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后,请创造“松弛”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我不知道为什么“飞盘”这么火。


直到昨天下午在朋友家里聚会,朋友一时兴起把我们扯出来丢飞盘,大家都很懵。但没超过半小时,四位完全没接触过飞盘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马上找到了乐趣,包括怎么扔、怎么接、什么样的风向该怎么控制等等。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飞盘的门槛很低,几乎有手有脚即可。


你拿着飞盘,可以像美国队长一样扔盾牌扔出去那么简单,有时候扔的好不好也无所谓,只要对方接的水平高也还好。而在这种丢来丢去的过程里,让大家之间快速建立了信任,再加上这么健康、简易、入门、在小区草地里就能完成,还挺适合拍照,这可能就是飞盘能火的原因。


尤其对我这种对运动毫无兴趣,还有点社恐的人,总有种破罐子破摔的冲动。既然连跑步都坚持不了,更别说那些“高阶”的运动,比如滑雪、冲浪,等等,缺乏那个自信,觉得学习成本高,投入时间精力不值得;但类似飞盘的逻辑就不一样,它没什么成本,更没什么“心理成本”,谁都可以短时间快速上手,并从中找到乐趣。


简单来说,我觉得飞盘的关键词,是“松弛”。入坑容易快速,还是那种好打卡拍照,能用来当社交货币的那种“专业运动”。


在这种特殊时代下,这种运动不火才怪。



同样是最近,有做新消费投资的朋友问我,今年在商业场景的方向上,主要趋势是什么?


我一口气想到了很多很多,治愈系、“去身份化”、“室外感街道感”、有机理念,“二手/情感”等等之类的,脑海里也翻出北上成比较火的,那么多品牌和空间的案例。但很快就意识到,这些所谓正火的实体商业场景,其实都指向了一种诉求。


降低心里成本。


的确,疫情在方方面面,都在不停消解我们的欲望,“非必要不出门”,控制了我们的社交,日渐萎缩的收入,让我们学会节流,而长期接受各种负面讯息,带来的“政治性抑郁”,在让我们更加保守,谨慎,更多为自己的安全感考虑。


难道说因为疫情,我们会更快的进入更加节制的“第四消费时代”了吗?不好说,但能确定的是,大多数年轻人谈及国家信心慢慢,但谈及自身时是有些悲观的,而到了消费上,多省一点,或者说,多让自己开心一点,但绝不是“穿满LOGO”式的开心,而是去找到一些情绪价值,和疫情带来的普遍性消极进行中和,对抗。


心理成本就成为了其中的重点。传统意义上的超前消费,“奢侈”消费实际上在不停的抬高心理成本,它是用限制来体现自身品牌的价值,比如价格、圈子、旗舰店、仪式感、尊贵服务来表达出来;但控制,降低心理成本的办法则要走向反面:“性价比”,去圈子化,看得懂,街头/日常/生活化,自助服务,等等,旨在用“包容、看得懂和平等”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


在疫情带来的不确定、不安全的情绪里,谁不愿意被宽容对待呢,在这种普遍性心理之下,是需要一些场景、品牌和产品,来提供包容的情绪价值,来降低大家的心理成本。是的,我说的可不只是淘宝和泡泡玛特里那些抵抗焦虑的小玩具,而是每一个商业主体都应该想想的事,商场如何让顾客放松、品牌如何让顾客轻松、产品如何让大家被治愈。


它们都指向一个词:松弛。



说点落地的,“松弛”该如何体现?


我觉得露营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莫名其妙的是,去年显得有点过气的露营今年居然又火起来了,而且还变得越来越精细化,呈现出来“露营世界”,露营的运动、露营装备的买手、露营场景的服务商...在这个过程里,露营渐渐变成了一种属性,开始附着于各种基础娱乐功能之上。


那作为“属性”的露营,它提供的价值不就是“松弛”吗?露营文化的兴起,从另一个角度就是对当代城市的疲惫、厌恶、甚至是否定,特别是在北京表现最甚,是啊城市里还有什么好玩的呢,不就是那些千篇一律的高端商场、餐厅、酒店、会所,对年轻客人来说这些没什么意义,甚至还觉土且俗,偶尔有那么几家不落俗套的咖啡馆、集合店、书店、都已经堪称是城市里的精神绿洲。


但就“松弛”度而言,都没有办法和露营相比,城市里造松弛是改天换地,自然里造松弛则是借势而为,这两者营造“松弛”成本是天壤之别。



同样的道理,阿那亚造就的是“文艺的松弛”,它同样有海岸有蓝天,但它提供的内容其实是高度普世化的,一直都在去除传统城市里的身份感,圈层感,“油腻感”,而是将好的内容经过“提纯简化”之后,在这样的海边呈现,让人在潜意识里能降低心理成本,进入到阿那亚所构建的“松弛感”中。


REGULAR源野也是松弛的,是年轻精致的“松弛”。它在大源中央公园自带的松弛氛围里,再造了一个年轻当代的“公园”,同样有绿植,有公共座椅,但每家店都呈现出最开放的形态,不仅是有外表,橱窗后橱窗后的内透还很丰富,也都在努力与“自然”结合,与“松弛”的氛围融合。


这样的例子可以一直不停的举下去,比如Aesop的实体店,作为灵魂的“洗手台”是它日常感,松弛感的来源;比如nice rice,在用自己供应链的优势来把“便宜好面料”的安全感,来让消费者松弛;比如潮流品牌ok center,它最松弛的就是它的名字“ok”,什么都可以很ok,性价比ok、设计ok,你要觉得不错买就完事儿了,而这种态度,也让它收获了年轻一代的共情。


也包括很多传统“重奢”品牌,也在不停的和“松弛”挂钩。在店里的橱窗上涂鸦,在店铺里摆上乒乓球桌,在菜市场搞联名快闪,在街道旁咖啡店里去橱窗展...松弛可并不意味着要变low,而是要放下身段,进入到日常里。


松弛可以很高级、很精致,或者很年轻,很市井。可以和各种功能结合,也和各种目的结合,让商业和品牌从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转而成为平易近人的“种草分享”。



如何去建立“松弛”?


最直接的,就是致敬自然,或者说如何让自然的体验放到最大。江河、湖海、山川、林木,每一种自然之物都足够持久,树荫是阳光下的庇护,河流是我们选择居所的第一要素,这种安全感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同样也能带来一种松弛。这就像许多老板选址,很在意门口的那棵树一般,还要在意这个数的品类、样貌,位置,可以说是一种风水,但更可以说是暗示的“放心”。


还有,回归日常。每一种日常的事物,都是一种松弛的暗示,给人安全的坐标。比如烘培店,面包是一个比咖啡要日常的多的业态,不仅早饭要吃,说不准午饭晚饭也要吃,越来越多的商业开始吧烘培店做为首层的选择,其实就是在增加“社区感”,让这里成为潜意识里经常要来的选择。


当然,最能制造松弛的,是“松弛的人”。


在我们想去创造“松弛”时,问问你自己你足够放松吗?是不是活在各种焦虑和抑郁里?如果是,那么很可惜,造就松弛会有点难,因为焦虑的人眼里更多是自己;而“松弛的人”,往往能更多的看见他人,与他人共情,为他人创造一个美好放松的体验。


这也让我想到成都这座城市。这座城市的商业为什么多变且富有活力,美食美女美景只是表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足够有“松弛”的气氛,在日常的城市生活里有很多的心思都放在及时行乐上,而当这种心思转化出来,变成餐饮、品牌、空间,它也就自带这种松弛的魅力。


我相信围绕着“松弛”,“缓口气”,围绕着疗愈、解压、缓释的主题,与此相对应的品牌、商业和场景的演绎会越来越多,因为它回应了特殊时代的需求:共情是一种刚需。买单,则是对这种刚需最直接的回应。



商业让人成为人

阿那亚,好品牌的“买手”

少聊商业趋势,聊聊如何过春天。

疫情教给了我们什么?

源野更新了什么?








       


Zoff,新商业场景实践者、爱好写字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