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波创新力长三角第六,与杭州苏州对比存在哪些短板……

东南商报 东南财金 2022-03-20


创新力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1127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发布了《2019长三角城市创新力排行榜》。


长三角城市创新力TOP10


报告显示,在长三角三省一市41个城市中,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地位非常显著,杭州、南京两大省会齐头并进,创新发展势头澎湃,“宇宙第一地级市”苏州名列第四,合肥则凭借强大的高校科研能力跻身前五,宁波紧随其后,力压无锡,排名第六。


根据这份榜单,我们能够大致看出宁波在科创方面的长短板。







1



榜单从工程师、知识创新、产业创新、政府引导、高新区、合伙人、创新热钱、企业成长、新经济、新空间10个维度,对沪苏浙皖三省一市41个地级行政单位(含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创新力进行了评估排名。



10个维度中,宁波并没有特别突出的长板,有4个指标分排名第五,分别是合伙人指数、热钱指数、企业成长指数和新经济指数。这些比总排名高的指标可以暂且看做宁波的长板,但其中还是有可以商榷的部分。


首先是合伙人指数,这项指标其实衡量的是宁波这座城市的青年吸引力,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是杭州、上海、合肥、南京、宁波。除宁波之外,其余四座城市都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由此可以看出,宁波在长三角中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可观的。这是也许是所有数据中最令人欣喜的。


年轻人是创客的基础群体。“今天城市里的每一位年轻创客,都可能成就未来的阿里、腾讯和百度。”中规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表示。


2018年,宁波常住人口增加了近20万,人口净流入率高居全国第二。


今年上半年,宁波接收的大学毕业生68172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42.5%,其中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34598人,同比增长14.05%。宁波新增的19.43万首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中,20岁到35岁的年轻人就有11.9万人。


DT财经发布了《2019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中,宁波城市青和力排在全国第16位,长三角第5位,与合伙人指数的排名一致。



2



企业成长指数由独角兽企业数量、瞪羚企业数量、初创企业数量和初创企业增量组成。


这个指标宁波表现也比较亮眼,位列上海、杭州、南京、苏州之后。尽管在独角兽数量上宁波远远不及上面的城市,但在《2019年中国瞪羚企业数据报告》中,宁波有265家企业入围“瞪羚”企业,数量位列长三角第六,而初创企业数量排在长三角第五位。 



新经济指数,宁波同样排名第五。宁波发展比较抢眼的新经济行业包括了高新制造、健康产业以及文化产业,但在信息相关产业和高新服务业上,宁波仍然远远落后于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头部城市。


热钱指数方面,宁波也高居长三角第五位,但这个数据其实是有可以商榷的地方。按照报告,宁波的投资机构数量达234家,但从宁波的创业者反映来看,宁波并没有这么多的热钱。



梅山是全国最大的私募基金注册地之一,这也许是宁波在此项指标上排名较高的原因之一。不过,从去年9月开始,梅山已经暂停受理类金融企业名称核准和新设登记。因此,宁波的基金增量将会有一段时间的停滞。明年的榜单上,宁波的热钱指数是否还能高居前五,我们拭目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的知识创新指数排名长三角第六,位列上海、合肥、南京、杭州、苏州之后,这个指标也值得宁波人高兴。


其实,这个指标就是衡量城市科研实力,包括了高校数量、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Nature论文指数等分指标。


从排名上不难看出,上海、合肥、南京、杭州都是高校云集的城市,而苏州的苏州大学属于211大学,此外苏州科大、西交利物浦、昆山杜克等优质高校,无锡也拥有江南大学这样的211高校。因此,宁波能跻身前六着实不易。这与宁波近两年来积极引进高端智力机构密不可分。


2018年一年,宁波就密集引进大院大所12家,全市累计引进产业研究院多达60家。其中包括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等等。


但在更高能级的实验室方面,宁波与头部城市仍有差距,目前我市尚无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像合肥就拥有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3个国家实验室,杭州也拥有之江实验室。宁波还需迎头赶上。



3



除了以上5个指标外,宁波有5个指标排名低于综合排名,其中工程师指数、高新区指数和新空间指数均名列第七。


工程师指数其实考量的是一座城市核心研发人员的集聚度。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2019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合肥五城科创“先锋部队”扎堆,集中了长三角90%以上的顶尖人才。



宁波在这方便还是受到了高校资源的钳制。在这方面,苏州值得我们学习。苏州自2002年起,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规划东西两个高等教育区,并持续引进多所院校,得益于多年的“高校战略”,成为唯一“突出重围”进入前五的非省会城市。


高新区指数考量的是城市创新平台集聚度,考察高新园区作为城市创新“培养皿”的发展成熟度。在这个指数上,江苏省整体上要优于浙江省。



从国家级高新区数量看,江苏省达18个,其中仅苏州市就拥有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昆山高新区、常熟高新区四大国家级高新区,无锡也拥有无锡和江阴两个高新区,常州拥有常州和武进两个高新区。


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苏锡常都优于杭甬绍。这一点是宁波乃至整个浙江省需要迎头追赶的。


新空间指数主要衡量的是城市创新创业空间的温度,以及城市的生活活跃程度,其实宁波在这项上表现中规中矩。根据新一线城市研究院的数据,宁波的NASA夜间灯光强度为0.46,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1位,长三角第6;看夜场电影的数量也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前10位。



4



接下来,有两项指标是比较拖后腿的——产业创新指数和政府引导指数。



产业创新指数主要的指标包括专利授权量、高新企业数量、中小型科技企业数量。其中,专利方面其实宁波并不吃亏,根据界面新闻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宁波的专利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名列第12位,但高新企业数量却排在全国第19位,这对于以先进制造业主导的宁波来说,确实需要进一步努力。


而政府引导指数的构建,首先将各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双创示范基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创新政策平台的建设纳入考虑。其次,对科学技术研发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也是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安徽的城市在这一指数中实现逆袭、表现突出。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带动下,合肥、芜湖占据前两位,财政科技拨款占比超过7%,领跑长三角。仅从报告的数据看,宁波应继续加强科技财政拨款。


有意思的是,报告将前5项指数,即工程师、知识创新、产业创新、政府引导和高新区指数归纳为“硬核创新”,考量城市的创新硬实力;而将后5项指数,即合伙人、创新热钱、企业成长、新经济和新空间指数归纳为“新锐创新”,考察的是一座城市的创新环境和潜力。


从硬核创新来看,除了上海遥遥领先外,江苏整体表现强劲,安徽也杀出不少“黑马”,合肥、芜湖表现尤为亮眼,而浙江则相对短板。在前十强中,杭州不及南京和苏州屈居第四,而宁波也落后于合肥、无锡,居第七位。


长三角城市硬核创新排名情况


相较于硬核创新,新锐创新的格局则变化较大,浙江优势明显,杭州与上海核心地位巩固,宁波、温州和嘉兴也跻身前十,而江苏的表现就相对乏力。


还是那句老话,任何榜单都只是参考,我们不能因排名高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排名低而妄自菲薄。客观分析,找出短板,寻找路径,才是发展之道。


2019长三角城市创新力排行榜


END


文字:乐骁立 编辑:诸新民  美编:周驰



一个共享财智的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