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申的乐趣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6

 





老申的乐趣




江苏|吕万大




11月22日,庚子年十月初九,小雪。

虹藏不见,寒意渐浓。



老申,伫立在养老院多功能大厅的窗前,透过密匝的雨帘,向院后的小河北侧眺望,目光落在他洒过汗水的那一小块土地上。

看着原本碧绿的紫薯叶子,已经开始发黄,并逐渐枯萎了,脸上禁不住浮现出几分惆怅。

那里,原本是一片粮田,一家房地产公司征而未用,一直空置着,也不知道已经荒废了多少年。

方展展的一大片空地上,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瓦砾遍地,杂草葳蕤,似乎成了闹市区的一处杂物堆场。与这个名闻遐迩的全国卫生城市显得很不协调。

大概因为地处繁华的人民南路一侧,为了不影响市容,有关部门便将临街的两面用挡板围栏起来,配上设计靓艳时髦、美观大方的宣传贴画,过往行人,可能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神秘的所在。

然而,站在一河之隔的养老院大楼上,居高临下,庐山真面目便一览无余,显露出卸妆后不毛之地的原型。

疫情还没有发生之时,老申便请假离开养老院,去那里垦荒造田了。他一遍又一遍地清除瓦砾杂草,硬是辟出了一小块见到泥土的“田地”,种下番薯。

进城落户的附近居民,尤其是失了地的“农转非”人群,与土地有着特别情缘,更是一触即发,疯也似的、迫不及待地纷纷前来圈地,顿时,画出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几何图形,种上了蔬菜、瓜果、葱蒜等各色作物。

不几日,在一片枯槁的堆场上,神奇地色彩斑斓起来,站在养老院窗前隔河相望,风光迤逦,透出一缕袅袅的烟火气息,俨然一方净土,犹如世外桃源,与车水马龙的人民路相映成趣。  

如今,因为疫情,养老院管理更为严格,不让老人们随意进出了,老申自然无法过去收获已经成熟的番薯,难免有点怅然若失。

老申,名安华。已经八十有三,身材魁梧,轩昂直挺,满头黑发,面色红润,着一身深色的制式服装,真还有点军人范儿。

其实,他是个地地道道、标标准准的文墨之人,资深的中学教师,一介并不文弱的书生,知识渊博,谈吐儒雅,也不失风趣幽默。

我和他住在养老院的同一个楼层。

按理说,满腹经纶的老申,也应该像养老院里的诸多老人那样,舞文弄墨,玩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之类的闲情逸致,亦或打打麻将,斗斗“地主”,打发多余的时间。

如果立足本职,甚至可以办个补习班什么的,辅导几个应考的学子,说不定还可以换得几文茶钱。耄耋之年,不应该再去苦力地干农活了。

可是,老申偏偏有点“犯贱”,有点不务正业,固执地把底蕴颇深的看家本领搁置一旁,而对锄头钉耙,黑土泥巴钟情有加。一门心思以荒地为活动场所,把大把大把的时间和满身的汗水洒在不为人知的废地里。

不仅精心侍候着与养老院隔河毗邻的这方地块,连周边凡有征而未用的荒芜空地,他都会钻心打洞地去寻觅,去折腾,非整出一块块新的地来不可。然后种上瓜果、蔬菜、豆角之类的旱谷。

最远的竟然到了二三十里以外的伍佑镇附近。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管天晴下雨,天寒地冻,他都尽力这些地里忙绿,俨然一个老农的风范。 

老申,如此折腾,是为何为?

养老院里伙食虽然算不上很好,但足以让他顿顿饱餐,完全不需要“瓜菜代”了。他说,只是一种乐趣,准确地说叫做农趣。

是啊,看着一块快荒废的土地,在他浸润着汗水的手中变得平平整整,氤氲着泥土特有的芳香,看着自己精心播下的一粒一粒种子,发芽出土,先是星星点点,翠绿欲滴,进而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然后还多少有了些收成,不也其乐无穷?

确实,老申老来弃文为农,虽说只是无为之事,但也算是弃绝尘世,循迹乡野,体验了农趣之乐,无疑也是一种怡情的享受。融入身边的大自然,既是一种身心的锻炼,也不失为是一种美好的追求。

说来也是,人活着,尤其是老了,更要做一点有意义的无为之事,惟其如此,才算没有枉来人间一趟。清代袁枚说:“人不做无为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农趣,让老申消逝的童真得到了回归,并释放得淋漓尽致,岂不乐乎?

老申收获的蔬菜瓜果,从不独自享用,几乎都是与楼上楼下的老人们分享。尤其是那种紫薯,很是新鲜,口感尤佳,生吃也又甜又脆,养分还高,老人们都特别的喜欢。

而且属于“纯手工产品”,又没有化肥农药,绿色无公害,我更是爱不释手,那种特有的甘甜味道,令我齿颊留香,余味无穷,欲罢不能。有时“断供”了,甚至还会去敲点竹杠,掠夺几许。

其实,老申热衷于觅地耕耘,可能更是一种深沉的乡土情结。

他说,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而且是那个饥荒年代走过来的,只不过是多读了几年的书,洗脚上了岸,但内心深处依然怀念乡村,更怀念养育自己的土地,那份不了的情,无论如何总是挥之不去的。

是啊,我们这一代从农村走出来的老人,对土地有着无法言喻的深情。脚不沾地,就像悬在半空中一样,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没个底,不踏实。看着令人备生叹畏的土地被荒废,就有点心疼,寸土寸金嘛。

老申对土地和庄稼的那种深情厚,我真有点感同身受,真难以用文字能描述得到位

还说老申吧,大把大把的红薯叶,他洗洗净,切切碎,用开水一烫,竟然吃得十分香甜,一大碗都不在话下。这在年轻人看来,可能是难以下咽的,甚至难以置信。

这,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他对土地奉献的感恩和无比珍惜?农趣,或许是申老先生最本真的人生态度吧!



特别推荐

(点击标题阅读)

1、为什么说“从小一观,到老一半”?教育专家给你科学解答

2、

3、

4、


栏目主编:陈劲松

实习编辑:陈诗莹


文/吕万大

江苏省盐城市财政局退休干部。从事文秘工作三十余年,曾任财政部《乡镇财政》杂志编辑、记者,《中国财经报》特约记者。

诵/张建国

江苏大丰人,从事广播播音工作,《人民作家》平台特约主播。


每周一期  周四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 守候着你,我们一起长大(山东|张伟)

⊙ 你是我眼里最美的花(山东|颜峰)

⊙ 太湖修船记(江苏|朱巧英)   

⊙ 话说养生(江苏|陈祖平)

老申的乐趣(江苏|吕万大)

上期目录(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 两地雪(美国|禾青)

⊙ 双11,想说爱你不容易(江苏|方小莉)

⊙ 一笑前尘尽云烟(广东|谢文雄)    

⊙ 笔墨情缘(江苏|杨曙明)

⊙ 桌面上的陪伴者(江西|郑信平)


投稿须知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同号)栏目编辑:18105113751(微信同号)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