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凤在线:
散 文
古影深深的寺登街
在云南沙溪寺登街,俯身看看每一寸土地都留下无数的马蹄印,还有赶马人背影里的文明。想想虽然那年走远了,但是那月却隐藏在赶马人几多的豁达,几多无畏艰辛的乐观里。
当我在沙溪迈出玉津桥,又脚落在土坯堆砌成的寨门前,凝神眼前这道陌生的门,说是门却空空的有遮挡,在里可见外面,在外探头又可见到里面,当地人称为“街子门”或叫它东寨门,意思就是进了此门就到了四方街集市了。
寺登古街共有个三门:东寨门通往大理、南寨门连着古镇(南面与西面)的滇西盐井、北寨门通往丽江和西藏,西边紧靠鳌峰山无寨门。虽然东寨门狭窄,仅容两匹骡马同时通过,但它给后人留下许多无言的沉思。
抚摸寨门,墙上土坯厚厚实实,千年的雨没倒,百年的风没倒。莫非是这里包裹了太多沙溪先祖的诚心实意的汗,感动了苍天,对它才大爱有歌。
瞧瞧这坯,比土坚硬万倍,当土成为坯却要经历水浇里的碰撞翻滚,外力的挤压,在固定模子里约束造型,还要在阳光下暴晒蒸发凝固,终于小小的尘土,弱弱的水,成为坚硬的土坯了,在这一过程里,痛吗?苦吗?土坯的筋骨竟然能成为墙的意志,变为站立就会拥有更深,更长远望的目光。
仿佛看到当年那群憨厚勤劳的沙溪古人,他们修好了寨门顾不得休息,又去铺路。这里的路也是那时留下来的,有当地老者说,这里的寨门和路,听先辈说,还是原来的样子,人活不过它们……路在无语里任凭人踏马踩,更为挺硬,可不可以理解这是沉重负荷后,抗压使其更为坦荡,而后在释怀里,笑傲沧桑,以此造福后人,经年不老。
迈了进寨门,走在红砂石板路上,一条狭窄、幽长的古巷道,两边是陈旧的老店铺。满眼古色,弥漫着扑鼻般的古香。寺登街有三条古巷道被当地人称为“街子巷”,意思是寺登街历史上的第一笔生意是在巷道成交的。
那些沙溪古人一刻也不休息,肩扛马驮,将从山上开采的石头运下来,一块一块铺好,太阳把他们的皮肤变为古铜色。母亲、妻子送来的饭很快吃完,又快速轮起锤子,将棱角敲下,平整了才镶嵌在地上,这样做是为了把路铺平,以免伤了母亲的脚,伤父亲的腿,摔倒蹒跚刚学迈步的孩子。
白族人就是这样善良,这里少少的几个汉族、傈僳族人,他们在这白族镇里,不仅讲着母语,还都能说着一口流利的白族话,情如手足,一起修路干活。三条古巷道终于修好了,并可延伸到古镇的四面八方。
沙溪与丽江古城、束河古镇一样有四方街。它是一个安静、古朴而又精致的古镇。古镇不大,完全可以用脚去丈量。所谓沙溪古镇,通常指的是寺登街,以四方街为中心,这里曾经是沙溪最繁忙的集市。沙溪古人在狭长巷道尽头建起来的。地上铺满红色沙砖石,它是沙溪古镇的灵魂与核心,也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
四方街(寺登街)似曲尺型,正街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其中北部街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栽了好多树。现在有两棵长寿的古槐树,它们的年龄上千岁了。四方街东面有坐东朝西的古戏台,西面有坐西朝东的兴教寺,两者遥相呼应,将四方街平分为两半,整个街四周庙、古戏台、商铺、马店、古树、古巷道,是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
那些沙溪古人将这些建筑、路都留了下来,他们悄悄都走了。
眼前这些活着的古建筑,让人心中充满无尽的钦佩,是那些古人一板一眼的认真劳苦才使那时的建筑物,在当下还舞动着生命的鲜活,一直为一代又一代后人所用。寂静的沙溪古镇,在安然世外里散发出古典的精深和厚重。置身其中,恍若穿越到了那个修寨门的年代。
这个寺登街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自古白族精神生活是丰富的,沙溪人将自己的祈祷和寄托留在兴教寺,对后代的希望就请魁星(中原称文曲星)保佑,把自己的快乐在戏台上唱出来,把自己的高兴在这戏台舞起来。日用百货赶街时都可买到。因为马帮活跃了这里的商贸,货品齐全,本地的、外地的、国外的都有。马帮的驿站往往都是贸易集市,不仅经济在当时很发达,而且外来文明也随之融合到当地。
古影深深的沙溪寺登街,这里的寨门(墙),这里的路,曾经走过的一队队马帮,三条古巷道,竟然构成一部厚厚的书,让人沉思不绝,想想我又能读懂几页呢?
(图片来源网络)
总编辑:骆圣宏
栏目主编:李建丽
文/王德凤
王德凤,山东菏泽人。作家、摄影家,先后出版个人专著五部:《永远的白玫瑰》《知音如溪》《落下心帘》《女人的脊梁》《云雾里的视野心畴》。《华夏文学》特约作家,《上海文艺》等杂志签约作家。作品《筏客子博浪记》获中国当代散文奖;《岁月化妆师》获华夏文学最佳散文一等奖;《幸福美丽的牵挂》获“第六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二等奖。在《散文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