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山口的自洽与松弛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1.东山口不只是一个“地方”,东山口之于广州,是几代人向往的叠加与碰撞。493栋精巧的红砖洋房,是爷叔辈所倾慕的,富足静谧的“美好生活”,是父母辈眼里的婚纱摄影地,是哥哥姐姐辈眼里的广州文艺小店聚集地,是同龄人的周末潮流目的地。


同样,任何一个成名的街区都不只是地名,它都应该是想象的总和,有密集的“狠货”,有经常在更新的新店,有数不清的活动,是的,要有这些独特而原生的内容。


2.理解东山口最好的方式,不光是去看什么“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故事,不是沿着小店网红打卡的路径走一圈;而是需要你随意的在附近住几天,跟着不同的朋友——在这里长大的年轻人,在这里开店的主理人,在这里拍照的小姐姐,在这里买菜的本地人,以及各地来这里的游客,听他们讲,带你逛,听他们说这里的细节。


用这样的方式,你会看到东山口真正的全貌,口耳相传的信息是认识这里的密码。



3.东山口并不是另一个安福路,尽管它们都被粗暴的冠以“网红街区”概念。安福路的底色终究是老欧洲式的,有着“小开”式的精致与内敛,只不过更当代和年轻一些;安福路是你要收拾齐整,在梧桐树下保持轻盈的步履匆匆走过,东山口你可以穿拖鞋,也能穿帆布鞋,但不太适合穿高跟鞋皮鞋,除非你是来拍婚纱照。


东山口是国内最像东京里原宿的地方,形态、业态、生活状态和起源方式都很像。最早因为一小撮潮流玩家,主理人在这里可以低成本的玩起来,在这些尺度宜人的红砖洋房中开出一家家潮牌、集合店、买手店、 酒吧和咖啡,创造出完整的潮流生活,吸引年轻人的到来。然后吸引更多的品牌商家、以及更多的年轻人、游客...相比里原宿,东山口只是需要一些更持久的时间去沉淀,让当下的潮流慢慢成为一种经典。


4.作为另一种“里原宿”,东山口的潮流文化演绎很完整,从松弛的街道感,容易街拍的街区尺度,到错落的潮牌与发生的潮流事件,展览,东山口全都具备。


在东山口,潮流的“硬件”和“软件”可以合一,街头给潮牌店提供松弛的氛围,潮牌为潮人提供货品和衣橱,而潮人又让整个街道充满潮流气氛...街头/潮牌/潮人相互自洽,让东山口的潮流气氛不刻意,自然生成。



5.街头是潮流文化最理想的生长地,它天生就自带有去阶级化和自由平等的场所精神。开放式且有安全感的街区尺度,搭配简单随意的潮流门店,它就是能对年轻人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而在东山口,体现最明显的就是Badmarket。一家潮流杂货的“便利店”,如同你家楼下的小超市一般贩售着各种潮牌单品。从这一点上,Badmarket的精神和东山口原有的菜场是相似的,只不过一个再卖鸡鸭鱼肉,另一个在卖潮流杂货,好买也更好卖。Badmarket所有的陈列台都像是“货架”,墨镜、香氛、包包“散落在那”,都是在让你降低心理成本,保持淘货乐趣,买就完事儿。


6.同样从Badmarket开始,这里的零售空间都受到影响,有一种强烈的“随意感”,每家店都在用堆货的方式作为核心内容,密集、亲切、货品周转快,当然坪效也很高——这不只是某几个带头品牌的传递,更是受制于东山口原有的商铺特征,都是紧凑的,只有这样的堆货方式才更务实,更吸引人。


而这种随意和松弛的体验,恰恰是焦虑时代消费者内心更需要的:无压力淘货感觉,优衣库式的亲民价格,充满新意的风格。



7.珠江新城越有都市感,越是现代国际、高楼林立,东山口的场景价值就越是吸引人,也更打动年轻人,因为东山口的街道尺度对人足够的友好尊重,它很容易成为年轻人选择的喘息之地。毕竟谁都不愿意总是在写字楼格子间穿梭,强烈被“阶级感”所压抑。


事实就是如此。若非工作和房价所迫,所有人自然而然会流向更舒服的角落。


8.庙前冰室也是东山口的底色。一家连招牌都不摆在外面的鸡尾酒吧,一家早在六年以前就在玩speakeasy的创新酒吧,一个少有的拿传统白酒概念玩鸡尾酒的酒吧,它就是这样从庙前西街的角落里走向亚洲,屡拿大奖。


这是东山口的主理人精神。这里依然有着各种硬核的创新故事,而这些原生的店,也可以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里靠“口耳相传”这种复古的方式传播,而不简单是资本、流量、打卡...愿这种追寻产品本质的玩法能够一直持续下去,这样的品牌才能走的更远。



9.东山口的每家老店,都有一种“自然生长”的感觉,都在依托着所拥有的空间、建筑、挂上招牌,开张迎客,然后再由客人来不断的体验,购买...并从中一点点改变组货逻辑,调试氛围,最终都形成了每家店自然而然的样貌。


甚至就相隔几十米,也会因为所处位置和空间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气质,同样的品牌逛出不同的趣味,体验延展,避免自己和自己打架。是的,我说的就是COCKTAILJOJO,Badmarket旁的门店很带货,太多的帽子让你选择;而十几米对面,在老小区里的门店又有小展览和咖啡,可以多坐一会。


10.东山口的底色不只是市井、潮流...还有生活美学。具体一点有白鸟之歌,SND,Thehills橄榄山、LPS在地公园,这些由在地文化串联起来的,不去追逐快速的更迭,不去追逐“眼花缭乱”,而是做更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空间、展览、产品和内容。


东山口的ok center要开了,一定要看。


11.对于东山口,所谓“士绅化、网红化、变味儿”这样的体验仁者见仁,流量本身就是双刃剑,无论是客流或是传播,因为独特所以引流,而又因为流量过大干扰原有社区、重资本介入、抬高成本、挤走有内容的原生品牌...从而让街区显得千篇一律,平庸廉价。这也是在其他城市发生太多次的事情,或者说对于东山口而言根本就没什么办法,这是业权分散的必然会导致的现象。


只能期待业主方、品牌方和政府方能够看到这一点,当然,更需要放弃一些短期利益。






全世界的小店们,联合起来!

为疫情受难的实体商业

品牌如何创造自己的“圣地”?

「氛围感」的创造

什么样的街道,能“长出”独立小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