。书中充满详细、丰富的文本案例和分析,更加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本书是阐释美国民族特性的重要奠基作之一。
“半片面包好过没有面包,既然我们无法保护所有权利,就让我们先保护能保护的权利。”如果没有“半片面包”,美国很可能再次回到“印第安时代”。看似朴素的道理,却成了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决定性时刻。
作为一本讲“美国权利法案始末”的书,《半片面包》绝不只是讲历史故事,作者还将权利法案的渊源,追溯到曾作为美国殖民者的英国历史上,亨利二世改革时大小陪审团的诞生,这比1215年《大宪章》还要早;向下则讲到美国宪法第九修正案。因此,本书也是理解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必读书。
历史上很多国家,鄙夷“半片面包”的智慧,热衷于通过改天换地直接追求“整片面包”的乌托邦式叙事,极端情况下,甚至承诺“免费的面包”,但结果却是“既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换来了贫穷与衰败。
现实中,如果无视“半片面包”的智慧,那么,已经得到的“半片面包”和些许自由,也很可能再次失去。可见,捍卫我们的财富、权利和生活方式,更需要“半片面包”的智慧。
本书作者利维是普利策奖得主、美国宪法史专家,因此,其专业性、可读性俱佳。
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原本松散的邦联合众为一,美利坚合众国正式确立。国家初立,美国究竟应该选择哪条发展道路,这关系到美国的未来,然而开国国父们之间产却生了巨大的分歧。
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引爆了激烈的“杰汉之争”。汉密尔顿认为,如果没有国家的富强,美国人的个人自由也将无从谈起,杰斐逊认为,国家富强固然重要,但是美国立国的价值观,个人自由更加重要。这一现实性冲突,不仅是美国的问题,更是所有现代文明国家的难题。这本书则呈现了美国国父们的初心:无论如何争论,也必须坚守原则,始终在文明、有序的框架内讨论问题。不难发现,当个人自由与国家能力达成脆弱的联合时,美国繁荣强大,当一方压倒另一方时,美国就走向了衰弱。阅读本书不仅读懂读懂美国国父们的初心,更能洞悉美国兴衰的根源,从而理解当下美国社会变化的深层逻辑。
提起美国国父,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华盛顿、杰斐逊等开国先贤们。
然而,在美国历史上还有一位无可替代的人物,他奠定了美国建国的理念,和美国人底层的精神结构,他就是被誉为最不该被遗忘,但却长期被忽略的美国国父——约翰·温斯罗普。温斯罗普是“美国梦”的起点。1630年,温斯罗普带领一千多名清教徒,从英国来到北美的马萨诸塞湾。上岸之前,温斯罗普发表了著名的“基督仁爱之典范”的演讲,阐释了他的理想信念:“我们将成为一个山巅之城,所有人的目光将注视着我们。”温斯罗普缔造了美国的政治基因,正是温斯罗普的努力,马萨诸塞州殖民从英格兰文化中走出来,蜕变出美国独自的精神传统。本书是国内首部出版的温斯罗普传记。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看到常常被人们忽略的美国精神的真正源头。美国并不完美,她只是相对不那么坏,仅仅这一点其实就已经超越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因此,无论赞颂美国还是斥责美国,首先应当客观了解美国。很多国家一直都追随美国的脚步,试图通过学习美国、模仿美国的制度,造就下一个“美国梦”,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成为美国。历史不仅证明了“只模仿技术,不改革制度”行不通,还证明了“只模仿制度,不注重观念地基”的“唯制度论”也行不通。后发国家学习美国,只看到了美国的技术成就和制度优势,却忽略了深厚的观念奠基和传统土壤。只看到了美国近两百年的腾飞,没看到其背后刻入骨髓的西方千年文明沉淀和信仰根基。美国是现代文明的价值内核,关心美国也是对我们自身文明进程的关心。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钱满素主编“美国文明经典译丛”(6册),这套书包含了六大主要的美国文明基因,这些正是被东方忽视、甚至被遮蔽的史观与智慧。这套译丛,不纠结于定义和概念,不求大而全,而是重回美国文明史上关键事件的现场——美国纷争的思想之源、新英格兰的精神遗产、西进运动的象征、权利法案始末、建国之初的路线之争,以及山巅之城的伟大理想。读完这套书,即使对美国历史和政治完全不了解的读者,也可建立起一套理解美国的可靠的分析框架,以及理解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逻辑。从这套书开始,真正读懂美国,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先知书店独家好书):
▍延伸阅读
美国是“分裂”的,而非统一的:对美国的四个错误认识
钱满素:美国底层为何不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张宏杰:从“进贡”看乾隆如何带头腐败
朱元璋:这届百姓不行,群臣也不行,只有我老朱行
哈耶克三原则:在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路
自由的捍卫者: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
谌旭彬:晚清改革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
叶永烈:台湾小学课本里的老蒋
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怀疑一切,就会失去一切
尼采:即便痛苦, 也不代表我们有权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