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迈赫尔通讯社及路透社综合报道,伊朗总统莱希以及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在19日的直升机事故中遇难。目前在网络上讨论热度最高的,是伊朗总统遇难的真实原因。有人认为最大嫌疑是天气,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是美国制裁以及以色列的攻击。真相究竟如何,多方各有推测。但是除了真相,厘清伊朗以及中东-西亚地区冲突、动荡的根源或许更为重要。中东-西亚地区为何如此动荡?长久以来,这些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分析起来,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转折点和三大根源: ▌两个9·11:伊斯兰文明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迄今,没有任何一个日期能比“9月11日”更传奇——两次成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1683年9月11日,奥斯曼帝国的大军最后一次围困维也纳。从那天起,基督教世界再也不必担忧那个曾经让他们心惊胆战的庞大帝国了——伊斯兰世界长达千年的“圣战”终结了。●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4架民航客机分别撞向了美国世贸中心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时隔300余年,伊斯兰世界再次对西方世界发动了“圣战”。
第一个9·11让一个扩张型文明转入内耗和崩解,第二个9·11将这种文明内部的冲突引向世界并最终引火烧身。
翻开关于“中东—阿拉伯世界”历史最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伊朗四千年》和《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很快就被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所困扰——在中世纪以前满目皆是阿拉伯的辉煌,而中世纪后的字里行间里全都充斥着衰落和战乱。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让“阿拉伯世界”盛极而衰,而且越来越乱?如图所示,中东-西亚地区一方面是欧亚非三大洲的联接地,是历史上三大主要贸易圈的枢纽——“地中海—大西洋贸易圈”,“丝绸之路贸易圈”,“红海与黑海陆地贸易走廊”。
另一方面,中东-西亚山地、沙漠遍布的地形地势,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不同社区之间交往是非常困难的,建立大一统的中央政府更是困难重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中东-西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正如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所指出的:谁控制了这一地区,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命运。因为控制这里,就能主宰世界财富的流向。中东-西亚之幸,在其独一无二的地缘优势;中东-西亚之不幸,在于身处大国崛起时代,自身无力驾驭这种先天优势,从而沦为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成于斯,也毁于斯。
借助“地缘政治”这块透视镜,历史与现实便一目了然——
· 1853年,英法俄为争夺中东-西亚北部的黑海出海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两年血战,尸山血海——英军死亡率高达42%,而俄军伤亡高达53万人。· 二战时,德意联军为夺取“苏伊士—红海”战略要道,开辟北非战场。· 冷战时期,中东-西亚地区成为美苏双方重点争夺的对象——苏联不断向埃及、叙利亚等国提供财政、军事援助,试图将他们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还武装入侵阿富汗;美国不甘示弱,不断与其分庭抗礼——支持以色列建国,将其作为登陆中东的桥头堡,在伊朗扶持巴列维王朝,并与沙特达成同盟。这些战争远远超越了政权之争,也超越了伊斯兰教范畴,是数千年来大国争夺欧亚非三大贸易圈联接枢纽之争的延续。▌根源二:宗教冲突——终结政治强人易,弥合宗教撕裂难2003年5月1日,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林肯号”航母上信誓旦旦地宣布“伊拉克战争已经顺利结束,剩下的只是重建工作。”然而,萨达姆的垮台,并没有为伊拉克带来和平的新秩序,反而陷入了新的混乱。遍看中东-西亚地区的当代简史,我们发现,这片地区过去40年的灾难延绵不绝,君主立宪、威权共和、左翼政权、神权政治、现代民主以及无政府,所有可能的政体都曾在这片地区出现并最终失败,堪称人类“制度的坟场”。每次进入这一区域的大国,总是低估了中东地区的复杂性。萨达姆、卡扎菲等强人政治的终结,只是宣判了落后的世俗政治制度的死刑,但却打开了教派冲突的潘多拉魔盒,后者的复杂程度,远非一场战争能够解决。伊斯兰教内部的教派冲突,在中东-西亚地区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其中,持续时间最长、斗争最为残酷、波及范围最广的是什叶派与逊尼派之争。什叶派与逊尼派主要分布,可以简单概括为上图这个样子,但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什叶派并非只分布在伊朗,伊斯兰教内部也还有很多其他小的派别,例如瓦哈比、苏菲派就在沙特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下图:简单来说,表面上看,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最大分歧在于谁来担任宗教领袖(哈里发)。先知默罕默德去世后,逊尼派希望由选举产生新的哈里发,而什叶派则认为应该由默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养子阿里来担任。争执不下,最终分道扬镳,教派之间的斗争隐患就此埋下。
萨达姆垮台后,伊拉克开始民主化道路。2005年12月,伊拉克新宪法选举什叶派政治家努里·马利基为总理。这引起逊尼派的严重不满,他们决定诉诸暴力。逊尼派武装人员开始在全国各地疯狂屠杀什叶派教众,甚至出现了在清真寺公开“斩首”的人间悲剧......整个伊拉克迅速陷入一片血雨腥风。2003年—2011年,大约15万平民死于教派冲突。面对如此惨烈的事实,西方媒体得出结论:发生在中东的宗教冲突如此骇人听闻,竟然让人普遍怀念萨达姆时代。(引自《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
夹在沙特和伊朗之间的伊拉克,只是“中东—阿拉伯世界”的一个缩影。这里不仅面临着落后制度的转型难题,更面临着如何化解制度转型后的宗教冲突。
过去的几百年间,好些世界强权与地区强国都曾试图侵略、占领、征服或控制中东-西亚地区——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突厥文明、蒙古文明……
自古以来,中东-西亚地区都被大国强国包围,北边是俄罗斯及其势力范围,西边是基督教强国,东北方向时不时出现匈奴、突厥、蒙古帝国这样的游牧帝国,东南方向则是印度以及一度占领印度的大英帝国。因为地处这些大国的交界地带,所以很自然地,它就成为大国征战的通道。
但每次侵略,都让侵略者付出了沉重代价。但奇怪的是,每一次干涉,仿佛都出自同样的原因;每一次外敌来犯,也都延续着一贯的套路——汹汹而来、悻悻而走,似乎都不知道前车之覆乃是后车之鉴。
中东-西亚就像一个文明冲突的十字路口,一个接一个的王朝在这里建立又灭亡,其影响远播欧洲与东亚,人类主要文明的精华与碰撞的结果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痕迹——这里成了人类文明冲突的试炼场。
伊斯兰世界是世界文明冲突中的主要一极。曾经多少次人们以为中东-西亚地区的人们将在侵略的铁蹄下、在屠杀和政权颠覆中灭亡,然而,尽管偶尔消沉,它却总能幸存,并重新出现在纷乱的国际舞台上。
这里的故事与文明的故事交相勾连,仿佛同一个故事的两条叙事线。它们互不隶属,却又相互影响。唯有站在世界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度,才能解释这一地区为何屡遭侵略,而外来者却无法遂愿。
人类有一个傲慢的偏见:如果一个国家今天繁荣强大,研究它的历史就会成为显学,哪怕它被很多人认为不值一提;相反,如果一个国家今天落后动荡,那么它的历史常常被选择性遗忘,哪怕它曾经辉煌无比。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中东-西亚地区几乎是混乱、动荡、落后的代名词,这里似乎有打不完的仗,流不尽的血,国与国之间总是剑拔弩张,不同教派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而普通民众,则一直挣扎在饥饿与战乱的死亡线上。中东-西亚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就是著名的“新月沃土”的核心部分,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当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时,阿拉伯人接过了文明的火炬。阿拉伯人的贸易版图,全盛时期东达印度尼西亚,西至非洲的摩洛哥。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低税率、自由贸易等基本概念,以及支票、汇票、信用证、银行等商业活动的“基础设施”,都是阿拉伯人率先发明的。在西方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亚洲地区的远洋贸易是由伊斯兰世界来主导的。
因此,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一书中写道:“资本主义”一词完全可以用来描述当时的伊斯兰文明主导下的贸易世界。”所谓文艺复兴,复兴的是欧洲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然而,在罗马帝国崩溃后,古希腊、古罗马的大量文献被散落在欧洲各地,濒临失传,是阿拉伯人将它们汇聚起来,并由哲学家阿威罗伊(伊本·路世德)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大量原创性注释,才让文艺复兴成为可能。
此外,在医学、艺术、文学等领域,阿拉伯人都有杰出的贡献。中国有句谚语: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这用在阿拉伯文明身上,再合适不过了。18世纪,随着欧洲文明的崛起,中东-西亚地区迅速衰落。更悲惨的是,近百年来,这块曾长期处于文明顶峰的土地,沦为大国争霸的角斗场、宗教争端的竞技场,以及极端恐怖主义的发源地。由此可见,面对复杂的现实国际问题,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认为一方永远都是好另一方永远都是坏,而是需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到更深一层的问题。阿拉伯文明衰落了。世界上虽然没了阿拉伯辉煌的文明,却有了一个时刻都在搅动世界局势的火药桶,很多国际问题都从这个源头流出来,难解难分。伊斯兰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发展走向的一个紧急且重要的议题!
不了解阿拉伯世界,面对当今世界的很多重要问题就找不到答案。
但是整个阿拉伯世界复杂且敏感,弄清楚不容易。先知书店推荐三本阿拉伯领域里程碑式著作:
◎《伊朗四千年》(先知书友私享版):本书呈现一个真实的伊朗,解除读者对伊朗的诸多误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伊朗史经典。书中揭秘了伊朗这个伟大国家悠久历史的源泉,它虽历经变革、动荡却依然保有持久性……本书充满智慧,却易于理解与阅读,它厘清了古老伊朗的根脉,让我们明白了伊朗近代巨变的缘由。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本书是“阿拉伯世界历史”的里程碑式巨作,通过阿拉伯平民、知识分子、活动家和政治领袖的声音来讲述历史,给人一种丰富而复杂的生活感,并提供了一个当下急需的内部视角同阿拉伯世界在媒体中的刻板形象构成微妙的反差,阐述了该地区新近的地缘政治发展。
◎《以色列的诞生》:本书不仅是一部浓缩的以色列生存奋争史,也是一部令人感佩的卫国战士奋争史。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赫尔曼·沃克长篇力作,详细描述中东战争及以色列的崛起之路,全景式展现了真实的以色列建国历程。
在世界不少地方,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性格常被严重误解。对于任何想要清晰、高效、可靠了解近现代阿拉伯世界的人来说,以上三本书是必读佳作。
阿拉伯地区大部分是沙漠,然而,其历史上的辉煌,正是他们克服这一先天劣势的结果。相反,工业革命以来,“中东—阿拉伯世界”同时坐拥这个时代两样最重要的东西:贸易要道的咽喉和石油资源,却一步步走向衰落和动荡。可见要洞察中东-西亚乱局的本质,我们首先要警惕的,恰恰是那些先天优势的东西。
因此阅读《伊朗四千年》和《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以色列的诞生》三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重新理解中东-西亚地区冲突与动乱的底层逻辑,也能从中发现对中国自身的警示。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选购“世界六大火药桶”专题):
▍延伸阅读
伊朗,为什么是伊朗
以色列——中东的火药桶,强敌环伺的顽强小国
以色列的三个秘密
巴以冲突再起,中东为何走到了今天这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