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聊商业的“场景光谱”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你如何准确理解一个“场景”?


不可否认,在行业里面大家聊起商业,最容易聊起的一个词就是“场景”。的确,走过百货时代,走过美式英式港式购物中心以后,当传统的商业体验感饱和,重复时,“场景”其实已经成为了商业里创新和争夺的新战场。


这也是从消费端倒逼的结果。年轻客群越来越看重“有趣”,开始将各种的聚会和消费放在街边小店,越来越少约在传统购物中心;同样,当城市集市、太古里等等场景感鲜明,内容也不差的商业项目,不仅时本地人的客厅,也成为真正意义上,代替传统名胜古迹的城市旅游地标,保证了客流的量与质。


关键是,“场景”能占据消费认知,这认知甚至能超越交通,区位和体量。你问一个年轻爱玩肯花钱的小伙伴,具体哪个购物中心他答不上来,但他一定直到这座城市里最酷的地方,可能时藏在地下的某个咖啡工坊,藏在公园里的某个烘培店,值得他跑半个城市来;当然这种认知,能成为自身客流和营业额的护城河,以及和品牌招商对价的砝码。


问题在于,创造一个新场景的前提,在于你如何去认知场景的作用,以及真正能够理解不同场景本身所带来的不同消费特征,客群类别,是否能够和自身的商业定位策略匹配?



我们对场景的感受,是往往是主观定性的。


这其中其实夹杂着许多的形容词,什么“烟火气”,“温度的”“性冷淡的”,这首先就带来了大量的误解。从烟火气来说,太古里也很有“烟火气”,不过那是一种充满精致感的烟火气,和你家门口的菜市场地摊烟火气完全不同;同样,我们常常把科幻感的场景称为“赛博朋克”,但但事实上这里面能细分出太多种类别,比如“废土风”“末世情节”“Y2K美学”。


当然更准确一点,我们可以以具体的案例作为说法,比如“这个街区做的很像文和友”,这个公园很有“麓湖”的感觉;或者说,以电影为对标,以各种建筑大师的风格为对标等等。


其实这些都在让我们找到一种共识,减少沟通成本的方式,快速的理解场景本身的形态和氛围。但事实上,真正准确去描述一个场景的感受,是极为困难的。


为什么体验商业场景,我们要到实地去考察,靠“云踩盘”根本无法真正感受?那是因为场景就是多种要素的集合:建筑、产品、业态、服务、设计、材料、音乐、人群、甚至空气和温度。这些要素混合在一起,就是会给你传达出一种气息,让你想花钱,想留在这,想带女朋友来,或者是想马上拥有这里。


既然准确描述场景很难,那就需要借助一种模型,先从场景最为直观的要素开始入手,来对场景进行一个基本划分。


比如表现形式和场景元素。



这可能是最有“体感”的两个维度。


形式很好理解,就是表现出来的形式感,是简约的,还是繁复的,几乎任何人都能有直观的体验,天目里是做减法的,中间大广场大尺度的水膜景观,收口整齐的阳极氧化铝铝板和抛光清水混泥土,它的确通过材料和极简的感受来营造场所;文和友毫无疑问则是繁复的,一眼过去,招牌灯光动线琳琅满目,信息量极大,视觉焦点分散,每个角落和细节都值得去阅读和观看探索。


而不是很好理解的,是横坐标:即场景元素。首先不同的元素的确都有自己的文化由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风格,甚至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都能催生出不同的元素;面向未来则更加多元,想象力丰富,外太空、末世废土、太空飞船...等等。


如果兼顾所有的要素,包括设计、观念和文化,只能让这个模型变得无比复杂;所以倒不如直接用宏观的时间概念,即“传统”和“当代”的场景元素去区分。


面对这样的一个模型,我们便有可能将现有的,已经呈现的,相对知名的商业场景来进行排列。虽然体量和尺度有差异,但场景感依然明显的项目,比如阿那亚,麓湖等也可以放入,以更好的来理解这个模型:



这个模型所定义的标准,是每个项目的“基本场景”,可以理解为公区,或是项目本身最核心传达出来的场景感受,而非项目内部的商铺细节;简单说,它所概括的其实是“载体场景”,而非里面的具体内容具体品牌。


而依托这个模型,就可以感受到这个直角坐标系,不同象限对应的模型种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最为明显的,莫过于“繁复-传统”象限,很市井风格,这也是被市场验证,效果直观的象限。超级文和友、北外滩来福士的城市集市、淮海街,他们的特点无一例外几乎都是取自于各种市井文化,不管是长沙、上海还是东京,这些都是来自于无数人记忆、来自于无数电影和戏剧的典型场景,进行重新策展和还原。


而这种场景的价值已经被验证,大流量-中低客单,它的大众认知基础最好,做到位很容易能够吸引到传统家庭人群、外地省内游客,以及年轻学生群体等等,具体要看业态类型和功能定位,是否能对周边的社群人群有吸引力;当然它也有一些延申,包容度越来越高,深圳文和友慢慢成为了一个“魔幻市井Mall”在餐饮小吃的同时,有了更多零售,影院等等。



对于“传统-简约”而言,整体的气质感和文艺,设计感会更加强烈。成都远洋太古里是取自于一些传统的川西建筑元素,无论是配色、建筑尺度,街区肌理等等,它都充分尊重了成都这里原有的空间文化,但确是用很当代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又“熟悉”且时尚,很成都味道也很精致,所以它也真正的吸引了不少的外地游客到访,成为成都和宽窄巷子、锦里同样能级的旅游目的地。


肯定有人会有疑问,阿那亚、现所与“传统”搭边吗?尽管说他们都很当代,但其实也是使用了不少传统经典的美学元素,只是用了形式感更加简约的表达方式。现所内部如同教堂般的拱门,阿那亚对于书店、教堂,美术馆这些传统文化精神建筑的解构和重组,减少传统的仪式感,显得不那么“厚重”,让文化中产和更年轻的一代更好接受。



"繁复-当代”象限里,实际上蛮多会出现在东京、新加坡和曼谷、香港,当然也有成都。这可能不是一种巧合,这几个城市虽然城市能级各不相同,但这些城市都有浓重的娱乐和时尚消费氛围,需要更直接的视觉感官刺激,和时尚感强的空间来刺激消费行为。


同样,这种场景本身的“都市感”也非常强烈,也是能够包容各种传统和新锐品牌,直到重奢,也又蛮强的公众认知基础,能直接的感受到品质和精致气息,对于传统高消费人群是有直接吸引力的。但从实际感受来看,这种场景的缺陷在于,作为商户载体本身的元素过于凸显,反而让人有点注意不到品牌商户;虽然一眼过去很惊艳,但至少在更年轻消费客群眼里,有一定审美品味的客群眼里,会显得略不耐看,有心理压力,至少来这消费逛街也需要穿精致一些,不属于日常。



“当代-简约”象限,这可能是目前最为年轻化,最容易出片且有气质,也是最能筛出年轻高质客群的场景。它有很强烈的一种“美术馆”气质,而且还是定位于那种更加当代实验气质的美术馆。


这个象限的场景包容力本身也非常强,因为它本身的形式感更像一个合格,让人放松的商业“载体”,只提供气质,不提供太多的视觉信息,任何品牌进去,品牌能感觉自己也是主角;而且这样的场景,其实真正能让当下心理问题焦虑,各种社会压力之下的年轻人群感到“放松和放空”,当然也很耐看,小伙伴在里面自拍,人本身更加突出。


事实上这种场景更加适合高品质社区和办公区域的小型商业组团,高频,高渗透率,不低的客单,能够成为有社交需求,艺术、创意时尚行业年轻人的客厅。大家都需要一个简单有质感,日常却又有品质的公共空间。反而不是很适合传统度假旅游,度假需要更多的主题感,需要一些“风情”,刺激人的享乐欲望。



当然这些也只是基于实际呈现的主观判断。事实上,不管是任何风格,只要做到彻底,极致,都能成为大家认知中,能够牢牢记住的场景,同时也能形成自然而然的传播力,让项目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流传,节约大量的传播成本。


但关键的是在于,场景不是简单的将场景打造出来即可,否则那只是一个网红自拍基地,慕名而来上当受骗以后就不会再来,更需要的是整体逻辑的系统性。定位-场景-品牌-客群之间是需要匹配的,从而能够形成完整的“生活方式”吸引力,可以生活在其中,所见即所得,有品也有质。


对于商业场景的理解与构建,你怎么看?



从REGULAR到现所,来聊聊商业的意识形态

“好设计”到“好商业”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什么是商业的“烟火气”?

是什么,在造就商业地产的场景创新?



       



成都商业研策人、爱好写字,

有空多聊聊。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