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把握提升中国话语权的机遇
当下全球处于不确定时期,特朗普的当选凸显了西方话语体系的危机。这些危机表现为社会共识难以达成、政治权威受到普遍质疑、西方核心价值受到挑战、政治话语的粗俗化以及西方对外话语优势的弱化。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升话语权的基础性优势也进一步显现出来。
中国软实力的基础性优势渐显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提升软实力有如下基础性优势:
第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在这个全球不确定性增强的时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最有力支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的国内问题,而且也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繁荣。
第二,中国领导集体的能力。国家领导人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中国领导集体的稳定性,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内政外交等各方面显示出出色的治国理政能力,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了开放、进取、担当、理性的国家领导人形象。
第三,中国正在创建自己主导的制度化平台。国际制度是显示国家意愿,实现国家意志的重要平台。同时,维护国际制度的运行,也需要国家的投入。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西方国家主动或者被动地给予中国在现有国际制度中更大的参与空间和更多的决策权力。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提出自己的理念、方案、议程,推动这些制度的改造。同时,中国也在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国际身份创建自己主导的国际制度。
第四,中国正在构建有中国特色但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核心理念。在国际社会上要有所作为,不仅要有行动,还要有声音,并且二者要形成良性互动,以行动证明言论的真实可信,用言论引导舆论形成共鸣。
第五,中国对外话语表达形式有其独特吸引力。中国领导人的对外讲话理性平和、富有历史感和客观性、有问题意识和针对措施,体现了中国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形式的讲话在浮躁、负面情绪高涨的国际舆论中,日益显示出其吸引力。
将提升机遇转化为现实存在
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综合转化,最终体现为道路的吸引力、理论的说服力、制度的竞争力和文化的认同感。
就当前而言,必须抓住全球不确定性增强带来的机遇,化不利为有利,占领制高点、弥补空白点,谋全局以谋一域,积小胜为大胜,为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争取更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下面仅从国家软实力的理论建设方面提几个建议:
首先,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经验的研究和传播。当前的研究和传播主要围绕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和思想总结展开,既要重点突出,还要重视这些讲话反映的具体实践,挖掘个人思想的历史传承与理论来源,以立体全面地展现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和治国理政的探索,把经验学理化,将实践理论化。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搭建中国治国理政经验与其他国家经验的对话交流平台,在对话中加深理解,在交流中增强认同。
其次,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的开放水平。要通过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平台,推动跨国合作研究项目,为对华友好的学者提供研究条件,利用国外学者的研究网络、发表渠道,扩大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影响力。重视利用其他国家各类学会及其刊物,鼓励中国学者参与学会活动,设置与中国相关的议题,发表聚焦中国的学术论文。
第三,突出“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研究。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还非常薄弱。要设立专门基金,推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国别研究和区域研究,培养新一代的、具有田野调查经验的国别研究专家和区域研究专家。要围绕重大问题,推动多学科的合作研究,联合攻关。要及时总结“一带一路”建设经验,提升学理化水平,鼓励学术交流和对话。
第四,推动“孔子学院”的功能改造。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国家的学生和老师对于孔子学院教授的课程、组织的活动有着更多样的要求,希望除了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之外,还应该增加当代中国的丰富实践和日常生活。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相关高校的具体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孔子学院”的功能改造,积极总结经验,培养具有跨文化交往能力、具有学术组织能力的“孔子学院”负责人。
(摘自《领导文萃》2017年10月上)
稿件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