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长沙的一次“反其道而行”

佐夫Zoff&建国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如何理解长沙的商业生态?


从VC的角度,他们会说,要找中国最有潜力的新消费品牌,你不能不来这里。从线上到线下,从商场负一层到顶层,甚至不论这个品牌的产品是不是你唾手可得的,“消费湘军”的身影都从没有远离过你的身旁。


曾经很火的那句形容怎么说?中国新消费品牌分两种,一种是长沙的,一种是非长沙的。


文和友、三顿半、茶颜悦色、墨茉点心局、虎头局、盘子女人坊、零食很忙……在消费创新这条路上,长沙是实实在在供给了好的品牌与内容。关于国潮这两个字,你能想象到的画面、字体、灯光,背后都与这座以爱娱乐也擅长娱乐的华中城市著称。


北上广深,现在多了成都,是全国商业在对标的对象,求创新、求升级,我们的目光向这看。而长沙则代表着另一种模板,它的经验是普适的,广泛的,你再难找出一个城市,它的热闹感、烟火气、市井感会是那般直击大多数人的模样,真正能和主流的年轻客群产生共情。


长沙文和友

图片来源:长沙本地媒体“星球引力场”


有许多人问过我,除了成都下一个值得观察的城市商业是哪里,我直截了当的回答是长沙。这儿有消费气氛,有充足客群,有众多有活力的品牌内容……它一定是最有潜力和冲劲的新商业城市。


甚至可以说,现在的长沙商业,和成都有众多相似因素:早有本土品牌在对外输出长沙的声音;有街巷在自然成长,潮宗街、连升街、白沙街,乃至传统意义上的景区太平老街周边,都拥挤着各式各样有个性的小店;有根基稳固的青年文化在全国范围内都拥有拥护者,比如说唱,比如滑板;亦有十数个商业项目蓄势待发,去年刚确定落地华润万象城和京东MALL,热度从河东的五一商圈一路蔓延到河西;众多新锐本土潮牌,对长沙的发展满怀雄心壮志。


凌晨三四点,当你走在街头,看长沙的人们依旧在宵夜馆子、酒吧、夜市里欢声笑语、推杯换盏,你就会感慨,特别是在疫情后,这样有消费热情和欲望的画面是多么难得,这座城市是多么地有人气儿。


长沙黄兴步行街

图片来源:长沙本地媒体“星球引力场”


某种程度上,长沙的商业场景,会让人联想到大阪。它是不惮于让商业奇观出现的地方,是让商业的“性感”直接表达的地方,甚至你会感觉,长沙鼓励这样的激情。


犹记当年超级文和友仅从景观层面就给人们带来的震撼感,商业原来是可以这样搞的,如今看来,如此基因依旧在长沙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延续。


潮宗街的一隅,一片极致贯彻美式风情的小商业体,深谙明亮色彩和几何图案搭配之道,连一家居酒屋的门头都会设计成太空舱般的巨大入口。北正街里,透过古朴的牌坊,一整面赛博朋克风的高墙在黑夜里尤其显眼,而那其实是一栋青创办公空间。偶然路过某条街道,身边竟然矗立着一座城堡和一栋汤屋,那是两家鸡尾酒吧。


这种快乐很朴素,很直接,很感官。你不用费劲去考虑它高不高级,有没有氛围感,是不是你的type,你可以直接感受到刺激和快乐。一直以来,长沙带给人的感觉都是welcome everyone,欢迎娱乐,欢迎释放,无比接纳与愿意消费潮流。


北正街的赛博朋克墙

图片来源:长沙本地媒体“星球引力场”


但长沙其实也有另一面,而且是本身就有,并不需要刻意表现出来。


游逛在这座城市的几天里,年轻人们告诉我,他们的周末也会离开繁华的河东,去河西吃饭、散步、野餐、发呆。这里是有岳麓山和湖南大学的城市,有梅溪湖、西湖,看湘江流淌,白鹭飞翔。


大家谈论的话题不只口味虾和芒果的综艺,也会抱怨平行诗歌节的讲座门票怎么抢空得那么快,会调侃自己爱去江边“看海”。一家街道拐角处不起眼的小店,也会有一对爱周游世界的夫妻,跟顾客分享他们从南美淘来的奇怪玩意儿;一栋名为花炮大厦的大楼的17楼,一间书房安安静静地存在,那里也卖许多不知来处的插画书、艺术书,办各种放映会、读书会、体验活动。


长沙的西湖文化园


所以长沙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我可能需要换个方式来回答。


这里已经是一座文化娱乐消费都很活跃的城市。它拥有很多拥挤的热闹,活力十足,核心区域的奶茶店十几米就一家还会大排长龙。不过人们的选择已经在渐渐推动长沙往前走,市井烟火”是需要的,但同时,追求自然审美,有呼吸感的“放空之地”,也是被渴望的。比如说,是不是到阶段出现一个既能承接长沙的天然景致、文化之气,又能延续商业的热闹,提供一个新的更具质感的选项呢?


在网上搜索“长沙 看海”真的很有意思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毛十八”


当然,这其中其实并不存在孰好孰坏的问题,只是做商业永远都需要一种冲动的:想做好东西的欲望,一种“好像缺了点什么”的不满足


这种感觉就好比当我们看到行业内都在提青年文化、提潮流,可最终总会遗憾,因为这注定是“永远在路上”,永远不完美;同样,展陈各种声光电的艺术装置,搜罗各种不断涌现的小众潮牌、主理人品牌,堆满了这些内容,就一定能做出更多元、更个性、更包容的项目吗?很难,因此这也是这个行业的挑战和乐趣所在。


具体到定位,每个项目必然都会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我们总是把场景做深、内容做实、审美做透,希望在城市里,看到各种好商业内容的集合,品牌也好,主理人也好,文化社群也好,来拓展生活的多样可能。


这一点在成都是,在上海是,在长沙也是。如今的商业追求“自然系”,那长沙的年轻人也会在周末、节假日,去河西露营、跑步、骑行、划浆板,那里有山,有湖泊,有树林,有比河东更清新的空气,人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是共通的,特别是在当下这个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


所以当我第一次走进大汉友阿INPark的工地,望见规划的商场大门外,那么大一片宁静的西湖近在咫尺,满是树木的白鹭洲里时不时飞出几只鸟,我回头便跟INPark团队说,我喜欢这里,人们会喜欢这,这是人的天性。


大汉友阿INPark


放眼全国,我确实很少能看到拥有如此条件的项目。背山(岳麓山),面湖(西湖),却非常靠近城市的商业中心(与五一商圈只有十分钟的车程)。


为最大程度上保留这里的美,INPark其实做了很多“退让”的事情,包括层高,它很克制地仅打造了一层主体商业+屋顶层;也包括它的形态,建筑设计师魏春雨教授运用了极多的弧线设计,让整片白色的建筑体能尽量柔和地出现在山湖之中,屋顶的绿化广场也和西湖文化园的绿色步道无缝衔接。



还有个小细节。因为是个旧改项目,INPark的原始建筑是一大片采光条件不那么优质的红砖房,放弃商业面积的情况下,他们很巧妙地打造了足足八个能把光线和蓝天直接从上面引进来的中庭空间


虽然损失了些商业空间,但这种魄力和坚持是值得的,商场内部原本规整的空间因此破出了许多个天然的小景观点,屋顶的绿化广场也有了更多自然引入地下的步行阶梯。之后地铁2号线还将开放一个地铁口,直接通进INPark内部,据说是魏春雨教授特别设计的通道,都不需要走出地铁通道,抬头即见蓝天白云,你不会觉得你是进入了一个商场,而是自然而然走进一处公园。


上图:大汉友阿INPark中庭空间实景

中、下图:大汉友阿INPark景观效果图


其实放在长沙这个城市看,大汉友阿INPark做的事情非常“反其道而行”


公园商业,全国各地讨论得相当热闹,而对本地市场来说,大概三五年前才开始向购物中心转型,近一年才陆续流行起街边主理人小店,“自然系”、好审美的非标商业对长沙仍是一个陌生物种。而且以往我们看到的“长沙系”产品,往往更强调进入感、沉浸感,而不是融入感,通常是创造了另一个时空的奇观,典型如超级文和友,门外是现实,门内是熟悉又陌生的幻境。


主流消费习惯如此。不过还是那个观点,不要试图直接满足现有客人的需求,而要去引领消费场景的大趋势,敢于去创造新的需求,做本地的“第一个”,就是最大的机遇所在。


大汉友阿INPark效果图,从早到晚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定不只局限于当下已有的,风潮是一直在被创造的。青年文化的样貌,昨天是嘻哈摇滚,今天是露营冲浪,明天是二手可循环,后天是什么,永恒的追逐,不尽的淘汰


所以如何把一个商业项目的寿命做长,核心还是要去找到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事物,比如自然,比如有温度的社交,比如偶尔离群索居的宁静。或者退一步,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多元的承载地,无论怎么变,都可以在我这个场域里发生。



之前很多业内朋友知道大汉友阿INPark这个项目,大概都是因为茑屋湖南首店的入驻。这对本地确实是件挺热闹的大事,按长沙的商业地产逻辑来说,也至少算有个有份量的首店在了。不过我更关心他们把滑板品牌WOLLUP、音乐现场46LIVEHOUSE,与茑屋配搭在一起的逻辑。


WOLLUP和46LIVEHOUSE都是长沙本地做了很久的街头文化代表,前者在一些商场也有开出体验店,本质上说,他们各自代表了青年文化的一条支线,滑板与音乐,当下年轻人兴趣消费的两大板块。以茑屋为代表的,则叫精神食粮与公共文化空间,文化始终是重要的生活线索,也是项目的精神内核。


这是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简单理解为1+1+1也可以,你从客群的多样性上来说服我,项目能吸引各种各样爱好的年轻人,而且这些爱好现在很火。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生活从来不是割裂的一块一块,人也不能被固定的一两条标签所总结,我们想要的是自由选择的余地和可能。



大汉友阿INPark团队突破传统商业路线的一点是,他们在给我介绍项目时,并没有完全使用传统的那一套各种需求分析、区位匹配,而是在表达,这里最终的生活场景会是什么。


大汉友阿INPark效果图


为什么想在餐饮业态里更侧重轻商务餐,做high tea,因为现在人们的商务社交未必愿意在会议室里、在包厢里完成,我们需要一个安静地能吃点喝点什么,又更加轻松的地方来谈生意。


为什么更喜欢带来考察的团队在湖边边走边介绍,而不是坐在房间里讲PPT,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也喜欢的方式。好比长沙人本就会来西湖文化园露营一样,即便这里还没有任何一家露营主题旗舰店、任何一个固定营地。都是自然而然的需求,无需刻意营造。


INPark湖边一景


年轻人可以爱音乐演出,买各种潮牌,也可以追求精神食粮;需要偶尔的推杯换盏,忙碌于社交,也需要在草坪上放空,清空自己;可以走街串巷,也可以夹着一块滑板去湖边玩耍。


更何况长沙人早已在自发使用这里,散步、骑行、野餐、观鸟、划桨板,也许将来会有一场湖边的音乐会,也许也很适合有一间全白的咖啡馆,我能在这坐着,看鸟飞来飞去发呆一下午,也许只是在林间铺一块布,用便携卡式炉煮茶,听着滑板公园的喧闹声,感慨这就是生活。


这是多元的状态,它提供给我可想象的画面,我的各种生活状态都完全可以与之融合。我们有很多个周末,也希望有不同的风景和生活记忆,长沙人不仅只能拥有五一商圈和街巷的烟火气,也可以享受如此的开阔惬意。


湖对面便是大汉友阿INPark

图片来源:长沙本地媒体“星球引力场”


说实话,跑过全国很多城市,我越来越难概括所谓有质感、有腔调的城市到底该是怎样的。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一座城市质感的提升,总要有反其道而行的先行者的尝试,大汉友阿INPark是,各种生活方式小店是,各种有想法的城市更新、小街小巷的诞生都是。这些拼图越多,多元、包容、个性这些形容词才越有可能成为实际的东西。


多元不会只有一元,个性不会被框定,质感不应只有设计。总希望如是。






在成都,在公园,在源野

公园里的“非必要”

城市更新的乐与苦

聊聊商业的“场景光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