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疫情受难的实体商业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1.实体商业是城市发展信心的温度计。在一座城市上升崛起时,最好的购物中心会是这座城市皇冠上的钻石,是流量到顶之地,象征着一整座城市光辉与繁华。


而当“不可抗力与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商业则最快被打入冷宫的深井里,高温来了商场写字楼第一个停电关灯,疫情来了商场第一个打围封控...这些都说明了实体商业作为城市核心“器官”的价值,会得到最多的掌声,也自然会承受最大的苦难。


2.2022年与2020年最大的区别是:在2020年大家保持着相当的信心,品牌商户、商业地产可以上下一致,同心同德,认为只要熬过去就是崭新的开始,痛苦却不消极,更不会躺平,积极筹备来年的弹药;但在2022年,在愈加强烈的封控方式下,实体商业的压力从“煎熬”变成了“生死”,小店现金流只够两个半月团队工资,一不确定这种“非正常”状况究竟持续多久,难以对未来做出判断,二是积极躺平,求“降本”而无所谓“增效”。


3.“正常年”越来越成为一个迷思。如今不论品牌还是商业体,做测算时都爱讲“正常年”与“疫情年”,但如今哪一年算是正常年的基准?是疫情前的2019年?还是处在中间的2021年?另外,等疫情结束后会马上恢复为“正常年”吗?还是要等大家对于疫情的恐慌完全消除,才能确定为“正常年”份?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会影响诸多实体商业投资的结论,也决定着到底哪一年才会真正的复苏。


4.疫情间接推动了新中产生活方式的浪潮:露营、骑行与户外生活文化。疫情下的城市日常生活似乎成为了“罪恶之源”,代表着人群聚集、代表着随时可能的封控与疫情传播风险,然而只有户外运动才永不会被封,并且还有着自在和放松,逃避都市压力,呼吸自然的情绪价值。


5.疫情时代加剧了实体商业运营的“马太效应”,加剧行业的分化与淘汰。不过多解释,就消费习惯而言,人在危机情况下的消费认知会被压缩,注意力有限,最终能牢牢记住的依然是头部的、有特色or有独特内容的品牌、商业体及商业场景。


6.酒吧、影院等娱乐场所成为了实体商业最深重的受难者。每次封控酒吧是最早一个被封,最晚一个解封,一出事先“被处理的”也永远是酒吧,当然别以为熬得过疫情就能做好,长期停业状态后的团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问题,都属于疫情封控带来的“次生伤害”,对酒吧等娱乐场所影响更甚。


7.还有一个疫情重灾区,来自于基于国际设计师的服装买手店与集合店。大量海外货品堆积港口外无法进港,直接让部分买手店错过了春夏季货品,即便到货也已过季,损失已经发生,马上开始的秋冬季是否要继续向国外买货?这是个很具体的问题。


8.虽然疫情直接打击的是实体商户,但对于商业地产的打击可能更加严重和深远。不只是可见的商场客流下降,商户欠租掉铺,招商难且推广难,事实上会产生更直接的连锁反应:对未来市场的预期悲观,影响持续的项目拓展与投入,影响各项成本支出,例如人力、行政及推广成本,不少压力会转移到各个商管团队,一味要求提高人效,工作内卷加深,而待遇薪酬降低,从而让行业对年轻人才吸引力不足,弱化商业地产行业的整体战斗力与创新能力。


9.疫情是对品牌及商业体线上内容能力的一次大考。在缺乏实体场景体验,实体交易消费的环境里,品牌与商业体如何与自己的客户沟通?线上内容是最直接的方式,内容不断更新着客户对你产品的认识,维持大家的交流粘性,不断扩充客户对你认知的新鲜度,并且在最终消费的行为上记住你,选择你。


如果你感觉线上内容没什么用,这不是方向的问题,只能说明你的内容做的不够好,没有鲜明的选题和观念输出,没有被记住的价值。


10.你仔细观察那些能在疫情时代前行的品牌和商业项目,以阿那亚为例,他们不光是真实场景的内容性强,有审美有观念非常明确,他们更会做的是对疫情时代的社会洞察,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和传播方式。


阿那亚针对那些有内容有主张的,主理人品牌所面临的困境给到“纯抽+装补+灵活运营”的方案,还直接对外公布,不仅收获了一波好品牌和好口碑,更是树立了阿那亚在品牌圈子里的形象,方法直接了当,让一众传统商业猝不及防。


疫情时代谁越看得清状况,看得清大家的痛苦与诉求,并且下手狠准快,就一定能从中有所获得。


11.“松弛”是疫情及后疫情时代的重要商业主题。“松弛”是对不确定感最有力的反击,放下心理的负担与成本,发生什么都无所谓,回归日常生活,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情绪价值,不仅对于从业者,对于顾客,对于年轻客群更是如此,看不清未来会发生什么,想不透到底走什么路,就先去山里玩几天,放空一下自己,把压力抛开!


12.除“松弛”以外,许多各种形式的商业行业“安慰剂”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各种创业讲师的短视频“口播”。


大家都是在企业家普遍焦虑的环境下兜售“安慰剂”,短视频口播的形式来的简单又直接,教你选赛道教你管团队教你“行业思维”,虽然听多了貌似也就那回事,但这就是刚需,人类本质是一种靠意义感与希望才有动力前进的生物。


13.相比短视频商业导师频出的时代,“个人IP”大行其道的时代,让我感到紧张的,是那些真正在市场做出过结果,打出过硬仗,有落地能力也有情怀理想的领路人,从业者,为什么他们不开腔,选择沉默?开始删微博删朋友圈,变得谨言慎行?这其实也是疫情带来的重大损失。


14.疫情并未消灭我们的欲望,而是暂时压抑。我们所处的时代毕竟不是如当今日本一般的“深度老年化晚期”欲望退化,大家依然有基于自我表达的消费需求,口红效应依然明显,只不过方式和方法改变:从“潮奢”到“国潮”,从出国游到户外露营,从改装埃尔法到理想L9...如何去承接这种被降级到口红效应,如何让大家的“自我表达”消费更加轻松随意一点,是摆在实体商业眼前的机遇。


15.对于日常性和刚需型的消费,则将变得真正的“日常和刚需”,理性主义将占据上风,同时捎带着有机与可持续发展主义,新观念的二手商店也将被关注,二手将不是一个用剩的“旧和差”的概念,而转向“有记忆,环保主义及有机,实用”的价值观念。


16.疫情将给一众“新国货”带来弯道超车机会,无论是国产潮流品牌,新消费品牌或是DTC品牌,一方面疫情让我们的“内循环”加剧,理论上所有能被国货替代的国际品牌都将收到影响,同时国货所拥有的性价比,本地供应链及面对新世代国家自豪感的优势,将被进一步放大。未来的几年中国品牌一定会走向前台。


17.疫情将给商业地产的产品创新带来深远影响。传统、生硬、高密度、千篇一律的商业形态将越来越饱和和艰难,而那些能够提供鲜活刺激,充满绿意和亲近自然,符合年轻审美风格,有精准细分定位的商业创新和城市更新,将更加收到追捧,要相信每个人都需要从不安感中获得慰藉。


18.疫情改变着品牌方与业主方的优势地位。越是疫情,能活下来的品牌方就越是强大,而疫情所带来的消费变化,品牌方所掌握的信息远远要多于和快于业主方。未来是一个业主方要努力放下姿态,放下本位主义,向品牌方学习的一个时代。


19.请注意疫情时代里所有的“非必要”的事物:非必要不聚集、非必要不出城、非必要的度假和娱乐...事实上所有的非必要都造成了一种直接压抑,而这些非必要也往往是生活中美好之事:聊天聚会、自我实现、情绪满足,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让我们拥有“生活方式”:成为某个独特的人,而非一个只需要食物和氧气的动物而已。


疫情后的商业机会,就藏在这些所有的“非必要”中。


20.悲观者清醒,乐观者成功,商业终归需要又清醒又成功。所以注意危机中的“危”,更需要抓住“机”,保持前行,创造所有“非必要”的美好,保持真诚、用心和精神价值;创造咖啡、书酒与值得赞赏的日常;创造潮流、尖货与充满年轻欲望的生活目的地。


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那些理智的“逆流而上”者所获得的奖赏有多么丰厚。



北上成的「户外生活方式」有何不同?

从标准到非标,未来商管会走向何方?

「氛围感」的创造

疫情后,请创造“松弛”

阿那亚,好品牌的“买手”




       


Zoff,商业创新实践者、爱好写字

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