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査明建 | 知否知否,英语专业不仅是学英语的专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汇教育 Author 查明建


【作者介绍

查明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英语学院院长,教育部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负责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比较文学》副主编。著作有《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1898—2000》《一苇杭之:查明建教授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等,译著有《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什么是世界文学》《非洲短篇小说选集》等。

査明建 教授

知否知否,英语专业不仅是学英语的专业

作者:査明建

来源 | 文汇教育(ID:wenhuieducation)

【编者按】近期,关于我国外语教育和高校英语专业转型的话题,经由文汇报的连续报道后,在国内高教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热烈讨论。其中,围绕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教委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蔡基刚所倡导的 “除少数高校继续保留英美语言文学方向,走少而精的路线之外,大多数院校要转型到专门用途英语方向” 的观点,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有继续讨论甚至商榷的必要。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以撰文的形式,对高校英语专业的定位和未来的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阐释。在此分享给读者。



过去四十年来,高校英语专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从事英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外交、国际金融、外贸、新闻、对外交流等事业的大量专业人才,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也应该看到,四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粗放型发展,也累积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 “小才拥挤,大才难觅”。近年来,全国每年英语专业 (包括翻译专业)的毕业生约有12万人,而能真正成为英语专业人才的,却非常少。

高校英语专业,未来究竟应该怎么办?

英语专业,“病”在人才培养理念的原地踏步


未能从“专业”出发,按专业的要求去培养这个专业所应该培养的人才


出现“小才拥挤,大才难觅”现象,有专业内外多方面的原因。从外在原因来看,受高校扩招影响,生源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跟不上,不能完全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办学,整体上降低了高校英语专业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声誉。


而从专业内部来看,更多的是在专业的办学理念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偏差。中国当代英语专业教育,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中心,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以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模式,都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应该说这种培养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客观原因。在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下,这种教育模式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到了今天,绝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大学入学英语水平普遍提高,但我们的英语专业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依然在原来语言技能的教育模式上做简单的加减乘除。其突出的表现是,专业意识比较薄弱,未能从“专业”出发,按专业的要求去培养这个专业所应该培养的人才。


全国有近千所大学都开设有英语专业,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不可能都走专业化的道路,况且现在社会还需要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方面的应用型英语人才。“英语+实用性专业”的复合型模式,既带有权宜性,又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如果因此认为这就是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甚至反过来质疑、否定英语专业的专业意义和存在价值,那就更会加深人们对英语专业的误解了。


脱离人文本质的英语专业,培养不出高层次人才


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只是英语专业的最低要求,并非专业学习的核心任务


过去,英语学习条件有限,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在本科阶段只能注重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长期的以英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实用性、工具性的教育理念,造成了人们对英语专业的严重误解,误以为英语专业就是学英语的专业,混淆了英语与英语专业、一般的英语教育与英语专业教育的本质区别。


英语专业与中文专业一样,都属于人文学科。既然中文专业不是狭义的学中文的专业,英语专业也不仅仅是学英语的专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英语专业不是学英语的专业,而是通过英语来学习人文学科领域知识、培养人文学科领域人才的专业。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只是这个专业的最低要求,是进入专业学习的基本途径和必要准备,并非专业学习的核心任务,更不是专业学习的全部内容。


英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脱离了人文学科的本质,不按人文学科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专业人才,更遑论高层次专业人才。对照人文学科内涵要求,英语专业学生除学习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和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文化外,还应具有基本的人文学科知识结构。如此,才算得上英语专业学生,才能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

  

懂英语的人貌似很多,精通英语的专才则相当缺乏


英语专业应该按人文学科的要求来建设,体现其人文性和专业性品质


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其培养的人才,首先是人文学科本领域以及与人文学科相关领域的人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除了在英语语言、文学、翻译、英语国家文化等领域深入研究之外,还可以在英语专业的基础上,向其他人文社科领域进行跨专业发展。


根据专业内涵、对照国家发展需求,简要地说,英语专业应该培养以下几类人才:


一是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翻译、英语国家研究,成为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型人才;


二是将专业知识和能力发挥、应用到教育、人文领域,成为从事英语教育、中外人文交流、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等事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是以英语专业能力为基础,跨界发展,成为外交、国际新闻、国际法律、国际商务等领域的跨界人才。


要培养出这几类人才,就需要回归专业本位。既然英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就应该按人文学科的要求来建设,无论在课程体系和教学上,都应体现其人文性和专业性的品质。


所谓人文性,就是坚持人文教育理念,注重开阔学生人文视野,建立比较完善的人文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和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比较扎实的人文基础。


英语专业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除英语专业课程外,还应开设西方文化史、西方文明史、西方哲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西文化比较、中西经典导读等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或系列讲座。


人文学科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价值导向,是精神文明和人文创造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英语专业作为我国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人才培养的社会意义。


当前,我们既需要一批懂得英语文学、语言学,又精通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也需要大量精通英语、通晓国际规则和事务的高端国际化人才。这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


可以说,全国懂英语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的英语专业人才却相当缺乏。英语专业只有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真正的英语专业人才,展现英语专业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英语专业走过了辉煌的四十年,今后依然大有可为!




精彩推文回顾

郭英剑:独自行走——写给大学毕业生的话

唐伟胜 | 早期韦尔蒂的地方诗学:重读《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

李霄垅,李建波 | 石黑一雄日本题材小说对战后日本受害者形象的建构

朱法荣 | 变形珍珠与通灵宝玉: 《红楼梦》之巴洛克美学解读

期刊信息 | 《英语研究》(CSSCI来源集刊)第九辑目录及摘要

期刊信息 | 《当代外国文学》2018年第4期目录

会议信息 | 【4月27日更新】2019年外国文学(及相关)学术会议汇总(部分)

童明 | 福楼拜的美学判断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