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猜不腻的灯谜

启贺 门外谈 2021-06-18


灯谜是一种语趣,通过猜谜语人们得到了思维上的锻炼和精神上的愉悦。灯谜这种属性便自然而然的与笑话有了亲近。



打灯谜 又名《灯虎儿》、《谜子》。对口相声。语言文字游戏类节目。灯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短小精悍,情趣盎然,为相声艺人撷取改编为相声作品,至今久演不衰。相声艺人多擅演此段,且各具特色,流传版本颇多。李德钖、张寿臣、侯一尘、于俊波等多人表演。《张寿臣笑话相声合编》收录张立林整理本,《马三立相声选》收录马三立演出本,《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收录于连仲整理《打灯谜——追“把”字》、《打灯谜——憋“我”字》、《打灯谜——憋“好”字》、《打灯谜——凑腿》本。


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几段古代谜语笑话:


北齐高祖[1]尝宴近臣为乐,高祖曰:“我与汝等作谜,可共射[2]之:‘卒律葛答[3]。’”诸人皆射不得。或云:“是髐子箭。”高祖曰:“非也。”石动筩[4]云:“臣已射得。”高祖曰:“是何物?”动筩对曰:“是煎饼。”高祖笑曰:“动筩射着是也。”高祖又曰:“汝等诸人,为我作一谜,我为汝射之。”诸人未作,动筩为谜,复云:“卒律葛答。”高祖射不得,问曰:“此是何物?”答曰:“是煎饼。”高祖曰:“我始作之,何因更作?”动筩曰:“承大家热铛[5]子头,更作一个。”高祖大笑。


侯白仕唐,尝与人各为谜。白曰:“必须是实物,不得虚作解释,浪惑众人。若解讫无有此物,即须受罚。”白即云:“背共屋许大,肚共枕许大,口共盏许大。”众人射不得,皆云:“天下何处有物,共盏许大口,而背共屋许大者?定无此物,必须共赌。”白与众赌讫,解云:“此是胡燕窠。”众皆大笑。又逢众宴,俱令作谜。必不得幽隐难识,及诡谲希奇,亦不假合而成,人所不见者。白即应声曰:“有物大如狗,面貌极似牛。此是何物?”或云是獐,或云是鹿。皆云不是。即令白解,云:“此是犊子。”[6]


笑话“承大家热铛”中北齐高祖以鲜卑语射覆煎饼,众人不懂鲜卑语,被石动筩猜到。然后石动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又射覆“卒律葛答”,高祖万万没有想到谜底还是煎饼。而石动筩的解释“承大家热铛子头,更作一个”更加诙谐幽默。


您想了解更多历代笑话与相声的渊源吗?请点击链接→_→《历代笑话与相声》


相声《猜谜语》:


甲:“刺啦(咕叽)”,打一食物。

乙:食物?哪位吃过“刺啦(咕叽)”呀?猜不着。

甲:炸鸡蛋(贴饽饽)。

乙:炸鸡蛋(贴饽饽)怎么是“刺啦(咕叽)”呀?

甲:炸鸡蛋(贴饽饽)嘛,锅里油是热的(面凉锅热),鸡蛋(棒子面)放里,“刺啦(咕叽)”一个。

乙:好贵的炸鸡蛋(贴饽饽)呀,我光听听就三毛呀!还有没有?

甲:有呀。

乙:你说。

甲:“刺啦(咕叽)”。刚才那个猜不着,这个更猜不着了。这个比那个学问又大了。

乙:冲您这么说,我不猜了,认输了,您告诉我吧。

甲:又炸(贴)一个。

乙:啊?又炸(贴)一个呀?您要弄一篮子鸡蛋(一盆面)在这儿,“刺啦(咕叽)”“刺啦(咕叽)”,我得多少钱呀?

甲:你不敢猜嘛。过去说谜语谁也不敢这么说,说完一个“刺啦(咕叽)”还说一个“刺啦(咕叽)”,我就行。我可以说连续若干个“刺啦(咕叽)”,你都猜不着。

乙:您的谜底我都知道了,你还敢说吗?

甲:再说你也猜不着。

乙:你还敢说吗?

甲:你还敢猜吗?

乙:敢说我就敢猜。

甲:再说,咱们三毛不行了。

乙:多少钱?

甲:六毛。

乙:六毛,我也敢猜。

甲:“刺啦(咕叽)”。

乙:炸鸡蛋(贴饽饽)。

甲:炸鸭蛋(粘卷子)。

乙:啊?这回怎么改鸭蛋(卷子)了?

甲:你想,都六毛了,还不给你换个大个儿的(给你换白面的)。


在相声中,鲜卑语“卒律葛答”被拟声词“刺啦”“咕叽”所替代。相声艺人将古代笑话中简单的猜谜情节铺陈敷衍为“三番四抖”,其中运用故弄玄虚的手法——“刚才那个猜不着,这个更猜不着了。这个比那个学问又大了”——制造悬念,以“又炸(贴)一个”抖响包袱。并且在“更作一个”之后,又增添“楼上楼”的包袱。以“过去说谜语谁也不敢这么说,说完一个‘刺啦(咕叽)’还说一个‘刺啦(咕叽)’,我就行。我可以说连续若干个‘刺啦(咕叽)’,你都猜不着”和“再说,咱们三毛不行了。六毛”为高潮做铺垫,关闸蓄水,最后换成“大个儿鸭蛋(白面卷子)”,水到渠成,效果强烈。

在侯宝林、胡仲仁的版本中,开篇便以猜谜语的历史作为引导,格调清新高雅。相声将《启颜录》中谜面为“物大如狗,面貌极似牛”、谜底为“此是犊子”的谜语加以变化,为己所用,设计为民间老太太所讲的谜语,不仅介绍了谜语的文白之分,而且通过谜面“猫头猫脸儿,猫鼻子猫眼儿,猫蹄猫爪儿,比小猫大不多,比大猫小不点儿”近乎排比的句子铺陈描述,展现口齿功夫,使听觉上更加悦耳。谜语讲究谜面涵盖谜底的内容,但要含而不露。而“此是犊子”和“半大猫”的谜面简直就是谜底的直接描述,破坏了谜语的形制,使人们的心理期待落空,从而发出会心一笑。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相声即便是借鉴古代笑话,相声艺人也并非生吞活剥、照本宣科,而是在此基础上发挥聪明才智,进行二度创作,使古代笑话适合相声演出的需要,让效果更加强烈。

另外,清代吴趼人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六回“妙转圜行贿买蜚言 猜哑谜当筵宣谑语”中所写的灯谜,也被相声艺人用到相声里(有侯宝林、郭启儒录音存世,猜“亚”字):


我对继之道:“离了家乡几年,把故园风景都忘了,这一次回去,一住三年,方才温熟了。说起中秋节来,我想起一件事,那打灯谜不是元宵的事么,原来我们家乡,中秋节也弄这个玩意儿的。”继之道:“你只怕又看了好些好灯谜来了。”我道:“看是看得不少,好的却极难得,内中还有粗鄙不堪的呢。我记得一个很有趣的,是‘一画,一竖,一画,一竖,一画,一竖;一竖,一画,一竖,一画,一竖,一画’,打一个字。大哥试猜猜。”继之听了,低头去想。述农道:“这个有趣,明明告诉了你一竖一画的写法,只要你写得出来就好了。”金子安、管德泉两个,便伸着指头,在桌子上乱画,述农也仰面寻思。我看见子安等乱画,不觉好笑。继之道:“自然要依着你所说写起来,才猜得着啊,这有甚么好笑?”我道:“我看见他两位拿指头在桌子上写字,想起我们在南京时所谈的那个旗人上茶馆吃烧饼蘸芝麻,不觉好笑起来。”继之笑道:“你单拿记性去记这些事。”述农道:“我猜着一半了。这个字一定是‘弓’字旁的,这‘弓’字不是一画,一竖,一画,一竖,一画,一竖的么。”我道:“弓字多一个钩,他这个字并没有钩的。”继之道:“‘曹’字可惜多了一画,不然都对了。”于是大家都伸出指头把“曹”字写了一回。述农笑道:“只可以向那做灯谜的人商量,叫他添一画算了‘曹’字罢。我猜不着了。”金子安忽然拍手道:“我猜着了,可是个‘亚(亞)’字?”我道:“正是,被子翁猜着了。”大家又写了一回,都说好。


据说传统相声《打灯谜(“好”字底》,是刘奎轸与杨少奎在舞台上即兴创作的段子,后来经过若干一人丰富加工才使其成为经典节目。


在传统版本中,以赵心敏、班德贵二位的表演为内外行称道,他们剔除了糟粕内容,在文字游戏类的节目中着力塑造人物。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686338un4&width=500&height=375&auto=0

相声《打灯谜(憋好字)》 赵心敏 班德贵


赵心敏表演流畅洒脱,具有浓浓的津味相声特点,透着那么一股子嘎坏。其中,在猜用刀剁桌子角的时候,第一遍铺陈谜面的时候,只用扇子虚点,为了是让观众提起注意而又不过早的暴露谜底,等到捧哏猜错时候,才用动作辅助揭示。这些看似下意识的动作,其实都是通过演员精心设计的结果。


这段节目是对演员节奏拿捏的考验,主要使用了“反熟为生”的技法。在捧逗模拟二人见面握手后聊天中,捧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神有相。相声是语言的艺术,并非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的胡闹,细细品味才能感觉到其中的滋味趣味而百听不厌。


马志明、黄族民二位的《打灯谜(“好”字底)》与赵心敏的路子近似。志明先生惯以沉稳内敛为特色,而这段节目却不同以往,通过语言、动作塑造了一个爱占便宜,强词夺理的小人物。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686dbarfv&width=500&height=375&auto=0

相声《打灯谜》马志明、黄族民


传统相声之所以被称为宝贵的财富,就是因为它不仅凝聚了历代相声艺人的智慧,同时也为后人开辟了一种结构相声的思路——活道儿。按照这个模式根据时代可以更换新内容,使相声焕发出勃勃生气。


新灯谜 又名《打灯谜》。对口相声。常宝堃、赵佩如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作者对传统相声《打灯谜》进行了全面整理,用的是全新的谜语和词汇。如垫话部分摒弃传统相声甲乙二人“伙计”的旧称谓改为互称“同志”。其灯谜谜面是“柜橱”,打一人名,谜底是“李承晚”(里盛碗),时值抗美援朝时期,具有时代意义。正活部分更是将传统相声“好字底”进行改良,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的新名词,反映了新的时代内容。《天津三十年曲艺选集》(曲目名为《打灯谜》)、《天津五十年曲艺创作选》收录。


相声《新灯谜》常宝堃、赵佩如


同样是借鉴《打灯谜“好”字底》反映新时代内容的相声,王家琪、于佑福二位的版本也十分出色。



夸家乡 对口相声。姜昆、廉春明创作。作品借用传统相声《打灯谜》憋“好”字的手法,夸赞了家乡的新风貌。《姜昆表演相声精品集》收录。姜昆、李文华表演。姜昆很少表演传统相声,历来被人诟病,通过这段视频可见其对相声节奏的驾驭还是十分出色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011y06wyh&width=500&height=375&auto=0

1984年春晚相声:《夸家乡》 姜昆、李文华


同是对传统相声《打灯谜(“好”字底)》借鉴的还有以下几段:


连队好 对口相声。作品采用传统相声《打灯谜》憋“好”字的手法,描写了部队的生活。部队方方面面都好,包袱就出在回答问题时恰恰要躲“好”字,想方设法用同义词或其他方法避开。齐振蕃、何庭英表演。


兔年不提兔 对口相声。李艺、牛振华创作。作品介绍了兔子的习性特点、歌谣和诗词中关于兔子的记载,并运用传统相声《打灯谜》的手法,甲问什么,乙都不能说出“兔”字来。发表于《曲艺》1987年第2期。


关于传统相声《打灯谜》,再推荐大家一篇文字:


侯宝林对于传统相声《打灯谜“把”字底》的净化






[1] 北齐高祖高欢(496—547),字贺六浑,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出生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东北)兵户之家。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齐神武帝。

[2] 射:射覆。近于占卜术的猜物游戏。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已流行于皇宫中。

[3] 卒律葛答:北方少数民族鲜卑语。南宋朱翌(1097—1167)《猗觉寮晚饭》诗:“卒律葛答美,钩辀格磔肥。”自注:“卒律葛答,煎饼。”

[4] 石动筩,北齐高帝时优人,以言语诙谐著称。

[5] 铛:类似今天的饼铛。

[6] 辑注本原书按:“侯白仕唐”一则,《广滑稽》标“此是犊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