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睿思 | 郭英剑:高层次人才等于科技人才?

郭英剑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2021-03-17

作者介绍: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层次人才等于科技人才?

作者:郭英剑

(本文选自《大学与社会郭英剑高等教育文集》

原载于《中国经营报》2010年8月9日)


2010年8月3日,《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称到2020年将建成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我们都知道,这个《纲要》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发布后,专门针对首都未来发展人才战略目标所制订的,其目的,据媒体报道,是期望“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这个规划之中,最大的亮点无疑是,“高层次人才”的户籍,可以在京津冀三地自由流动。这无疑是希望打破户籍在人才流动中所造成的种种弊端。


当然,既然谈到“高层次人才”,那就应该首先定义什么是“高层次人才”,或者说谁可以称为是“高层次人才”。然而,据媒体报道的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刘昕的专家观点是:高层次人才无明确定义。刘教授提到,根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中提到的概念,应当是指“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而根据北京市的这份规划纲要描述,主要是指“能突破关键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据此,刘教授说,到底高层次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可以说是很模糊的。


我赞同刘教授的说法。是的,高层次人才究竟有多“高”才算是“高层次人才”,具体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去界定,究竟由谁去界定,如果出现质疑之声又该由谁来裁决,这些都是问题,还需要各部门去认真研究。


但我认为,更深层次也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我们定义“高层次”人才的时候,无论是政府的各级部门还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当中,所有有关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指向,几乎都是科技人才。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有关定义。国家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时候提出,高层次人才是指“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而北京市的发展规划,对人才的表述与国家的表述几乎无二,同样是指“能突破关键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关键词是:“技术”和“科技”,以及“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我们看不到“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家”,更看不到“人文学科”与“人文学者”。

  

当然,并非仅仅是上述两个定义引起了我的疑虑,而是我们全社会对所谓“高层次人才即科技人才”这一定义近乎一致的认定或是默认,而这一认定或是默认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更是有着突出的表现。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们国家对人才非常重视,这话当然没错,但若更为准确的表述,就应该说是对“科技人才”非常重视。从近一二十年间为实施人才战略所推出的各种各样的“工程”,到近年来为从海外引进人才所实施的各种“计划”,再到为支持这些人才开展学术活动所设立的各种“基金”和“项目”,乃至于包括各种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我们都不难发现,这些人才及其所从事的领域,绝大多数都属于科学技术及工程领域,能够入围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方面的人才,不说寥若晨星,也绝对居于少数派。

  

写到这里,我还想到了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钱学森之问”。现如今,“钱学森之问”被阐释成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或曰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但实际上,据2009年12月5日《光明日报》报道,钱学森先生的原话是“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应该知道,钱老所谓的“杰出人才”,是指的“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模式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

  

虽然上述对高层次人才的定义在全社会有其广泛而深厚的基础与大众逻辑,但我仍然认为,我们需要去质问一句:为什么高层次人才都是科技人才?

  

我认为,一个健全发展的社会离不开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也离不开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高层次人才所做出的贡献。他们为社会所做贡献的价值与意义,应该不需要我再赘述。

  

当然,我也注意到,在首都规划提出的众多目标中,有一条是:“人文北京:到2020年,名家大师达到500名左右”。我们且不说这个目标中的“名家大师”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比如何谓“名家大师”?现在北京已有的“名家大师”有多少?不够500名的话,未来是引进还是选拔?该如何选拔?等等,我们单说,会有多少“名家大师”的头衔可以落到“社会科学家”或者“人文学者”的名下呢?至少从该规划所提到的“高层次人才”的“定义”去看,形势不那么乐观。问题是:若只有科学技术方面的“名家大师”,北京还当不当得起“人文北京”之称?

  

我当然非常理解,也完全支持,在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的时候,应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与工程,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与工程人才,并加大对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投入。

  

但我的忧虑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科学技术”,能否适应中国未来10年乃至更长久的发展?在国际社会激烈的竞争中,中国只有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能否面对未来的挑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追问:


中国的未来,只有科学技术与工程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这,对吗?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学者睿思 | 郭英剑:上什么样的大学,并不决定你的未来

学者睿思 | 郭英剑:别再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学者睿思 | 郭英剑:人文学科能否为毕业生带来“经济价值”

学者睿思 | 郭英剑:教学中学生的“责任”何在

学者睿思 | 郭英剑:大学教学究竟有多重要?

学者睿思 | 郭英剑:技术改变人文:人文学科的一场革命

学者睿思 | 郭英剑:哈佛校长:人文教育对培养领导力“不可替代”

学者睿思 | 郭英剑:语言学,属于传统的人文学科吗?

学者睿思 | 郭英剑:科学与人文何以互为需要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