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福路被“玩坏”以后

凉拌黄瓜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安福路“showroom”


对安福路的吐槽,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


2022年我们失去了春天,却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盛夏,而这条路的热度,似乎正如那酷暑,自8月下旬以来,一步步又被流量推向了另一端。


行业里对上海线下的客流监测,会选取南京东路、南京西路、静安寺、徐家汇等这类传统商圈,印象中似乎是从2021Q4后,“安福路”也逐渐成为了线下客流监测pool里重要的一个观测点。


谁能想到,这两米宽的人行道,有一天也会如步行街般拥挤,从这条街的东头(常熟路地铁站)起,人们在周围几条横竖相交的支马路上穿梭、游逛。



不知大家怎么看“安福小公主”?这俨然已成为这里的标签。除了人从众,如今上海老爷叔们的长枪短炮开始密集轰炸,外加那片花花草草,最近还时不时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街头行为艺术……


其实这种状态挺矛盾的。说实话,如果你目睹过六月后上海街头的“凄凉”与“萧条”,某种意义上,当安福路变成“秀场”,你是会对实体商业更有信心的,至少人走出来了。只是,此时它恐怕已经不是过去那条安福路了。


商业人,特别是实体商业人,还是会有点PTSD吧。




一场轮回。


如果说时尚圈有轮回一说,那放到商业地产领域又何尝不是。


十年前,提到街区,没人说好,比如当年的大宁国际。而当全国各地上千上万个盒子长出来后,无论对品牌还是对消费者,都缺乏吸引力。慢慢地,大家又回到了街区年代,大家在做真正意义上的“逛街”这件事。


今年相比两年前的2020年,报复性出门在街区里似乎也得到一些验证。


前几天走走东平路,还是会唏嘘GREEN&SAFE撤走后留下的景象。遥想6、7年前,他家也算是魔都brunch鼻祖了吧?彼时的东平路+桃江路,安静而闲适,看腻了上海繁华CBD资本堆积的纸醉金迷,真不如来东平路买个菜。


2016年的GREEN&SAFE东平路店,偶遇精灵王子

2016年位于桃江路的Project Aegis Co.


谁还记得BlackBird,以及Coffee Academics?包括LMDS前身——潮流男装买手店Project Aegis Co.,当年都早已把黑白简约、叙利亚风带进了这片街区,拉高了审美平均线,咖啡+买手店的线下组合很早就出现了。


简单回忆了下,2017年前,还是属于武康路和永康路的年代,随着面包事件和酒吧街扰民被投诉整改后,热度慢慢转移到了东平路&桃江路,那时还真没安福路啥事。


大概更早的年代,衡山路最得名,以及,欧登门口的保龄球装置倒还在。


BONUS第一家门店,以及隔壁的红怡杂货铺



“野蛮”生长。


东平路背靠上音附小,安福路坐拥话剧艺术中心,武康路被一堆历保建筑包围。


如果说你把它们看成是商业规划里的“主动线”节点,那么那些“次动线”就是散落在附近的支马路,比如五原路、乌鲁木齐南路、永福路、湖南路、复兴西路、襄阳南路、永康路、永嘉路、建国西路、太原路……还有最近被带起来的延庆路。相比前者,它们就更接地气,更生活化。


每一条街,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


咖啡、简餐、西餐、首尔小吃、河南拉面,各国料理、酒吧、冰激凌甜品、烘焙、买手店、洗衣房、菜场、药房、文具店、家电维修、美容美发美甲、书店、花店、剧场、名人故居.……


以安福街区为核心,辐射周边1.5km范围,花了三年时间,自然而然,自发“调改”形成了魔都最具生活方式气息的商业布局。



这里有时髦人最多的水饺店、菜场,老城区已经越来越不多见的早餐摊位——大饼油条粢饭糕,“打”一杯咖啡、“拼店”变得随处可见,就连路口的公共厕所也暗暗较劲:“我不能输”。


原来在传统mall里的东西,这里都不缺。品牌门店、广告位、游逛动线,只是去掉了边界,垂直变成了平面,没有统一规划、招商运营,业态组合这一动作,交给了市场。


谁都是主力店,主理人和主理人之间就是朋友,大家像邻里一样,给予这儿更大的发挥空间。这就是街区最有魅力的地方,这也是对“社区”商业的另一种解读。


2018年,Ankorau在安福路东侧开了第一家店,现在HARMAY那个角落,是来话剧艺术中心看剧的文青们的歇脚点。谁能想到,三四年后,大牌也开始在这儿近乎indoor的位置上户外广告牌。



延续年初,金秋的五原路、延庆路也都是亮点。其实我觉得这里更像一个“城市里的阿那亚”,大家的审美都差不多,调性也在一个频道。延庆路最近那家汉堡店告诉我们,围挡的最高境界也可以是门头设计。


上半年疫情一过,有眼光的老板们已经迅速占位了,元古、Element,都算是这儿的主力店。只是,crazy oyster house曾经带来的快乐回忆没有了,不知开业九年至今空白门头的Senator Saloon到底啥时候才能开门,等得蟹脚都痒了。



我和身边几个常年“混迹”这一带街区的朋友闲聊,大家的感受都差不多,以至于真的很怀念曾经还能在马里昂巴里坐着吃点喝点的年代。


是另一种矛盾吧。原住民可能已经越来越习惯周遭这样的人来人往,此起彼伏的网红店,与浓浓烟火气并存。


孰好孰坏,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2016年的安福路马里昂巴,现HARMAY武康1F


回忆是回忆,不过最近在这些街道上,我们发现了一些“新事”,我们发现“秀场”已经延展到了街区。


上周末前滩太古里用了那座室外彩虹桥作秀场,之前淮海TX的电扶梯也做过T台,刚刚过去的上海时装周,服装品牌WHM也做了一场马路走秀,大部分是素人模特。


回到安福街区,这里的马路就是天然秀场,一个无界的社商。这种野蛮生长、自由发挥、气质浑然的状态,会提高逛街的参与感与幸福感,着实让人着迷,以至于当我看到这张地图,就完全被吸引。



如果说三年前,司徒先生给实体商业体带来了“策展式零售”的概念,成为引领内地零售发展的一个新理念,那LOOKNOW则更具象地把这种理念带到了一个微观品牌,带到相互呼应的街店里。


秋日午后,我和LOOKNOW创始人严明先生,在他们最新的安福Flow里有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原来“路可闹”是LOOKNOW注册的品牌中文名,很妙啊。


一直以来我就很喜欢搜集一些品牌的纸质刊物。到了这个年代,还会做平面刊物的品牌,都很懂如何和消费者对话,这和创始人原来是纸媒背景也有关,比如路可闹MAP。


这是一种输出,通过一种最传统的方式,在向顾客传递品牌背后的基因,价值与观念。




人货场在街区。


一种反常规操作(货)


其实最早我是从街区店才开始了解到这个品牌,那是在2020年的武康路,但其实,LOOKNOW首家真正意义上的线下门店,选的是传统购物中心。


理由是,从线上电商到线下实体,需要测试这样的传统货品——设计师品牌女装,在实体商业领域是否真的卖得动。其次,你要进入线下商业圈,要被大家认识,还是要选择一棵大树。


这个思路和现在一有点想法就找钱直冲线下的网红店不同。不过有个前提,那是三四年前的实体商业,还没有经历疫情的洗礼。


三年了,周遭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甲方爸爸的话语权在反复疫情、无力吐槽的同质化、以及最重要的问题——来自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游逛方式的改变下,一切早已今非昔比。



不扯远,说回LOOKNOW。经过那两年的实践,于2020年9月,正式开启大力发展线下的计划。仔细算算,LOOKNOW的发展还挺天时地利人和的。


2020年选对了武康路,2022年选对了安福路,每一次都选在了最该出现的位置。三年,与线下商业抗疫经历共成长,在见证时代及消费习惯变化的同时,也被流量助推到了聚光灯下。



在街区中成长的故事(场)


核心街道的场景有不可替代的体验性,LOOKNOW的所有门店也都是一店一景,包括主题也完全不同。两年前武康店BY FAR的快闪,到今年初和東西合作的「淮海1008 FESTIVAL」的快闪,可以看到,品牌已经在自己玩转零售空间。


如果说最早的环贸store店只是一种铺货卖货思路,那这两年在街区成长起来的街铺,则更多的是在尝试一些更新更大胆的零售玩法。这不但链接了消费者,保持与他们的对话,更是作为国内外设计师小众品牌的发声器,是容器,也是建立connection的窗口。


甲方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势——组合逻辑和宏观视角,如今已经出现在单一零售商上,他们也在自己做组合搭配,当然这和背后有一定的数据支撑和创始人的格局视野也有关。



某种意义上而言,任何行业都是轮回,好多年前的IT、老佛爷百货Lafayette,包括连卡佛Lane Crawford和SKP-S,其实这种模式并没有过多的改变,改变的只是一种货品与消费者的对话方式,或者你可以理解成是营销手段&讲故事的路径。


LOOKNOW通过一种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玩法,让更多的D2C海外品牌进入中国内地消费者的视野。


比如保加利亚小众设计师品牌BY FAR,还有来自丹麦的品牌GANNI,这两个都已经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布局了线下门店。


另外,法国时尚博主Jeanne Damas在2017年创立的个人小众女装品牌Rouje的快闪,都是通过LOOKNOW被中国内地更多的年轻消费者所关注及喜爱的品牌案例。



如果说2021年是上海实体商业大爆发的一年,新开场个个都是重磅,一年后的今天再来回顾,似乎“公园”、“艺术”、“买手店”这些关键词已经成为了新场标配,可见卷的程度。


LOOKNOW最新的PARK店也已经在淮海路上有了围挡露出,直通襄阳公园,还会有更多lifestyle的内容。另外个人很喜欢的那家The Site店,下一步会做游牧式POPUP城市奥莱,漂亮小姐姐们有福了。



不会讲故事的品牌,做不好营销。


因为顾客变了,你也要变。(人)


我们聊当下露营、骑行、桨板......聊各种生活方式,眼前这位骑小布,说平时穿优衣库,一点没有老板架子的老板透露,LOOKNOW下一步也会调整一些配货,Gorpcore也会出现。


他们是把自己定义为品牌集合店,聚焦全球设计师品牌的新零售服装,而不是买手店,后者可能更会带有一定的风格特征,而集合店更多的是要服务用户,用户变了,货品也要与时俱进。


毋庸置疑,生活方式会改变穿着,如今已经正在发生。实不相瞒,我曾经也是快时尚的消费者,但最近几年,不知不觉也更偏爱于小众设计师品牌,看博主穿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风格。



聊起关于一些未来趋势的预判,运动、健康依然会是实体商业的热点,同时随着疫情影响改变消费习惯,work life balance会是一种生活方式,并正向引导线下的社交需求,大家的insight很一致。


保持和消费者的对话,是品牌乃至项目可持续的唯一出路。


你有没有觉得2022过的特别快?毕竟少了一个季度。前一阵关于实体mall的大面积关店,市场如何如何萧条之声不绝于耳,纵使市场再糟糕,最近也还是看到了不少街头更新的画面,以及一些创新的东西出现,行业的韧性有时候也许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强一些。


所以,少一点焦虑传递,多一些支持与关注吧。


实体商业加油。


PS:那些支马路其实每一条都很有讲头,除了街上的商业,还有背后的那些建筑的故事,改天可以写个连载,如果大家想看的话。


撰稿 / 凉拌黄瓜

编辑 / 佐夫、建国




什么样的街道,能“长出”独立小店?

話梅在成都的新故事

城市更新的乐与苦

东山口的自洽与松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