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书推荐 | 徐颖果著《美国华裔戏剧研究》【互动赠书】

导言

为方便老师们开展科研工作,“外国文学文艺研究”微信公众号同国内知名出版社及专著作者和译者合作,拟不定期推荐文学理论、研究专著、译著等同外国文学研究相关的高品质书籍。敬请期待!


我们公益荐书,欢迎知名出版社和我们联系合作。


我们本期推荐的好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天津理工大学徐颖果教授的著作《美国华裔戏剧研究》


注意:如果您喜欢本书,请在文末留言处写下您的评论,我们将向评论获赞最多的前四名老师提供包邮赠书一本统计截止日期:2018年10月6日下午18点。



作者简介


徐颖果 教授

徐颖果,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评审专家,曾担任天津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天津理工大学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当代美国文学,侧重美国族裔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和美国女性文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6部,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作者简介


本书序言


序一:华裔戏剧研究的新篇章

黄桂友

(美国佛蒙特州诺维奇大学资深学术副校长)

 

   

《美国华裔戏剧研究》是一本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它从介绍美国华裔戏剧最初上演中国京剧和粤剧开始,进而定义和梳理华裔戏剧的历史演变,然后审视亚裔剧团的形式,力图全面地描述华裔戏剧。它还从分析美国戏剧舞台上的华人形象人手,深刻探究华裔戏剧诞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因素,并通过对若干剧本的剖析,展示华裔戏剧的发展历程。      


戏剧是人类发展比较早的以表演为主要载体的艺术种类,无论是古希腊的悲剧、喜剧还是中国的元杂剧,均源远流长。戏剧不同于诗歌,因为后者的主要接受形式是阅读和朗诵;它也有异于小说,因为小说的欣赏方式基本上是阅读。戏剧的特点在于,它根本上是以对话形式写成,需要有舞台和演员演示剧情和故事,当然读者也可以通过阅读取得教育或娱乐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接受和欣赏方式上,戏剧除了可以跟小说和诗歌一样由读者阅读,还可以独树一帜地让观众观看。它是视觉艺术,依赖舞台设计、演员表演和群体观众捧场来完成表达,故在传播形态上更接近电影。当然观看不能取代阅读,看书也不等同于看戏。正是因为一部戏剧既能看也能读,它才有两类大致不同的接受群——读者与观众,从而也就对戏剧的创作和表演提出了不同的艺术要求。   

   

由于英语语言在美国的沿用,美国戏剧的产生与发展继承了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创作传统和演出模式。从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中叶的大约三百年,美国戏剧是白人写、白人导、白人演、白人看、白人评,不折不扣的一元化。虽然黑与白作为统一而又对立的种族概念和事实(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衬托)自从黑奴进人美国就已经存在了,但美国戏剧的大舞台始终是以白色为基调的,而这个戏台又是由其政治舞台和宗教力量做后盾的。也就是说,在黑人获得公民权,尤其是选举权之前,美国戏剧反映和折射的是白人的政治理念、社会生活、宗教思想、民间世俗——白人是当然的主角。举个熟悉的例子:阿瑟·米勒的名剧《推销员之死》描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下阶层美国百姓的生活,观众看到的是剧中人物在困境和迷惘中的挣扎与无奈。但是我想指出的不是这些美国百姓生活如何艰难困苦,而是剧作家不仅仅看到了经济制度的不公,而且开始关注这些中下层白人的尴尬处境(这可能与米勒接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关);更为重要的是,米勒时代几乎没有白人用戏剧的方式来关注几百年来一直徘徊于贫困与死亡边缘的黑人,更不必说20世纪前半叶人数少得可怜的亚裔。亚裔的命运有待于亚裔戏剧来描述和展示。 


黑人在人口上的优势(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4%)和在美国生存的漫长历史,使他们最早地觉悟到种族不平等带来的政治歧视和经济劣势。于是,从19世纪中期第一位有名的黑人作家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既是林肯总统的批评者又是其政治盟友)开始,黑人文学(包括戏剧)是以批评、控诉和抗议非人待遇为主调的,黑人文学因此在较大程度上成为亚裔文学的前车之辙。亚裔戏剧创作始于19世纪末,以日裔卡尔·哈特曼(Carl Sadakichi Hartmann)的《基督》(1893)为最早。华裔李玲爱则于20世纪20年代在夏威夷创作上演了有华裔特点的剧作《露丝·梅屈服记》(1925),展示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以及女权思想与三纲五常的对立。这样的思想在20年代的中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在夏威夷已是阔步登台了。随后的几十年,直到70年代,亚裔文学的发展处于低潮;这一方面与亚裔整体在美国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不高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民权意识和女权思想不够普及有关。对于华裔而言,僵化了三十年的中美关系(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过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至1979年中美建交)对美国华裔在政治和经济乃至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均有不利,与华裔创作不活跃恐怕也不无关系。20世纪后半叶的华裔文学,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戏剧,仍具有强烈的批判和抗议特征,华裔赵健秀的《鸡笼中国佬》和《龙年》即是70年代这方面的代表性剧作。虽然其语言、剧情、构思都并非一流,但它们所演绎的社会矛盾、家庭争端、个人理想、男女关系、工作状况等,都回射到种族主义这个焦点上。


中国推行的“乒乓外交”与美国的“缓和外交”在1972年共同为中美关系解冻,立即促进了两国外交文化的交流,美国作家(包括华裔)也随之陆续访华。美国作家,尤其是华裔作家终于有了关注中美关系和象征着这一关系的群体(华裔)的机会。但是,究竟如何定义华裔作家?美国哪些人是华裔?华裔文学的范畴有多大?徐颖果教授的著作探讨的是华商戏剧,应当怎样定义华育戏剧?华语基本上是汉语,但华裔不是汉裔。华裔是个群体,华人则是个个体。从种族的角度定义,华裔应该是其祖先最初来自中国境内的后裔,无论是汉族、满族还是回族,也无论这些后裔在离开中国后和到达美国前散居于世界何地。换言之,中国人离华后无论是在南洋还是在南美繁殖后代,然后登陆美国永久居住,他们都是正统意义上的华裔;他们创作的反映华人生活的戏剧就是华裔戏剧(而华人写白人或黑人探险太空的作品则不属此类)。华人与其他族裔的人通婚,产生的后代也是华裔,著名的例子就是半华人血统、半韩国血统的诗人宋凯西(Cathy Song)。当然也有不认祖先,或者说在身份上标新立异、另立门户的,正如徐教授在书中指出的亚裔剧作家薇莉娜·哈苏·休斯顿(Velina Hasu Houston),声称自己既非美国人又非亚洲人,既非日本人又非非裔美国人,或说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但是她的名剧《茶》讲的是日裔的故事,她主编的剧本选集《生活的政治:四部美国亚裔女性剧作》,也以亚裔妇女为主。虽然,在人物创作上她认同亚裔身份。  

    

今日美国亚裔作家群星璀璨。在戏剧方面,华裔剧作家四十年来独领风骚:先有在纽约开山登场的赵健秀,后有以《蝴蝶君》一炮走红的黄哲伦,加之由尊龙和Jeremy Irons主演的同名电影助阵,名声走向国际。从整体上看,华裔作家以女性居多,华裔剧作家也以女性占多数。多年来,华裔文学研究侧重小说和传记,诗歌其次,而问津戏剧的研究文章偏少,专著更是屈指可数。徐教授在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方面已颇有建树,而今有独辟蹊径,踏开一条别人尚未走过的路——华裔戏剧。在《美国华裔戏剧研究》这部专著里,徐教授不仅细致地探讨了有关华裔文学的许多概念和定义,也认真讨论了美国各式各类的华裔剧团及其特点和对美国戏剧业做出的贡献。更为可贵的是,徐教授深入地分析了若干重要剧作,从为大家所熟悉的黄哲伦的《新移民》和赵健秀的《鸡笼中国佬》,到最近二十年脱颖而出的新秀,尤其是女性剧作家,如黄准美、林小琴、吴茉莉、段光忠、迪梅·罗伯茨等,以及张家平、谢耀等男性剧作家。本书还设专门章节介绍华裔女性剧作家及其作品和华裔剧团的资金来源情况,令人耳目一新。另外,作者还以附录的形式陈列了三种参考文献,为教学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分别是:华裔戏剧研究术语、亚裔戏剧大事年表和亚裔戏剧团体总览。徐教授在著作中对华裔戏剧运营机制的研究,将对国内戏剧界的改制和转型提供有益的参考;它为华裔戏剧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将为中国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黄桂友(Guiyou Huang)

Berlin, Vermont

April 2011




序二

凌津奇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文系与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系教授)


Xu Yingguo’s A study of Chinese American Drama is a groundbreaking effort to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n theatrical productions, mainly in the form of printed texts, to the Chinese readership. Situating herexamination of selected works in their specific histor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Xu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se works’ thematic and stylistic significances, as well as to their cross-cultural ramifications, with in-depthand thoughtful analyses of a wide range of crucial issues and literary concerns. Xu is the author of several influential scholarly publications on the topics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such as An Anthology of Chinses American literature (2004),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the 1850s, (trans., 2006), and A Dictionary of Ethnic and Gender Studies (2009). The completion of her current study, which is based on extensive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s since 2007 will no doubt add to Xu’s previous achievements, consolidate the pioneering status of herscholarship, and contribute to Chinese American drama’s better understandingand appreciation among Chinese readers.

 

Jingqi L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SA

October 17, 2010.

本书序言

精彩书评

华裔戏剧的历史变迁

——《美国华裔戏剧研究》评析

周郁蓓(厦门大学文学院)


美国少数族裔戏剧的崛起和发展,就像美国实验派和先锋派戏剧的持续兴盛,美国百老汇内外界限的逐渐模糊一样,是 20 世纪下半叶美国戏剧的特点之一。美国少数族裔戏剧的去中心性、多元性和实验性等,不仅代表着当代美国戏剧的共性特征,揭示了美国戏剧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定义了 20 世纪美国文化的发展走向。徐颖果的《美国华裔戏剧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12 年 8 月出版 ) 是研究和了解美国华裔及其戏剧不可多得的著作之一,值得一读。


作者将美国华裔戏剧视为美国戏剧和美国少数族裔戏剧的一部分,阐述重心是华裔戏剧中的中国文化。作者阐明了这样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国戏剧和中国文化从初入美国时的异族性载体,经由华裔戏剧,演变成为融入美国戏剧主流的戏剧元素和文化元素。整个华裔戏剧史的变迁,每一部成功的华裔戏剧作品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和舞台再现,不仅表现了华裔群体社会身份的变迁,也表征了从冲突到交汇,再到化合的文化离散融合过程。在介绍了华裔戏剧与美国戏剧、亚裔戏剧的关系以及亚裔戏剧前史及剧团形式、美国戏剧中的华人形象之后,该书作者对五位华裔剧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作者分析的第一位剧作家是较早登入主流剧场的赵健秀。为表达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华裔倾诉不满、争取权利、改变形象的政治目的,赵健秀主动汲取主流文化、黑人文化和中国文化中有益于此目的的形象、元素和思维方式,充实到他的戏剧语言、舞台形象和斗争模式之中。作者在突出赵健秀对多元性的主动吸纳和积极表达的同时,阐明了赵健秀既非主流也非华人的华裔形象观和华裔身份观。赵健秀用戏剧定义和解释了华裔身份,黄哲伦则用戏剧探索了文化身份的本质特征和生成过程。


作者通过对《新移民》中移民身份变迁和文化融合主题以及对这些主题表现手法的分析,阐明了该剧具有区别于主流戏剧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特征,而这些美学特征又契合并表明了华裔身份的流动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作者对张家平戏剧文本的分析,同样突出了形式风格、艺术手法、叙事结构和主题思想的一致性及其包含的先锋派特征。这三个作家在书中出现的顺序,代表了华裔戏剧、华裔文化身份观和社会身份观从双重到多元再到跨界的变化过程。张家平对世界公民身份认同的理性刻画,替代了赵健秀充满愤怒的呐喊,代表着“跨门类、跨文化、跨族裔、跨国家的趋势”。[1] 但与此同时,作者也突出了几位作家的共性,即用艺术表达了文化身份观和政治观,使艺术承担了社会功能。


作者认为,华裔剧作家的这种政治自觉,使得华裔戏剧与美国主流戏剧可以相互渗透。华裔戏剧虽仍属于美国非主流戏剧,但是,非主流戏剧的大量存在,非主流戏剧所蕴藏的强大的生命力,非主流戏剧家较高的艺术和政治自觉性,非主流戏剧被主流接受的可能性的存在,正是美国戏剧乃至美国文化真正的独特之处。正如作者所述,华裔戏剧本身就既是一种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现实的民主政治活动,或至少是一种较有成效的文化批评。与此相一致的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包括华裔戏剧研究,正如美国其他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一样,也离不开政治。美国实用主义学者罗蒂认为当代美国的人文研究是“从现实政治向学院政治的逃离”。[2] 在他看来,社会民主转变是达到启蒙运动政治目标的唯一可能的途径。华裔文学研究即便有向学院政治逃离的倾向,仍起到了扩大华裔作家影响力,给予华裔作家信心,提高华裔作家自觉意识的作用,对社会民主转变当是一种准备。这正是徐颖果的专著所着力彰显的。


本文原载于《中国出版》2013年第21期第69页,经作者授权推送。


注释 :

[1] 徐颖果 . 美国华裔戏剧研究 [M]. 商务印书馆,2012: 185. 

[2] [美] 理查德·罗蒂著 . 哲学、文学和政治 [M]. 黄宗英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94.

精彩书评

本书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亚裔戏剧产生的美国历史语境

第三节 本著作的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关于美国华裔戏剧的界定

第一节 华裔的文化身份的戏剧创作

第二节 作为族裔戏剧的美国华裔戏剧

第三节 华裔戏剧的艺术使命


第二章 中国戏剧与美国戏剧:1767年--2000年

第一节 英文改编上演的中国戏剧

第二节 中国戏剧的国际化

第三节 中国戏剧对美国戏剧的影响


第三章 美国华裔戏剧的产生与亚裔戏剧

第一节 美国华裔戏剧的产生

第二节 亚裔剧团

第三节 亚裔剧团的创作及表演

第四节 世纪之交的亚裔戏剧


第四章 美国亚裔戏剧的历史与剧团形式

第一节 美国华裔戏剧与亚裔戏剧共命运

第二节 亚裔戏剧团体创立的文化诉求

第三节 亚裔戏剧团体与美国主流戏剧的不同


第五章 角色与现实:1850年--1 950年美国戏剧舞台上的华人形象

第一节 19世纪中后期的华人舞台形象

第二节 作为文化符号的负面华裔形象

第三节 20世纪上半叶华人舞台形象的转变

第四节 华裔戏剧的大发展改写华裔负面刻板形象


第六章 重构美国华裔的族群形象:赵健秀剧作《鸡笼中的唐人》

第一节 重塑华裔形象

第二节 重塑华裔的男子汉形象

第三节 重构华裔的文化身份

第四节 建构华裔自己的语言

第五节 反映真实华裔的戏剧


第七章文化融合:黄哲伦《新移民》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一节《新移民》

第二节 中国文化元素在剧中的意义

第三节 黄哲伦其他戏剧的主题研究


第八章 当代美国华裔先锋派戏剧人张家平的跨界艺术

第一节 碎片化、杂糅化和包糅化的叙事结构

第二节 文化旅者的跨界身份认同

第三节 艺术门类跨界的多样性艺术创新

第四节 张家平实验性艺术的社会动因


第九章 谢耀剧作《他们自己的语言》中语言的戏剧功能

第一节 作为“他者”的同性恋的语言

第二节 “他们”的爱情

第三节 关于同性恋主题


第十章 重塑华裔女性形象:美国华裔女剧作家林小琴戏剧《纸天使》

第一节 排华时期与天使岛移民站

第二节 华人移民经历的现实主义再现

第三节 华人身份认同的困境

第四节 华人女性移民的双重困境


第十一章 美国华裔女剧作家及其作品

第一节 华裔女性戏剧与亚裔女性戏剧

第二节 华裔女性戏剧题材与主题

第三节 华裔女性戏剧长足发展的社会及文化动因


第十二章 美国华裔戏剧团体的资金来源

第一节 多样化的个人捐助方式

第二节 政府及社会捐助的多种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书目录


附言如果您想得到包邮赠书,请在文后留言,我们为评论获赞数前四名的读者包邮赠书如果您想先睹为快,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

近期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 | 黄必康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仿词全译本)【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李杨:《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一个文学运动的阶级视角》(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罗伯特· M. 道林著《尤金·奥尼尔:四幕人生》(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灵魂如水:雪莱诗歌研究》

好书推荐 | 汪余礼:《双重自审与复象诗学——易卜生晚期戏剧新论》(文后评论赠书)

好书推荐| 张勇先:《英语发展史》(文后评论赠书)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