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突破百万,宁波速度为何不及金华和温州?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素以商贸闻名的宁波,实有市场主体在这个月悄然突破100万户。宁波也由此成为我省第四个市场主体超100万户的城市。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宁波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达100.52万户。其中,企业41.27万家,个体工商户58.79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0.46万户,较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之前增长了76%。
这意味着,在常住人口820万的宁波,每20个人就拥有一家企业,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
另外,2019年1-10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5.1万户,连续3年年增长量超过15万户。
市场主体的数量及增幅,是衡量地区经济活跃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无论从规模还是增速上看,宁波经济之活跃不言而喻。但是,从时间上看,宁波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似乎来得有些慢。
由此,我们不禁疑问:这背后究竟隐藏了哪些奥妙?或者说,宁波市场主体有哪些自己的特质?而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又该如何平衡量与质的关系,引领高质量发展?
我们不妨先看看,宁波市场主体超百万户在全国全省处于什么位置。根据公开报道,记者整理了一份全国主要城市市场主体超百万户的时间。(北京、上海市场主体早已破百万,但具体时间不详)
顺序 | 国内主要重点城市 | 市场主体破百万的时间 |
1 | 重庆 | 2012年12月 |
2 | 广州 | 2013年2月 |
3 | 深圳 | 2013年3月 |
4 | 成都 | 2014年底 |
5 | 青岛 | 2016年底 |
6 | 苏州 | 2016年6月 |
7 | 武汉 | 2017年4月 |
8 | 南京 | 2017年6月 |
9 | 西安 | 2017年11月 |
10 | 东莞 | 2017年12月 |
11 | 杭州 | 2017年底 |
12 | 天津 | 2018年9月 |
13 | 郑州 | 2018年8月 |
14 | 温州 | 2019年5月 |
15 | 金华 | 2019年6月 |
16 | 济南 | 2019年7月 |
17 | 石家庄 | 2019年7月 |
18 | 长沙 | 2019年9月 |
19 | 宁波 | 2019年11月 |
20 | 泉州 | 2019年11月 |
从“破百万”的时间来看,宁波的步子确实迈得有些缓:
在省内,不仅比老大哥杭州足足晚了2年,比温州和金华也迟到近半年,居全省第四位;与全国同类城市比较,宁波也明显慢了一拍,已排在济南、长沙之后,算上北上广深,已排在第20名开外,与其在全国主要城市GDP排名相比,要靠后得多。
为何民营经济发达的宁波,其市场主体破百万的速度会略逊于其GDP在全国甚至全省的顺位?
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杨健认为,原因很简单,恰恰在于各城市之间,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同。以省内的4座城市为例——
“金华的发展模式,以批发类、小商品为主;温州的块状经济更为典型。在这两座城市里,往往3~5个人就能形成企业主体。而宁波是制造业大市,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企业较多。且不说方太、公牛、金田等头部企业,即便是慈溪一家中小型的家电企业,也能聚集四五百名员工。”
的确,东南财金记者曾走访过宁波惠康国际工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典型的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冰箱、冷柜、制冰机等产品。尽管企业进行了智能化改造,部分实现“机器换人”,但目前仍有员工1200人。
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城市零散化的小微企业,宁波企业规模化效应更为显著。这或许是其“破百万”来得有些迟的重要原因。
至于与重庆、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相比,宁波仍显偏慢的原因,杨健认为,这与人口规模和城市能级有关。“重庆、成都、武汉都是中西部的区域中心,人口规模都突破1000万人,人口多,市场主体就多,这很正常。而且大多是省会城市或直辖市,有着更高的城市能级。”
因此,我们可以考察另一个指标,即“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的数量”。按照2018年宁波的统计公报中披露的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820.2万人计算,截至今年11月,宁波每千人拥有企业约50户,商事主体约125户,号称“每8个宁波人就有一个是老板”。
据了解,“每千人拥有企业的数量”,在发达国家一般50户左右,中等发达国家在20至30户。从这个角度来看,宁波的这项指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不比其他城市差。
不过,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研究院管如镜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我们仍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宁波相对于杭州、南京、苏州、青岛等同类城市‘破百万’的步伐较慢,这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新经济业态的培育等,也有较大的关系。”
她指出:“服务业门类多,一直是创新创业、吸纳就业的主要阵地,对服务业不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市场主体的增长速度。”
那么,回到市场主体本身,宁波还有哪些自身的产业特质呢?
首先,宁波民营经济一直保持着迅猛发展的态势。
其中私营企业从1988年的275户发展到目前的近38万户,个体工商户从1978年的4597户发展到目前的58万余户。目前,全市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96.7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6.2%,实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量分别居全省第2位和第4位。
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宁波是制造业强市,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无论是企业规模、实力,还是对GDP的贡献值,制造业于宁波都占绝对优势,其实体总量达到了10.4万户,在第二产业中占比80%以上。
不过,从近年来新增的市场主体构成上看,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数据显示,我市服务业正异军突起、飞速增长。其中,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卫生和社会工作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创业创新的热点领域。
今年1-10月,全市第一、二、三产业新增企业情况
一产 二产 三产
今年1-10月,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新增企业336户、11179户和46126户,占比分别为0.6%、19.4%和80%;
截至10月底,全市三次产业实有企业数分别为0.4万户、12.6万户和27.9万户,较2012年之前分别增长了47.1%、42.4%和157.9%,比重分别为1:30.8:68.2。
服务业主体节节攀升,这在全国尤其是一线城市表现更为明显。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市新登记的市场主体中,第三产业占比就高达94.3%;而上海的这一比重,早在2017年就已超过七成。
这一方面得益于2014年以来实施的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工商登记注册的门槛,政策红利刺激了服务业爆发式增长。
另一方面,杨健认为,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也与新一代通讯技术浪潮到来、传统产业面临转型、消费升级带来机遇等大背景相关。
当然,宁波也有其自身的特色。杨建解释说——
比如,宁波发达的外贸行业就属于第三产业。过去,进出口经营权掌握在大公司手中,如今电商降低了从业门槛,即使是小个体户也能把货物销往海外,这里便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同时,制造业升级也衍生出更多细分市场的配套服务,如产品设计、设备维修售后,甚至专门的电商运营推广等等。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常务副院长林承亮教授指出,所谓的“服务业”,既包括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比如产品设计、设备运维;更是涵盖了面向普通人群的“生活性服务业”,我们耳熟能详的淘宝店主、餐饮店家便是典型例子,而宁波在这两大领域都有提升空间。
“宁波的制造业根植性很强,但服务业对税收的贡献低于其对GDP的贡献,总体来看尚未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也鲜有全国范围内知名的案例。和重资产投入的制造业相比,服务业不那么依赖于规模效益,更容易推陈出新。”林承亮说。
市场主体超百万,不仅说明我市的创业创新氛围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意味着我市经济发展迈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如何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契机,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各城市角逐的目标,而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城市竞争的主战场。
宁波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吴伟强说——
我们知道,深圳正在加速迈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它的重要底气来自于拥有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的创业密度。尽管宁波与深圳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近两年的迅速增长,体现了城市创新动能加速培育的良好态势。这将有力助推我市新旧动能转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创业创新已成为了城市的基因。
的确,当前宁波正在围绕“优存量、拓增量”持续发力,无论是“246”万千亿产业集群培育,还是谋划“前湾新区”等大平台,无不彰显了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决心。
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宁波制造业的新常态。数据表明:1-8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费用200.6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速高10.5个百分点。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规上工业新产品开发表现活跃。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308.4亿元,同比增长10.0%,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2.0%,贡献率比同比提高59.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宁波先后出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80条意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和“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等政策措施,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快速增长。
结合宁波的产业特点,林承亮也提了几点建议——
首先,我们要继续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市场主体多,说明我们经济的创新活力强,但真正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依然是一些大规模的高端制造业,比如宁波的均胜电子、菲仕电机等。在兄弟城市中,武汉光谷实现以技术换市场,成功打造影响力的经验值得学习。
其次,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宁波应抓住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机遇,比如结合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建立智能装备进口产业园区等;至于生活性服务业,必须顺应时代需求,继续发力“新消费、新体验”。
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市场主体和政府部门各方的努力。从企业来说,应增强“为高质量服务买单”的意识,从而建设面向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的创新驱动体系。
“宁波的不少市场主体有着很强的实体意识,愿意花钱购买设备投入生产线,但对于做一场企业诊断、寻求海外投资调研等智力服务投入,就显得很保守。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成熟,购买服务将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实现产业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林承亮说。
对于政府而言,仍需不断培育新的市场主体,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开放力度等等。
管如镜也提到:下一步,宁波还是要重视量质并举。一方面,要更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创业,实现市场主体数量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健全法治环境、政策体系和经济发展制度,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宁波市场主体突破百万户,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下一个老板会是你吗?那么,你对未来宁波的营商环境有怎样的期待或展望呢?欢迎留言。
END
文字:王心怡 严瑾 编辑:诸新民 美编:周驰