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先把内容做起来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现在是成为“创作者”的好时候。


被疫情隔离的当下,有意义的事情越来越有限,而做内容可能就是一种,不管你是新品牌、项目方还是为自己,现在终于是时候来认真对待这件事。


疫情时代里,做内容成为了我们彼此联系的方式。难以见面,无法聊天,怎么去创造链接与共情,让伙伴、顾客、认识你,以及让那些本来不认识你的人希望认识,做内容始终都是最直接的方法。特别是这种方法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轻且灵活,让你在一天以至于几个小时里,同时和几千几万人深度对话,这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红利。


我们会记得那些把内容做的好的品牌与项目,甚至没见过没使用过,你都会被它内在的丰盈所吸引,因为那些内容。Aesop、观夏、阿那亚、天目里...能把内容做出质感的这些案例,当你通过内容了解他们被种草,并最终“见面”时,你会有一种满足感,原来是这么回事。


好内容就像社交货币一样,它不仅能代表品牌自己,更可能成为一种谈资,一种表达,甚至是一种“形容词”,你可以说这种某种生活方式非常“Patagonia”,这其实要比“有机可持续”来的好用的多;如今对于项目,你还能说它特别的“阿那亚”,特别像“REGULAR”。这种基于认知和形容上的价值,虽然很难量化,但它形成的传播力最后其实都会归到客户,成为直接的客流与转化。


独立对外输出内容,则是自我心智成长的开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不用把太多的目光投向外界,而是关照自身,一点点捕捉那些平日里的感受、思考、变成一段话、一篇文章、短视频并最终成为产品,让他人看见。输出内容的过程就是在建构自我,重新建立自信的过程,也是为自己的品牌、项目树立内在价值的必经之路。


那成为“创作者”的路该如何开始?



1.想清楚目的,而且目的尽量简单一些。想要做广告带货写投放稿,去多估计下流量和稳定输出;想要做专业背书出圈,请重视内容多观点与原创;当然,都离不开一个稳定频率,让别人知道你在路上,还在“活跃”是很重要的,不过也不用太考虑别人怎么看,自己有个节奏感即可。


最好的目的其实是一种表达欲。基于不被现实驱动的热爱,就是单纯的喜欢、关注、敏感,想法多到朋友圈也装不下,不分享就不舒服,如果有请珍惜这种冲动,这往往就是好内容的开始。


2.内容先行是一种方法。特别是在做品牌,做产品之前,可以用这种最轻的方式做测试,积累出最核心的社群,然后沟通、迭代、调整、产品化,从内容的细节变化里感受到客户接受度的差别,然后再具象到品牌和产品里,其实要稳妥很多,就别赌。


3.不同渠道的玩法、策略、输出方式都是完全不一样。小红书讲究实用的“干货”和共情,要让有的懒的年轻人通过几行字就Get到也不容易,还要像小姐妹一样和她分享;抖音重视节奏感、人设和所谓的“三秒”;短视频更加重运营和重社群,需要有一定积累和投入能力,而公众号没什么好说的,虽然在大多数人眼里公号已经没有流量红利,但它依然是成本最低,受众最多,最值得垂直向品牌来做的一个渠道,当然同样道理的还有播客,导向精准。


代际也有区别,每代人对媒介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对于00后来说,“公众号”其实是它们的传统媒体是这个时代的杂志,纸质媒体反而成为了“新媒体”,而短视频能力就像80后一代的“Word、PPT”一样,成为刚需技能。


4.不管是什么渠道,先要想清楚“人设”,这比选题重要,可能比一切事情都重要。太完美的人设不真实,撑着也很累,别动不动让自己当大师,或者号称自己专业,给人的预期太高了,反而容易让人失望,标签混乱。


最好的人设还是要成为“人”本身,接受“人”的主观和不完美,“人”的缺憾和偏见,以及,成为自己。其实人归根到底还是更愿意和人打交道,而不是没有感情的机构、平台、模式,人都希望能被“人”来共情,关心,对待。


5.有了人设以后,就需要有主理人,需要有品牌和项目最直接给予内核的那个人,可以自信的站出来对外说的人。这并不是说一定要亲力亲为要写,而是要具象具体到一个人身上。


6.然后是利他主义。有点干货就别藏着掖着了,既然要出圈就只能无私一点,想想为什么别人要看,你能提供情绪价值还是认知价值,所以都拿出来,思考也好文笔也好,不用担心写到尽头没得写,只有输出才能带动更多的输出。关键是,做内容就要努力输出价值,并让他人更容易的感受到这份价值。


这其实是一个从向内探寻到向外输出到过程,想到这一步,恭喜你开始有了做内容的网感。


7.“利他主义”的内容是什么?说点行业议题,说点大家真正关心的事,行业未来会发生什么,城市更新该怎么做,年轻人在关注什么品牌,多聊了趋势和未来,少一点老生常谈众人皆知的事。


当然,更厉害一点就来多聊聊社会议题。品牌也好项目也好其实都是一种“共识”的艺术,站在行业里你怎么看待疫情,怎么去给大家在疫情中的情绪解决方案,怎么去以自己的角度说出他人所想的事,所表达却又难以表达清楚的思考,或者是众人皆知,却又难以言说的观念和情绪。


这些其实都涉及到选题的问题。一个好选题,占内容价值的一半以上,平时想到好选题别让它轻易流失,记在你的微信收藏里备用。


8.做内容是找人效率最高的工具。用内容来找人实际上就是用价值观找人,这个效率要比通过“指标”来的有效很多。同理,找活,找项目也是一样,让我们天南地北串联在一起,没有难做的项目也没有难解的生意。


9.请注意做内容的“心力”。这不只是说输出需要心力,在孤独迷茫的状态里去聚沙成塔,面对内容输出后的回声,认可也好,诋毁也罢,都是需要足够的心力来面对的,只能尽快在这个过程里找到满足感,找到正向循环,让自己时刻拥有这种心力。


10.要“完成”不要“完美”。做内容是一个非常非常典型的熟练工种,只能在坚持里不断精进。很遗憾没有什么捷径,所谓的捷径更多是通用理论,你只能一路战战兢兢,一边试着做一边看别人怎么做,找到一个最好的对标去感受,模仿,表达出自己的风格,以及根据回馈来调整这种风格,直至“通灵”



做内容就是“公共表达”。


是个人的放大器,是产品化的“认知”,是最具像的心智。一个会讲故事,会说话的品牌占领的不是流量,占有的是能够制造流量的核心,是的,因为你有内容且敢于表达,别人就可以传播以至于被更多的人所看见。


或许我们占不到太多“公共表达”的利,但也别太吃亏。这种表达这几乎决定了我们的上限,它至少要和专业能力、产品能力划等号,才能让自己的价值真正的被外人所看见,然后再谈其他,谈产品、谈流量、谈转化,才有了一切的开始。



疫情教给了我们什么?

好的内容,指向好的欲望。

如何能让“网红”商业“持久保鲜”?






       


Zoff,新商业场景观察者与实践者、爱好写字,

可以多聊聊。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