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周碎语·补遗二】2020.3.1——2020.3.25

昆仑雅君 昆仑群玉 2024-01-09


2020年3月1日碎语

 

今天3月1日,朋友圈许多朋友都在说: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你好,三月……

 

在家里呆久了,虽然心里很享受当下忙碌而充实的居家生活,可身体对外面的世界已经有了渴望,渴望到阳光底下撒欢,渴望在风里狂奔,渴望看柳条抽绿,渴望赏蓓蕾初放……

 

好在心中有世界,身体上的生物性的反应,可以被意志纾解,沉潜于家,仍是趣味无穷。

 

接连两日,读听《存在与时间》,虽有谌洪果老师的讲解,也读得晕晕乎乎的,但总觉自己在长进,好像能明白个五五六六。我仔细想了想,对于这类伟大著作,如我这般的小白,只能如此,苦读苦修,不断朝向伟大,别无他途。

 

今日描红,忽觉近百页的字帖,已描了近四分之一,不禁一笑:照这般速度,这个学期结束,这本字帖,可能还不够。写好字,一要天赋,二要勤奋。于我,天赋全无,所靠只有勤奋。就这样,描描写写,当我老了,字可能会写得好些吧?一笑。

 

明日,三月第一周正式开启,昆仑诸君,惟愿你我同心,灿烂一春。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2日碎语

 

无心工作,便尝试做19年高考真题,今晚只做了全国一卷前六题,全对,心情颇佳。不知不觉,离开高中已是两年之久,再做高考真题,颇多亲切之感。当从所谓应试系统走出来,再看高考题,却多了几分明悟:就高考题目本身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应试,要想做对,不是死记硬背,核心是基于语言的思维力,旁涉审美与文化。

 

今晨晨诵,刚开始时,我心想要黄,诸君状态堪忧。可没成想,慢慢地,竟渐入佳境,可知,我们,真的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态度。什么态度?不知道不了解,太正常了,这要都知道,都了解,那我们还学啥呢?袒露自己的襟怀,大胆表达自己哪个字词不知道,哪个句子不理解,哪个道理不明白,唯有如此,才是正途。敬事而信,选择了,便风雨兼程,与诸君共勉。

 

今日输入法有问题,极不灵敏,便不复多言。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3日碎语

 

今日,偶见泡桐花苞满枝,不知何日,次第绽放。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今日学毕,再读全文,只觉文本虎虎有生气。

 

文章写鲁迅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海婴不安地来回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地坐下”,萧红觉得此时的鲁迅先生“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我觉得,此时静享天伦的鲁迅先生,竟有些陶渊明的味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画面,让我想到了杜甫,想到了《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画面,让我想到了辛弃疾,想到了《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英雄的儿女情长,总是分外动人。

 

文章写鲁迅先生“坐着”,给人一种像雕塑的感觉,那萧红如何为何要将鲁迅先生描摹得宛若雕塑呢?先看如何?短短几行文字,数次出现“坐”字,出现“背影”二字,坐着不动,只一背影挺立,在时间的流中,岿然不动,佛家说“截断众流”,此时的鲁迅,背对苍生,心有大爱,孤独的背影,颇有些“截断众流”的味道,天地间,只此一人,竟有些悲怆。再说为何?雕塑,首先闯入我脑海的形象,便是罗丹的《思想者》,沉思中的痛苦与挣扎,将动未动,包蕴性的片刻被雕塑凝固,穿透时光,直抵心灵。雕塑,是可以不朽的,鲁迅先生如之。若往下拉,雕塑在时光中的静止不动,雕塑的沧桑感,与夜中鲁迅先生独坐的背影,是神似的。

 

读过讲过《回忆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竟有了些新的体悟,“教学相长”,诚不我欺。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4日碎语

 

今日见到了阳光,莫名亲切,恍若隔世,只想掬两捧在手,一捧藏于心中,温暖暗夜,一捧遥寄远方,与诸君共享。

 

刚刚扫了一眼群里,作业完成得空前惨淡,想来是今日作业总量略多,不能准时完成。那就停下手中疾驰的笔吧,今日事,明日毕,偶一为之,无伤大雅,明日继续便好。睡前的一段时光,或与爸爸妈妈闲话一会儿家常,或手捧一本书浅吟低唱,莫要辜负这寂静时光。

 

今日,《三国演义》读完了第二十回,六分之一已毕。四大名著,入团队前,只读过《红楼梦》,于其余三种书,无半点兴趣。在我心中,红楼一梦,千红哭,万艳悲,才与我心中世界合,青春的迷惘与苦痛,家国的矛盾与逼煎,种种挣扎,柔肠百转,才是我的最爱。追着《红楼梦》,看了许多遍越剧《红楼梦》,徐玉兰先生的贾宝玉,王文娟先生的林黛玉,风华绝代,《黛玉焚稿》一折,更是我心头挚爱,一招一式,一声一腔,总关情。诸君,强烈推荐看一看越剧版《红楼梦》,读一读《红楼梦》。好吧,话头儿有些远了,入了团队,先读了《水浒传》,配着金批,精彩处,拍案叫绝,接着读了《西游记》,年岁长了,于这猴头的妙处,也多有心得,可《三国演义》,却始终不愿翻动。因了这个假期,恰好又带了这书,每日得闲,读个一回两回,配着毛批,慢慢出了味道,三天两天不读,倒想了。读书事,只要书好,只要心坚,慢慢咂摸,总会欲罢不能,一点心得,与诸君分享。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5日碎语

 

今天阳光特别好,可以将心暖热。

 

今天上《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当探讨完吕蒙与仲永求学之路的不同后(有何不同呢?从外部条件来看,一有人劝,且会劝,眼光长远,虽为实用,可着眼家国之事,一无人劝,作为谋利之工具,鼠目寸光;从主体自身看,一听劝,苦攻读,自读中,得趣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洋洋自得之情毕现,一只是消耗自身之天赋,最终“泯然众人矣”),灵机一动,问:我们是仲永还是吕蒙,我们周围之人是孙权还是仲永父?当我问出口,我便在心里给自己鼓了一阵儿掌,我咋这么棒呢,咋这么有急智呢?

 

我们为什么学语文?一者为了提升读写能力,会读能写;一者为了安放心灵,给灵魂找出路,立三观。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会读,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到底在言说什么,只有能写,才能让读真正作用于灵魂,对读进行梳理与反思,进一步提升读的能力,实现读写与灵魂的良性互动。

 

我们周围,有仲永,也有吕蒙,有浪费天赋虚度时光者,也有刻苦攻读成就自身者;有孙权,也有仲永父,有对我们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者,也有打击瓦解我们向上之志者。当然,仲永父好像不能称之为打击瓦解我们向上之志者,他是将我们当做谋利之工具者。但是,在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里,真正如仲永父者其实是很少见的,故我们将之扩大范围,扩大为一切把我们向下拉的力量,有风言风语见不得我们的烟囱冒烟者,有恶性竞争互相攀比者,也有控制我们的手机(当然,自己控制手机者不在此列),等等。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6日碎语

 

又到周末,好开心,明天可以睡一个长长的觉,可以听读《存在与时间》,可以听谌洪果老师解读《小王子》,还可以将我们的疫情写作发于微信。

 

可能真的是老年人了,精力不济,如《存在与时间》这类书,放于工作日读,是万万没有精力的。这类书,只能放于周末,整个人身心俱净,展卷研读,才会有一种享受的感觉,才会获得阅读的高峰体验。工作日时间,只能读读《三国演义》之类不太烧脑的书,放松身心,悦目悦心,有一种满足感。

 

这回的疫情写作,前两天已经改完,我共选了五篇,悦扬、译墨、千洵、昕锐、钱锦,各一篇。这几篇文章,各有特色。悦扬的,探讨了“是否应该公布疫情信息”,虽然稚嫩,有漏洞,但已经开始尝试思考家国大问题了,这非常重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世界,终将属于我们,属于年轻的我们,我们如何思,于我们的国,至关重要;译墨的,偏抒情,情从心中流出,恍惚间,我好像感受到了他的赤诚,从他的作品,我看到了一种可能性,译墨,只要不放弃,必将成为一个优秀的表达者;千洵的,我改得比较多,但精华处,独属于她,她说,“现在的我们就好似那些成天窝在家里,想干一番大事业却不能去干的人,有点像古代不得志的诗人”,我想说,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想,哪怕在家里的方寸地,我们也可以有一番成就,成就自身之路,最重要的,永远都不是环境,而是我们是否愿意,是否想;昕锐的,表达非常理性,我仿佛看到一个理工男,自信而又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条理清晰,不蔓不枝,理性中又带着点点感性,那么熨帖;钱锦的,一眼看去,很一般,但越看,越觉得棒,逻辑性太强了,关联词语的运用,妙到巅峰,文章起伏与心理起伏,合得丝丝入扣,越读越喜欢,了不得。

 

一说,好像又多了。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7日碎语

 

周末第一天,好充实。

 

重新梳理了一下微信订阅号,或取消订阅,或暂停接受订阅号的新消息推送。之所以要精简订阅号,只因精力不济。各种信息,纷至沓来,虽然质量都不错,但以我目前的状态,已是无力阅读。不阅读,便没有关系的建立,再好的文字,又与我何干?于是,便优中选优,留下割舍不断的订阅号,未来的日子里,努力阅读。我始终坚信,自己只是一孔;我始终尝试,去接触理解更多的一孔。不断形成自己的偏见,不断打碎自己的偏见;一方面勇猛精进,让自己的一孔不断新生,一方面心怀敬畏,自己只是一孔,宇宙广袤。

 

听读《存在与时间》,慨叹自己脑容量不足,但就这样懵懵懂懂,却时时觉得自己被扫除尘垢,焕然一新,不断新。好东西,真的值得全情投入。

 

晚上听谌洪果老师讲《小王子》,一段话,于我,有点儿惊心动魄的意思。“我们需要闯入者,需要遭遇。需要面对闯入者敞开自己,而不是更深地封锁自己。但这个世界,仍然是外在的,可以舍弃的。是的,真正重要的事物,是靠内心发现,是要倾听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传言。”每个人都是一颗孤独的星球,可每个人也都是浩瀚宇宙,我们所有人,都生存于意义世界之中,关系世界之中,这意义与关系,不是外力的强加,而是我们本心的关照自省。我们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可是,因为我们不断敞开自己的世界,不断探索,不断与新的事物遭遇,生命不断更新,不断新生,竟有了无限的味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今日,疫情文发布于微信,诸君读读品品,同行者的作品,总能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8日碎语

 

要敲今日“碎语”,头脑忽地发蒙,不知欲何言。

 

《诗经》之旅,本周将告一段落。本来要接“落花诗”,可总觉春花刚放,便言落花,颇有些不合时宜,于是,便翻开“百花诗”来看,忽觉发现新天地,“乱花渐欲迷人眼”,繁花似锦中,引动百千幽情,美不胜收。于是,便决定,在“落花诗”之前,先在“百花诗”中沉浸。

 

今日大致规划了一下初中语文课程框架,一些过往的人事,脑中翻腾。很多时候,我们不断向前奔,便会失落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在当日觉得一定不会被失落的人事。那些失落的人事,是否无意义呢?当然不是,他们曾丰盈了我们的那段时光,刻写了今日的我们。我们不断向前,在失落的同时,又拥抱着新的人,新的事,去珍惜,去创造,所有尚在一起的时光。

 

今日不欲多言,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9日碎语

 

最近越发觉得,不同人的眼中,同样的文字是以不同的姿态存在的,哪怕同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长,思维方式的变化,同样的文字在脑中的呈现,也是不同的。

 

对于《老山界》这样的文字,以前的我,是体会不到她的好的,完全感受不到,只觉得这样的文字,不过是特定年代特定作家的特定之作,只适合于文字博物馆,今日再翻检出来,总有曝尸骨于阳光下的荒谬感。当然,我并未否定其价值,只是觉得怪诞罢了。

 

可是今日再看,却有了别样的感动,直击心灵的那种感动。

 

给瑶族大嫂钱,大嫂不要;给瑶族大嫂米,非常欢喜。我们当然可以说战火纷飞,钱不值钱,有钱也无处买米,米则实惠得多。若我们再换个角度,便有别样的风景。《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木瓜”与“琼琚”,在情感的天平上,是等量的,在钱财的天平上,木瓜,哪有分量。《老王》中,老王死前送香油鸡蛋,杨绛先生给之以钱,当惊闻老王已死,方才了悟,老王送的是情意,自己的行为,却多了世俗气。回过头来,看大嫂的要米不要钱,便豁然,送钱,那是交易,是买卖,送米,则是情意绵绵。

 

爬山之时,山高路险,浑身紧张,便前后呼唤,这喊叫,与我们做过山车时的喊叫有何不同?极端条件下,呼号所缓解的,不正是我们心中的紧张吗?一个人,置于高山之巅,喊一声:喂,你好吗……山谷回响声声,心头阴霾顿消,此处的喊叫,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作用,毕竟,此时,尚有敌人追击,心头怎会无阴霾?我们一起抬重物,“1、2、1、2……”,劳动号子震耳聋,除了协调动作之外,又何尝未曾凝聚力量呢?这里的呼喊,不也凝聚人心吗?我们再看具体喊了啥。“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这呼喊,加油鼓劲,幽默风趣,粗而不俗,还有些个夸张想象,这有力的呼喊,这欢乐的气氛,这浪漫的情调,置于敌人围追堵截中,置于山陡路难腹饥中,怎不迷人?

 

至于夜半醒来的那一段描摹,更是堪称经典。经由景物,写了环境的恶劣,写了周遭的寂静,写了心中的安与不安,哪里是景,处处是人啊。人与自然,在那样的情形下,竟然合一了,竟至天籁之境,细细品来,瞠目结舌,心中对于感受到这种种的人,心生敬意。若无感受,怎能道得如此明白?

 

今日有些激动,对于《老山界》,说得有些多了。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10日碎语

 

今日旁听哲学课,于“自由”一词,想多谈两句。

 

动物的自由。丛林之中,是没有红绿灯的,是没有警察的,想跳到哪棵树上就跳到哪棵树上,想跑到哪个洞里就到哪个洞里,这种自由,与其说是自由,我觉得,不如说是基因的刻写。老虎不会天天爬树,猴子不会天天游泳,所以,在我看来,动物,是谈不上自由不自由的。

 

庶人的自由,社会层面上的自由。自由,不是肆无忌惮,无法无天,而是建立在共识、伦理、规则、法律基础之上,思考在社会中,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果说,我有不赡养父母的自由,毫无疑问是有问题的,赡养父母,是责任,义不容辞,不能谈自由;如果说,我有在课堂上乱吵乱闹,胡言乱语,污言秽语的自由,毫无疑问是有问题的,课堂,就是要祛除污言秽语,文明一个人的场所,污言秽语是要接受惩处的;如果说,我有随便使用乱碰别人物品的自由,毫无疑问是有问题的,这侵犯了别人的财产权;如果说,我有把别人的隐私满世界张扬的自由,毫无疑问是有问题的,这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也就是说,庶人的自由,建立在公序良俗法律规制基础之上,不能以自由之名,行无德违法之事。

 

智者的自由,逻辑理性层面上的自由。智者的自由,在我看来,意味着探索未知世界的自由,是一种思维的自由,选择某个领域,不断拓宽人类认识的边界。这种自由,就不是建立于世俗的道德规则之上,而是以科学伦理为基础,当然,世俗的道德规则与科学伦理有交叉,但在我看来,科学伦理,所关注的,是更高层面的问题,所约束的,更多的是智者,毕竟,庶人可能接触不到这个层面。

 

圣哲的自由,圣贤层面的自由。这个层面的自由,应该就是夫子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康德“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这种自由的基石,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规则科学伦理,而是对人类的悲悯与同情。

 

在我看来,无论何种层面的自由,都是有限制的,都是带着镣铐跳舞。没有限制,便没有自由,因为,自由与不自由相对,若没有了限制,便消灭了不自由,当只有自由存在的时候,也就是自由消亡的时刻。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11日碎语

 

读《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弥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心中大恸。

 

关于祢衡,有一出京剧《击鼓骂曹》,非常精彩,强烈推荐。对于祢衡,虽可谓其有性格缺陷,可冲天的骨气,透过文字,直通霄汉。他当众裸体换衣,言“欺君罔上,乃谓无礼。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其行其言,真狂狷之士也,可谓开魏晋名士之先。

 

吉太医一段文字,直看得人血脉喷张,怒冲斗牛。为明己心,自咬一指;欲鸩曹操,扯耳灌之;屡经拷打,骂曹不止;终不折节,撞阶而死。赴死前,假装招供,求暂释缚,言“且勿动手。吾今熬刑不过,只得招供,可释吾缚”,撞阶前言“臣不能为国家除贼,乃天数也”,数语于文中,连而读之,泪蒙双目。忽觉今日疫情中之逆行者,其气节,源出有自。于国之勃兴,有了一丝了悟:此辈人物,代代不绝,何愁国之不兴。

 

读罢掩卷,总觉吉太医颇为面善,忽忆《史记·刺客列传》,这段文字,颇有太史公之风。

 

昆仑诸君,于好的文字中沉潜,激荡心志,必生豪逸气,于前路,便多几分勇猛。仁智勇,以仁为基,以智为辅,以勇为先,当是通途。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12日碎语

 

今日《土地的誓言》,上得好嗨。

 

越发觉得,这篇文字,一定要读,要大声地读,不读,不足以体会到她的美妙。

 

听到召唤,感受到热情,回想往事,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愈觉召唤之声切,心头热情涌。于是,“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地层里,岩浆在流;土地里,绵绵五千年的自强不息在奔;大地上,无数志士挥洒的热血在淌;我心中,大地所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乃至将要发生的一切,奔腾,就在这一刻,我与大地合一,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大地的感受就是我的感受,大地的怒吼便是我的怒吼。

 

回想一段文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周围的乡景,风吹过白桦树,因心中的苦痛,沙沙声便是呻吟,万马奔腾铁蹄声声,狗叫鞭响,声声相交,在曾经的天空回荡;黑土地上的物产,黑土地上的人,黑土地上的矿藏,五颜六色,色彩斑斓,每一种颜色,都是一种深情;童年里的铃声,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传说,童稚时恐惧的怪诞狂风,今日思想,都是那样美好,那便是祖祖辈辈生长的样子,是这片土地的岁月静好。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闪现,瞬间千万里,瞬间几万载,刹那,便是永恒,永恒,也在刹那中闪现。这些画面,参差错落,似毫无章法,可细究,又井然有序。因召唤而与耳有关的场景先呈现;接着,以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东北人如玉,自有千古气节为核心场景,串联起那片土地上的宝藏;之后,由实转虚,这篇土地上的故事,与声音有关,因为,接下来,又是听到故乡的召唤。如果说,土地的宝藏养育了我的肉身,土地的故事,便滋养了我的灵魂。

 

今日,碎语字数过两万,一记。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13日碎语

 

今天,我所在的村庄解封了,村里的路上,忽然多了些老头老太太,熬过月余,看他们,总有一种劫后余生之感,颇为荒诞。

 

忽然觉得,我们好牛。

 

就这么,慢慢走着,我们已经上了整整五周的网课了。就在网课的过程中,我们有了并稳固了我们的学习社群,自在鲜活地成长着,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地期待与你们的相遇了。

 

今天,我们结束了《土地的誓言》,于我,只读一遍,大声地读一遍,便觉酣畅淋漓,便觉好文章,过瘾。对于土地,我是有深情的,只因我曾在泥中打过滚。春天,到麦地里除杂草,蹲着跪着往前挪,阳光很暖,风有些凉,腰有些疼。夏天,我还经历过手割麦子的年代。拿着镰刀,一刀一刀割,之后扎麦捆,之后用脱粒机脱粒,日头很毒,粉尘飞扬。脱粒的麦秆,直接拿叉子垛麦垛,黄黄的麦秆灿灿的光,一种好闻的植物清香。我最喜欢爬上去,总是被我妈拉下来,说,踩坏了麦垛,麦垛进雨水,秸秆会全烂掉。之后,便是到地里捡落掉的麦穗,顶着大日头,汗流浃背,一穗一穗地捡。回家,喝一包一毛钱的冰袋,便觉好幸福。接下来,便是玉米。最害怕给半高的玉米施肥。在半人高的玉米地里,一手拎着化肥桶,一手施肥,弯腰撅腚,腰要断了,脸时不时被玉米叶子割得红红的,太难过。到秋天,拿着锄头,杀玉米。一锄头一棵,杀完掰玉米棒子,捆玉米杆。那个时节,正是蟋蟀的时节,玉米地里,大大小小的蟋蟀,数不胜数。回到家,还要撕玉米皮,将玉米扎成一把一把的,垛一人高的玉米垛,慢慢晾晒玉米棒子。冬天,便是手动脱粒玉米棒子的时候,手经常红红的,疼疼的。现在,基本都是机械,好像没了幼时的辛苦,可也缺少了与土地更深层次的接触。

 

因了我的经历,对于《土地的誓言》里的那片土地,充满了亲切,那些组合的场景,许多,都曾在我的生活里上演过。我常想,对于诸君来说,没在泥里滚过,阅读这类文本,可能是困难的。但也正因为这类文本的存在,让诸君有可能接触到土地,最真实的养育过养育着我们的土地。

 

土地,便是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长我育我的地方,是给我以精神滋养的地方,是给我以传统熏染的地方,是我不断出走又不断归来的地方。

 

土地,是物理意义上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在土里打滚儿,在地里刨食;土地,是精神意义上的土地,流传的狐仙鬼怪的传说,流传的辈辈英雄的故事,流传的往圣先哲的格言,在小小的脑中,沉淀为一生的精神底色,质朴刚健,古道热肠;土地,是一生所在,也是一生所往,在土地中,长成,最终,埋入土地,成为物理土地的一份子,成为精神土地的一份子。

 

今夜,好像说多了。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14日碎语

 

有些硬骨头,一定要啃,这是今日之我最大的体会。

 

每次听读《存在与时间》,于我,都是挣扎痛苦与高峰体验交织。害怕听,打开书和音频之前,要做许多心理建设;刚开始听,头脑跟不上,不能快速进入海德格尔的逻辑,味同嚼蜡,动用意志力,坚持十分钟左右,便开始渐入佳境;进入海德格尔的逻辑,便觉无限高妙,有一种纯思的快感,对于生活,有一种更深的体悟,对于当下的自己,好像看清了一些;可一讲结束,便觉精力耗尽,无心其他;但当精力再次充沛的时刻,又一边畏惧,一边渴慕,一边想着再别读,一边手已经翻开书打开了音频。对于自己的这种奇怪状态,我很难描摹与说清,今晚听魏智渊老师的讲座,我忽然有了些明悟。对于魏智渊老师,在很多场合我都讲过,我算私淑弟子;对于他妻子桃夭老师,我自认为算半个真传弟子,有些扯远了。以前,对于魏智渊老师所讲,我往往只是叹服其高妙,推崇他为问题解决专家,在他面前,更多的时候,只是倾听,虽说有些地方,感觉不太对,但是,对于自己为何会有这种感觉,则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换言之,在魏智渊老师面前,我只能做到基本明白他在讲什么,却不能进行审辩与对话。这两年,跟着江子校长读中哲,这个假期,跟着谌洪果老师读西哲,今夜再听魏智渊老师的讲座,我觉得我已经清楚他立论的逻辑框架,对于他谈的某些点,我觉得我可以跟他对话,可以进行探讨。之所以会有今日之情形出现,皆赖哲学的阅读。于是,回到开头,为什么我对于《存在与时间》爱恨交织呢?无非就是骨头虽然难啃,但是味道极为鲜美,山虽难爬,可一路风光无限。

 

在阅读这个领域,先“信”,好东西,一定可以作用于人生,之后,数位领路人,几本根本性书籍,一些意志力,啃读,审辩,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15日碎语

 

刚刚听完谌洪果老师讲《海的女儿》,谌洪果老师对小美人鱼被割掉舌头的解读,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

 

小美人鱼为了到人类世界,寻找王子与永恒,被割掉了舌头,成了一个失声者。细细想来,当我们到一个新的世界的时候,又有谁,不是失声者呢?这个新的世界,可能是新的工作场所,新的周围世界,新的交往人群,当我们身处那样的环境,我们首先,往往是失声的,哪怕去热情地社交,不断地发声,往往也是源于心中的不安。这个新的世界,可能是新的研究领域,从思维的舒适区中跳出来而建构的新的思维平台,在这新的思维平台之上,我们的前有前见显得那样单薄,我们无知而笨拙,我们不知所措。这个新的世界,可能是生命的新的成长阶段,如我们,刚刚从儿童成长为少年,刚刚从童稚状态进入青春期,面对身心的巨变,我们敏感多疑,焦虑暴躁,我们拼命表达,理直气壮,这些,往往源自于未知与恐惧,我们的歇斯底里,拼命怒吼,好像声音很大,可在我看来,又何尝不是我们对这一生命阶段的失声呢?只因,我们觉得无能为力,觉得绝望,很大声,正是无声,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不被看见。我们用大声,传递了我们的失声,对这个阶段的自己,不够了解,置身于同一性危机中。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16日

 

今日上《木兰诗》,感觉极好。

 

第一个问题,为何“当户织”却又“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心中有事,无心纺织,坐于织机前却不织布,矛盾的情景,是心中的沉重,只因老父要出征。

 

第二个问题:本来心事重重,为何却言“无所思,无所忆”?只因木兰是女郎。在那个时代,女子就是纺织的,与参军无关。代父从军的苦恼,是无法言说的,一方面心中波涛汹涌似海,一方面还要佯装若无其事,其中的辛苦,难以言表。宛若我们的生活中,无数次的心中想要却不能明说,明明爱已入骨却限于种种,只得做朋友。

 

在“愿为市鞍马”与“东市买骏马”之间,省略的,是挣扎与哀嚎。可以想象,木兰下定决心将“代父从征”说出口经历了怎样的千回百转;可以想象,当父母家人听到木兰要“代父从征”时的拒绝与痛苦;可以想象,木兰在家人面前的苦苦劝说;可以想象,家人最终含泪答应时的痛不欲生;可以想象,父亲的无助,不能使长女免于征战,不能保一家安稳,心中的绝望与无助……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互文之用,所关涉的,一方面,是即将奔赴战场,生死未卜的沉重,长一脚,短一脚,深一脚,浅一脚;另一方面,是奔赴战场前准备的忙碌与精心,为了能够归来,能够平安归来,进行完全之准备。

 

“不问爷娘唤女声”,真的“不闻”吗?从物理空间角度而言,必定不闻,可从心灵角度,却时时得闻,爷娘声声思,时刻未曾离开心头。当“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征途之上,跋山涉险多辛苦,当“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征途之上,强敌环伺多危险,从黄河至边塞,越行越远,爷娘之声,心头越荡越响。

 

今日讨论至此,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17日碎语

 

这几日,教材进度明显变慢,于我,却有收获更大之感,不知诸君,是何感受?

 

今日,《木兰诗》仍旧未能结束,尚留尾巴。“万里赴戎机”,“万里”,便觉山高水长,征途漫漫,“赴”,前赴后继,奔赴前线,有一种雄赳赳气昂昂之感,万里之苦辛,便被一种昂扬取代,悍不畏死,奋勇争先。“关山度若飞”,“关山”,“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可此时,却“度若飞”,飞跃“关山”,行军迅速,气势恢宏,颇有一种万里奔袭,取敌首级之感。“朔气传金柝”,“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朔北大漠风卷雪,只“朔气”二字,便觉冷透骨髓,这冷,传至“金柝”,“金柝”声声,又将这冷弥漫四周,冷上加冷。“寒光照铁衣”,这寒光,可能是月光,而月,往往暗含乡思,光寒心亦寒;可这寒光,亦可能是铁甲反射之光,暗夜之中,铁甲散发着金属的冷光,森森肃穆,一种杀伐之气弥漫。“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身经百战,鏖战万里,只为家国太平,只为一个“归”字,哪怕身死,魂魄亦必定向着家的方向,所谓“狐死必首丘”。

 

朝堂之上,面对天子的册封,若是你我,做怎样的选择呢?木兰选择了放弃所有,“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何?只因初心。“初心”不为赏赐,只为家园免于忧伤,故而征战归来,初心不改,放弃所有赏赐,只愿回归家园。

 

归家之时,家人的欢喜,通过文字,如电影般闪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久别新归,在家中穿梭,那种欢呼雀跃,直逼人来。只要在家里,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刚浏览了一下诸君的“土地”主题文,颇多惊喜,但亦有不尽如人意处,只是想提醒一下诸君:一定要保证底线,底线,是给自己留的一丝可能性,一定要仔细思量,自己能否承担灭绝这种可能性所带来的后果,诸君,若要突破底线,定要慎之又慎。言止于此。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18日碎语

 

今日结了《木兰诗》。在想,为何《木兰诗》可以流传千古?在我看来,《木兰诗》圆了所有女子的一个梦:一个只能被束缚于家庭而不能征战于边关的梦。当我们讲到“英雄”二字的时候,脑海中所浮现的画面,往往与男子有关,是奇男子,是伟丈夫。当我们说到“女英雄”的时候,不自觉的,心中会有些小波澜,总觉得,“英雄”二字,与“女”相连,会怪怪的。可能我们在男权的世界里久了,在男子所组成的权利结构中久了,哪怕时至今日,又有哪个敢说,男女真正地平权了?若真正平权,那又何来“女权运动”之说?世界就是这样神奇,一方面,男权在我们的脑海深处驻扎,不能说兵多将广,但势力仍在当不虚妄;另一方面,我们总觉得,女性,亦有其伟大,女性,亦可称为“英雄”。于是,现实中不易实现的事情,便经由故事实现,而这故事由于满足了我们心中缺失的那一角,便代代相传,这,可能便是心理代偿吧。

 

今日,我们在“如何提升对话效率”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我看来,一次对话过程,要经历一个来回:发出信号者发出信号——信号被接收者接收——信号接收者对信号进行处理,形成新的信号——信号接收者反馈新信号——新信号被“发出信号者”接收。在课堂之上,师生间的对话,我往往充当发出信号者,我发出信号,信号如石沉大海;历经千辛万苦被接收,可信号接收者却充耳不闻,毫不理会;终于明确表示信号被接收,可拒不形成新信号……在课堂之上,信号需要有这样的来回,在生活中,又何尝不需要呢?出门跟父母说一声,外面跟父母保持联络,回来再跟父母说一声,这不也是一个信号的来回吗?师长朋友托付一件事给你,你去完成这件事,不论最终完成与否再与师长朋友说一声,这不也是一个信号的来回吗?信号一定要有来回,与诸君共勉。

 

此时,我正给我外甥女开“初四网络家长会”(我们这儿是五四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听着她家老师所言,颇多感慨。当一切以中考为考量的时候,成绩的高低,便成了唯一评价标准。诸君,对于自身,三年后,六年后,要以什么为考量呢?望诸君深思。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19日碎语

 

一日操劳。早起,听计文君老师讲《红楼梦》;之后,便是听教研课,备课,上课;下午,教研,备完“杏花诗”,构思本周周末信,读了一回《水浒传》;晚上,听江子校长讲座和“儒家晨诵(2)”,过程中,慢慢敲明日的周末信。

 

最近一段时间,腰疼得厉害,只因除了睡觉,其余时间,皆在坐着,一坐下,便不知时间。忽于此,悟到了《回忆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的坐如雕塑。明日起,尽量多站,少坐。身体虽多蒙伤损,可精神却多有亢奋,只因自己又进入一个飞速成长期,成长的快感,足以抵挡身体的不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私下忖度,夫子之乐,不外如此吧?当然,于诸君,则万勿似我,每节课中间之休息,定要充分利用,该蹦就蹦,该跳就跳,伸伸胳膊蹬蹬腿,动动脖子扭扭胯,只因诸君,正在长身体,这身体若是长不好或长畸形,终生抱恙,当多有悔恨。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20日碎语

 

昆仑诸君,今日听谌洪果老师《思想实验课·向世界敞开》,想必会有诸多感想。

 

在我听来,很是烧脑,一不留神,思维之线便断了。故而,整个过程中,我精神高度集中,当整堂课结束之时,长出一口气,精神,有一种满足感。我是一个偏感性的人,比较容易走进文字深处,感受到每一个文字背后的深情,这是我之长,也是我之短。之所以说是短,是因为一旦溺于情,便容易沉入到一种非理性状态,在情感的汪洋之中,飘飘荡荡,不知所踪。所有的非理性,只有经过理性节制,才能真正形成力量,宛若河流,修上大坝,才可发电,于流动之外,再有一重价值,当然,如此取譬,似为不妥,但也能略有揭示。谌洪果老师的课,便是对我们的理性精神进行启蒙,这种思维的运用,便是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审辩式思维”,便是我们思维训练的核心,也是我们成就人之为人的关键。

 

明日再听一遍回放,想来会有更深的体验,说至此,竟有些期待明日了。

 

谌洪果老师所列的哲学阅读书单,我已经发到了我们的群里,等到到了学校,若有机缘,我们成立一个“哲学小组”,按照书单,一本一本读,我想,我们都会有大收获。有一点期待,能够实现这个缘。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21日碎语

 

敲今日碎语的同时,我在听江子校长的“儒家晨诵”课程。

 

《论语》,自己读,共读,各种听,前前后后已经许多回,可再听再读,仍旧会亲切,会有新的体会。年岁渐长,《论语》的一些篇章,慢慢地化掉了,每每读起,体己之感渐强,生命中的一些人事,可以与之打通,有了一点带着《论语》生活的味道。

 

此时,江子校长讲“盍各言尔志”章。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愿无伐善,无施劳”;夫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三人之“志”,今日再看,感慨颇多。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是义薄云天,有些水浒一百单八将的感觉,有些桃园结义三兄弟的感觉,这种感觉,我好像曾经有过,不知诸君是否有过?那些年,还很年轻,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校,总会遇到与自己互相钟意之人,可以分享心爱之物,可以一起无话不谈,只是,慢慢的,种种原因,一个世界成了两个,在时光的流里,相互失落了,再也找不回,那时的两个人了……

 

“愿无伐善,无施劳”,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自我的成就与完成,越长大,越孤独,慢慢的,我们开始尝试“反求诸己”。每个人,都是一颗星球,我们为了这颗星球而操心。内在世界的边际越远,外部世界便越辽阔,所有一切的行动,并不是为了“伐”与“施”,为了夸耀,而是为了自身的完成,当自身成就的时候,我们便成为了一个发光体,不在是月亮,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而成了一颗可以自己发光的星星,未来,还有可能,成为太阳,如夫子一样的太阳。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们自己,以自身牵连起了一个因缘世界,一个鸟语花香,天下大同的“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若太阳,驱散黑暗,给世界以温暖。今天翻微信,发现一句话,大意是说,光明太盛,可以使我们失明,世界重归黑暗。这种光明,在我看来,可能不是真光明,是假光明,是借光明之名,若价值观的硬推之类,哪怕这些价值观,是所谓的普世的。真光明,一定是可以包容万物的,一定是允许阴影存在的,宛若太阳,阳光普照,可影子随之。

 

三者之志,若依江子校长之分,定为:庶人之志,如月;智者之志,似星;圣哲之志,若阳,似更通透。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22日碎语

 

今日惊见草青青,春,当真已归来,在寒冬后。

 

今日一天,懒理世事,与宋女士闲言:这些日子,有些累了。这种累,不是身体之疲乏,经过这些日子的居家生活,单从分量上言,身体已是重了许多,与宋女士戏言:未来之目标,便是少工作,多健身,我要成为美男子。

 

这种累,更多的,是心理的,是对个体有限性的一种焦虑。这些日子在家,虽然少了学校的教研,可我自身,一刻不敢停歇,于网络之上,听了许多课程,越听,越觉得自己渺小:这个世界,高人迭出,有那么多有趣的灵魂,可我,限于自身种种,不能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去亲近,去觉解。我们宋女士说我这种焦虑,是一种谦卑,越知道世界之广袤,便越了解了自身之渺小。

 

好像说得挺有道理,可我再细想,这可能只是一种现象描述,还是少了深度。我自己也在思考,我觉得,这种谦卑,里面还应该有一种狂妄:在非我之专精领域,虚怀若谷;在我之专精领域,狂傲不羁。什么意思呢?就是世界的未知,太为广阔,世界的有趣,无边无际,个体有限,在爱所有的基础上,还应该有挚爱一二。对全部世界抱以极大兴趣,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对自己的挚爱领域,有意有必有固有我。

 

对前者,开放之爱,当无不妥;对后者,胶固之爱,似当商榷。我是这样来想这件事情的:对挚爱领域的偏执,并非拒绝对话,而是要求更高层级的对话,换言之,挚爱领域,已经是个专业领域,能够跻身此领域的,必定是少数人。如果说兴趣领域,大家都能说几句,相互交流,似无不可,可在挚爱领域,知音者稀,交流者寡,若自己降低要求,仍以业余爱好者之姿去交流,似乎有些亵渎挚爱,有些浪费时间或精力。在挚爱领域,还是要与高手过招,面对常人,不妨意必固我,。当然,若是从领域推广的角度言,则是另外的话题。

 

那回到前文,我的焦虑核心是什么?是我还缺少挚爱领域,尤其当年纪老大之时。要知道,挚爱,不是说说便可,不是全部情感投入便可,还要有理性的思考与独特的创造。要想真正成就挚爱领域,第一点,便是穷尽这一领域的所有前见,而我,哪有这样的领域呢?个体有限,我们靠着挚爱去对抗这种有限,可当下,老大,却无挚爱,眼看自己要屈从于有限却不得冲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怎不焦虑?

 

对于这个问题,思考还有待深入,就暂且这样吧。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23日碎语

 

今日晨诵,译墨的发言,带来了惊喜。

 

谈《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诗时,我问:当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后,会发生什么?译墨说:菜花一片黄色花海,一只黄蝶飞进去,那就变成了万千黄蝶一起飞了呀。我的天,这想象的奇特大胆,这浪漫情怀,惊人天人。

 

顺着译墨的思路,忽然想到,有许多前辈,亦有过这样的思维。

 

海子《春天,十个海子》,被称为海子的绝命诗,开头,便是石破天惊的“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这首惊天之作中,海子将绝望演绎到了极致,追问直抵心灵的最深处,追逐着曙光,却有不见曙光,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无所有,却又不甘放弃,虽不甘,可好像又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毁灭,正在孕育。

 

陆游《梅花绝句》(其一)“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放翁,一树梅花,便是铮铮铁骨,傲骨不屈,梅花遍天地,放翁满天涯,何愁胡虏不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放翁所想,至死未改,一生所求,便是重回故地,再踏雪寻梅。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24日碎语

 

又一日,日子过得太快了,总觉得刚睡醒,还没干嘛,这就又至暗夜沉沉时候。

 

很久没开电视了,今夜偶开,再看央视11频道,老友重逢,很亲切。

 

对于戏曲频道,满怀深情。有一段时间,夜夜相伴。经由戏曲频道这个窗口,我开始了解戏曲,对于京剧,更是情有独钟。未来若有机会,好好亲近。

 

“桃花诗”晨诵备完,明日,开始“梨花诗”。这几日,上“百花课程”,备“百花课程”,忽觉,这个课程,太值得深挖了。越深入,越觉这是富矿一座,小学“农历的天空下课程”至中学,经由“百花落花课程”进行螺旋上升,将生命与自然再次连接,生命的勃发与百花相接,触摸生命,思考生命,乐莫大焉。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2020年3月25日碎语

 

今日上了半截《阿长与<山海经>》,忽被感动。

 

当鲁迅先生的妈妈知道长妈妈的睡相严重影响到儿子的睡眠时,说:“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当与诸君讨论至此时,我忽然觉得自己对于鲁迅先生,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可以写出“投枪匕首”的文字,为什么鲁迅先生若战士奋勇向前,为什么鲁迅先生对于这广袤的世界充满热爱,于其母的寥寥数语中,忽得一点启发: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的伤痛;不幸的童年,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幸福的,暂不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单说鲁迅妈妈的这短短数言。从这短短数言中,可看出鲁迅妈妈之贤良淑德。一般情况,一个下人,严重影响儿子睡眠,一般妈妈的反应会怎样呢?我想,这自不待言。可是鲁迅先生的妈妈呢?婉转数言,无一字责备,无一丝暴怒,有的,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对事的一种理解,用我们今日之言来讲,便是深具“同理心”。再往前推,鲁迅全家,只有老祖母喊阿长为“阿长”,余者皆喊阿长为“长妈妈”。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家庭,言传身教,带给孩子的,是足够的安全感,是足够的自尊自重,一个在这样的环境中泡大的孩子,面对广袤的世界,便会有更多的勇气,更多的冲劲闯劲。

 

鲁迅先生言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这个句子,很奇怪,不耐烦就不耐烦,耐烦就耐烦,啥叫“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悦扬说,在小鲁迅看来,这些规矩是不耐烦的,可对大鲁迅而言,这些规矩,很多,也是必要的。忽忆起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便是“老规矩”(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故而,在这一节最后,鲁迅先生说:“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非常麻烦的事情”,未必是坏事情,不是吗?在我看来,规矩,在很多时候,所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的“老规矩”,可能都是农耕文明的世俗化,里面,是有微言大义的。这节刚讲完,我便对孩子们说:我们今天也立个“老规矩”,网课结束时,我们互道“再见”。在声声“再见”声中,我们结束了今日的网课。

 

碎碎杂杂如上许多,就此罢笔。


【一周碎语·补遗一】2020.2.4——2020.2.29
【一周碎语·终结】2020.5.18——2020.5.23
【一周碎语】2020.5.11——2020.5.17
【一周碎语】2020.5.4——2020.5.10
【一周碎语】2020.4.27——2020.5.3
【一周碎语】2020.4.20——2020.4.2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