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成为“六边形”的商业人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在这个行业里我推崇过一些人。


不只是他们做过的项目,聊过的思路,行业的口碑,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活出的样子”:头脑清晰,表达准确,反应快速,洞察细腻...这也成为自己最早入行的一个动机,单纯就觉得这样的商业人很有魅力,也很想成为其中一员。


其中有一位同行,她和我讲他的职业理想,就是“甲乙丙方”全都做一遍,从招商做到顾问做到品牌BD,用所有的角度来感受商业。当然她也做到了,在沟通中也能明显感觉到这样的经历所带表的能力:随时切换视角,从业主方到品牌方,正反两刀,把所有的逻辑再理一遍,然后指出其中可能的问题所在。这个时候你会没什么话说,是的,因为对方已经把你能想到的问题想完了,并且还顺手给出了解决方案。


我没法用单纯的“脑子好”来形容这种人。事实上这行聪明人很多,但如何能用好这一份“聪明”却不容易,需要不停的试错,总结,反思,需要有洞察,共情他人,理解需求,调整话术...然后再太多次这样的过程里,不断的打磨自己的思维方式,把聪明用在该用的角度,而不是自以为是,自说自话。


而这样的人所表现出的特质,很具体的一面就是全面,就是“六边形战士”,情商智商双高,还挺低调。当然你可以说这样的人在任何行业都做的起来,但在商业这个行业里,这种能力却显得更加重要,甚至决定着项目成和不成,决定着一件事情的不同结局。


为什么是这样?



作为一个观察商业的博主,我已经不愿意再探讨太多的所谓“方法论”,所谓“行业干货”。懂的人一眼就懂,不懂的你讲一万遍也毫无意义,而最终决定项目呈现的,往往都会具体到团队与人,在于具体的组织决策机制,“人”本身的状态,以及各个要素的匹配程度和市场时机。


研究半天所谓“创新路径”,很容易大家都想到过,就是对做这件事的人要求太具体。这并不是推崇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在当下混沌的行业环境里,与其每个环节每个板块都要有很专业的人存在,让一个“六边形战士”的人来直接决策,明显难度更小,推进更快,更节省决策成本。


事实上,具体到现在每个专业板块的能力要求,趋势也无限接近于“一专多能”,并不是说什么都要做,而是要对关联板块有理解有认知。做产品的人要有企划传播思维,从产品段就来设计出“爆款”,让产品自己讲故事;做定位的人需要做招商、做运营、用运营思维和创新思维不断审视自己的方案漏洞,方案潜力;做招商的人需要理解的事情就更多,不仅需要理解品牌,还要配合企划做B端内容,配合媒体来理解品牌。


“六边形”的能力架构实际上提高了工作协同,而创新往往就在于从这些不同视角的审视中产生,有想法的“外行”最容易突破掉那些已经没啥用的“行业守则”,追求第一性原理,直指问题的核心。现在还需要那么繁复的营销动作吗?开幕前需要去讲的铺天盖地吗?需要在定位里搞太多的宏观市场分析吗?需要一遍遍的撒网式招商吗?那么,是不是单纯把产品和招商做到最好,定位细分到足够细,就能突破这些所有的问题?其实REGULAR就已经证明了这点。


越“六边形”的人和团队就越不卷。因为大家都会明白彼此在做什么,没有必要忙于太多的内部沟通,太多的Paperwork,避免组织内最大的成本,并非一次次交的学费,而是内部每个人之间,“拉齐水位”的沟通成本,决策成本,时间成本,把精力都能用在有价值,对外的工作里。


这也是为什么你会发现,近年来,一些商业的创新和突破经常出现在“精英独裁”或小体量小团队中。因为它要不是Leader非常“六边形”,做正确的决定,就是内部沟通成本低,让团队能迅速成为完整“六边形”的认知和能力,提高效率。



多换换视角,对做商业是好事。


站在任何一个角度看商业都是有局限的。单纯站在媒体视角,好处是可以看的项目足够多,足够丰富,数年下来看过的项目没有上千也有上百,把自己变成活体商业档案馆;但它所对应的问题就是永远都只能看到表面,看到呈现后的样子,而想法可能两三年前就存在,即便访谈也只能访出别人想告诉你的光鲜,而那些没法拿到台面上说的,很可能才是项目的关键所在。


单纯做招商运营,也很可能会常年深陷在某个具体项目,深陷在无数多的细节和杂务之中,足够落地,但也会因为太执行而很少“仰望星空”,没有注意到行业的变化,认知停留在自己经手的项目和品牌里,被淘汰的悄无声息,然后每天只会用“落地能力”这种词安慰自己,质疑他人。


单纯做前端的资管和产品研策,最大的风险就来自于“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NOI算的好、PPT做的扎实、对标案例找的多,汇报水平条理清楚,或许能对上搞定领导,但也往往注定离市场远,离落地执行更远,每个品牌名称写在平面图上很容易,真的招招试试呢,真的呈现出来一定会好吗?


而无数内部沟通的矛盾也源自于此,站在自己角度永远都有道理,为自己争取利益也没有错,可无奈谁让商业是一副更复杂更完整的逻辑链条,简单的“对与错”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是否Make Sense,是否逻辑完整才更重要。


这也只能寄希望于“六边形”商业人,因为这样的人他的角度足够多,能勾勒出完整的项目逻辑图:为什么品牌会来,为什么公司可以决策通过,为什么这些品牌和场景拼在一起不会打架,就是因为“想当然”很少,讲逻辑很多。


所以在过去,对于商业人成长的轮岗制度是非常有意义的。只可惜行业规模放大,速度加快以后,平台型能力越来越重要时,行业对于人的培养也不像过去那么有耐心,谁都想捡现成的人用,所以只能让自己主动成为这种“现成的人”,去不断主动演练成为“六边形战士”。



行业内的“六边形”是专业素养,而行业外的“六边形”则开始拔高度,让人和人拉开本质差距。


行业内的基础知识总有说完的一天。关于商业所有的事情,随着筹开项目走一圈都能有所体会,见证着一个项目从想法到PPT,再到呈现到繁荣或落寞,再经历两三个如此的轮回,足以让一个商业人感受到所有环节里的典型事件,而这些都是可以靠时间、经历和坚持堆起来的。


那环节以外的呢?


比如审美。没有审美是残酷的,没有审美就注定做不了年轻化商业,与溢价绝缘,甚至和部分好品牌绝缘,无法对话,审美不是一种矫情,而是对话的标准,项目出街好不好看,美不美,就是比招商话术重要。


比如关注社会。市场就是日复一日的全民公决,在狭窄垂直的行业之外,社会性的背景影响着生活与消费,最终传导到具体的项目与品牌,理解的好就是结合社会趋势,理解的不好就是背道而驰,比如面对疫情社会背景,该如何为品牌创造安全感,又如何让客户感到舒适,这就是有价值,可以无限思考的议题。


比如关于个人。当我们在探讨生活方式的时候,前提是自己也尝试过某种生活方式,这才有讨论的基础可言,人不可能创造出他认知范围以外的事物,而项目也不可能呈现出团队认知范围外的场景,区位、交通、客群不是项目的瓶颈,团队的眼界才是。


这就很像被说尽的“第三个八小时理论”,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时间所做的事情,才塑造了你本身,才造就了你本人的差异,而最终这种差异可以外化为项目的亮点,成为顾客最终选择你的那个决定性因素...终归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六边形”,或者说是“圆形”,在那些需要感知力,创造力的细节里,你有足够的灵活度去填满它,去兼容,吸收,内化。


在成为“六边形战士”的路上,我们只会更清醒。


以上。



新商业人如何成长?

商业人的出路?

没有ownership,就做不出好项目

聊聊招商创新:困局、“出奇”与新招商人






       


Zoff,创新商业实践者、爱好写字

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