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场主体突破百万,宁波速度为何不及金华和温州?

东南商报 东南财金 2022-03-20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素以商贸闻名的宁波,实有市场主体在这个月悄然突破100万户。宁波也由此成为我省第四个市场主体超100万户的城市。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宁波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达100.52万户。其中,企业41.27万家,个体工商户58.79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0.46万户,较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之前增长了76%


这意味着,在常住人口820万的宁波,每20个人就拥有一家企业,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


另外,20191-10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5.1万户,连续3年年增长量超过15万户。


市场主体的数量及增幅,是衡量地区经济活跃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无论从规模还是增速上看,宁波经济之活跃不言而喻。但是,从时间上看,宁波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似乎来得有些慢。


由此,我们不禁疑问:这背后究竟隐藏了哪些奥妙?或者说,宁波市场主体有哪些自己的特质?而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又该如何平衡量与质的关系,引领高质量发展?






1



我们不妨先看看,宁波市场主体超百万户在全国全省处于什么位置。根据公开报道,记者整理了一份全国主要城市市场主体超百万户的时间。(北京、上海市场主体早已破百万,但具体时间不详)


顺序

国内主要重点城市

市场主体破百万的时间

1

重庆

201212

2

广州

20132

3

深圳

20133

4

成都

2014年底

5

青岛

2016年底

6

苏州

20166

7

武汉

20174

8

南京

20176

9

西安

201711

10

东莞

201712

11

杭州

2017年底

12

天津

20189

13

郑州

20188

14

温州

20195

15

金华

20196

16

济南

20197

17

石家庄

20197

18

长沙

20199

19

宁波

201911

20

泉州

201911


从“破百万”的时间来看,宁波的步子确实迈得有些缓:


在省内,不仅比老大哥杭州足足晚了2年,比温州和金华也迟到近半年,居全省第四位;与全国同类城市比较,宁波也明显慢了一拍,已排在济南、长沙之后,算上北上广深,已排在第20名开外,与其在全国主要城市GDP排名相比,要靠后得多。


为何民营经济发达的宁波,其市场主体破百万的速度会略逊于其GDP在全国甚至全省的顺位?


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杨健认为,原因很简单,恰恰在于各城市之间,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同。以省内的4座城市为例——


“金华的发展模式,以批发类、小商品为主;温州的块状经济更为典型。在这两座城市里,往往3~5个人就能形成企业主体。而宁波是制造业大市,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企业较多。且不说方太、公牛、金田等头部企业,即便是慈溪一家中小型的家电企业,也能聚集四五百名员工。”


的确,东南财金记者曾走访过宁波惠康国际工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典型的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冰箱、冷柜、制冰机等产品。尽管企业进行了智能化改造,部分实现“机器换人”,但目前仍有员工1200


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城市零散化的小微企业,宁波企业规模化效应更为显著。这或许是其“破百万”来得有些迟的重要原因。


至于与重庆、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相比,宁波仍显偏慢的原因,杨健认为,这与人口规模和城市能级有关。“重庆、成都、武汉都是中西部的区域中心,人口规模都突破1000万人,人口多,市场主体就多,这很正常。而且大多是省会城市或直辖市,有着更高的城市能级。”


因此,我们可以考察另一个指标,即“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的数量”。按照2018年宁波的统计公报中披露的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820.2万人计算,截至今年11月,宁波每千人拥有企业约50户,商事主体约125户,号称“每8个宁波人就有一个是老板”。


据了解,“每千人拥有企业的数量”,在发达国家一般50户左右,中等发达国家在2030户。从这个角度来看,宁波的这项指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不比其他城市差。


不过,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研究院管如镜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我们仍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宁波相对于杭州、南京、苏州、青岛等同类城市‘破百万’的步伐较慢,这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新经济业态的培育等,也有较大的关系。”


她指出:“服务业门类多,一直是创新创业、吸纳就业的主要阵地,对服务业不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市场主体的增长速度。” 



2



那么,回到市场主体本身,宁波还有哪些自身的产业特质呢?


首先,宁波民营经济一直保持着迅猛发展的态势。


其中私营企业从1988年的275户发展到目前的近38万户,个体工商户从1978年的4597户发展到目前的58万余户。目前,全市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96.7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6.2%,实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量分别居全省第2位和第4位。


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宁波是制造业强市,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无论是企业规模、实力,还是对GDP的贡献值,制造业于宁波都占绝对优势,其实体总量达到了10.4万户,在第二产业中占比80%以上。


不过,从近年来新增的市场主体构成上看,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数据显示,我市服务业正异军突起、飞速增长。其中,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卫生和社会工作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创业创新的热点领域。


         今年1-10月,全市第一、二、三产业新增企业情况

                           一产                              二产                                 三产  

                

今年1-10月,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新增企业336户、11179户和46126户,占比分别为0.6%19.4%80%



截至10月底,全市三次产业实有企业数分别为0.4万户、12.6万户和27.9万户,较2012年之前分别增长了47.1%、42.4%和157.9%,比重分别为1:30.8:68.2。


服务业主体节节攀升,这在全国尤其是一线城市表现更为明显。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市新登记的市场主体中,第三产业占比就高达94.3%;而上海的这一比重,早在2017年就已超过七成。


这一方面得益于2014年以来实施的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工商登记注册的门槛,政策红利刺激了服务业爆发式增长。

另一方面,杨健认为,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也与新一代通讯技术浪潮到来、传统产业面临转型、消费升级带来机遇等大背景相关。


当然,宁波也有其自身的特色。杨建解释说——


比如,宁波发达的外贸行业就属于第三产业。过去,进出口经营权掌握在大公司手中,如今电商降低了从业门槛,即使是小个体户也能把货物销往海外,这里便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同时,制造业升级也衍生出更多细分市场的配套服务,如产品设计、设备维修售后,甚至专门的电商运营推广等等。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常务副院长林承亮教授指出,所谓的“服务业”,既包括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比如产品设计、设备运维;更是涵盖了面向普通人群的“生活性服务业”,我们耳熟能详的淘宝店主、餐饮店家便是典型例子,而宁波在这两大领域都有提升空间。


“宁波的制造业根植性很强,但服务业对税收的贡献低于其对GDP的贡献,总体来看尚未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也鲜有全国范围内知名的案例。和重资产投入的制造业相比,服务业不那么依赖于规模效益,更容易推陈出新。”林承亮说。



3



市场主体超百万,不仅说明我市的创业创新氛围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意味着我市经济发展迈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如何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契机,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各城市角逐的目标,而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城市竞争的主战场。


宁波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吴伟强说——


我们知道,深圳正在加速迈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它的重要底气来自于拥有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的创业密度。尽管宁波与深圳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近两年的迅速增长,体现了城市创新动能加速培育的良好态势。这将有力助推我市新旧动能转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创业创新已成为了城市的基因。


的确,当前宁波正在围绕“优存量、拓增量”持续发力,无论是“246”万千亿产业集群培育,还是谋划“前湾新区”等大平台,无不彰显了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决心。


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宁波制造业的新常态。数据表明:1-8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费用200.6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速高10.5个百分点。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规上工业新产品开发表现活跃。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308.4亿元,同比增长10.0%,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2.0%,贡献率比同比提高59.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宁波先后出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80条意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和“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等政策措施,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快速增长。


结合宁波的产业特点,林承亮也提了几点建议——


首先,我们要继续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市场主体多,说明我们经济的创新活力强,但真正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依然是一些大规模的高端制造业,比如宁波的均胜电子、菲仕电机等。在兄弟城市中,武汉光谷实现以技术换市场,成功打造影响力的经验值得学习。


其次,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宁波应抓住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机遇,比如结合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建立智能装备进口产业园区等;至于生活性服务业,必须顺应时代需求,继续发力“新消费、新体验”。


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市场主体和政府部门各方的努力。从企业来说,应增强“为高质量服务买单”的意识,从而建设面向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的创新驱动体系。


“宁波的不少市场主体有着很强的实体意识,愿意花钱购买设备投入生产线,但对于做一场企业诊断、寻求海外投资调研等智力服务投入,就显得很保守。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成熟,购买服务将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实现产业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林承亮说。


对于政府而言,仍需不断培育新的市场主体,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开放力度等等。


管如镜也提到:下一步,宁波还是要重视量质并举。一方面,要更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创业,实现市场主体数量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健全法治环境、政策体系和经济发展制度,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宁波市场主体突破百万户,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下一个老板会是你吗?那么,你对未来宁波的营商环境有怎样的期待或展望呢?欢迎留言。



END


文字:王心怡 严瑾  编辑:诸新民  美编:周驰



一个共享财智的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