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花 生 五 味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6


散   文




花 生 五 味



江苏/王志祥




这几天刚好是花生收获的季节,地处高沙土地区,这是我们的主要作物,所以餐桌上总少不了它的身影。                        
我对花生最早的记忆是娘告诉我的。那是我两三岁的时候,娘和一群姑姑孃孃婶婶们在社场上工,因为无人照料,把我也带了过去。娘她们主要任务是摘花生,我就在旁边自顾自地玩。
那种劳动据我现在所想一定枯燥无味到极点,也不知是谁为了增添点儿活跃气氛,逗我开心,最后我的涎袈小兜里被塞了一小把花生,泥乎乎的。
花生也许现在不是什么稀罕物,可在当时却极少能吃到。我迫不及待地剥开一个,花生仁圆滚滚的,白里透红,放进嘴里,脆脆的、甜甜的。正当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个老男人倒别着双手,黑着脸走了过来,厉声让我把花生掏出来。
这事我确实没什么印象,可现在只要看到花生,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那种场景,唏嘘不已!                     
小时候家里穷,喝稀饭顶多就点咸菜抑或自酿的豆酱。炒花生偶尔也是有的,大抵是过年或来了客人。过年炒的带壳花生一般要等到大年三十或者正月里才有的吃,那装花生和炒米的坛子不知被我们用眼神秒杀了多少回。
外公外婆疼着我们,有时偷偷用揄裙把自己省下的花生塞到我们的兜里。尤其是外公,永远忘不了他那如罗中立油画《父亲》中那般沟壑纵横但始终洋溢着慈爱的脸,还有他佝偻的身躯和他那不会骑也不好骑,只是当作拐杖的破旧自行车。
花生收获的季节,捡花生芽便是我们的乐趣。花生收好了,总有一些遗漏在地里,过两天就发芽了。那些日子,我们总是成天在地里穿梭,两眼如探照灯般在地里扫描,一天下来,也能拾上一碗花生芽。
洗干净剁点辣椒炒一炒,也可以下河摸点小鱼,把它和鱼一起煮,如果再把它们用竹篮吊到水井里凉一凉,那味道就更绝了!
上初中时一同室哥们家境稍微优越点,有次竟然带来了油炸花生,红红的皮,看上去油灿灿的,惹得我直咽唾沫,眼馋嘴馋心更馋,现在想来都觉得汗颜!好在室友是大方之人,好东西都与我分享,那香喷喷的味道,那份浓浓的友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读如师时,老娘知道我爱好运动,能量消耗大,月假中途骑车三十余里送上她亲手做的家常美食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她把花生仁用米面加鸡蛋裹住放在油锅里炸,送到学校时还暖暖的,外香里脆,百吃不厌。
犹记得有一次,老妈送过去时我在操场打篮球,回到宿舍时却发现已被室友消灭殆尽,只剩下一点米面屑。倒在掌心,一仰脖捂在嘴里,那是妈妈的味道,更成就了深厚的同窗情。
如今已毕业近三十年,但岁月的河流并没有冲淡我们的友谊,只要有人振臂一呼,没有特殊情况,大家总会聚到一起,喝酒聊天,其乐融融!  
又到花生丰收时,总难忘那生活中那点点滴滴又让人难以忘怀的瞬间,总会让我们一次次品味生命中那些或苦涩或甜蜜或痛苦或幸福的生活滋味!






栏目主编:陈劲松

实习编辑:许    彤


文/王志祥

江苏省如皋市下原初中副校长,如皋市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新长征突击手。




每周一期      周六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诗 歌

北极光(加拿大/王宏)

散 文 

父亲的酒杯(江苏/刘工)

花生五味(江苏/王志祥)

山中幽谷 水中剑湖(江苏/伍琼)

悄悄淹没了一抹芳香 (外一章)(美国/冯梦雪)

小 说

洪宝(江苏/刘家祥)

上期回顾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诗 歌

我的天空也是蓝色的(广东/刘炜)

站在一首诗里(外三首)(江苏/张道富)

散 文 

晨来晨去入仙境(江苏/詹皖)

诗意地行走在“冰城”(辽宁/徐品)

对不起,我将你弟弟带到郑州去丢了(湖北/王冠)


投稿须知

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

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同号)

栏目编辑:18105113751(微信同号)

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欢迎在文章后点赞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