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辉先锋《茶馆》惹非议
话剧《茶馆》是老舍的名剧,同时也是北京人艺若干老艺术家们的心血精心打造而成的经典。
老舍……
他有着基督教的信仰和旅居国外的经历:
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在英国期间,老舍曾使用Colin C. Shu这个英文名字(应为其基督教教名)。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执教半年,任中学教员。
1957年,《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
而他们那一代文学家却时刻关注着自己祖国的命运,他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019年,孟京辉执导话剧《茶馆》,该剧受邀进入第73届阿维尼翁戏剧节核心板块IN单元演出。
孟京辉谈重排《茶馆》
据媒体报道:【#孟京辉版茶馆遭退票# 有观众现场喊:对得起老舍吗?】近日(2019年11月12日),网上晒出一段孟京辉话剧《茶馆》的视频。网友评价该片段为“群魔乱舞”,称现场有不少观众因此退场并退票。记者就退票一事向北京保利剧院求证,保利剧院拒绝回应。有网友质疑该话剧打着老舍旗号圈钱。
博主@张洪科 更是以亲历者发表了一篇微博:
@我是千哥儿:观众骂得好!!以先锋之名,行对严肃名著的猥亵之实。打着前卫艺术的旗号,兜售和发泄着自己低俗扭曲的变态审美。
@逸之上善若水:以前在戏园子要是这样胡演瞎闹早被观众轰下去了 也就是现在这个只要胆子大 不要脸就能赚到钱的社会造就了这样的闹剧 …
@为什么小包纸总是肉乎乎的:陆陆续续看过几部,看得多了加上年纪大了,就再也看不下去他的了。
@无机质傀儡:反正我去看的时候,同场不少人都退票了,我虽然坚持到底但是也就看懂了三分之一吧……最后那个大轮子转起来,王利发他们爷仨自杀那段还挺好的~
@大狮咂:实力是什么?实力光膀子吗?漏肉就是漏肉,别拿先锋说事儿!剧好不好看观众有最基本的评判标准,不要打着先锋的旗号把观众当傻子糊弄!当然也不乏有智商确实不高的,没事儿就爱装个文艺附庸个风雅什么的主儿,我这话肯定不代表你们,你们尽情扭,哥们儿这就不陪你们散德行了!
@杰丽杰:中国的现代文化,越来越低俗,什么玩意都能去搞,没有任何底线,滚蛋,国家文化部就应该多去管管,什么玩意,滚蛋,都被金钱蒙住了眼睛
@云游无定:层层审批?文化局备案通过才上演?你们给有关部门塞钱审批通过是一码事,但是骗观众花钱来看是另一码事!就改成这个尼玛德行的戏,还打着老舍原著茶馆的招牌,这就叫是实打实的诈骗
@六必居士愚若智:确实是定位不准确。那天去看了,人艺版茶馆我看过十几遍。孟京辉的戏我也基本都看全了,基本能理解孟京辉的导演意图,说实话,戏本身排的挺不错的,整场看完了真的蛮震撼,在孟氏戏剧当中这出戏绝对算质量相当高的。但是唯独这出戏很不茶馆。许多不了解孟氏观众冲着茶馆来的看不下去也实在情有可原
@大叶脉:从去年起觉得孟京辉话剧离普通百姓越来越远了,开始追求形式上的突破与极限,让人有点接受不了。
@磐山云水:老舍名著《茶馆》是一部经典之作,当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茶馆》很好的诠释了其中的文化内涵、人性之光和社会意义。[心]五千年的文明文化到了今天谁都可以随便戏说、妖魔、践踏,没有传承更没有监管,文化断代、文明游离都有一个让人无法驳斥的理由:创新!
孟京辉一向以实验先锋、创新探索著称,他有着独具个性的创造力和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不仅开拓了中国当代戏剧的新局面,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值得瞩目的文化现象。其作品主要特点为突破常规,混搭语言,并在舞台艺术中增添高科技元素和灯光效果以冲击观众的心灵和视觉。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带有讽刺意味的戏仿来解构经典名著,作品风格中西混搭 。在话剧《蛋》中,孟京辉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汇入了怪诞陆离的氛围,用戏谑批判的方式将喜剧元素放大 。在话剧《茶馆》中,嘶吼式的台词表演中凸显孟氏风格(《北京晨报》、人民网、《新京报》、《华西都市报》综合评)。
从百度百科介绍中发现孟京辉本人并没有像老舍那样的国外生活经历,但他似乎更热衷于将中国经典进行西方式的解构。也许这正是当下一部分中国从事艺术者的常态,他们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国人,却始终跳脚于所谓的国际舞台,并未真正理解西方后现代主义之产生历史背景,却热衷于“后现代主义”这个时髦名词,甚至更热衷于讨好西方人的欢心……
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在场形而上学”等的批判与解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理查德·罗蒂(1931-2007)、法国的雅克·德里达(1930--2004)和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同样是话剧经典,曹禺的《雷雨》也难逃厄运:雷雨之夜?乱伦之夜?
《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梅兰芳先生是这样谈继承与发展创造的。时隔今日仍然具有颠扑不破的指导意义。纵观当今舞台上的种种创新尝试,都是另起炉灶,一派有违艺术自身规律的邪教异端。这里面京剧工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更是主管文化的官僚们的作恶多端。
说句刻薄话,我们当下正在见证五千年来文化新低点……
国家在艺术领域没有可用的又红又专的人……
当下文化沙漠现状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