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意地行走在“冰城”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6


散   文

记得哪个作家说过,在寒冷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诗歌音乐和美,因为缺少外出的条件,所以人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想一想老托尔斯泰所描述的生活,屋外天寒地冻,屋内炉火熊熊,沉思的老人,恬静的少女,只有翻动书页发出了哗哗的声响……哈尔滨就在这样寒冷的冬季里,衍生出了无法尽数的艺术与豪情。




诗意地

行 走 在 “冰 城”



辽宁/徐品




冬日是哈尔滨最具魅力的季节,年终岁尾,我终于带着长久以来的期盼,来到了这里。

这城市像个雍容华丽的少妇
还带着点野性
这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多元文化的洗礼,历尽了苦难与辛酸、觉醒与抗争,一次次的不断发展和振兴,它现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已经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北方名城,年轻而美丽。
踏上这块古老的黑土地,给我的第一印象那就是:大。大气、粗犷。道路都很宽且直,蓝天白云下,有新雪在泛着光,显得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祥和。
行走在宽阔的街道上,望着那些西洋的建筑,我忽然有了一种置身于异国他乡的感觉。
中午时分,突然飘起了雪花,一时间,只见空中银蝶飞舞,渐渐地,街市和建筑物上便披上了银装。站在高处,远远望去,那些穿着鲜艳羽绒服,行走在雪中的人们,仿佛就是一朵朵活动着的花朵。

我想起了曾经读到过的一段话:雪是城市的新衣。一个城市是需要新衣的,穿上新衣的城市是美丽的。

当时的哈尔滨就像是穿了一件洁白的羽绒衣,显得十分的雍容华丽,就像是哈尔滨的女人,二十五、六岁,也许是三十一、二岁,成熟,丰姿,性感,还透着一种野味,洒脱脱一个风韵百媚的少妇。


路过一处街心公园时,正有一群老人正在冒着雪扭秧歌,他们穿得红红绿绿,手里拿着一把大扇子,有的脸上还画着油彩。他们热烈地舞着,鼓点和唢呐驱散了寒气,就连他们身后那座少女拉琴的雕塑,都显得生动起来。


醉在酒乡
每个男人都应该喝得豪情满怀


哈尔滨不是一个快节奏的城市,这里的人们每天都在平稳中度过,尽管生活水平也许达不到上海那样的标准,但人们的压力相对也比较小。于是,喝酒、朋友聚会就成了这里生活中必修的课程。
在哈尔滨的街头流连,经常能看见一些步履凌乱,一塌糊涂的人。他们在天上飘着雪花,昏黄的街上行人稀稀落落的时候,几个人就这样在路上说着你可能听明白或听不明白内容的话,相互搀扶着肆无忌惮地行走。没有人会对此投去鄙夷的眼神或说些不屑的话。
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在一家餐馆里也要了一瓶哈啤,试着喝下一杯,不仅清爽而且还带有浓浓地苦味。

哈尔滨人喝酒并不计较下酒菜的档次。可以是山珍海味,生猛海鲜或者是闻名远近的哈尔滨大炖菜;也可以是家常小炒,甚至还可以只是一碟花生、一盘干豆腐丝……他们着眼的关键在于喝,不在于吃。
我欣赏这种潇洒豪放的可爱,于是入乡随俗,要了两瓶哈啤,一盘秋林红肠,一盘炸花生米。咬一口红肠,嚼几粒花生米,干半杯微苦的哈啤,那个中滋味,让我仿佛已熔身于这个以酒著称的城市了。
在我的对面是一个中年汉子,他是一杯白酒再加上四瓶哈啤。酒过三杯,我们就仿佛已经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了,他让我和他一起干杯,然后再给我倒满。从和他的交谈中,我知道了这也是哈尔滨喝酒的一个特色。


有时侯,也许就因为旁边桌子的客人中有一个和你用一样的手机,这就可以成为两桌人一起大醉的理由。也许有时,和你坐对面的人是你曾经的对手、情敌,但这都不能耽误你们在一起喝酒。很多时侯,喝过酒之后,你们可能就会成为了生死至交,当然,也有可能昨天晚上和你在酒桌上称兄道弟的人明早酒醒,你们又分道扬镳,形同陌路了。
这也许就是这座城市的一种神韵,它不拘小节,大度而开放。我曾经在很多地方和很多人都喝过酒,有豪华宾馆,也有农家小店,但是唯有这次我感到喝得舒服,喝得豪情满怀。
和他告别时,我已经超过了自己酒量承受的极限。我也开始象这里众多酒神一样,摇晃着身体趔趄着走入不知方向的小巷。在哈尔滨醉倒是一种幸福。 


中央大街
国内最长的建筑艺术长廊


来哈尔滨如果不去中央大街那就等于去北京没去长安街。这是一条百年老街,百年来这里留下了比银河星辰还多的足迹,刻满了比恒河沙砾还多的悲欢离合恩恩怨怨。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当时被称为“中国大街”。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化生活,这里都有明显的体现。
被称为“亚洲第一街”的中央大街,百多年来,不仅是一条老街、步行街,更是建筑艺术博览街,一条市民欣赏西方建筑艺术不可替代的和不可多得的历史长廊。 
现在这里临街的建筑,都是百年前的外国商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等。大街两侧建筑则穹窿突起、拱券高窗,或高雅古典,或挺拔秀丽。
有常见的起源于十五、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如原为协和银行的妇女儿童商店;也有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如建于1909年原为松浦洋行的教育书店,它是哈尔滨最大的巴洛克建筑代表作品;更有着众多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
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中央大街的建筑,囊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
更让人赞叹地是,这些在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中央大街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目不暇接。以至至今仍有欧洲人,将中央大街同伦敦的摄政王大街、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和柏林的菩提大街相提并论。
涵盖了欧洲400多年最具魅力的建筑文化史的中央大街,不论白天或夜晚,它都是哈尔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国内最长的建筑艺术长廊。
坐在街心的椅子上,仰望着那种带着灯罩的方形路灯,一时间竟觉得自己好象正置身于莫斯科的“基辅大街”,戴着黑呢礼帽的普希金,正驾着四轮马车,带着他漂亮的女友穿过街市,给历史留下一片羡慕。 

       

圣·索菲亚教堂和
童话世界与雪野中跳越


冬日哈尔滨的阳光照在身上,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就象外祖母的手为你轻轻抚摸。带着这种神圣而亲切的感觉,我轻轻地步入了这所耸立在中央大街南端的、有着俄罗斯传统的“洋葱头”造型的圣·索菲亚教堂。
这座有着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建筑,巍峨壮美,主穹顶上方金色的十字架直冲云霄的动势与广场古朴凝重的静感形成对比,相得益彰。它现在已经是哈尔滨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漫步其间,抚今追昔。当那逝去的一切成为历史,这座寓古代欧式建筑的古朴与典雅于一体的伟大建筑,仍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世人难以释怀,一次次泛起世人心底沉甸甸的记忆。历史在这里浓缩着,历史也在这里发展着。
走进这座欧式教堂,尽管那些往昔的神秘已经荡然无存,但是它却带给你一种历史的沉寂与岁月的匆匆。殿内一幅幅西洋油画、壁画和300幅十八世纪末至1946年反映哈尔滨历史风貌的老照片清晰地刻画着哈尔滨这座年轻而又古老的城市的发展历史。这是历史的剪影,这是时空的回眸。
落日的余辉笼罩着端庄肃穆的小院,浓缩成一本掩在红尘中泛黄的画卷,一点点悄然隐退在暮色之中。千年的历史就这样轻飘而又厚重地在世人的眼里、心里浮光掠影地再现、浓缩。只有那些飞来飞去的鸽子,仿佛是在衔着历史,永不疲倦地叫着,为这里的沉寂与沧桑增添着生命的色彩。
每年的一月五号是这座城市的冰雪节。在著名的冰雪大世界中,那些利用冰雪特性和多维的表现手段,可以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色结合,抽象与具体结合,以全新的创意和具有震撼力的景观效果,充分展示出冰雪艺术的独特感力。
而冰灯,是其中最独特而璀璨的景致。在冰灯的灿烂里,哈尔滨人要渡过元旦,春节,十五等许多重大的节日。
据说,早年哈尔滨的冬夜漆黑而漫长。一些赶马车的车老板,就用饮水桶冻一个冰灯用以照明。冰灯就是这样发明的。
早年哈尔滨边城的一些商家、客栈、饭馆门前,也常用这种冰做的灯照明,招来客人。那些侨居在这个城市里的欧洲侨民,则用冰灯组成巨大的十字架,摆放在冰冻的松花江面上,举行神圣庄严的宗教仪式。
后来,哈尔滨的冰灯逐年地发展了,先是在大街小巷,做一些冰灯、冰雕。不过此时的冰灯、冰雕已不再是先前的那种简单的式样了,而是把冰灯、冰雕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林鸟花卉、飞禽走兽、楼台亭阁、神仙小鬼、古今人物、科技成果等等,供游人欣赏。每到这时,冬夜的哈尔滨就变成了一座璀璨的水晶般的城市。 

在著名的兆麟公园,我流连于冰光之中,那是一种梦幻中的感觉。如果没有那些只穿着一条薄绒紧身裤,外面加上一条漂亮的呢裙,穿着高筒皮靴,嘴里撮着冰激凌或者是冰糖葫芦,精神抖擞地走过的女孩儿,我真得会以为自己进入了仙境。 
在这个城市最美丽的季节冬季里,哈尔滨人有许多的户外活动。象滑雪,狩猎,流冰,逛冰灯,看冬泳,打冰爬犁。
在亚洲最大的高山滑雪场亚布力滑雪场,我看着他们在灿烂的阳光下,身着艳丽的滑雪服,在雪野中跳越,在净化的天地里,选择一份清闲淡然和飞翔的喜悦,不觉有些砰然心动,无奈自己心脏有疾,不敢向他们那样去挑战生命的极限。
行走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里,那些和风飞舞着的是哈尔滨女人浪漫的笑靥,随雪飘落着的是哈尔滨男人热忱的情怀。







栏目主编:陈劲松

实习编辑:许    彤


文/徐品

辽宁抚顺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协理事兼纪实文学委员会主任,《玄菟旬刊》主编。有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小说月刊》《北京文学》《短篇小说》等刊物并多次获奖,有作品入选教育部编选的小学生阅读书目。著有诗歌散文集《精卫鸟》,长篇历史传记文学《民国社交圈》,长篇历史小说《一号伪装者》,长篇小说《太阳里的冬天》,2013年获首届抚顺作家奖。



每周一期      周六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诗 歌

我的天空也是蓝色的(广东/刘炜)站在一首诗里(外三首)(江苏/张道富)散 文 晨来晨去入仙境(江苏/詹皖)诗意地行走在“冰城”(辽宁/徐品)

对不起,我将你弟弟带到郑州去丢了(湖北/王冠)

上期回顾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诗 歌

秋的深度(内蒙古/刁金龙)

散 文 

我和女儿一起看阅兵(江苏/江兴林)

家乡的桥(江苏/何银官)

我们的太太(江苏/李慧容)

小 说

三言三梦拍惊奇(江苏/唐亮)


投稿须知

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

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同号)

栏目编辑:18105113751(微信同号)

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欢迎在文章后点赞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