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河,那水,那桥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7


散   文



家 乡 的 桥



江苏/何银官





东台县城向南有两条大河。

一条是明永乐二年(1404)开挖的,向西南方向通向泰州,过泰州入长江,古称运盐河,今称泰东河,是古时东台南北10大盐场食盐运往泰州、江南的通道,现今仍是东台水路通向长江的主要航道。
一条向东南海安方向,叫串场河,始建于唐大历元年(766),是修筑海堤时形成的复堆河,因串连沿线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白驹、刘庄十大盐场而得名“串场河”。
东台县城向南18里,串场河东岸上有个叫梁垛的古镇,从梁垛古镇向西有一条东西向大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兴挑,东起梁垛镇西侧串场河,西至台南境内董永庙入泰东运河,因长度大约十八里,取名“十八里河”,是历史上梁垛盐场西运食盐的河道。
三条大河互相交叉在东台县城的南面围成了一个边长各约十八里地的三角形岛地。三角岛上也是沟河纵横,河塘相连,我家就住在三角岛上一个叫徐塘的村子里。
我家到梁垛镇上只有不到十里地,但要过十二条河,走十一座小木桥,串场河因河面太宽,80年前还没有建桥,岛上几个村子的人去梁垛镇上只能坐摆渡船。“出门就有河,十里九座桥”是我们家乡的真实写照,离开家乡一晃四十年了,家乡的桥在我的记忆里总是时常出现,不能忘怀。
东台的建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位于西溪泰山护国禅寺门前的通圣桥,纯砖构造,历经800多年的风雨,至今完好。但那是通“圣”桥,普通乡下百姓没有这个福份,乡下百姓走的都是人过摇且响风吹直晃荡的小木桥。
夏日的黄昏,蓝天白云之下,河边随风摇曳的芦苇,芦苇间不时传来柴雀欢快的鸣叫,一座小木桥将河两边伸向远方的乡间小道悄悄地连接在一起,放学的孩童在桥上追逐嬉闹。
桥下清澈的河水,河水中可见随水荡漾的水草和水草间悠闲穿行的鱼虾,几只鸭子不时翘起屁股将长长的脖子伸入水草中淘食螺螺小鱼小虾。
不远处的农舍升起袅袅饮烟,是很诗意的田园生活场景,但对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乡村人,每天参加完繁重的集体生产劳动后一日三餐还有困难的生存重压之下,已无力感受身边的浓浓诗意,古人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
与电视上常见的江南水乡的石拱桥相比,家乡的小木桥简朴得有点寒酸,但简朴中也隐含巧妙,桥体一般都为二桩三跨,中跨略高呈拱形。巧妙之处是桥的中跨桥面一般设计成活动的,可以随时抬起,能让装载麦杆、稻草、茅草、芦苇等货物高于桥面的船只从桥下通过。
那时乡下穷,各种材料匮乏,木桥一般都建得很窄,只能容一人行走,没有栏杆,遇到刮风下雨,下雪结冰,常有人不慎从桥上滑落河中,老人、腿脚不便的人常常从桥上爬过去。
跨度小的桥面一般是由二块不足尺宽的木板拼成。建造跨度大一点的桥面时,为保证桥面的承载强度,一般是用二根较粗的木头做主梁,横向钉上粗细不等的树枝木棍做桥面,树枝木棍粗细不一还常有弯曲,间隔也不一致,有的桥维修不及时,中间可能还缺几根木棍,突然就有个大空隙,稍不留神,一脚踏空,轻者脚受伤,重者人落水。
放在当今,边走边看手机,每天不知多少人掉入河中。偶有城里人下乡骑个自行车,路巅、灰多倒可忍受,过桥是个技术活,骑行肯定不行,推着走难度也大,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车落入河中,为安全起见,胆小的都扛着自行车过桥,乡下常笑称为“车骑人”。
小木桥也给我们带来过许多乐趣。上学途中,看到胆小的女生走到桥中间,调皮的男生在桥上蹦跳,让桥晃动,吓哭胆小的女生,放学后几个小伙伴常相约坐在桥上钓鱼嬉戏。
水乡人出行不是二条腿就是一条船,水乡的孩子不仅要学会行船划桨,经常在水上行船作业,练就一身好水性也是必备的生存技能。
暑假里,孩子们常会三五成群从桥上跳入河中,练跳水,我们练的跳水不是比谁的空中动作美、入水水花小,我们只比谁敢从更高的桥上跳下去,谁能站着落水,而不是趴着或仰着落水,不是为了好看,只是为了保护身体,因为趴着或仰着入水,胸腹部或背部要承受很大的入水冲力,身体容易受伤。
这几十年家乡的变化很大,家乡桥的变化也很大。八十年代初镇上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渡口旁建起了一座跨串场河大桥,千年古渡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没有了渡口往来的人流,沿渡口而建的一条铺着青石板的老街也渐渐被大桥旁的新街代替了。
乡村的小木桥渐渐看不到了,小木桥被各种结实宽大的水泥桥取代,水泥桥也越建越大,现在乡村主干道上的水泥桥都能走小汽车。
八十年代初建的只有二米宽的串场河上第一桥现已改建为五米宽的双车道水泥大桥,在第一桥的不远处,串场河上又别架起了好几座能走汽车的大桥,听说十八里河上也有规划建大桥了。
现在村子里已经看不到小木桥了,都变成了大而结实的水泥桥,在城市的公园里有时还能看到小木桥,与乡下的小木桥比,公园里的小木桥精致结实多了,桥的作用已经不大,更多的只是一种装饰,乡下的小木桥已经成为那个时代水乡人的一种记忆。







栏目主编:陈劲松

实习编辑:许    彤


文/何银官

江苏东台人,现在南京一家企业工作,发表多篇专业和市场分析文章。

江苏盐城人,现居苏州。《人民作家》平台特约主播。


诵读/陈紫萌

江苏盐城人,现居苏州。《人民作家》平台特约主播。



每周一期      周六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诗 歌

秋的深度(内蒙古/刁金龙)

散 文 

我和女儿一起看阅兵(江苏/江兴林)

家乡的桥(江苏/何银官)

我们的太太(江苏/李慧容)

小 说

三言三梦拍惊奇(江苏/唐亮)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诗歌

写不过一行麦子(外一首)(广东/刘炜)

我的慢性病(北京/马维驹)

散文 

西溪(江苏/李爱明)

小说

乡长的条子(山东/陈希瑞)

住院(江西/甘姝)


投稿须知

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

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同号)

栏目编辑:18105113751(微信同号)

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欢迎在文章后点赞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